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创新,尽管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但现实生活中关于生命教育相关活动的开展,在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初中学校里,并不多见。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过于重视学生的基础能力发展,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心灵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无法清晰地觉知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出现缺失梦想和目标,缺失积极行动的动力,甚至漠视珍贵的生命的现象。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有着生命教育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初中阶段的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在落实基础学科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开展生命教育课程,以实施对学生的心灵、情感和精神教育,使处在青春期各方面都有待发展和成熟的学生群体认识生命的重要意义,从而珍视生命,善待生命,向着追求实现生命价值最大化方向发展。所以在初中阶段的各学科教育教学当中有效进行生命教育,是对初中生群体成长、学习和发展的有效保障,更是体现教育工作重要意义的必要过程。
最早提出生命教育概念的是美国J . Donald Walters(杰·唐纳·华特士),他于1968年提出并在加州北部“阿南达智慧生活学校”开展实践活动,从此以后生命教育便在大洋洲、欧洲等地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在1986年,华特士出版《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专著,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生命教育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发展到现阶段,美国中小学已经全面普及生命教育,并重视展开亲身体验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和生命叙事法等生命教育方式。
我国生命教育由港台地区最先引入,随后进入大陆教育体系当中,成为国内教育领域、哲学研究和社会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这当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于1997年提出“生命·实践教育”理论,她认为教育即是生命活动当中最明显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作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学生,教师和学校都应该重视对学生自信心、主动性等的培养,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尽管我国生命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获得了一定有效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仍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结合当前初中学科教育渗透生命教育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在初中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以此研究为生命教育的进一步全面落实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引导。
一、理论意义
教育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实践与探索。在初中阶段教育过程当中,针对各学科的教育现状和教学需求提出必要的生命教育渗透与实践,是对基础教育理论的革新与丰富。长久以来,初中阶段教育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诸如心理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等有关生命的教育,使学生未能获得全面进步与成长。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其三大基本命题是“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其实质是生活和教育,教育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培养活生生的生命,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生活和社会。语文新课标中提出我们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并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促进德、智、体、美健康和谐发展。数学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领略数学的美妙。初中英语新课标中也对生命教育有所要求,比如提出对英语学习自信心的培养和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在初中各个学科新课标中几乎都能找到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教育的目标培养内容。基于此,提出在初中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探究与实践,将是对基础教学理念的提升与丰富,更是指导教师提高教学认知的必要手段与措施。
二、实践意义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由于它的传染性很强,很多地方出现了患者,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2月曾向全世界发出了警告:“新冠病毒或永不消失,对世界的威胁大于恐怖主义。”如同历史上各种瘟疫和战争一样,疫情考量着人类的智慧与善恶,我们又迎来了一场关乎生命意义的反思与教育,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我们在初中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意义重大。
(一)在初中学科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现有课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强;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具体化指导。因此,必须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
(二)在初中學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其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提升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在初中学科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可以打造充满生命气息、智慧与激情并存的教学课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实践,可以将生命教育落实为一种常态,通过挖掘和利用已设学科中各类显性和隐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在初中各年级学科课程的日常教学中,进一步关注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生命教育。这样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领悟生命的内涵和意义,从而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通过研究可以引发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现状的理性剖析,从而以更为客观、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自觉地将生命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当中,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意识,撬开学生生命前行的杠杆,使全体师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自信与成功,追求生命发展的最大化。
(河南省淮滨县实验学校)
最早提出生命教育概念的是美国J . Donald Walters(杰·唐纳·华特士),他于1968年提出并在加州北部“阿南达智慧生活学校”开展实践活动,从此以后生命教育便在大洋洲、欧洲等地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在1986年,华特士出版《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专著,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生命教育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发展到现阶段,美国中小学已经全面普及生命教育,并重视展开亲身体验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和生命叙事法等生命教育方式。
我国生命教育由港台地区最先引入,随后进入大陆教育体系当中,成为国内教育领域、哲学研究和社会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这当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于1997年提出“生命·实践教育”理论,她认为教育即是生命活动当中最明显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作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学生,教师和学校都应该重视对学生自信心、主动性等的培养,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尽管我国生命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获得了一定有效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仍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结合当前初中学科教育渗透生命教育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在初中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以此研究为生命教育的进一步全面落实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引导。
一、理论意义
教育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实践与探索。在初中阶段教育过程当中,针对各学科的教育现状和教学需求提出必要的生命教育渗透与实践,是对基础教育理论的革新与丰富。长久以来,初中阶段教育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诸如心理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等有关生命的教育,使学生未能获得全面进步与成长。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其三大基本命题是“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其实质是生活和教育,教育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培养活生生的生命,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生活和社会。语文新课标中提出我们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并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促进德、智、体、美健康和谐发展。数学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领略数学的美妙。初中英语新课标中也对生命教育有所要求,比如提出对英语学习自信心的培养和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在初中各个学科新课标中几乎都能找到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教育的目标培养内容。基于此,提出在初中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探究与实践,将是对基础教学理念的提升与丰富,更是指导教师提高教学认知的必要手段与措施。
二、实践意义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由于它的传染性很强,很多地方出现了患者,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2月曾向全世界发出了警告:“新冠病毒或永不消失,对世界的威胁大于恐怖主义。”如同历史上各种瘟疫和战争一样,疫情考量着人类的智慧与善恶,我们又迎来了一场关乎生命意义的反思与教育,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我们在初中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意义重大。
(一)在初中学科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现有课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强;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具体化指导。因此,必须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
(二)在初中學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其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提升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在初中学科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可以打造充满生命气息、智慧与激情并存的教学课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实践,可以将生命教育落实为一种常态,通过挖掘和利用已设学科中各类显性和隐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在初中各年级学科课程的日常教学中,进一步关注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生命教育。这样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领悟生命的内涵和意义,从而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通过研究可以引发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现状的理性剖析,从而以更为客观、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自觉地将生命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当中,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意识,撬开学生生命前行的杠杆,使全体师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自信与成功,追求生命发展的最大化。
(河南省淮滨县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