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森和沃克小说中“疤痕”的隐喻意义探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ylao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和艾丽丝·沃克都在小说中描写了黑人身上的“疤痕”,她们都善于运用隐喻来体现美国黑人在被种族歧视扭曲了的价值观的影响下,对自己生存价值及意义的探索。本文通过对两位美国黑人女作家小说中“疤痕”的隐喻意义的分析,透视了美国黑奴制度和父权社会对黑人生命的蔑视、美国白人中心主义对黑人身体和心灵的戕害,同时也反映了黑人身体上的“疤痕”正是美国社会的“巨大疤痕”。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艾丽丝·沃克;疤痕;隐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隐喻是一种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隐喻是一套特殊的语言过程,由一物的若干面被带到或转移到另一物上。这种由此及彼的语言形式往往使彼物获得一种崭新的特殊意义。由于美国黑人文化在白人文化压抑中求生存的事实使得美国黑人传统从开始阶段就具有隐喻性。而在黑人社会中处于低下女性地位的处境,使得黑人女作家形成了独特的隐喻思维观:她们更善于用隐喻的认知方式来表现黑人的历史、种族和社会意识。托尼·莫里森和艾丽丝·沃克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涌现出的优秀黑人女作家,她们在小说中都采用了隐喻的方式,通过双重视角描写了黑人女性身上的“疤痕”来表达她们的历史观、种族观和社会意识观。
  二 “疤痕”——黑人身份的隐喻
  在美国,由于奴隶制度的合法化,白人为了表示黑人是自己的财产的一部分,不惜残忍地在黑人身体上烙上各种标记,以这种方式让黑奴屈从于他们,并丧失人权和人格。而对大多数黑奴而言,这种疤痕不仅象征了黑人的痛苦经历,也是其终身为奴的标志。在莫里森的《宠儿》中,作为奴隶的黑人母亲甚至没有机会和女儿相处太长时间,她给女儿的哺乳期只有两三周的时间,塞丝甚至不记得母亲给她梳过头或者干过其他母亲应该照顾女儿的事情。但是,塞丝的母亲在心里仍然是爱女儿的,她曾揭开衣服,指着肋骨上的符号——烙进皮肤里的一个圆圈和一个十字,告诉女儿记住那个符号,那个符号就是母亲的标志。当天真的塞丝为了让母亲也能够记得住她要求母亲把那个记号也给她烙上去时,母亲却给了她一个耳光,因为幼小的塞丝不能理解那个表示“奴隶”的记号给母亲带来了多大的屈辱与痛苦。黑人奴隶母亲即使再爱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办法照顾他们,她们是被剥夺了母亲权利的。塞丝母亲身上的“疤痕”正是一种记号,而这个记号标志着黑人奴隶是主人的财产,而且可以由主人任意处置、转让、买卖。费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写道:“为了保证奴隶行为良好,主人依靠鞭子;为了使奴隶谦恭,他依靠鞭子;教训他所认为的无礼,他依靠鞭子;为了刺激奴隶苦干,他依靠鞭子;为了束缚奴隶的精神,毁掉他的人格,他依靠鞭子、锁链、口塞、指夹、桎梏、猎刀、手枪和猎犬……”这种残酷的蓄奴制无法避免地给黑人身上留下了各种标志奴隶身份的“疤痕”。
  成人仪式是非洲人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非洲人通过这种隆重的仪式给走向成熟的人在心灵上烙上吃苦耐劳、乐观向上、友爱和共同努力的优良品质,从而把一种有利于部落、宗族生存的黑人精神植入年轻人的心中。在沃克的小说《紫色》中,描述了非洲黑人女性进行成年仪式而被纹面的情况,亚当的女朋友塔希由于纹面,脸上烙下了疤痕,“她瘦了很多,没精打采,目光呆滞,疲惫不堪。她的双颊上部整齐地划了六个口子,脸还肿着。”“塔希为她脸上的伤痕感到羞耻,她很少抬起头来。她一定也很疼,因为伤口红肿,好像发炎了。”把伤痕作为种族的标志留在孩子们的脸上是非洲当地黑人青年的成年礼。从美国来到非洲的亚当开始不理解那种仪式,认为是一种残酷行为,后来他理解到了成年仪式对非洲黑人的重要性。最后,为了能够与塔希结婚,他请求塔希原谅他以前对她纹面所采取的愚蠢的态度,甚至自己也亲身接纳了那里的男子成年仪式,“第二天,儿子(亚当)来看我们的时候,脸上出现了跟塔希脸上相似的疤痕。”当塔希和亚当回到美国见到母亲茜丽时,茜丽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跟别人没关系,而大家也没有因为塔希脸上有疤痕而看不起她,相反,他们认为:“真没想当非洲女人能长的这么俊。”沃克通过描述亚当和茜丽他们对非洲成人仪式的接纳过程,以隐喻的方式告知读者美国黑人的“寻根情结”和对自己非洲黑人祖先身份的认可。沃克一直十分强调寻根的重要性。她曾说:“一个民族是不能抛弃他们的祖先的。如果祖先被遗忘了,那么,我们,作为艺术家,作为未来的见证人,有责任将他们寻回。”归属感不仅是人类的原始需求之一,还是确立自我身份的一种渠道。沃克通过描述美国黑人对非洲黑人成人礼的接纳过程来寄托美国黑人寻求与祖先和传统的联系,另一方面表明他们没有割断与远在非洲的根基之间的纽带。她运用隐喻的方式把当代美国黑人探索种族出路的愿望展示出来。
  三 “疤痕”——黑人身体创伤的隐喻
  在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以贫穷白人少女爱弥儿的眼光来看,塞丝身上的疤痕“是棵树。一颗苦樱桃树。……好像还有树叶,还有这些,要不是花才怪呢。小小的樱桃花,真白。你背上有一整颗树,正开花呢。”尽管爱弥儿很善良地帮助了塞丝生下孩子和逃跑,但是作为白人的她不可能理解这种伤疤给塞丝带来的灾难经历,从某种角度讲,她对塞丝背上的疤痕是采取的一种欣赏的目光。塞丝虽然看不到自己背后的疤痕,但是她能想象到爱弥儿所说的疤痕的样子,并在心里认为这棵树正在生长,可能会结出果实。沃克赋予疤痕以“苦樱桃”树的样子,采取了隐喻的方式来暗示人与自然植物一样,通过自然循环过程能获得再生或更新,她想通过这种方式来预兆塞丝从痛苦的经历中获得新生的可能性。保罗·D第一次看到塞丝的疤痕时,震惊于它的形状不像是塞丝所说的是一棵树,他看到的是一堆令人作呕的伤疤。当保罗·D用脸颊揉擦塞丝的后背,以那种方式去感受她的伤悲时,塞丝对他所做的一切丝毫感觉不到,因为她背上的皮肤已经死去多年了。保罗·D也是在重新见到塞丝以及她背后的“疤痕”后,才将自己的再也不愿意想起的苦难经历讲了出来:他如何戴着镣铐和口嚼子被卖,如何和其他黑奴一起企图杀死恶毒的新主人而被捕并在用铁链锁在一起的黑奴“囚犯”队里干活,如何逃跑后因印第安人相救而活下来。美国蓄奴制的残酷和恐怖以及对黑奴身体的摧残在两个人的互相倾述和内心独白的交错形式下被揭示出来。   沃克在她的小说《神话宠物的圣殿》中围绕纹面和割礼,特别是割礼(用最原始的方法割去女孩子的大小阴唇)对塔希的身心摧残而展开故事。塔希的姐姐因为割礼流血不止而死去。塔希为了老术师姆丽莎几十年来给奥林卡少女造成的悲剧,为了死去的姐姐和自己被摧残了的生活,塔希决心杀死她。最后,尽管她是在姆丽莎的恳求下将姆丽莎窒息后烧死完成了姆丽莎成为受人尊重的术师的心愿,但是塔希却因杀人罪而被捕、受审,最后被枪决。沃克想通过描写塔希这个从非洲部落的天真少女变成法律上的杀人凶手的内心世界,来揭示落后愚昧的社会习俗给妇女带来的摧残。塔希以自己一生的痛苦和最后被社会处死——枪决——向读者控诉了至今仍摧残着居住在非洲和中近东一些国家中9000万至1亿妇女的陋习。因为沃克对残害妇女的割礼深恶痛绝,所以她以隐喻的手法展现了割礼对受害者——非洲黑人女性肉体和精神的摧残,同时揭露了其起源和兴起的社会、人文和哲学背景。
  四 “疤痕”——黑人心理创伤的隐喻
  在短篇小说《日用家当》中,沃克描述了疤痕对麦琪的心理伤害,“你有没有见过一个跛了腿的动物,比如说一只狗,被一个粗鲁莽撞的有钱买得起汽车的人压伤后,侧着身子朝一个对此一无所知、却万般呵护它的人走去时的样子。我的麦琪走路是就是那样子。自从那次大火把房子烧垮之后,她就成了这个模样。下巴贴着胸口,眼睛老看着地面,走路慢吞吞的。”因为身上有疤痕,麦琪有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即使穿上了美丽的衣服,也克服不了自卑的心理;当看到迪伊回来了,她拖着脚就要往屋里跑;当迪伊的男友要拥抱她时,她一直往后退;当迪伊要拿走准备给她当嫁妆的两床被子时,她将一双满布疤痕的手藏在裙子的皱褶里,告诉妈妈她愿意把被子让给姐姐。沃克通过描写疤痕对麦琪的心理影响来隐喻一种黑人女性:胆小怯懦,善良温驯,从不会有过多要求而听从命运安排。沃克用隐喻的手法揭示了美国的种族奴隶制度在内战结束后虽然被废除了,而事实上并没有给黑人带来真正的自由和解放,他们依然饱受种族歧视和压迫,他们的心理负担依然沉重。美国黑人祖先从遥远的非洲被贩卖到美国当奴隶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在美国伤痛文化历史上留下了永远的印迹。而麦琪身上的疤痕象征着这种无法忽视和磨灭的伤痕烙印。麦琪是蓄奴制废除后在心理上仍无法摆脱其巨大痛楚的黑人的真实写照。她就是黑人苦难历史的深刻隐喻的代表人物。
  五 “疤痕”——美国社会“巨大疤痕”的隐喻
  黑人在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他们的祖先来到美洲大陆并非出于自愿,他们被强行贩卖到美洲,从自由人变成了奴隶,在残酷的蓄奴制下从事极为繁重的劳动,而且遭到非人的待遇。在美国,他们面临的是陌生的世界、陌生的语言和文化。很长时间内,黑奴被白人奴隶主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他们没有办法书写自己的思想。白人奴隶主为了让黑奴对残忍的奴隶制保持缄默,他们制定了许多镇压黑奴的制度。比如:一旦黑奴有反叛情绪或者说话语气不够卑下,常常会被割掉舌头。这种使得奴隶有话难言的压力在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多次出现。在书面和口语表达失败时,“疤痕”证明了黑人自身的标记,对黑人来说,成为他们无言的联系纽带。莫里森用隐喻的方式表明疤痕是身份的标志,是连接黑人彼此的共同纽带。疤痕因此提供了一个让意志、思想和记忆相互传达的渠道。疤痕作为一种隐喻方式讲述了黑人奴隶制度下的悲惨经历,促进了黑人种族意识和身份意识的觉醒,也证明了强势者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残酷压迫方法,对那些被压迫者的统治也是有限的。莫里森和沃克在小说中一再出现对黑人伤疤的描写就是想用来隐喻美国社会是个不公正的社会,黑人在美国社会受到歧视,而黑人身上的“疤痕”也正是美国社会中存在的“巨大疤痕”,是黑人在美国社会中长期遭受歧视的产物,它们的形成具有社会、历史、经济、政治上的种种原因。
  六 结语
  莫里森和沃克用隐喻解构了白人的价值观,并重塑了黑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她们以黑人女性身上的“疤痕”为隐喻,表现了美国黑人的奴隶身份和非洲祖先身份,以及“疤痕”对黑人造成的身体和心理伤害,同时揭露了黑人身体上的“疤痕”也正是美国不公平体制下的“巨大疤痕”。她们不仅控诉了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压迫,更关注了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莫里森和沃克用隐喻的方式把黑人的历史和文化融为一体,揭示了黑人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她们为黑人文化和文学赢得了重新展示和诠释自我的机会,这也是她们小说中“疤痕”的隐喻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 Oscar Handlin,Readings in American History[M],Longman Publishing House,1970.
  [2] 亢升、刘洪武:《非洲撒哈拉南部黑人的成年人仪式》,《民族艺术研究》,1998年第4期。
  [3] 艾丽丝·沃克,陶洁译:《紫颜色》,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
  [4] Alice Walker,I Love Myself When I am Laughing:A Zora Neale Hurston Reader[M].New York:Feminist Press,1979.
  [5] 托尼·莫里森,潘岳、雷格译:《宠儿》,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版。
  [6] 王家湘:《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7] 张瑛:《艾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的象征意蕴》,《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8] 王丹丹:《会说话的“疤痕”——〈宠儿〉中疤痕意义的颠覆》,《安徽文学》,2010年第8期。
  作者简介:吕红兰,女,1968—,河南新乡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莎士比亚的《奥瑟罗》以悲剧结局而震撼人们的心灵,但这出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试从人物性格内因角度分析悲剧造成的成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一面心灵的镜子。  关键词:奥瑟罗;悲剧;心理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威廉·莎士比亚开始他的创作是从喜剧开始的,他曾乐观地歌颂人性的真、人性的善,赞叹人的美和力量。他写过许多用聪明才智战胜生活中各种矛
期刊
摘要:莫泊桑的《项链》自问世以来,多被读者解读为一个爱慕虚荣、贪图奢华的悲剧故事,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也成为评论界备受争议、褒贬不一的人物形象之一。主流观点认为她是一个不自量力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典型;也有观点认为她善良、诚实、勇敢、坚毅。本文认为,在现代礼仪视野下的玛蒂尔德显然不乏自爱自尊、讲究礼仪、诚实守诺、勇于担当的生活态度和品德。  关键词:华丽转身;现代礼仪;玛蒂尔德;诚信守
期刊
摘要:《推销员之死》是亚瑟·米勒的巅峰之作,是一部表现世俗人生的代表性剧作。主人公虽然一生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奋斗拼搏,但最终其美国梦还是破灭了。本文剖析了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原因,同时也肯定了他终生为理想努力奋斗的精神。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戏剧;美国梦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亚瑟·米勒戏剧创作的巅峰之作。该剧作结构简单,仅由两幕和尾声三部组成
期刊
摘要: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描述了主人公狄狄与戈戈为自己的存在苦苦寻求意义的痛苦过程,揭露了存在的荒诞。而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从哲学角度用神话人物西西弗受诸神惩罚的过程说明存在的荒诞。本文试图将两部著作相结合,以加缪的观点解读《等待戈多》,阐释主人公狄狄与戈戈是西西弗式的荒诞英雄。  关键词:加缪;贝克特;西西弗;狄狄与戈戈;存在;荒诞英雄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西西弗
期刊
摘要:尤金·奥尼尔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著名的剧作家。纵观奥尼尔的悲剧作品,尽管采用了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但现实主义为其精髓和根本。本文重在阐述现实主义手法在奥尼尔早期、中期以及后期作品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现实主义;尤金·奥尼尔;悲剧艺术;表现形式;精髓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尤金·奥尼尔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著名的剧作家。在时间跨度长达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
期刊
摘要:意象是诗歌的主体。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段,意象具有具象性、隐喻性、民族性的特点。本文结合现代美国田园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意象分析了诗歌意象的语言特征。  关键词:诗歌意象语言;性质;特点;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意象是指通过记忆和想象对某事物的心理表征,即用心理图片、形象、画面来表现人们在理智和感情方面的体会和经验
期刊
摘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简·爱》中的简·爱分别是中西文学史上十分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及女性主义三个方面来对比这两位生活于不同时空的女性形象,解密经典人物的魅力,探讨女性主义在中西文学中的差异,了解中西文学的特征。  关键词:林黛玉;简·爱;社会背景;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
期刊
摘要:在美国南方作家中,弗兰纳里·奥康纳以其深刻的主题、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写作手法赢得了评论家和中外读者的一致喜爱。《好人难寻》作为奥康纳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被国内外学者从各种研究视角加以研究。鉴于该故事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源自老祖母的一次舌误,因此本文试从弗洛伊德的过失心理学角度对其分析,以探寻出此过失背后的深沉意义。  关键词:弗兰纳里·奥康纳;过失心理学;舌误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
期刊
摘要: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末期纨绔作风与唯美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他脱离道德准则的唯美主义作品,长期以来都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界引起持久的争论。本文将其作品放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分析后认为,王尔德和他笔下的纨绔子们并非一味颓废腐化,而是具有悲剧性色彩的时代英雄。本文肯定了唯美主义纨绔子们起到的道德警示作用,同时分析了王尔德式英雄遭遇的尴尬困境。  关键词:奥斯卡·王尔德;纨绔子;唯美
期刊
摘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非洲裔美国黑人想重新找回自己的非洲根源,并且想要摒弃他们在美国的历史传承。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通过短篇小说《日用家当》中三个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两床被子和搅乳棒的象征意义,传达出了美国黑人在界定自己的文化上的身份的时候,既要重视自己的非洲根源,又要接受在美国的历史传承的思想。  关键词:非洲裔美国人;历史传承;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