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癌症情况吸引了诸多学者的目光。2014年4月份《柳叶刀》肿瘤专刊上发表了对中国等几个国家癌症控制现状比较的文章。文章称,中国和印度这两大亚洲新兴经济大国,正面临癌症带来的经济和人的巨大代价。
而近日发布的中国最大规模癌症生存数据显示,中国癌症五年生存率为 30.9%。该数据由中国国家癌症登记中心、癌症预防与控制办公室联合统计而来,其来源是17个分布在北京、大连等城市的癌症登记处。此次调查所纳入的13.9 万个病例,均于2003至2005年期间诊断,随访至 2010 年底。
有关这份数据的解读,《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了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肿瘤防治科主任郑莹。
地区间差距大
《瞭望东方周刊》:报告说中国癌症五年生存率为30.9%。这是整体的情况吗?
郑莹:整个数据的样本来源多为东部沿海地区,所以可能还是无法准确说明全国的情况。而且,不仅仅是不同癌症种类之间的生存率有差异,地区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大。
比如上海,现在的癌症五年相对生存率估计为50%,也就是说,相对于没有癌症的人,癌症患者存活五年的概率是50%左右,这和上海20年之前相比,几乎翻了一倍。所以相对于笼统的癌症生存率数据,比较不同经济水平、医疗情况下的现状,更能说明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上海癌症生存率在过去20年间有很大上升,主要得益于什么?
郑莹:影响癌症生存率的主要因素就两点:第一,是不是发现得比较早;第二发现之后是否进行规范化的治疗。
早发现非常重要,因为癌症每个阶段的生存率差异非常大。比如,肝癌,一期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能够达到40%,但是四期患者可能只有3%,这是死亡率比较高的类别的癌症。再比如死亡率比较低的乳腺癌,一期诊断患者中,有95%的人都可以活过五年,而四期只有30%左右的人能够活过五年。
除了医疗水平高、医疗资源丰富以外,上海在宣传教育、肿瘤的预防知识普及上也做了很多工作。
此外,上海有常见肿瘤的筛查项目。2012年开始开展上海市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项目,有100多万市民接受了筛查服务,从中发现了不少早期大肠癌患者。而按照《上海市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办法》的规定,退休妇女和生活困难妇女的妇科病、乳腺病筛查每两年一次,费用由地方财政承担。
提高癌症生存率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才能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
郑莹:一方面医疗系统要改善。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其目前所享受的医疗服务能力很不均衡,这也是为什么各地区的癌症生存率差异非常大。
除此以外,要大力推行癌症早筛的项目,对不同类型的人推荐不同的体检项目。
体检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筛查癌症,因为相比较于其他疾病而言,癌症是否能早发现是对患者生存率影响很大的,有症状再去看的话,往往已到中晚期,治疗的有效性远远不及早期发现。
病人的教育也很重要。比如,病人应该有更多的知识武装自己,知道应该怎么就医,如何配合医生的治疗,如何跟医生一起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等,这些能力对病人的生存率提高都很重要。
还有病人生活方式的干预。很多研究表明,癌症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善对生存率的提高很有帮助,比如控制体重、适量的运动、适当的营养,以及心理健康等。
《瞭望东方周刊》: 医疗系统的改善具体指哪些?
郑莹:癌症已成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了,所以诊断治疗应该是基本的医疗服务,至少县级医院要能提供癌症最基本的治疗,应配备常规的诊断手段、治疗药物和设备。
国家应该有最基本的目录,包括肿瘤基本药物、基本诊断设备设施、肿瘤基本治疗,等等。我国按照各地不同经济水平、医疗资源情况和肿瘤负担进行评估,制订目录,向广大癌症患者提供就近的、可以承担得起的基本医疗服务。
对于医疗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则积极推动筛查项目的实施,规范大规模人群的体检。
癌症防控任重道远
《瞭望东方周刊》:癌症防控工作中哪些需要改善?
郑莹:我国现在面临沉重的癌症疾病负担,发病率上升势头难以遏制,患者诊断时期普遍较晚,治疗费用巨大而生存率偏低;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相比,发病和死亡上升速度快,生存率更低,地区差异明显。
与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相比,我们的重视程度、投入、实践远远不够。
对于政府来说,在癌症预防上的投入和预防的重要性很不匹配。而投入在预防上是最合算的。比如大肠癌,美国把大肠癌死亡率的下降归因为三部分:50%归因于筛查,35%归因于危险因素的降低(吸烟等控制),而只有12%归因于治疗。美国医疗条件那么好,治疗的贡献也就12%,可见预防的重要性。
最近出版的《世界癌症报告》中指出,如果采取适当的预防控制措施,5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另外50%无法预防的癌症是可以通过早期筛查、规范的治疗改善治疗效果,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这些有效的防控手段需要通过政府引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动员落到实处,因此,癌症防控任重道远。
而近日发布的中国最大规模癌症生存数据显示,中国癌症五年生存率为 30.9%。该数据由中国国家癌症登记中心、癌症预防与控制办公室联合统计而来,其来源是17个分布在北京、大连等城市的癌症登记处。此次调查所纳入的13.9 万个病例,均于2003至2005年期间诊断,随访至 2010 年底。
有关这份数据的解读,《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了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肿瘤防治科主任郑莹。
地区间差距大
《瞭望东方周刊》:报告说中国癌症五年生存率为30.9%。这是整体的情况吗?
郑莹:整个数据的样本来源多为东部沿海地区,所以可能还是无法准确说明全国的情况。而且,不仅仅是不同癌症种类之间的生存率有差异,地区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大。
比如上海,现在的癌症五年相对生存率估计为50%,也就是说,相对于没有癌症的人,癌症患者存活五年的概率是50%左右,这和上海20年之前相比,几乎翻了一倍。所以相对于笼统的癌症生存率数据,比较不同经济水平、医疗情况下的现状,更能说明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上海癌症生存率在过去20年间有很大上升,主要得益于什么?
郑莹:影响癌症生存率的主要因素就两点:第一,是不是发现得比较早;第二发现之后是否进行规范化的治疗。
早发现非常重要,因为癌症每个阶段的生存率差异非常大。比如,肝癌,一期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能够达到40%,但是四期患者可能只有3%,这是死亡率比较高的类别的癌症。再比如死亡率比较低的乳腺癌,一期诊断患者中,有95%的人都可以活过五年,而四期只有30%左右的人能够活过五年。
除了医疗水平高、医疗资源丰富以外,上海在宣传教育、肿瘤的预防知识普及上也做了很多工作。
此外,上海有常见肿瘤的筛查项目。2012年开始开展上海市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项目,有100多万市民接受了筛查服务,从中发现了不少早期大肠癌患者。而按照《上海市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办法》的规定,退休妇女和生活困难妇女的妇科病、乳腺病筛查每两年一次,费用由地方财政承担。
提高癌症生存率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才能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
郑莹:一方面医疗系统要改善。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其目前所享受的医疗服务能力很不均衡,这也是为什么各地区的癌症生存率差异非常大。
除此以外,要大力推行癌症早筛的项目,对不同类型的人推荐不同的体检项目。
体检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筛查癌症,因为相比较于其他疾病而言,癌症是否能早发现是对患者生存率影响很大的,有症状再去看的话,往往已到中晚期,治疗的有效性远远不及早期发现。
病人的教育也很重要。比如,病人应该有更多的知识武装自己,知道应该怎么就医,如何配合医生的治疗,如何跟医生一起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等,这些能力对病人的生存率提高都很重要。
还有病人生活方式的干预。很多研究表明,癌症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善对生存率的提高很有帮助,比如控制体重、适量的运动、适当的营养,以及心理健康等。
《瞭望东方周刊》: 医疗系统的改善具体指哪些?
郑莹:癌症已成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了,所以诊断治疗应该是基本的医疗服务,至少县级医院要能提供癌症最基本的治疗,应配备常规的诊断手段、治疗药物和设备。
国家应该有最基本的目录,包括肿瘤基本药物、基本诊断设备设施、肿瘤基本治疗,等等。我国按照各地不同经济水平、医疗资源情况和肿瘤负担进行评估,制订目录,向广大癌症患者提供就近的、可以承担得起的基本医疗服务。
对于医疗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则积极推动筛查项目的实施,规范大规模人群的体检。
癌症防控任重道远
《瞭望东方周刊》:癌症防控工作中哪些需要改善?
郑莹:我国现在面临沉重的癌症疾病负担,发病率上升势头难以遏制,患者诊断时期普遍较晚,治疗费用巨大而生存率偏低;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相比,发病和死亡上升速度快,生存率更低,地区差异明显。
与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相比,我们的重视程度、投入、实践远远不够。
对于政府来说,在癌症预防上的投入和预防的重要性很不匹配。而投入在预防上是最合算的。比如大肠癌,美国把大肠癌死亡率的下降归因为三部分:50%归因于筛查,35%归因于危险因素的降低(吸烟等控制),而只有12%归因于治疗。美国医疗条件那么好,治疗的贡献也就12%,可见预防的重要性。
最近出版的《世界癌症报告》中指出,如果采取适当的预防控制措施,5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另外50%无法预防的癌症是可以通过早期筛查、规范的治疗改善治疗效果,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这些有效的防控手段需要通过政府引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动员落到实处,因此,癌症防控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