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承齐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wh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1年出生于福建福鼎市,工艺美术师,自幼酷爱书画雕塑艺术。毕业漳州师范学院,后结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擅长人物肖像造型和寺院大型佛像雕塑。创新作品获国家级百花奖和艺博会金奖8项,银奖5项,铜奖4项,优秀奖3项。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宁德市美术协会副会长。
其他文献
展览于6月7日在上海美术馆开幕,第二站将登陆北京世界艺术馆。其间,展览将展通过椅子、灯具和海报展示百年来最优秀的西班牙设计。    300%西班牙设计展览由西班牙国家对外文化推广署主办,西班牙国际展览中心制作。合作单位有西班牙外交与合作部、文化部、塞万提斯学院、西班牙驻华使馆和上海美术馆。展览曾经在2005年日本爱知县世博会期间在Saitama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展览通过100件椅子、100件灯具
就同那些有许多特定的基本观念的欧洲天主教堂一样,有一种恒定的象征性精神将印度地区的庙宇整合在一起,在这些庙宇之中还有丰富的建筑结构和多样化风格模式的雕塑作品。在本文中我将着重研究一种叫做“nagara”(注:nagara梵文“都城”译者自加)的寺庙,这是一种发源于北印度地区的并在该地区得到广泛推崇的寺庙样式。这里包含了得以完整保护的10~13世纪的“nagara”式寺庙,还有一些对情爱场景进行详尽
以东京为代表的现代城市从典型的经济城市向适居形城市转型,在转型期间出现的问题中,城市作为公共交流空间与人性依存空间的特殊性问题是最为突出和最具学术意义的问题。以东京六本木(ROPPONGI)地区为代表的持续近五年的一系列公共艺术项目,从投入,到历时时间,到作品水准都可能是东京乃至日本近年少有的艺术工程。本文试图以笔者个人的视点来透视、折射整个计划的图景。    东京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东京的文化
艺术创作大致有两种方向的思维,一种是沿着一种方向、一个目标,走向思维的深处,是谓“正向思维”,即垂线思维。一种是对既定观点,方法进行大河改道式的逆反,使思维向对立的方向进展,这种具有批判精神的思维是谓逆向思维,这两种思维方法,虽与一般思维有共同之处,但艺术思维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个把审美经验不断进行捕捉的过程。对于艺术作品而言,支撑它的有双项重心,一是决定艺术作品所表现的中心思想的逻辑重心,一是加
作为行业内为数不多的抽象艺术专业展览,“诗性·介域:2016中国当代抽象雕塑艺术展”以较多的作品、较高的质量获得了行业内的认可。本次展览是以《雕塑》杂志社举办的五届抽象雕塑培训班学员作品为主,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邀请、征集了一些优秀的抽象雕塑代表作品,可以说是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当代中国抽象雕塑艺术的整体水平。我们审视这一件件精美的抽象雕塑作品,进入到一个个情景相融的艺术境界中,可以发现——凡是参加过抽
2012年8月3日上午,闻名遐迩的中國雕刻之乡福建省惠安,迎来了“磊艺缘”第四届全國高校毕业生石雕创作营的开营活动。创作营由中國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主办,惠安雕刻研究会协办,福建磊艺石业有限公司承办,活动为期15天。炎热的盛夏阻挡不住大家的热情,来自各地的艺术家、领导、企业代表、新闻媒体以及各地艺术爱好者齐聚福建磊艺石业有限公司。与会到场的嘉宾有:中國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雕塑》杂志社社长范
Chinese characters are pictographic symbols with strong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impacts on the life spirit of Chinese art and aesthetic values. Since the 1990’s, Zhuangzheng has created serie
2015年5月23日下午,“纪念郑可先生诞辰110周年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参加研讨会活动的有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相关领导、专家,郑可先生之女郑方女士、郑可先生教过的学生,以及来自文化、美术、建筑、科技、教育等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汇聚一堂,共同回顾和缅怀郑可先生走过的艺术生命历程,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事业和中国的艺术设计做出的杰出贡献。以下文字是讨论会上的部分发言内容。  
近来,雕塑家李春华创作了《文化的喀斯特景观系列》雕塑作品,共七件。它们都是以中国文化史上的著名人物或文化现象。
艺术所面对的世界越来越纷繁复杂,各种手段、意义、情感、观念常常赋予其太多的文本内容,从而将艺术形式本身的价值湮没其中。形式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并不通过形式来表达,或者说不能被形式表达,而求诸于其余叙述方式,从而令形式本身丧失活力。雕塑在不断扩展材料、技术手段、文化观念的时候,正面临着这样一种迷失的危机。  雕塑家比利·李并没有刻意回避后现代进程对于雕塑发展的影响,然而,基于他的年龄、个性、兴趣、文化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