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童真,激活童趣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zjh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年龄小,其天性在于活泼好动,对外界充满好奇,想探索发生在身边的“为什么”,一举一动充满童真和童趣。而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教师对知识点的灌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很少有教师会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出发,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轨。这种应试的、“填鸭式”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童真和童趣,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学习无用论”的极端思想。以现在的学生作文为例,从中丝毫看不出他们应有的童真,且字里行间缺失童趣,没有生机,只有千篇一律的内容、模式化的框架和矫揉造作的情感。
  如今,培养创新人才和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新课改倡导“教育教学回归人性”,尊重人的发展和成长规律。而童话故事作为一类具有特殊审美价值和拥有丰富的修辞手法的文学作品类别,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且其丰富的想象和浅显的语言深受学生喜爱。它的引入对语文教学有促进作用。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利用童话故事保持学生的童真童趣?针对这个问题,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朗读童话,欣赏语言美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朗读,朗读童话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童话故事的整体感知,提高学生对童话故事的欣赏能力,感受童话故事的语言美。
  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蘑菇该奖给谁》时,我让学生分角色饰演兔妈妈、小黑兔、小白兔。在分配角色的时候,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兔妈妈这个角色应该是怎样的?觉得自己可以胜任这个角色的同学请举手。”我选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来扮演,还发给“兔妈妈”一个装着蘑菇道具的篮子。然后,我选出了两名年纪较小的学生扮演小白兔和小黑兔。整个课堂氛围非常轻松愉悦,尤其是“小黑兔”不服气地问“兔妈妈”为什么把大蘑菇给“小白兔”时,全班同学都笑了,因为这位学生的语气非常恬当,很入戏。这篇文章的语言简洁有力,最后一句话道出了故事的真谛:“因为他敢和高手比。”
  通过朗读故事,学生进行了朗读实践,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感受到了童话故事的语言美。这样的方式,学生更乐于接受。
  二、发散思维,感悟情感美
  童话故事的魅力在于它所描绘的故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发散思维,悟到简单的故事和语言中所体现的内涵。教师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蒲公英》,当读到“小降落伞随风飘荡……”时,我在多媒体上放了一幅很多蒲公英迎风飞扬的动态图片,还配有《我要飞得更高》的音乐。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问学生:“蒲公英都去了哪里?第二年的春天,它们变得怎么样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三个问题是对这个故事的内容和感情的概括。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多种多样,如“遇到困难要越挫越勇”“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见彩虹”等。
  这样的发散思维方式简单直接,符合学生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童话故事的情感美,让学到的东西变得有用起来。
  三、新编童话,表达美
  新时代要求我们的教育培育出创新型人才,而对童话故事的改编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语文教师在讲解完课文之后,可以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编童话,让学生表达心中所想,表达美。
  如在教授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狐狸和乌鸦》时,我带领学生领悟这篇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最后,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里面的狐狸或者乌鸦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吗?”“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故事?”最后一个问题带领学生深入体会角色,表达心中所想,畅所欲言。有个学生改编的故事如下:“第二次,狐狸看见乌鸦嘴上又有一块肉,它先用同样的招式哄骗乌鸦,发现乌鸦不上当,狡猾的狐狸就说要给乌鸦道歉,然后说如果乌鸦说声‘没关系’原谅它,它就把上次那块肉还给乌鸦。乌鸦一听信以为真,就说了‘没关系’,结果,肉又掉了。”这个学生编写的故事很有新意,告诉我们,狐狸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不管换了什么花样,它的目的都是一样的。这样的练习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童话教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具有简单性、趣味性、教育性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的过程中做到朗读童话,欣赏语言美;发散思维,感悟情感美;新编童话,表达美,就可以在保持学生的童真童趣的过程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近几年的阅读教学改革充分突出了读的地位和作用,让书声琅琅重现课堂。但我们也时常看到,一些教师随意地采用朗读形式,导致读的效果十分不理想。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有积累、有感悟、有发展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几点认识。  一、辩证把握“读”的多样性,将书声琅琅与默读静思有机结合  不久前,我听了一堂五年级的语文公开课。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从始至终热热闹闹,但学生并没有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僵硬和机械,自主性和趣味性薄弱,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动力。笔者认为,这种机械的教学形式,不但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还会影响他们思维的发展。所以,消除传统教学方法的枯燥性和乏味性,成了小学语文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游戏是小学生最好的伙伴,是激发兴趣的源泉,我们不该剥夺他们玩游戏的权利。因此,我们不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游戏,从有
《尊严》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个人尊严,赢得别人尊重,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这篇课文耐人寻味,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细致描绘来塑造人物的形象。  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文本内容,借助语文教学最朴实的手段,如找一找、想一想、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等来把握重点。运用多种方法自由表达理解尊严,与学生沟通情感认同尊严,课尾引导拓展升华尊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可见,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
举一反三一般是指教师“举一”之后学生很快就能“反三”,这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设想罢了。虽然举一反三的情况经常发生,但“举一”不“反三”却是教学常态。语文阅读教学尤为如此。对待阅读问题,教师要有“举三反一”的思想准备,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启发,如果能够顺利获得“举三反一”的教学效果,这无疑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胜利。  一、拓展问题外延,展示教学宽度  “举”是因,“反”是果。不管是“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一
近几年,著名特级教师、海门东洲小学校长祝禧老师提出了“文化语文”的主张,强调以民族语文为核心,多元文化和儿童文化为语境,追求语文的情调性灵,强调儿童的精神关怀和智慧生长,在小语界独树一帜。在江苏省第四届教育家论坛活动中,她为来自祖国各地的数百名教师执教《开天辟地》一课(苏教版国标本四上第12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领他们走进母语的灌木林,吮吸母语甜美的乳汁,捕捉神话的哲学气质,整节
教学案例  学校安排我上一节公开课,挑来挑去选择了歌颂英雄人物的《船长》(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作为教学内容。为了上好这节课,我钻研教材,对设计的教案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教学时,我首先指导学生朗读,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情境。通过反复朗读,哈尔威高大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起来。接下来是对课文的感悟的环节。我问:“通过朗读,你认为哈尔威是什么样的人?”“英雄”“舍己为人”“忠于职守
写作是学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性地表述的过程。这当中最核心的就是“人”,也就是小学生自我的存在。如今在作文教学中,却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过于注重技巧,过于重视语言的积累,而忽略了习作的本质。过于强调“术”,忽略作文教学应有的“道”,这本末倒置了。真正的作文教学,除了语言技巧的表达,更应该是一种情感的积淀,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自我表达,它强调的是厚积薄发。那么,在小
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精挑细选的短小精美的文学作品。海明威说:“好的文学作品像冰山只露一角,百分之九十藏在水下。”在似乎无物的水面之下,蕴藏着极丰富的“有”。语文教学就是与学生一起通过探究与填补空白来发现和阐释藏匿在文本中的语言知识与技巧的过程。如此的课堂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让学生感觉如饮甘醇,久而弥笃。那如何补白更具教育艺术呢?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现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风筝》的教学,谈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对话描写和景物描写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顺母亲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概括王冕的人物形象特点,学习他的美好品质和刻苦精神。  2.学习人物刻画和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文本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少年王冕》,学习了第一、二大段,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