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可染的山水画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的里程碑,其山水画风格被誉为“李家山水”。他在现代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山水画,不但有对传统绘画的继承,而且也有对西方绘画因素的吸收和改造。无论是从艺术自身的发展来讲,还是从对外来绘画的吸收来说,李可染在改造中国山水画方面无疑是成功的。李可染的积墨法,来自于黄宾虹,并与素描画法相结合,最终形成其面貌。李可染先生跟齐白石、黄宾虹两位老师直接学习,所得的教益,终身难忘。他一生都在实践着自己的座右铭:“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改造,他的山水画以全新的视觉图式和具有时代精神风貌而受到瞩目。积墨法的运用发展到今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纯熟的技法和笔墨意识对于表现画家自身的思想意识,体现画家自身的时代精神是多么的重要。
【关键词】:积墨法渊源;积墨法特色;厚重美
一、李可染的积墨渊源
1.李可染对黄宾虹的认识是意境太旧,积墨可学
积墨法的运用最初可以追溯到北宋郭熙、荆浩,五代、两宋时期得以发展和创新,直至发展到元明清时期,积墨法为山水画家们开拓了更加广阔的意境追求,尤其是“金陵八大家”之一的龚贤,他不仅善用积墨技法,而且使这一技法与美学追求境界相连。李可染说:“黄宾虹先生的画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他的意境比较旧,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他。”艺术家要善于学习,向传统学习、分析,向同时代的人学习,要先师古人才能师造化。黄宾虹先生说学艺术要多“交朋友”。
2.学习黄宾虹的技法
李可染先生将墨法大大推进了一步,积墨和泼墨、破墨灵活运用,作品呈现浑厚华滋的效果,画面浓郁润气。他认为墨法能贴切的表达自己对对象浑厚华滋的感受,并达到了墨法和自然美的相统一。笔法上继承黄宾虹笔法,以拙为美、以老取艳、力能扛鼎,并把“五字”笔法加以引申。在线的运用上,李可染认为要在有限的尺幅表达对象内容的丰富性,势必会无形减弱这种丰富性,所以他开始用积点成线法来试图表现这种丰富性,另外认为积点成线法能使内容之间发生联系,从而不孤立对象。绘画不难于单个对象的描绘,而难于表现对象与对象之间的某种关系。李可染从“层次学黄宾虹老师,线条构图学齐白石老师,慢慢形成一种风格。”
二、李可染积墨法特色
1.揉墨法
李可染在《漫谈山水画》中谈到在一次四川写生,途中遇到的景象使他深思,“傍晚、雨景、雾景、模糊、隐约可见、丰富、深厚、薄雾”等物象特征。他尝试着先把看到的一切,非常详尽地画上去,后用淡墨“慢慢”地整理底色。我们知道,淡墨不见得能将画面中的轮廓消失,这话中有“慢慢”这一词汇,意味着淡墨不止一遍,必然涉及积墨,以及纸面的干湿程度,不可避免地存在破墨。结合李可染的作品分析,他这种艺术技法始终贯穿于他今后的写生和创作。
2.积墨法
积墨法表现在画面中的感觉是重重密密,层层深厚,杂而不乱,乱中有序,且透而见厚。所以在突出“厚”的同时又不能把画面画死,这就需要画面里透出光亮,而“透”的出现实际上又是为了衬托“厚”,黄宾虹先生常说的“画中有龙蛇”就是这个意思。画面中山石、水气、云雾之间要融会贯通,在处理光亮的地方时不能将它堵死,笔触反映在画面上浓淡相间,层次清晰,由实到虚,由虚到模糊,传虚成实,以实托虚,用虚处的白逼出实处的黑,使虚的空间化为实的生命力服务。李可染对积墨法的探索和研究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在他的画作中积墨法的厚重美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线条、笔墨、层次、留白和光感。
三、李可染积墨法厚重美
1.笔墨
李可染在《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作品中就是用重墨、浓墨层层积累出山石结构,画面中笔墨线条变化丰富,用笔见墨,腴润而苍劲,将积墨法和破墨法相结合,墨在山石的结构上层层积染,反复叠加,笔笔交错,墨浑厚而华滋,将山石的阴面、暗面处理得更黑更厚,虽然黑但却也黑的发亮、透气,产生周密细致、浑厚的层次且并没有失去山石的体积感,达到了浑厚的艺术效果,带有他自身艺术风格的“黑山水”。李可染运墨能墨中见笔,树林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他把积墨法和破墨法同时并用,画浓墨用淡墨破,画淡墨用浓墨破,在墨不太干的时候反复进行。把握住画面的整体性,什么地方墨色最浓、什么地方最亮,都做到心中有数。再用层层淡墨画出远山,凸显前面山峰的黝黑、浑沌和浓厚,感悟到了大自然的厚重和浓密,用笔的平、留、圆、重、变和用墨的浓、淡、破、泼、积、焦、宿都在宣纸上产生的丰富变化,表达了他对自然山水的高度概括。
2.线条
从《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李可染的线条虽然看起来灵动飘逸,但实际上每一笔都遒劲有力,圆浑厚实,具有极强的立体感。笔墨生动饱满、力道稳重不失大方,缓缓而行,积点成线。山脊和山峰侧面下笔迟涩老辣,线条看似有意识的颤抖而形成一种齿轮状,使得山体更显陡峭俊秀之美。画面下方的树林与山石的用筆一致,寥寥数笔就刻画出树枝的前后穿插关系,树林茂密而葱郁。树干也在浑厚饱满、刚强坚硬的线条抖动下给人一种硬朗挺拔,生机勃勃的感觉。飞瀑用山峰的边缘线卡出的四道留白,更使整幅作品气韵活泼生动,表现了大自然浑厚一体、率性自然的感觉,画面虽然厚重,但仍蕴含着线条的风采。
3.留白
李可染在处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画面中的虚实关系时,创造性地将山水画传统的黑白关系与视觉经验成功结合,在山体积墨的黑厚里留出一道白色的瀑布,并不是机械呆板的将山石、树林、瀑布排列组合。在描绘事物时又作出具体的分析,如果山石本身是实,瀑布就变成白色,瀑布就是虚的。将山体高度概括为一座座黑重的团块,在黑中既求实体感,又创造虚拟美,整中求变,用黑衬托白、衬托亮,把山体的紧实和水气的流动有机结合起来。树林直面自然,用书写性的笔法画线立的枝干,有意识的设计为没骨勾枝干,再将树叶留白,虽然树干简约自然但仍不失雄浑、涩重和稚拙的形象,然后以积墨法和破墨法点叶。同时又把画面的溪流和瀑布安排在逆光留白处,这些点景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光辉中,使大幅墨色积染的山水画面气韵生动,整个画面都因此灵动起来,有如仙境一般。这些留白也就是画面虚的部分即灵光,就是因为有了这么一点点空白,使得整个画面虽黑但不死,在他的画面中充分发挥了山水画虚实相生的妙境画理。
参考文献 :
[1] 郎绍君,《现代中国画论集》,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年
[2] 《李可染论艺术》,中国画研究院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8月
[3]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年 1 月
作者简介:黄小桂(1993—),女,族,籍贯:广西来宾,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山水画研究.
【关键词】:积墨法渊源;积墨法特色;厚重美
一、李可染的积墨渊源
1.李可染对黄宾虹的认识是意境太旧,积墨可学
积墨法的运用最初可以追溯到北宋郭熙、荆浩,五代、两宋时期得以发展和创新,直至发展到元明清时期,积墨法为山水画家们开拓了更加广阔的意境追求,尤其是“金陵八大家”之一的龚贤,他不仅善用积墨技法,而且使这一技法与美学追求境界相连。李可染说:“黄宾虹先生的画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他的意境比较旧,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他。”艺术家要善于学习,向传统学习、分析,向同时代的人学习,要先师古人才能师造化。黄宾虹先生说学艺术要多“交朋友”。
2.学习黄宾虹的技法
李可染先生将墨法大大推进了一步,积墨和泼墨、破墨灵活运用,作品呈现浑厚华滋的效果,画面浓郁润气。他认为墨法能贴切的表达自己对对象浑厚华滋的感受,并达到了墨法和自然美的相统一。笔法上继承黄宾虹笔法,以拙为美、以老取艳、力能扛鼎,并把“五字”笔法加以引申。在线的运用上,李可染认为要在有限的尺幅表达对象内容的丰富性,势必会无形减弱这种丰富性,所以他开始用积点成线法来试图表现这种丰富性,另外认为积点成线法能使内容之间发生联系,从而不孤立对象。绘画不难于单个对象的描绘,而难于表现对象与对象之间的某种关系。李可染从“层次学黄宾虹老师,线条构图学齐白石老师,慢慢形成一种风格。”
二、李可染积墨法特色
1.揉墨法
李可染在《漫谈山水画》中谈到在一次四川写生,途中遇到的景象使他深思,“傍晚、雨景、雾景、模糊、隐约可见、丰富、深厚、薄雾”等物象特征。他尝试着先把看到的一切,非常详尽地画上去,后用淡墨“慢慢”地整理底色。我们知道,淡墨不见得能将画面中的轮廓消失,这话中有“慢慢”这一词汇,意味着淡墨不止一遍,必然涉及积墨,以及纸面的干湿程度,不可避免地存在破墨。结合李可染的作品分析,他这种艺术技法始终贯穿于他今后的写生和创作。
2.积墨法
积墨法表现在画面中的感觉是重重密密,层层深厚,杂而不乱,乱中有序,且透而见厚。所以在突出“厚”的同时又不能把画面画死,这就需要画面里透出光亮,而“透”的出现实际上又是为了衬托“厚”,黄宾虹先生常说的“画中有龙蛇”就是这个意思。画面中山石、水气、云雾之间要融会贯通,在处理光亮的地方时不能将它堵死,笔触反映在画面上浓淡相间,层次清晰,由实到虚,由虚到模糊,传虚成实,以实托虚,用虚处的白逼出实处的黑,使虚的空间化为实的生命力服务。李可染对积墨法的探索和研究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在他的画作中积墨法的厚重美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线条、笔墨、层次、留白和光感。
三、李可染积墨法厚重美
1.笔墨
李可染在《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作品中就是用重墨、浓墨层层积累出山石结构,画面中笔墨线条变化丰富,用笔见墨,腴润而苍劲,将积墨法和破墨法相结合,墨在山石的结构上层层积染,反复叠加,笔笔交错,墨浑厚而华滋,将山石的阴面、暗面处理得更黑更厚,虽然黑但却也黑的发亮、透气,产生周密细致、浑厚的层次且并没有失去山石的体积感,达到了浑厚的艺术效果,带有他自身艺术风格的“黑山水”。李可染运墨能墨中见笔,树林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他把积墨法和破墨法同时并用,画浓墨用淡墨破,画淡墨用浓墨破,在墨不太干的时候反复进行。把握住画面的整体性,什么地方墨色最浓、什么地方最亮,都做到心中有数。再用层层淡墨画出远山,凸显前面山峰的黝黑、浑沌和浓厚,感悟到了大自然的厚重和浓密,用笔的平、留、圆、重、变和用墨的浓、淡、破、泼、积、焦、宿都在宣纸上产生的丰富变化,表达了他对自然山水的高度概括。
2.线条
从《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李可染的线条虽然看起来灵动飘逸,但实际上每一笔都遒劲有力,圆浑厚实,具有极强的立体感。笔墨生动饱满、力道稳重不失大方,缓缓而行,积点成线。山脊和山峰侧面下笔迟涩老辣,线条看似有意识的颤抖而形成一种齿轮状,使得山体更显陡峭俊秀之美。画面下方的树林与山石的用筆一致,寥寥数笔就刻画出树枝的前后穿插关系,树林茂密而葱郁。树干也在浑厚饱满、刚强坚硬的线条抖动下给人一种硬朗挺拔,生机勃勃的感觉。飞瀑用山峰的边缘线卡出的四道留白,更使整幅作品气韵活泼生动,表现了大自然浑厚一体、率性自然的感觉,画面虽然厚重,但仍蕴含着线条的风采。
3.留白
李可染在处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画面中的虚实关系时,创造性地将山水画传统的黑白关系与视觉经验成功结合,在山体积墨的黑厚里留出一道白色的瀑布,并不是机械呆板的将山石、树林、瀑布排列组合。在描绘事物时又作出具体的分析,如果山石本身是实,瀑布就变成白色,瀑布就是虚的。将山体高度概括为一座座黑重的团块,在黑中既求实体感,又创造虚拟美,整中求变,用黑衬托白、衬托亮,把山体的紧实和水气的流动有机结合起来。树林直面自然,用书写性的笔法画线立的枝干,有意识的设计为没骨勾枝干,再将树叶留白,虽然树干简约自然但仍不失雄浑、涩重和稚拙的形象,然后以积墨法和破墨法点叶。同时又把画面的溪流和瀑布安排在逆光留白处,这些点景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光辉中,使大幅墨色积染的山水画面气韵生动,整个画面都因此灵动起来,有如仙境一般。这些留白也就是画面虚的部分即灵光,就是因为有了这么一点点空白,使得整个画面虽黑但不死,在他的画面中充分发挥了山水画虚实相生的妙境画理。
参考文献 :
[1] 郎绍君,《现代中国画论集》,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年
[2] 《李可染论艺术》,中国画研究院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8月
[3]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年 1 月
作者简介:黄小桂(1993—),女,族,籍贯:广西来宾,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山水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