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贷款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h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出人意料的巨量贷款投放,是喜是忧?
  
  《财经》记者 温秀 方会磊
  
   贷款量激增 9000亿、1万亿、1.2万亿,1.6万亿……
  
  春节以来,关于2009年1月中国银行业新增贷款的预测数据节节攀升,引来阵阵惊叹。2月12日,被央行正式揭开的谜底是──1.62万亿元,超过了2008年全年新增贷款的三分之一!
  
  “没有想到,中国的商业银行竟会如此听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区行人士感慨而言。
  
  其言之所指,是去年下半年经济数据下滑以来,从决策层到监管当局,推动银行逆周期放贷、保增长的各种政策,产生了几乎不可思议的作用。
  
  喷涌而出的贷款,暂时缓解了经济下行期资金面的紧张。与此同时,A股市场在春节后成交量连续多日创出七个月来的新高,并走出一波颇为引人注目的反弹行情。一时间,关于信贷投放已经对经济增长起到支撑作用的乐观看法颇为流行。
  
  “现在商业银行赌的是巨量信贷投放下去后,经济能够如愿复苏。在上一个经济周期,也就是2003年SARS爆发前后,就是这样的格局——商业银行或许不愿意错过这样的机会。”一位评级机构银行业分析师如此解释。
  
  在1月这样的贷款“井喷”之下,监管层很难无动于衷。“要看4月的经济数据。”一位监管当局的官员表示,如果届时经济数据仍不乐观,就将采取措施限制商业银行贷款。然而,问题是,在此之前,信贷投放还将疯狂到什么程度?
  
  贷款“海啸”
  
  新春伊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时透露,1月前20天,国内新增贷款达到了9000亿元。
  
  随后,各大投行均发布了关于中国1月贷款新增额度的预测报告,从摩根士丹利相对保守的过万亿元的预测,到瑞信预计的1.2万亿到1.3万亿元,再到中金公司高达1.6万亿元的估算,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无论是哪个数据,都已超过去年12月单月新增贷款近8000亿元的增幅,再创四年多来单月最高增速。
  
  2月12日上午10时左右,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1月统计数据,称人民币贷款增长较多,贷款余额31.99万亿元,同比增长21.33%。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8141亿元。
  
  2月5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98,香港交易所代码:01398,下称工行)披露,该行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高达2521亿元,其中票据融资占到50%以上。据《财经》记者采访获知,中国建设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39,香港交易所代码:00939)新增贷款规模逾2500亿元。来自中国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88,香港交易所代码:03988)的消息称,该行1月新增贷款不超过1000亿元。另据业内估计,农业银行比中行数据稍高一些。总体而言,四大行占到新增贷款量的一半左右,同往年的比例相符。
  
  据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开行)有关人士透露,由于仍受困于央行的规模调控和资金来源限制,开行当月贷款投放远未达到1000亿元。
  
  信贷投放更为热情的,是以农信社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央行一位分行行长表示,多数农信社的资本充足率远未达标,大肆投放会进一步拖累其资本充足率;但由于投放的主要是涉农贷款,为响应国家号召,监管层更多的是引导其趋利避害,不要“垒大户”,但“它们的确放得比较猛”。
  
  另据地方银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除了个别城商行受困于资本充足率,贷款增长有限,各类银行机构贷款投放增速都比较高。
  
  贷款洪流发轫于去年11月。
  
  自2008年9月起,央行开始逐步放松对信贷规模的控制,但各家银行在经济下行的风险面前,一度主动收缩贷款。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9月新增贷款3500亿元,10月新增贷款陡然降至1800亿元,新增环比下降了近700亿元。
  
  “当时银行普遍的一种看法是信用风险在不断增加,信贷投放相当谨慎。”标准普尔金融机构信用分析师廖强说。
  
  此后,刺激政策纷至沓来,国务院“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公布,央行正式取消贷款额度管理,监管当局连续发布鼓励贷款的诸多政策,国内银行业随即启动了这轮令人瞠目的信贷扩张。去年11月新增贷款4679亿元,12月新增贷款增至7718亿元;到2009年1月,终于攀上最高峰。
  
  瑞银证券执行董事、股票策略研究主管陈李预测,今年一季度全国的信贷增量有望达到3万亿元。
  
  一位资深银行人士则认为,今年1月的贷款投放,有可能已接近全年投放额的三分之一。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1月这场近乎海啸般的贷款投放增长难以持续。
  
  求解大逆转
  
  对于新年以来贷款戏剧化巨增的缘由,业内和监管当局众说纷纭,但不外乎以下几种分析。
  
  第一种解释是银行盈利压力和控制不良率的意图使然。在盈利压力之下,银行倾向于围绕效益加大投放。一家大行公司部负责人士坦承,目前银行面临局部流动性过剩,手头资金十分宽裕。加之准备金率下调,存款利率下降,利差收窄,银行只有加大投放,大幅扩张,才能保证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
  
  依中国银行业授信惯例,开年第一个月乃至一季度都是贷款投放集中期。前述大行公司部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从往年数据来看,一季度都能完成银行全年信贷总投放量的50%-60%。2008年年初施行从紧货币政策,但1月新增贷款仍高达8040亿元,约占全年计划3.6万亿元新增贷款的22.3%。依据“早投放早收益”的思路,这样做可以保证银行将一笔贷款的利息收入完整地计入财报。
  
  “考虑到当前经济仍未摆脱下行风险,银行也希望通过扩张信贷,‘以量补价’来确保今年利润不会下滑过猛。”一位股份制银行高层如是说。
  
  对息差缩小趋势的忧虑,也成为银行抢先放贷的一个推动力。去年央行连续五次降息,基准一年期贷款与存款利率已分别降至5.31%和2.25%,银行业平均净息差更被挤压至2.7%。
  
  而从维持现有不良资产率不变的角度来看,如果银行希望财务表现不至于太过剧烈波动,就会有动力进行贷款规模的扩张,以对不良率起到显著的稀释作用。
  
  第二种解释则更多着眼于技术性原因。山东省银监局局长周忠明认为,2009年1月的数据属于“一次性翘尾因素”。他对《财经》记者表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商业银行储备战略客户的集中释放。“(山东)当地银行项目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重的70%—80%。其中不少是已经拿在手中,但去年受限于规模限制,未能发放兑现的,此次一次性到位。”
  
  据前述大行公司部人士分析,过去央行对贷款额度管理时期,银行信贷投放都是“量入为出”。例如,如果一个长期跟踪的项目,贷款需求为20亿元,银行考虑到自身贷款总额受限,以及后续投放能力,往往最初只给这个项目5亿元的资金。“但现在没有规模限制,银行就可以一次性满足其投资需求,20亿元一步到位。”该人士说。
  
  另外,自2008年底取消贷款规模控制后,监管当局亦要求银行将原来为逃避规模限制,将以信托贷款产品形式移出表内的资产重新移回表内,这也被认为是造成近几个月来贷款激增的一个因素。
  
  这种“一次性释放”的解释显然认为,信贷的疯狂增长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
  
  第三种解释是银行在赌“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很快会带来经济复苏。“不少银行把现在的情况和2003年SARS期间的情形相提并论。当时银行的逆周期投放很快起到了效果,随之而来的经济大涨给银行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这次大家也期望发生同样的奇迹。”一位银行分析师说。
  
  一位资深监管人士亦表示,由于银行普遍预期下半年经济复苏到来,因此,现在取消贷款规模的政策不会持续太长时间。许多银行发放了大量收益率很低的票据来做大规模,这使得银行在国家调控时进退自如。“如果下半年压缩规模,就可以先把利润低的票据卖掉,腾出规模发贷款,这样损失就不会太大。这说明商业银行在利用政策导向,抢规模。”1月1.62万亿元新增贷款中,票据融资为6239亿元,占比达38.5%。
  
  倘若多数银行均作如是观,其间的风险自不待言,毕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快速复苏的前景并不乐观。
  
  一位资深的中资银行外籍高管认为,无论是中国当代银行家还是银行体系,从未真正经受过经济危机的考验。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并未对中国产生重大冲击,主要原因是亚洲之外的消费仍然存在;“而今天我们面临的形势是,所有国家都勒紧了钱袋。”
  
  他认为,中资银行过去所犯的错误,往往都被经济高速发展和国家采取的政策掩盖了。“我们的银行家因此常常抱有不现实的期望,即政府总是会出手‘救市’,并相信‘救市’能改变趋势。但事实上,经济规律决定经济周期不可能因宏观调控而发生根本的改变。因此,大多数银行家并没有为眼下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做好准备。”
  
  最后一种解释最为悲观,即认为银行决策层已经放弃了对经济形势的客观判断,为迎合政治需要而大放贷款。这意味着银行商业化改革未取得起码的效果,“政治化”倾向仍相当严重。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可能性并非不存在,只是程度差异问题。
  
  逆周期风险
  
  财政刺激政策真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吗?银行信贷的投放真的预示着中国经济下半年的复苏吗?
  
  标准普尔金融机构信用分析师廖强认为,面对经济下行风险,质量较高的借款人对借贷的意愿日益降低;即使政府财政刺激政策涉及的项目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的放贷机会,如果全球经济不能同步复苏,也将难以完全抵消低风险私人信贷减少带来的冲击。
  
  陈李也表示,数据表明,当前企业自主投资并未大幅启动,现在很多企业仍在犹豫观望。当前的整体投资仍不理想,银行信贷的投放能否激发有效需求,仍然是未知数。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高管对《财经》记者表示,今年1月贷款如此膨胀,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如何,会不会形成巨大的信贷浪费,重新变成银行的不良资产,是值得忧虑的。
  
  事实上,风险在去年四季度已有所显现。中金公司的分析报告认为,撇除农行不良贷款剥离和深发展坏账核销因素,2008年四季度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环比上升明显。 一位监管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去年银行业新增关注类贷款大幅上升,“大部分都是四季度产生的”。
  
  针对储备项目的集中投放,更不无隐忧。一位大行的高层表示,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保证投向的准确,不搞重复建设,注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真能做得到吗?”
  
  尽管央行数据并未详细披露1.62万亿元新增贷款的具体流向,但受访的多位银行业人士均表示,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建设是贷款投放的主体。在银行业界看来,此番逆周期信贷扩张,惟有选择政府背景的项目,方能避免未来资产质量的下滑。其中,以中央财政支持的项目尤能获得银行的青睐。工行的数据显示,1月新增的2521亿元贷款中,1171亿元非贴现贷款主要流向各种类型的基建项目。其中项目贷款增加693亿元,主要支持了电网、铁路、核电、公路等领域的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占比高达59.18%。
  
  即使有各级财政支持,政府主导项目的贷款也并不能说高枕无忧。比如,主要基建项目的资本金按照有关规定应达到35%,但事实上,地方上类似项目的资本金已然出现了巨大的缺口。
  
  今年1月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市长韩正表示,该市轨道项目现在和未来的总投资约4400亿元,但上海市政府的资本金缺口高达1000亿元。地方财政十分雄厚的上海,由于企业盈利下降、房地产低迷导致土地出让金减少,地方财政已步入负增长通道。目前,由于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本金较少,资产负债比例已普遍高达80%以上。
  
  据《财经》记者了解,部分地方基建项目资本金只能到位20%,为了保证35%的比例,一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会与一家银行以搭桥贷款的形式,充实资本金比例,再向其余的银行申请贷款。囿于资本金缺口,各省市主导公路投资的交通部门也倾向与银行签订“统借统还”的授信协议;部分省份的交通部门甚至允诺,若未来出现坏账,将帮助银行进行不良资产的清收。
  
  而所谓“统借统还”,其实和监管部门一直禁止的“打捆贷款”在本质上并无二致。
  
  贷款集中度导致的风险集聚亦在逼近。近期来自监管部门高层的意见认为,现在银行“垒大户”的倾向再度抬头。自去年5月开始,大额不良贷款客户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开始连续反弹,至10月开始呈现加速上升态势。
  
  银监会高层认为,随着过去盈利时积累的现金储备逐渐耗尽,企业盈利持续走低,今年一二季度,企业集团客户的风险将更加突出。同时,关联企业群之间的风险传递也在加速。据银监会统计,很多地区都存在企业群体之间通过互保、连环保等方式形成的“贷款担保圈”,涉及的债权债务关系极为复杂,难以识别风险。其中部分存在虚假资本、虚假资产、多头融资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在经济繁荣时期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但在当前经济下行时期,隐藏的财务风险极易暴露,往往一家企业出现问题,随即引发整个关联企业群资金链断裂,给银行造成巨额损失。
  
  据《财经》记者了解,在不久前召开的一次内部会议上,监管部门表示,如果信贷增速过猛,将考虑调增拨备覆盖率等形式约束银行。此前,监管部门要求银行拨备覆盖率至少要达到130%以上;风险较高的银行应进一步将拨备覆盖率提高到150%以上,这或将在短期内进一步影响银行盈利能力。■
  
  本刊记者于宁、张宇哲对此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已向人们表明:这是一场涉及体制、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危机。它让人们开始质疑过去30年以来盛行的新自由经济理论——在此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和全球监管框架是如此不堪一击,根本无法阻止经济重创造访全球。    这并非历史首次。社会民主主义者面临的国际性挑战就是在资本主义之中拯救资本主义:既要承认开放的、竞争的市场的巨大力量,又要摒弃极端资本主义和过度贪婪这些近代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重大危害
期刊
作为国家经济委员会的主席,萨默斯应该是奥巴马的忠实代理人,以调解政府不同派别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分歧,但他有一个挑战:控制自己心直口快的毛病    《华尔街日报》记者 莫妮卡·岚利 (Monica Langley)    2月6日,在美国公布了黯淡的就业报告后一小时,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来到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向奥巴马总统作每日经济形势汇报。这位白宫首席经济顾问以计量经济学
期刊
鼓吹保护主义的观点既缺乏严格的实证基础,更是对凯恩斯经济学一种断章取义的解读    《财经》特约作者 胜寒    奥巴马政府雄心勃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成效不仅取决于减税和增支的初始金额,更有赖于财政扩张的乘数效应*。根据奥巴马过渡团队1月9日公布的一份政策分析报告,政府直接支出和减税的乘数分别是1.57和0.99;如果得以顺利实施,该刺激计划到2010年,有望创造330万至410万个工作机会,并拉
期刊
一场席卷中国北方的旱情,暴露了水资源管理和水利投入不足的深层矛盾    《财经》实习记者 兰方    2月7日,经高射炮反复催雨,连续110多天滴雨未见的河南省,终于迎来一场淅沥小雨。    河南省荥阳市城关乡王庄村村民王莲菊站在雨中,面前是近百亩因干旱而泛黄的麦田。“这点雨,顶多润润嘴唇。”她心头焦虑,告诉《财经》记者,“今年的麦子,至少得减产一成。”    干旱的不仅仅是河南。根据水利和气象部
期刊
首次进行无候选名单的副部级干部推选,并将对推选名单进行公示。种种突破表明证监会干部任命的敏感程度    《财经》记者 乔晓会 李箐    2月9日下午1时,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证监会)举行了一场不同寻常的民主测评会。会议刚刚结束,相关消息便在业内不胫而走。    据接近证监会的多位知情人士描述,这次人事会议由证监会所有正处级以上(含正处级)干部以及派出机构局级干部参加,中组部干部局副局长徐
期刊
在网络化市场的新时代,你需要明白金融市场之间、金融市场和实体部门之间复杂的反馈机制    2009年1月27日,“达沃斯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说:“我们正经历一场金融危机,其后果将是一个新金融时代的诞生。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对金融机构、金融体系乃至人们的思维方式作出重新审视。”    是的,许多人的思维需要更新。宣布825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方案不久,奥巴马新政府便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这让我觉
期刊
一名国开行的处长,以“贷款咨询费”名义谋利550万元被诉    《财经》记者 罗洁琪 张宇哲    2月12日上午9点半,原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国开行)企业局处长胡汉成涉嫌受贿案,在位于八宝山的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    胡汉成于2007年11月9日被中央纪委“双规”,次日由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刑事拘留,经西城区检察院批准,于同年11月20日被逮捕。2009年1月6日,胡被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
期刊
大面积投诉和诉讼,令理财产品各个环节的问题暴露殆尽,亦反映出中国内地对银行理财产品监管体制的种种缺陷    《财经》记者 范军利 卢彦铮    在华经营已有150年历史的英国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2009年春节后仍不得不面临被客户群起攻之的局面。    大面积的投诉乃至涉讼,源于2008年9月后,因雷曼兄弟破产而加剧的金融海啸,令刚刚起步的中国内地各类境外理财
期刊
中国最引人注目的高层建筑失火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在中央电视台新址?    《财经》记者 罗昌平 欧阳洪亮 朱弢     追问央视大火     农历牛年元宵之夜,中央电视台新址(下称央视新址)再度进入公众视线。不过,主角并非外形标新立异被俗称为“大裤衩”的主楼,而是北配楼电视文化中心。    2009年2月9日晚8时20分左右,北配楼发生大火,持续近六个小时,至次日凌晨2时许才熄灭。    地处北京东
期刊
数十亿元窟窿难平,爱建股份三启重组,爱建证券再度国有化,谁在受益,谁又仍在深渊    《财经》记者 沈乎    滞于重组计划已逾四年的上海爱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643,下称爱建股份或爱建),即将迎来第三拨重组方。    2月5日,爱建股份公告了新一轮重组计划。此次拟斥资5.88亿元进入爱建股份的,是泰国正大集团旗下富泰公司。《财经》记者获悉,东亚银行亦有意参与重组,正在另行谈判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