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白马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terw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停了,雪花大过磨盘,一团团从天上砸下。
  一群衣衫褴褛的抗联战士,与一匹驮着两个受伤女战士的瘦马,一起在雪野中,冲过雪幕,往北山冲去。一串白色的脚印像一条打了结的绳索,在山野雪原上蜿蜒。
  将军,与留下的三个战士趴在雪地里阻击日本兵。将军依着大树,目视前方,手里的快慢机随着手臂的挥动,发出声声怒吼。子弹像长了眼睛,往山下嗷嗷叫着扑来的日本兵身上钻。日本兵被撂倒好几个,将军清楚,拦不住日本兵,就不能保证战士们安全突围出去。雪花虽然下得很猛,但至少也得半个时辰才能盖住突围战士的脚印。
  将军见日本兵停止冲锋,扭头望向心爱的坐骑,直到驮着女伤员越跑越远的白马,和战士们的身影一起隐入北山。白马虽然瘦,却很神骏,驮着伤员,驰骋起来,依旧十分快捷。负伤的两个女伤员,都是抗联的卫生员。将军本来是要带着她们去北山洼给抗联伤病员医治的,不幸被叛徒告密,被日本兵追上。跟随将军的抗联战士只有四、五十人,与十倍于己的日本兵周旋一番后,牺牲了几个人。将军率队边打便往山林中撤退。将军也负了重伤。将军考虑坚决不能让女战士落入日本兵之手。将军很清楚日本兵没有人性,凶残,特别是对待女战士,凌辱的手段极其狠毒。将军与三个战士占据这垭口的有利位置,但日本兵人多,施展不开。将军身上中了日本兵两颗罪恶的子弹,鲜血将他身下的白雪染得殷红,像一面红色的旗帜。
  将军的故乡是山东蓬莱县。蓬萊自古以来就是仙山,可是,仙山也不能够带给穷苦人活路。幼年时,将军全家逃荒至黑龙江省五常县,这里有白山黑水,白山,是长白山;黑水,是黑龙江。这里有大片的森林,白山黑水成为将军的新家。十五岁的将军当了伐木工人,担当起养家糊口的责任。
  白山黑水里有太多太多穷苦的伐木工人。他们每天伐木,获得微薄收入,养家糊口。后来,土匪来了,土匪就找伐木工人收保护费。
  一九三一年,日寇来了,伐木工人更没法活命。日寇霸占这里的一切矿产资源,包括生长在这里的人。将军愤怒了,他绝不允许自己的家园任由日寇践踏。将军组织了几百个伐木工人,又说服了一批不愿入关打内战的东北军,降服了一些有良知的土匪,共一千多人,组成抗联第十军。誓师大会上,将军站上一张桌子,高举右手,号召白山黑水的人们,摒弃相互间的恩怨,誓将驱除日寇,还我河山!
  将军想起过往,笑容爬上了嘴角。几年前,他率领十几个抗联战士,在一个村庄遇到一个旅的伪军,旅长姓邓,将军认识。将军一人一枪独闯伪军旅部。将军对邓旅长说,中国人要枪口对外,不打中国人。
  邓旅长佩服将军的胆量和爱国精神,他答应以后绝对不打抗联战士,并暗中支持,当即拿出一些枪支弹药送给将军。将军有了好武器,就率队夜袭山河屯的日本兵守备队,几十个日本兵,被一窝端了。
  这时,山下枪声大作,日本兵又发起了冲锋,有两个抗联战士不幸中弹牺牲。将军的心痛到极点。将军负伤太重,胸部和肚子上的伤口虽然被撕下的衣服塞住绑着,但血却一直在往外流,将军的手渐渐举不起枪。将军见山坡下的日本兵越来越近,他把握枪的手,平放在雪地上,他命令那个战士突围。
  突然,将军看到一道白影在雪山里飞驰而至,是他的白马,白马像雪山的精灵。将军知道突围的战士遇到接应队伍了。他命令战士骑马快走,战士不从,匍匐过来把将军架上白马。顿时,雪山里一袭血衣一匹白马映着雪白的山林。白马长嘶一声,如同天马,凌空跨步。
  又一排罪恶的机枪子弹飞来……新中国成立之前,在白山黑水,人们经常看到一位将军骑着白马在山林里巡梭。
   余清平,笔名砌步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花都区作协副主席。获“善德武陵”杯全国微小说精品一等奖、广东省小小说学会“双年奖”特等奖等多项奖。作品刊《小说选刊》《微信小说选刊》《辽河》《安徽文学》《湘江文艺》《羊城晚报》《百花园》《大观》《微型小说月报》等二百多家刊物,有作品入选《新中国七十年微小说精选》,以及年排行榜、年选本、中考试卷。
其他文献
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过年的彩排之日。往年这个日子,我们在回家的路上。母亲在哪里,老家在哪里,年就在哪里。母亲永远地走了,我们的年缥缈啦!  女儿微信响起——不妨到英国来,到她就读的大学校访,民间有着人故去奔赴西方极乐世界之说,奶奶没有走远,奶奶也许就在西方。  此西方显然非彼西方,女儿想让异国他乡淡去我们丧母的悲痛……  背井离乡,脚下的土地是华夏,回眸,故乡在身后。  异国他乡,脚下的土地是海
期刊
1921年8月3日。十一位热血青年,操天南地北口音,匆匆聚集嘉兴东门狮子汇,焦急地等待一艘驶往南湖的渡船。  然后,一场红色风暴在南湖酝酿,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即将发生。  云天苍茫,风雨翻墨。源自太平洋的风暴,盘旋在南湖之上,鼓荡燥热的八月天。一只旧时的灰鹭,贴着湖面,风筝一样,逆风扶摇而上。沪杭列车在南湖北岸疾驰,隆隆隆,这是时代高速奔跑的喘息。浪拍堤岸,雨注亭台。风雨飘摇时,嘉兴南湖湖心岛,似
期刊
母亲姓周,今年七十八岁了。虽已进入古稀之年,但是她耳不聋,眼不花,心胸豁达,每天总是乐呵呵的。做为一名“闯关东”的山东人后裔,对面食地喜爱已经镌刻在母亲的基因里,对各种面食的家常制作特别在行。尤其是她包的水饺,吃过的人都称赞是可以开店的水平。母亲每次听到这样的赞美,总是眉开眼笑的让已经吃饱的人再吃上几个。  工作原因,我经常出差。每一次出征,母亲都会按照老话“上船饺子,下船面”,开始准备,叮叮当当
期刊
记忆的长河不时会荡起层层涟漪。我的少年时代挖野菜的时光就是其中一朵美丽的浪花。它带给我温馨、甜蜜、快乐。  上个世纪70年代,在我们辽南水乡地区,庄稼院的孩子没有不认识野菜的。记得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和邻家的伙伴成群结队的挖野菜。阳春三月开始,一些野菜就露头了。什么苣荬菜、婆婆丁、荠菜、小根蒜……这些野菜在三月份都能挖到。稻田边的坝梗,纵横交错的水渠旁,探头探脑的野菜在春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
期刊
一开一闭间,方显内外天地。两扇门庇佑着一户人家。  望着那扇门,久久不愿离去,我在思索着这扇门和这家人所交融的岁月,双手无数次摸在门环后留下的斑斑痕迹。  临走前,我细细地盯着这两扇漆黑的小木门,它的份量,重过东侧邻家新装的朱红大铁门。小木门上仿佛留下了一个个字符,或是驴的梅花篆的蹄印。纵使周围发展再快,木门没打算改变自己,它留给路人的,永远是和驴一样最质朴的品质,它也没打算改变自己,终将在陪伴主
期刊
晴朗的蚂蚁  我看见了蚂蚁眼里的暴风雨  但瞬间,云开日出  蚂蚁晴朗起来  它们继续跋涉,艰辛赶路  背托肩扛,虽然  只是些残花剩果,甚至  半粒大米  但是,它们很满足  它们为了奋斗和生存,认定一条路线  决心走到底,没有恐慌  没有胆怯和畏惧  像一队黑亮的小山民,要把储备的食品  运回洞里  当两只蚂蚁停下歇气  只相互用安慰而带鼓励性的目光  默默对视  轻轻微笑,一对患难与共的好兄
期刊
请客  忐忑的心,揣摩未到的客  内心的话已翻炒多遍  哪些是硬着头皮必须说的  哪些是审时度势可说可不说的  哪些是打死也不能说的  许多事都坏在嘴上  许多人都死在嘴上  在人世间漂流,每个人都想抓住  一根寄命的稻草?  包间内桌子,椅子,盘,碟,壁画  吊灯,台签。你的局促无处安放  它们都是冷眼的看客  看你们表演,言不由衷,虚与委蛇?  或掏心掏肺,感激涕零  所有这些或轻于鸿毛,或重
期刊
靠近黄昏的花园  风驰过天空,草木蒙上金色  聆听花神轻吟浅唱  没有过多的奢求  玫瑰丛中的月野  以及城市,院庭  神采盎然的夜  面对幽暗的蓝天  幻想是一个个童话故事     景象,在傍晚时  色调浑厚,  万物主宰着似梦般幻境  魔镜呀,那些景象同样也适合于我的梦  诗排成文字一样的仙鸟  波平浪静的水面上  故事可以压低沧桑     羽毛闪成暗夜中的光明  诗句开始一行行跃动  
期刊
有轨电车  一只蝸牛,两只触角  三两行人沿着轨道拐进旧时光  第一次进城,坐人民公社22马力拖拉机  咣当咣当。路中央蜗着这个绿皮家伙  我断定她曾记得。却没坐过  一晃就三十多年。她从看客到坐客  绿色蜗牛在岔路口上,转出一个漂亮的弯  托举惜别的告白  它的热情似火,跃过西天  如同一朵红色的蝴蝶,在生命中飘飞  目送它的背影  我的眼前闪过一抹光亮  心被揪住了一样疼  在无常的时空中,我
期刊
野簃  苍翠和苍老都是时间的艺术  没有高大和低矮之分  落叶,回应的厚实  足够放大一整座山的空,守林人在夜晚  翻炕竹笋的手  慢慢卷曲,像弯月的幅度  臂上偶尔掉落的干叶  我以为是,古槐上几朵木耳  而年轻的竹笛于山口一声声弯回来  飞进敞开的木门  风,在蛛网前突然止步  饕餮纹  其实,饕餮纹和妊娠纹都是某种  身份的原型  占用片刻空间,在生活  深刻的视角,将出身和盘托出  它表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