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本言语形式的有效途径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师如何在解读教材阶段准确地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呢?教师可以从典型性的表达特征、表达规则、语言美感、逻辑规律四个方面研读言语形式的秘密。无论文本选用什么言语形式,都有一个前提条件:言语形式必须与文本的主题、内容的特质、文本的语体风格、语言形式相协调。
  【关键词】典型性   表达规则   语言美感   逻辑规律
  文艺美学家宗白华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笔者将以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系列课文文本为例,从四条途径解读文本的言语形式,为教者提供新思路。
  一、从典型性的表达特征解读文本言语形式
  “文似看山不喜平”“开门见山”“画龙点睛”“凤头猪肚豹尾”“行文如水”“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等,都表达了文章内容和形式必须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习惯。如:反映言语内容组合关系中的“回环式”“递进式”,是源于“文似看山不喜平”;“承接式”是源于“行文如水”等。一篇好文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多层面融合在一起的,与文本的言语形式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某一种表达的实现,需要多种言语形式的协同支持,形成共振的表达效果。
  以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师恩难忘》为例。这篇文本主题鲜明,作者刘绍堂回忆自己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主体内容就是田老师教古诗《一去二三里》的事情,抒发了对启蒙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全文由作者到小学去读书开始,先简要介绍这位田老师的口才、文笔很好,接着以较大篇幅叙述田老师用讲故事的方式教大家学古诗,然后作者的思绪拉到多年之后回家乡遇到田老师,对他表达深深的谢意,最后点明感谢田老师的教诲之恩。整体上看,全文采用了先分后总的形式,先叙述事情过程,最后总结思想情感,娓娓道来,言语风格鲜明。叙述是典型的承接式表达,体现了“行文如水”的表达效果,最后一小节的直白式总结,取得“画龙点睛”之效。文本言语内容不复杂,言语形式清晰自然,很有人文穿透力,文本表达的个性化风格显著,文本的言语形式是典型化的,堪称典范。
  二、从表达规则解读文本言语形式
  文本的言语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言语的形式特征与文学表达紧密相连,文学表达法则影响着言语形式的取向与特质。“丰满充实”“平淡是真”“含蓄”“意境美”“曲线美”“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是常见表达规则,这些规则使文章彰显表达魅力。如:概述列举式和详实分述式相结合的章节,往往体现着“丰满充实”的表达规则;“暗示式”“委婉式”“虚实相间式”的言语形式,往往指向着文本内容中“含蓄”的表达效果。
  以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例。本文用优美的笔触,用大胆的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虽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成为了青海高原上的一个风景,赞美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其中的第三、四、五自然段,给我们展示了一株巍然挺立于高原之上的柳树,其独特的形象,给荒芜、苍茫的青海高原带来了一方风景,给人以生命力量的震撼与感召。第三自然段以叙述的语气、承接的句式、概述的写法再现了这株柳树生长的自然环境,遵循了“平淡是真”和“意境说”相结合的文学法则。第五自然段以“详实分述”式的言语,最后一句总写,较具体地描述了这株柳树的独特形象,这一部分的言语,体现了“丰满充实”“托物言志”的文学表达法则。第六、七自然段,通过作者的猜测和想象,演绎了这株柳树如何在高原严寒与雷轰电击中顽强地生存,表达了对坚贞力量与不屈生命力的崇敬。这部分与前面的内容采用了“虚实相间”和“动静结合”的言语形式,张弛有度,读来令人触景生情。猜测和想象部分的内容体现了“曲线美”的表达法则,是文学中的常见现象。这株柳树的一次次起死回生,与文本的整体沧桑意境很协调。第八、九自然段通过与名贯古今的灞河柳树相比较,采用了对比式的言语形式,主题鲜明。
  三、从语言美感解读文本言语形式
  文本的言语由语言支撑,它的形式特色与语言美感息息相关。语言美感增强言语的形象性和感染力,这与言语形式的追求相协调。语言中的“修辞格”“音韵美”“对仗艺术”“节奏感”等,都是常见的美感手段。没有考究的语言美感,文章是单调苍白、枯燥无味的。言语形式的变化为丰富语言表达创造了条件,文本现有的言语形式隐藏着文本的语言表达意图。掌握了相应的语言美感法则,就可以读出言语形式的语言秘密。如:详实分述式的言语,往往是排比修辞法的应用;格律诗的言语,一般都是讲究音韵、对仗等韵律法则;有的文本语句讲究长短句的变化,尾字的押韵,就是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法则进行了结合,让人读起来有“韵律感”,富有旋律美。
  以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安塞腰鼓》为例。文本的第六小节描述腰鼓表演时的热闹,采用了“详实分述”的言语形式,每一分句用形象的句式,应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格;文本的第十一节采用了递进式的言语形式,语言对仗工整而有节奏感,写出了鼓声的壮阔、豪放、火烈。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长江之歌》,文本本身就是一首自由体的歌词,整个文本句式整齐,层次分明,前后两大板块相对称,每一板块分述式行文,与分总式结合,两块的结尾两句前后照应、回环反复,似有长江曲折奔向远方之感。大部分行尾末字押“ai”韵,旋律美显著,文本的整体和局部在语言表达法则上用得很到位。
  四、从逻辑规律解读文本言语形式
  文本的言语有很强的逻辑性,它的言语形式须以遵循形式逻辑为原则。言语措辞讲究形式逻辑表达,从相应的言语形式可以得到体现,这样文本的言语更符合人的认知思路,文本显得严密而精炼,富有推演性,使文本更具魅力。文本中的每个词就是一个概念,每一句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命题,一个句群就是一个“推理”,其中有的命题是隐形的,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与留白表达相结合。文章中各句话的命题独立性是相对而言的:一句话对于一个句群来讲是一个命题,某一句群对于一自然段来讲是一个命题,一个意义段对于整篇文章来讲也可以是一个命题,几个意义段也可以是一个大命题。这样,一段话乃至一篇文本,都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推理。具有逻辑推理性,文章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中心主体性得到保障。有的文章虽然内容很丰富,也有言语形式的变化,但它的叙述让读者感到阅读困难,无法前后联系,言语形式没有逻辑性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讲究逻辑推理表达的言语,常见的法则类别有:三段论、二难推理、论证推理等。如“点到为止式”“话留半句式”“由此及彼式”相结合的句子和自然段,往往包含着三段论的变式推理。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爱如茉莉》这篇文本在整体观下的言语形式暗含了三段论推理的逻辑法则。文本在第三小节处,课文中的“我”向妈妈提出一个问题,引出话题后,妈妈说出了结论,文章就围绕“真爱像茉莉”这个话题展开。接着,第五小节到第十七小节的内容叙述了家中亲人之间真诚关爱的事例,事例是司空見惯的,典型的,也是平淡无奇的,其中用插叙的形式描述了茉莉花香的特色,最后作者再次强化结论。在全文“总——分——总”的形式框架内,文本遵循了一个三段论的推理法则,文本的第二段即第四小节和第十七小节处表明这样一个判断前提——茉莉花香是平淡无奇的,幽幽的;文本用第五小节到第十六小节的内容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真爱是亲人间平淡无奇的生活,从而自然推断出妈妈开始的论断,最后作者自然反复这个结论。文本的奥妙就在第二大段,这段是主体内容,表面上是在叙述一个事例,其实质隐藏了这个判断前提——真爱是平平淡淡的。而这个判断显然是一个常识,作者用暗示式的言语寄托其中,留下一个空白让读者去感悟反推,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这个作者没有直说的前提条件,正是文本的宗旨所在。其实文本的结论(题目):爱如茉莉,是个比喻式的表面现象型的结论。可见,本课的这种言语形式就包含了逻辑秘密,使文本余韵无穷,这些从逻辑推理法则可以推演出来。
  探究文本言语形式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以上只是常见的四条路径。无论文本选用什么言语形式,都有一个前提条件:言语形式必须与文本的主题、内容的特质、文本的语体风格、语言形式相协调,掌握以上四条途径,可以帮助教者高效解读文本言语形式的秘密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小学)
其他文献
在朋友圈里看到冷玉斌老师这本《教书·读书》,颇为心动,于是果断买来阅读。  先说说这本书的封面,红蓝两色的楷书字体,“教书”和“读书”四个字重叠在一起,英文单词“Teaching”和“Reading”重叠在一起,上下各自形成“重影”效果。封面中间是两条斜交织的彩线。封面很简洁,但令人印象深刻,“教书”与“读书”的生活,“教书”与“读书”的时光,诚如字体呈现的效果一样,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相互浸润。
期刊
今天下午,读完台湾作家王淑芬的《我是白痴》,突然想起了许多事情,现在总是不知不觉就会想到“以前”“当年”“曾经”这些字眼,这大概就是老了的标志吧。  这本书封底的内容很吸引人:  我每天都很快乐。我认得“中”“大”“一”,我每天去给同学们提开水,路过操场时,我会停下来偷听榕树上的鸟叫。我还有一个朋友,叫“跛腳”,不过,你不能这么叫,他会生气的。  我有一个妹妹,她不许我告诉别人我是她哥哥,也不许我
期刊
【摘要】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在五六年级增设了Culture time文化学习板块,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与单元话题相关的文化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如何巧妙设计构建Culture time板块高效文化教学,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教学。  【关键词】Culture time 语构文化 高效文化课堂  英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知识,
期刊
曾在一次研讨会上听到一位历史专业的教授说:“我从自己的学术研究过程中感觉到,任何一个学科和专业,只有建立在哲学阅读与思考的基础上,才可能有进一步的思考与发展。”笔者深以为然。作为教师来说,仅有出于提升职业素养而进行的专业阅读是不够的,真正能给你更深层次的思考、体验、感悟,让你对教育的本质有更深刻认知的,还需要有哲学阅读。  谈起哲学,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艰深晦涩的长篇论述,让人如坠雾中,似懂非懂。但
期刊
每一位学生都可能成长为老师,而每一位老师都是从学生成长起来的。刚刚踏入教师行列不久的我,当然想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不必说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也不必说精湛的教学技能,更不必说严谨的工作态度,我第一个想到的问题便是如何让学生喜欢我。  为什么要让学生喜欢我呢?据我对身边学生的调查,学生是否喜欢这门科目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这门科目的成绩。于是,我开始回忆自己当学生时的想法和感受,反过来想,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重情趣”是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法之首,可见他对其之重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好课的开端总是从“兴趣”开始,课堂上学生是否愿学、乐学,以及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是否有情趣。  漫步在《于永正经典课例评析》一书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趣味十足”。 徜徉书中,感觉于老师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的课轻松、自在,细品之后忽然发现那是因为于老师有一
期刊
【摘要】思維导图的呈现方式较为直观,尤其能将多重思维显性化,符合人类大脑的运作模式和思维记忆的特点,从长远来看,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本文主要讨论了思维导图的功用,以及如何以思维导图提升思维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思维导图 梳理文脉 人物关系 人物品质 思维能力  新课标强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
期刊
【摘要】根據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基于整体视角解构文本:品文题,领悟命题的独特匠心;探谋篇,体悟结构的精致巧妙;摸思路,习得顺序的严谨紧密;理情节,领略艺术的独特智慧;揣组材,洞察主旨的凸显内容,最终为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关键词】领悟匠心 探究布局 摸清思路 揣摩组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当下语文“教学形式缺乏新意、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目标承载过重、教学评价急功近利”等问题,提出面对相应问题的对策。主要包括:“教学创新,永不止步”“鼓励真实,张扬个性”“目标简化,洗尽铅华”“等待,让改变发生”四种对策。本文就此谈论笔者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形式 内容 目标 评价  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教学形式缺乏新意、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目标承载过重、教学评价急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视为课程改革的重点、亮点,其革新至今已实施了十几个年头,各教育主管部门及基层学校对于课程的研究已从总体架构走向细致化深入开发与实施。纵观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指导,教师们可谓渐入佳境,课堂效率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有些看似成功,气氛活跃的课堂仍然缺少真实性。我们应还课堂于真,让孩子在真实活动中学习,在真实世界中成长。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话题引入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