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品德与社会课语文课的整合教学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myw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品德与社会课大都由语文教师兼任,这有不利因素,但也为整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何总结成功经验,为新课改提供借鉴和参考,本人做了有益的尝试。在把握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指向,踩稳其落脚点的同时,借用其丰富的资源以应和语文课程理念,并更好地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通俗地说这叫做“一只脚踩两只船”。一只脚是综合素质,两只船分别是语文和品德与社会。整合实践表明,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一、整合的理论依据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课程标准为语文课与品德与社会课的整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细细研读语文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不难看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的品德与社会课基本理念与“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可谓相辅相成。而“珍爱生命”“热爱祖国”“关爱自然”等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与“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等语文课程目标又是异曲同工;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阶段的内容又是儿童作文丰富的沃壤;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也将淋漓尽致……
  
  二、整合意识
  
  整合意识是前提。没有良好意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施实及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将成为空谈。可以利用重视语文迁移整合,讲清品德与社会课对学习语文特别是丰富作文内容的辅助作用,迁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很重要,应该不惜花费时间,或以学生作文现状警醒,或示范作文引导……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课本身内容整合,大量例举,大到国家领导出访、考察要了解风俗民情、历史发展,小到将来做哈蜜瓜、棉花生意发家致富,要了解货源等,宣传学习品德
  与社会课对未来工作、生活、社会交往的重要意义。此外还应拓展教学途径,丰富教学内涵激发长久的兴趣,强化学习意识。应摒弃死板教法,采用竞赛、模拟实践、结合内容谈理想、说向往,写社会课日记,进行时事品德教育等活跃课堂气氛。
  
  三、交叉整合中整合德育,引起共鸣
  
  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课丰富多彩的内容,结合儿童生活实际,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媒介,渗透德育引起学生思想共鸣,是一项复杂的整合过程,是品德与社会课知识与儿童生活和语言文字训练以及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的交叉整合,最终目标是达到德育的整合。这种交叉整合中,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把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丰富生活经验、拓展教学空间、参与实践活动、讨论想象中,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形式的外露成就整合效果──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德育的熏陶。
  比如:五上《江山多娇》讲了青海湖、西湖等风景,没讲到巢湖。我激发学生了解巢湖人文景观,给人教社叔叔、阿姨写信,希望把美丽富饶的巢湖写入课本。学生很有激情,一封封稚嫩的信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再如:四上《交通与生活》,为了认识交通对国家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搜集了省内外铁路建设的报道和图片展示,拓展了学习空间,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再激发动手操作,在地图上设计合──萨铁路线等,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时事、爱国等思想教育的同时又为写《设计合萨线》《小小铁路设计师》等健康向上的作文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四、整合知识及课程资源,最终整合目的,相得益彰,一箭又雕
  
  语文学习无处不在,应着重培养实践能力,拓展运用的领域,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语文能力。品德与社会课知识性、实践性以及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等可开发教学资源,为提高语文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整合,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想像等语文能力,而这种能力培养过程中也进一步运用了品德与社会课知识,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为了唤起了解、热爱家乡之情,我引导仿写四下《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中《新疆好》一诗。首先反复朗读《新疆好》,加深体会。然后各抒已见说巢湖的“水泥”“银鱼”等,并积累了“鱼米之乡”“锚链城”“湖光山色”“水泥之乡”等词,为仿写创造了条件。接下来仿写此诗,准备开小诗朗诵会。本以为学生不可能创作出什么来。谁知道他们近百首小诗充分展示了模仿、创造才能和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这种效果应该归功于“从认识新疆到了解家乡,拓展了课本资源空间和学习视野,加强课内外知识的延伸和教学资源的整合”。
其他文献
一、依托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设计语文课堂教学    新的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三个“关注”,即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又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
期刊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价值规律的竞争,学校教育应当以质量取胜,出好人才。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为此,笔者就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实施素质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我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方法应包括教法和学法两个方面。在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之后,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考虑教法,又要考虑学法。好的教法能促进学生良好学
期刊
摘要:《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是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在钩码牵引下的运动。最后就是要弄明白小车的速度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通常,在打出的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最清晰的,为了便于测量,舍掉开头一些密集的点迹和后面不理想的点迹,找一个适当的点当做计时起点。利用“求较短时间内平均速度”的方法求出各计时点的瞬时速度,然后利用电脑软件MicrosoftExcel的图表功能来画v-t图像。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通过进行《学会感恩》这个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构思和实践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新形式,它引导学生“跳出语文学语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人文修养,在交往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在生活中激活学习语文的情感,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关键词:语文本色;实践;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其目的就是
期刊
摘要: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的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英语教学要改革、创新,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要从小培养其形成具有创新意识品质。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英语教学;活动;创新;意识;培养    在英语新课程实施的进程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是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我认为要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
期刊
摘要:新的中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把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为提升学生的基本艺术素质服务。  关键词:中学音乐;情感;审美;方法    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在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学应当立足于
期刊
一、教学评价理念的转变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评价中,我对学生的评价只关注反映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体现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在形成性评价中,只重视教师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评价功能上,只重视评价的甄别功能,而忽视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的功能;在评价内容上,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只重视书面考试,而忽视学生各种
期刊
摘要:对于内蒙古通辽地区首次进行新课程改革,我们每位思想政治课教师都有自己的方法和看法,经过这段时间学习实践和假期的培训,使我们对新课改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觉得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新课程改革中政治课教学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课改实践;创新;课堂教学;自身素质    2009年内蒙古通辽地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已全面铺开,面对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史上这次空前、彻底的课程调整和改革,作为政治课教师的
期刊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
期刊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