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品德与社会课大都由语文教师兼任,这有不利因素,但也为整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何总结成功经验,为新课改提供借鉴和参考,本人做了有益的尝试。在把握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指向,踩稳其落脚点的同时,借用其丰富的资源以应和语文课程理念,并更好地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通俗地说这叫做“一只脚踩两只船”。一只脚是综合素质,两只船分别是语文和品德与社会。整合实践表明,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一、整合的理论依据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课程标准为语文课与品德与社会课的整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细细研读语文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不难看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的品德与社会课基本理念与“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可谓相辅相成。而“珍爱生命”“热爱祖国”“关爱自然”等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与“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等语文课程目标又是异曲同工;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阶段的内容又是儿童作文丰富的沃壤;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也将淋漓尽致……
二、整合意识
整合意识是前提。没有良好意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施实及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将成为空谈。可以利用重视语文迁移整合,讲清品德与社会课对学习语文特别是丰富作文内容的辅助作用,迁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很重要,应该不惜花费时间,或以学生作文现状警醒,或示范作文引导……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课本身内容整合,大量例举,大到国家领导出访、考察要了解风俗民情、历史发展,小到将来做哈蜜瓜、棉花生意发家致富,要了解货源等,宣传学习品德
与社会课对未来工作、生活、社会交往的重要意义。此外还应拓展教学途径,丰富教学内涵激发长久的兴趣,强化学习意识。应摒弃死板教法,采用竞赛、模拟实践、结合内容谈理想、说向往,写社会课日记,进行时事品德教育等活跃课堂气氛。
三、交叉整合中整合德育,引起共鸣
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课丰富多彩的内容,结合儿童生活实际,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媒介,渗透德育引起学生思想共鸣,是一项复杂的整合过程,是品德与社会课知识与儿童生活和语言文字训练以及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的交叉整合,最终目标是达到德育的整合。这种交叉整合中,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把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丰富生活经验、拓展教学空间、参与实践活动、讨论想象中,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形式的外露成就整合效果──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德育的熏陶。
比如:五上《江山多娇》讲了青海湖、西湖等风景,没讲到巢湖。我激发学生了解巢湖人文景观,给人教社叔叔、阿姨写信,希望把美丽富饶的巢湖写入课本。学生很有激情,一封封稚嫩的信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再如:四上《交通与生活》,为了认识交通对国家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搜集了省内外铁路建设的报道和图片展示,拓展了学习空间,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再激发动手操作,在地图上设计合──萨铁路线等,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时事、爱国等思想教育的同时又为写《设计合萨线》《小小铁路设计师》等健康向上的作文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四、整合知识及课程资源,最终整合目的,相得益彰,一箭又雕
语文学习无处不在,应着重培养实践能力,拓展运用的领域,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语文能力。品德与社会课知识性、实践性以及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等可开发教学资源,为提高语文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整合,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想像等语文能力,而这种能力培养过程中也进一步运用了品德与社会课知识,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为了唤起了解、热爱家乡之情,我引导仿写四下《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中《新疆好》一诗。首先反复朗读《新疆好》,加深体会。然后各抒已见说巢湖的“水泥”“银鱼”等,并积累了“鱼米之乡”“锚链城”“湖光山色”“水泥之乡”等词,为仿写创造了条件。接下来仿写此诗,准备开小诗朗诵会。本以为学生不可能创作出什么来。谁知道他们近百首小诗充分展示了模仿、创造才能和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这种效果应该归功于“从认识新疆到了解家乡,拓展了课本资源空间和学习视野,加强课内外知识的延伸和教学资源的整合”。
一、整合的理论依据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课程标准为语文课与品德与社会课的整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细细研读语文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不难看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的品德与社会课基本理念与“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可谓相辅相成。而“珍爱生命”“热爱祖国”“关爱自然”等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与“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等语文课程目标又是异曲同工;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阶段的内容又是儿童作文丰富的沃壤;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也将淋漓尽致……
二、整合意识
整合意识是前提。没有良好意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施实及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将成为空谈。可以利用重视语文迁移整合,讲清品德与社会课对学习语文特别是丰富作文内容的辅助作用,迁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很重要,应该不惜花费时间,或以学生作文现状警醒,或示范作文引导……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课本身内容整合,大量例举,大到国家领导出访、考察要了解风俗民情、历史发展,小到将来做哈蜜瓜、棉花生意发家致富,要了解货源等,宣传学习品德
与社会课对未来工作、生活、社会交往的重要意义。此外还应拓展教学途径,丰富教学内涵激发长久的兴趣,强化学习意识。应摒弃死板教法,采用竞赛、模拟实践、结合内容谈理想、说向往,写社会课日记,进行时事品德教育等活跃课堂气氛。
三、交叉整合中整合德育,引起共鸣
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课丰富多彩的内容,结合儿童生活实际,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媒介,渗透德育引起学生思想共鸣,是一项复杂的整合过程,是品德与社会课知识与儿童生活和语言文字训练以及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的交叉整合,最终目标是达到德育的整合。这种交叉整合中,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把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丰富生活经验、拓展教学空间、参与实践活动、讨论想象中,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形式的外露成就整合效果──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德育的熏陶。
比如:五上《江山多娇》讲了青海湖、西湖等风景,没讲到巢湖。我激发学生了解巢湖人文景观,给人教社叔叔、阿姨写信,希望把美丽富饶的巢湖写入课本。学生很有激情,一封封稚嫩的信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再如:四上《交通与生活》,为了认识交通对国家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搜集了省内外铁路建设的报道和图片展示,拓展了学习空间,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再激发动手操作,在地图上设计合──萨铁路线等,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时事、爱国等思想教育的同时又为写《设计合萨线》《小小铁路设计师》等健康向上的作文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四、整合知识及课程资源,最终整合目的,相得益彰,一箭又雕
语文学习无处不在,应着重培养实践能力,拓展运用的领域,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语文能力。品德与社会课知识性、实践性以及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等可开发教学资源,为提高语文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整合,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想像等语文能力,而这种能力培养过程中也进一步运用了品德与社会课知识,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为了唤起了解、热爱家乡之情,我引导仿写四下《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中《新疆好》一诗。首先反复朗读《新疆好》,加深体会。然后各抒已见说巢湖的“水泥”“银鱼”等,并积累了“鱼米之乡”“锚链城”“湖光山色”“水泥之乡”等词,为仿写创造了条件。接下来仿写此诗,准备开小诗朗诵会。本以为学生不可能创作出什么来。谁知道他们近百首小诗充分展示了模仿、创造才能和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这种效果应该归功于“从认识新疆到了解家乡,拓展了课本资源空间和学习视野,加强课内外知识的延伸和教学资源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