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审美于生活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bjzobjz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陈建新所撰写的《李渔的造物思想研究》一书观点新颖,跳脱了大多数学者常规的研究角度,独辟蹊径地从艺术设计学科的角度去研究分析李漁的造物思想,探讨了其前卫、独特的实践巧思和审美理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理论深度。
  关键词:李渔;审美;生活
  如今,生活的审美化正成为当下艺术家和美学家的关注热点,艺术开始贴近大众,美学开始走出象牙之塔,它们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于是,使每个人都拥有了更大的艺术审美自由和权力。值得高兴的是,此书作者顺应了这一现实趋势,所写内容不仅正好填补了李渔涉及造物领域的研究空白,还给当代的生活与艺术以深刻的启迪和借鉴。
  一、《李渔的造物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
  李渔(1611—1680)是处于明末清初更替时期的社会名流,他学识渊博,涉猎广泛,集文学家、剧作家、戏曲家和造物发明家于一身,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化名士。其实在学术界的研究中,有关李渔的研究早已硕果累累,只不过大多数研究都侧重于李渔在戏曲、小说等文学领域方面的成就。
  《李渔的造物思想研究》全书的主要内容为:
  (一)介绍了李渔丰富的个人经历、著作成就及其代表作《闲情偶记》的产生背景,然后又结合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来描述有关李渔造物实践的内容并总结出了其造物思想的特点。
  (二)从自然观、功能观、审美观三方面剖析了李渔造物思想的基本架构和内涵,还分析和肯定了李渔造物实践中隐含的娱乐设计思想。
  (三)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分析了李渔造物思想对当代生活和造物设计的贡献、启迪作用。笔者认为李渔的确是一位造物实践的集大成者,他的造物初衷大多都源自于日常生活,他关注大众精神需求的满足,将生活实践和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希望能通过生活中具体的器物让世俗之人也能够获得审美的权力,感受到审美带来的愉悦。
  二、李渔生活审美思想的成因
  时代的差异性和个人的差别性,造就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审美观。想来,李渔之所以能够形成超前的生活审美意识和思想定是与他所处的那个特殊年代的背景和个人丰富多彩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李渔的造物思想研究》一书的作者从整体观出发,设身处地地站在李渔当时所处的明末清初大背景下来思考和分析李渔自身的变数经历,立体、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李渔的生活审美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一)外在环境
  李渔身处的时代背景是相对特殊和复杂的,他的一生在亲历中国明朝衰败的同时又目睹了清朝的兴起,这期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重大变革。首先,在经济上的表现是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资本主义的苗头已经萌发,人们对奉行重视农业而轻视工商业的传统经济思想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在社会上的表现为商人的地位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市民阶层也兴起壮大,人们开始注重自身物欲的满足和追求个性的解放。在文化上的表现为在明清之际出现了一股新的社会思潮和风气,很多学者不再轻视商人,甚至还乐于与商人交往,并且还纷纷呼吁人们把对传统程朱理学的高度关注转向重视以个人现实生活为主。同时,因科学技术发展的加持,出版印刷业蒸蒸日上,民众的识字水平有所提高,这种新的思潮得以很快在社会上传播开来。而李渔的生活审美造物思想恰恰是在这种独特的人文环境下产生,从他的著作和造物活动中能明显感触到兴起在明清时期社会上的那阵强烈的世俗文化思潮和闲适自得之风。
  (二)个人因素
  如果把上文所提的明清之际的时代环境看作是时代给予李渔造物思想形成的共性,那么李渔自身的阅历、才识和心境等个人因素则是其造物思想个性形成的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个性是艺术的灵魂,是个人艺术风格形成的前提,为个人所独有、特有。纵观李渔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经历过无忧无虑、家境优渥,经历过兵荒马乱、寒酸落魄,也经历过隐居不仕、从事经商。可以说,是李渔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学识积累、兴趣爱好以及受到由诗人、作家、艺术家等组成的广大友人圈的影响,逐渐孕育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造物思想。
  特别是将李渔的造物思想与同时期的造物艺术所呈现出的整体特征来做一个对比,更能看出李渔造物思想的难得可贵之处。明清转换之际的整体造物艺术的走向是极其注重装饰工艺的,盛行纷繁琐细、奢侈华丽之风,甚直将工艺技术的发展推向了最高峰。但是,过分地偏视器具表面的装饰其实无益于造物的审美及功能的发挥,甚至还可能造成浪费,还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使器物丢失灵性。就在这样的大环境的影响下,李渔打破了常规,展现出了区别于他人、有别于整个社会的独到的生活审美思想。不管生活环境怎样变换,李渔对待生活始终保持着积极和热诚的态度,就如他在《闲情偶记》中所表现出的造物妙想和生活审美情趣等一样,展现了其别样的生活方式。
  三、李渔的生活审美思想的内核
  费瑟斯通曾说:“任何东西都可以用审美的态度来欣赏,包括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事物。”[1]无独有偶,李渔正巧也是用审美的心态来领悟日常生活,还付诸实际行动于造物,将日常生活变得充满艺术气息。由此可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大家关于生活审美的想法都有许多相似和相通之处。作者以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记述的内容为基础进行思考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颇有启迪性的见解和独特视角。笔者在作者的字里行间中看见了一个沉浸在体验生活之美和造物乐趣中的李渔,深刻感触到了李渔对于生活的满腔热情,从中也领悟到了李渔造物思想中的精粹和他生活审美思想的内核。
  (一)人本主义的生活审美态度
  什么是美?美是审美主客体互动的产物。古人曾言:“美不自美,因人而彰。”[2]纵然在自然和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带有与生俱来的美的因素,但也要依靠人发挥审美主动性去感知、发现和欣赏,否则,就算多“美”的事物也不过是世上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在作者笔下的李渔看来,美是离不开人的,人是离不开生活的,所以美和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如人们日常的生活环境及各种事物都是生活美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李渔正是带着自己这种人本主义的生活审美态度,从人的物质、精神需要的方方面面出发去思考,如生活中的住所用品、衣着饰物以及室内装饰等,怎样更利于人的美的体现,更利于人的健康快乐的生活,更利于人方便舒适地生活?李渔基于“以人为本”的造物审美态度,他积极地发挥了自己作为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从生活中去寻找、欣赏和打造美的存在。就像李渔在造物过程中发现了自然中枯枝的美,于是取梅枝之材和梅枝之形,化腐朽为神奇,自己发明设计了式样新奇别致的梅窗。梅窗是李渔巧取了数茎欲烧未烧的梅树残枝,再选出树干中比较平直的一段,依着原本的势态,不加人工雕琢做出窗框,然后在窗框内呈对角呼应式摆放两株梅树,一株由下向上蜿蜒生长,另一株则自上而下自然倒垂,最后在组合摆放完成之后再剪出一些梅花点缀枝丫树梗之上,俨然是一幅活梅初绽的景象。除梅窗之外,李渔还设计了花草式、山水式和湖舫式等天然窗花,“同人见之,无不叫绝”。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事物,但可能因为太寻常而往往被人们忽视,如果人们能够带有一种生活审美眼光和态度,那么生活之中所视之物、所闻之声、所嗅之味等皆是美的。
  (二)造物启美的生活美育意识
  李渔在造物娱己的同时也在愉悦他人,他把日常生活转化为美育的课堂,非常希望能通过自己的造物分享来向世人传达自己的生活审美态度,展示生活美好的技巧和经验,进而影响大众的生活态度,提升大众的审美幸福感,已具备了自发的美育意识,正所谓“观物以乐己,造物以启人”[3]118。
  李渔在船窗的设计上,便运用了开窗借景手法,在船的左右两侧各设了一个扇面空窗。这种窗不但可以使自己愉悦,同时还能使他人娱乐。当人们身处船中,从里向外看时,船外千变万化的两岸湖光山色透过这两个扇面空窗便组成了一幅扇面山水画;当人们游走于湖边,由外向里看,船中朋酒之会中觥筹交错,一觞一饮的人物场景也会映出窗外,即是一幅扇面人物画。李渔将普通的扇面与船窗结合,把旧的事物变成新奇之物,采用借外成内、内外统一的互借方式,使人们都能够得以感受到这诗情画意的审美意境。李渔认为,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有追求美和享受美的权利以及让自己生活更美好的心愿,他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总结出了自己多年来对美的体会和心得,然后借由造物将自己的想法推及他人,让人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去寻找生活美,创造生活美,享受生活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营造了美与艺术的生活氛围,能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感官和心境变化。李渔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帮助大众提升审美情趣,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循环,为生活中美的准则的形成提供了基石。
  此外,作者还分析了李渔在造物启美过程中对于审美主体“期待视野”的把握,创作者要在考虑审美主体的自身见识、经验等基础上预设出审美主体在接受过程中的心境变化和接受程度,以此预想来思考如何塑造作品能有效地激发审美主体的审美情感,如何更好地向人们传达出“我”对美的观念,如何与审美主体间做到一种沟通交流。如李渔在陈设方面曾提出:“眼界关乎心境,人欲活泼其心,先宜活泼其眼。”[4]意思是视觉上的变化能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变动,要想使审美主体的心境变得鲜灵活泼起来,应先让其眼前的事物生动起来。
  造物启美的生活美育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从创作关注隐在读者到考虑审美主体的期待视野,再到把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审美距离都运筹于帷幄之中,才能将自己的审美思想传达到千里之外,达到社会美育的功能。我们在把握审美距离时,能些许超出大众普遍的审美经验,能为审美主体提供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固然是最好的。但是,还要格外提防人们的审美疲劳和反感,不要一味地盲目追求“改变”和“新异”,全盘否定传统,自顾自地打造一些极其不合理、缺少内涵的荒唐设计。
  (三)丰富敏锐的生活审美经验
  生活审美,顾名思义,其审美关注的重点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它们大部分呈现的特点就是普遍、平凡和琐碎,具有世俗性和成规性,往往难以激起人们的审美兴趣,于是便造成了生活审美的困境。李渔给世人留下了许多关于美与生活、艺术与个体生命方面的启示,他丰富敏锐的生活审美经验回答了人们怎样将普通的生活变得艺术化,怎样获得生活的审美愉悦以及造物的妙趣兴味等问题。
  此书作者正是从自己的设计艺术专业特长出发来分析李渔的珍作《闲情偶记》,为我们揭露和总结了李渔一生中对生活美学和造物艺术的种种经验,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建议。李渔丰富敏锐的生活审美经验主要表现为:从自然中寻找美的灵感,提出了“妙肖自然”“归本自然”“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等自然美思想,倡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生活的改进中探求美的愉悦,提出了“物以为用”“物以为乐”“物以载道”等功能美思想,点燃了对美化生活的热情;从整体中寻求美的和谐,提出了“造物适宜”“虚实相生”“精巧雅致”“去繁就简”等形式美思想,自发地去享受闲情娱乐的生活[3]81。
  不过,虽然李渔为我们当代社会中生活和艺术的实践提供了很多指导意义,但是我们还是应采取发展的眼光和选择性的态度去学习和汲取李渔的生活审美经验。因为李渔所处时代、个人性别及复杂个性思想的局限性导致了其思想中也有部分封建落后的一面,需要我们结合当下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
  四、结语
  从作者的笔下,我们可以浓烈地感受到李渔对于生活审美的热诚和重视。相较于常人而言,李渔拥有着更敏锐的感官,平时生活中一些微小的触动都能够激起李渔心中的涟漪,他还将自己对美的独到理解和心得与生活实践完美地契合在一起。李渔这些珍贵的思想为当下的我们如何认识生活、如何进行生活审美、如何看待生活审美的价值取向等方面提供了一个优秀的研究案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艺术审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两者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人们对于生活和审美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基于此,我们最应学习的是李渔对待生活的心境美学,既要树立正确的生活审美观,又要小心日常生活的饱和审美化,不能无节制地沉迷于享乐。生活的艺术须要足履实地去实现,不需神圣化日常生活,也不需盲目跟风,追求“高大上”,而是取决于作为生活主体的你,是否去认真地热爱生活,是否去积极地发现美,是否去用心地缔造美。
  参考文献:
  [1]代迅.中国美学西化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8:156.
  [2]朱立元.美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225.
  [3]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4]李渔.闲情偶寄[M].江巨荣,卢寿荣,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59.
  作者简介:郝彦霞,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理论。
其他文献
摘 要:结构主义作为起源于西方表音体系土壤中的一种文学理论,在一段时间内曾经作为现代文论的标杆。然而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致使结构主义在面对东方文本时遇到了许多问题。此外,渴求现代话语阐释的中国诗学又长期缺乏一种匹配的理论。作为具有中西双重文化背景的学者,程抱一在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使用了这种现代话语有效地阐释了中国古典诗歌,并兼顾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因子,可以说,程抱一开拓了现代话语与中国诗学的结
期刊
摘 要: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的背景下,女性总是以男性附庸的方式出现。电视剧《我是余欢水》剧中的三位女性:余欢水前妻甘虹、女上司梁安妮、女志愿者栾冰然在剧中与男主角余欢水有着不同的社会关系。大众传播语境下对《我是余欢水》中的女性角色研究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身份背后的角色特定性,透过社会化和扭曲化两大要素,从人物身份、性格、行为等表象剖析剧中的女性人物塑造角色刻板化、扁平化现象。  关键词:我是余
期刊
摘 要:近年来,穿越类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从叙事学角度研究这类电影文学作品的学者也不乏其人。但还未有从媒介的视野切入穿越类影视文学的时空体叙事学研究的论文或著述。也许从媒介与人类交互主体性来看,人类在时空维度追问自身的存在是一個哲学悖论,但人类在面对西绪福斯神话式的命运时,依然坚持从方法论上追寻自身存在的意义,这恰恰就是人类最本真的存在。  关键词:媒介;人类;交互;时空;蝴蝶效应;海市蜃楼  时间
期刊
摘 要:《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从铁凝的文本写作到陆小雅的电影改编,存在着共通策略——服饰话语的重复言说。文本和电影利用夹克衫到红衬衫、绸衬衫到碎花裙、的确良到红领巾的转换过程,塑造了安然这一性格鲜明的新一代青少年形象,展现了新一代青年人在理想与追求、矛盾与挫折、斗争与觉醒的碰撞中所面临的困惑与选择,也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社会转型初期身份意识的复苏、反思与追问。  关键词:性别意识;政治意识;集体意
期刊
摘 要:梁宗岱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诗人、诗评家。正如他的代表作《诗与真.诗与真二集》的名字,“求真”是他探讨诗作秘籍的唯一途径。该著作体现出其独有的诗学品格,梁宗岱的诗学思想不仅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学影响,有浓重的西方文化色彩;其内在精神以及外在语义表达,也颇有中国古典诗学的意味。梁宗岱对待古典诗学并非全盘接受,而是进行批判性创造:去儒家诗学的“尚用”功利观念,取诗美的意象品评,追求中西交融的诗
期刊
摘 要:丁玲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作了许多辉煌的作品。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巨大变革到土改时期,面对近半个世纪的风云诡谲,丁玲始终用文字书写历史洪流中无数人的跌宕命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不仅是丁玲的代表作,更被视为反映土改运动的扛鼎之作,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详尽地展现了土改时期错综复杂的各类问题,蕴含着作家对于时代与人性的思考。195
期刊
摘 要:作为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人物和唯一的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因其纪录片带有作者典型风格而独具代表性。边界的融合与跨越以她晚期的纪录片作品为主要文本,探寻其纪录片中对底层群体、艺术创作以及自然环境等社会现实题材的关注。分析其使用DV机的拍摄手法,搭配照片、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等创作特点和对纪录片的“诗意化”表达,发现促使观众参与“书写”美好记忆和故事的因素,并分析其晚期纪录片中边界的融合
期刊
摘 要:笔作为记录信息的工具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其诞生的核心目的即其记录的使用功能,以韩非子价值体系中重视使用功能的造物思想看待笔的发展,能够更加清晰地梳理笔的发展状况及背后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影响因素。但是,当人们对于信息的记录处理已经趋于虚拟化的方式,“笔以致用”中“用”的需求有了更加先进便捷的解决方案之后,在互联网、物联网的世界里,在人们追求自由便捷的观念下,那么笔将以何种形式存在,值得进一
期刊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虽未直接提及生态审美的语句,但是二人在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研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从原初开始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进程中实践深刻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增长了人的欲望,人试图征服自然,与此同时人的生产劳动也发生了“异化”,沦为机器生产的一个环节。马克思对这一现象做出了深刻的反思,猛烈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异化劳动”。而
期刊
摘 要:以拍摄黄山美景时的感悟为主线,积极地对“艺术摄影应该仅仅只是自然美的客观再现?还是应该更多地去主观表现?”展开思考。提出了艺术摄影可以真实再现自然之美,更可以融入主观意识以表现自然美。  关键词:自然本身美;艺术摄影;主观表现;黄山美景  大家知道摄影是分为各种类型的。由于其拍摄目的不同,一般可分为艺术摄影、纪实摄影和实用摄影三大类型。因笔者热衷于用艺术摄影做自己的创作,故长期在此范围内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