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象征手法在《桥下家人》中的运用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windb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9年,美国作家纳塔莉·萨维奇·卡尔森的《桥下一家人》荣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出版者周刊》曾盛赞《桥下一家人》:“体会人间真情,感受爱的真谛、人性的真善美,揭示爱与责任,本书不愧是作者‘流浪汉’文学系列的巅峰之作。”
  学者陈妙云在《论象征散文与象征手法》中指出:“象征就是用此物暗指彼物,用某种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近的抽象的精神品质或现实关系,表达与之相似的思想感情的一种含蓄的艺术手法。”《桥下一家人》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房子的象征意义
  在小说《桥下一家人》中,房子一直是苏西、保罗和伊夫琳三个还未长大的孩子谈论的话题。对小小年纪的孩子们来说,房子非常重要,房子象征着他们的家。有了房子,他们三个孩子就可以一直和妈妈在一起。
  三个孩子中,年龄较大的是女孩苏西。苏西在与主人公阿曼德见面时就说道:“我们要待在一起,因为我们是一家人,一家人必须待在一起。”而男孩保罗也说:“如果我是个大人,我就去上班,挣够钱给我们买一所房子。”保罗不但是这样说的,而且是这样做的。小保罗真的去了一次海利斯,想找一份工作,为家人买一座真正的房子。
  在小说《桥下一家人》中,主人公阿曼德是一名上了年纪的流浪汉。主人公阿曼德一直过着平静的流浪生活,但是一次与苏西、保罗和伊夫琳三个孩子的偶然相遇,打破了主人公阿曼德的平静生活。因为父亲去世,苏西、保罗和伊夫琳的母亲凯尔西特夫人付不起房租,房东就把他们赶了出来。凯尔西特夫人白天在洗衣店工作,就把苏西、保罗和伊夫琳藏在桥下的一顶灰色的帆布帐篷里。
  在小说《桥下一家人》中,主人公阿曼德很快就和苏西、保罗和伊夫琳三个孩子成为了好朋友。因为凯尔西特夫人白天在洗衣店工作,三个孩子没有地方去,就恳求阿曼德陪他们一起玩。于是,阿曼德就带三个孩子来到闹市区,找他的老朋友卡米拉。卡米拉的工作是扮演成圣诞老人,与孩子们一起照相。阿曼德带着三个孩子走过鹅卵石铺就的街道,一直走到繁华的吕德里沃利。圣诞节要来临了,为过圣诞节而来这里的购物的人熙熙攘攘,整条商业街充满了圣诞节来临的气氛。阿曼德和三个孩子很快找到了打扮成圣诞老人的卡米拉。卡米拉穿着拖到脚面的红色的长外套,下巴上拳曲的白胡子拖到前胸,嘴唇上的小胡子卷成了一个个的小圈。三个孩子真的把卡米拉当成了圣诞老人。当卡米拉扮演的圣诞老人询问孩子们想要什么样的圣诞礼物的时候,孩子们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们想要一座真正的房子,一座他们能够居住的房子。這座房子有墙和屋顶,也有窗户。对孩子们来说,一座真正的房子远远比洋娃娃或者玩具这样的圣诞礼物更重要。扮成圣诞老人的卡米拉显然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愿望,就以圣诞老人的雪橇驮不动一座房子为由,委婉地拒绝了三个孩子。
  扮成圣诞老人的卡米拉拒绝了苏西、保罗和伊夫琳的要求,这让三个孩子感到失望。他们后来认识了吉卜赛女孩蒂恩卡,三个孩子很快就和蒂恩卡成为了好朋友。蒂恩卡领着三个孩子穿过帐篷间的小道,来到自己的家。让三个孩子惊讶的是,这是一座圆顶子的小房子。这座房子不是建在地面上,而是安在轮子上的。看着吉卜赛女孩蒂恩卡的家,苏西的眼睛里燃起了希望之火。她从吉卜赛女孩蒂恩卡的带轮子的房子中得到了启发。在苏西看来,圣诞老人再没有拒绝他们的理由。苏西告诉保罗:“圣诞老人可以给我们拉来一座带轮子的房子。他能拉来!”三个孩子马上把想要一座带轮子的房子的愿望告诉了阿曼德。三个孩子想要一座带轮子的房子的愿望如此强烈,在圣诞节的前一天,三个孩子除了盼望圣诞老人给他们带来一座带轮子的真正的房子之外,什么也没有谈论。
  在小说《桥下一家人》中,房子一直是苏西、保罗和伊夫琳三个孩子的关注点。三个孩子希望拥有一座房子。在作者纳塔莉·萨维奇·卡尔森笔下,一座房子象征着给苏西、保罗和伊夫琳三个孩子温暖的家。
  二、工作的象征意义
  在小说《桥下一家人》中,对主人公阿曼德来说,工作意味着承担社会责任。在小说《桥下一家人》的开始,阿曼德是一名从不工作的流浪汉,他所有的家当都可以放在一个没有车篷的婴儿床里推走。对他来说,从一个藏身的洞穴搬到另一个地方非常容易。
  阿曼德并不是没有能力去工作,他的朋友卡米拉见到阿曼德就向他推荐做守夜人的工作。但是,阿曼德拒绝了这份推荐给他的工作,他长久以来一直在逃避工作,选择了流浪的生活。而还未长大成人的保罗说道:“要是我能工作该多好啊。”保罗的话,让阿曼德重新审视自己,并不再逃避工作。最终,阿曼德下定决心,决心放弃流浪生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赚到足够的钱,在克利希为苏西、保罗和伊夫琳租到他们梦寐以求的房子,帮助这三个孩子实现他们长久以来的愿望。
  为了阿曼德找到工作,所有人都忙碌起来。凯尔西特夫人把阿曼德的衣服挂在篱笆上拍打灰尘,和苏西一起用海绵揩去衣服上面的污点。伊芙琳用刷子把阿曼德的贝雷帽刷干净,苏西精心地修剪了阿曼德的胡须。
  在去面试工作的路上,阿曼德慢慢地走着。他的铜鞋底在鹅卵石路上和柏油路上叮当作响。虽然经过精心准备,阿曼德依旧在是否去找工作这个问题上困惑、犹豫。最终,阿曼德下定了决心,战胜了自己,他加快了脚步,并最终得到了这份工作。
  在小说《桥下一家人》中,工作对阿曼德意义重大。在阿曼德选择流浪生活的时候,他一直在逃避工作。对阿曼德来说,一份稳定的工作象征着对社会的责任。在苏西、保罗和伊夫琳这三个孩子的影响下,阿曼德开始为乞讨而感到羞耻,他不再逃避工作,也不再逃避社会责任。
  三、紫藤花的象征意义
  在小说《桥下一家人》中,雇主布鲁诺特先生同意雇佣阿曼德。工作的主要职责是给房客钥匙、发邮件,每天早晨清理垃圾箱。在阿曼德与雇主握手告别,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阿曼德注意到了墙角那棵紫藤缠绕的树干。阿曼德想象,春天来临的时候,树干上的紫藤花将会盛开,遮住那掉了色的墙面,到时整个院子会成为一个大花园。
  小说细致地描绘了缠绕在树干上的紫藤花。在这部小说中,紫藤花象征着希望,象征着阿曼德对未来的希望。阿曼德原本只是打算放弃流浪的生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帮苏西、保罗和伊夫琳租到房子住。而让他惊喜的是,这份工作不但提供薪水,而且提供住的地方。在这里,有三个房间可以提供给阿曼德、凯尔西特夫人和孩子们居住。房间虽然不大,但是并不潮湿,而且厨房有自来水。这一切都让阿曼德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学校图书馆杂志》曾对《桥下一家人》给予很高评价:“故事在淡淡的忧伤中透出一丝幽默,是令人欲罢不能的佳作。”象征手法在《桥下一家人》中的运用,使这部小说情节更加生动。
  (长春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中提琴是一种重要的独奏乐器,其演奏技巧日渐完善。本文主要针对中提琴的演奏技巧训练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够为中提琴演奏者提高演奏水平提供参考。  中提琴有着独特的结构和音色,中提琴的演奏需要进行系统性的练习与不断巩固,其中,演奏技巧与基础训练都十分重要。  一、想  中提琴演奏训练不光是练手指,更重要是练脑,双手服从大脑的指挥,大脑要清晰而敏锐地控制好左右手,这就要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理论。
期刊
元代虽然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王朝,但儒家思想一直是元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潮,并对元代文人的价值取向产生很大影响。元代文人士大夫依旧秉持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仰。乃贤是元代诗坛的一个大家,儒家思想始終影响着乃贤诗歌的创作。  乃贤的诗歌在元代备受推崇,被誉为“江南三绝”之一,其作品集《金台集》存诗210首。他的社会讽喻和咏史怀古的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体现了儒家思想。本文基于乃贤的诗歌分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先端正了自己的思想,做到修身,完善自己的品行,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之后上升到国家的层次“平天下”。由此可见,古人十分强调个人修养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家庭中形成的,所以家庭与个人的成长密切相关。与其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一些政治家的手里,不如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每个父母的手里,名人的家庭教育更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示范。  
期刊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2019年10月1日北京国庆大阅兵,成为亿万人瞩目的节日盛典,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早早做好准备,不到10点便打开了手机,观看现场直播,从开始到结束,将近3个小时,我始终被激动、兴奋、感动包围着,对我来说是一场振奋人心的精神洗礼,我为我的祖国骄傲、自豪。  庄严的国歌响起,此刻,所有中国人的心在一起跳动,隆隆的礼炮声,响彻云霄,述说着中华人民
期刊
西方的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放下一粒种子,收获一棵大树。”然而面对残酷的现实环境,并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长成大树。伴随着时间的沙漏不断轮回,那一圈圈的年轮,承载着大树对自己生命的记忆。电影《Hello,树先生》用虚幻与现实的演绎手法,讲述了有关拆迁、养老、矿难、留守儿童、弱势群体、城市化的社会问题。  《Hello,树先生》是一部上映于2011年,由韩杰指导,王宝强主演的,看完不禁让人深感沉重的电影。
期刊
《一九四〇年的屠夫》塑造出了宫本一郎这一日本军官形象,他既是诗人,又是屠夫。本文旨在分析其双重性格和形成的原因,表现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这一主题。  作者胡学文将目光聚焦到1940年的抚顺,此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已有三年,日军在东北毫无人性的残暴统治已经给民众造成了无尽的恐慌,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作者成功刻画了具有双重性格的日本军官宫本一郎,表现了他“屠夫”与“诗人”两种不同身份,而正是战争造成了他
期刊
李碧华擅长在小说里言情,对于男女主之间的爱情描绘得细腻动人。李碧华用她独特的视角,在男女互为对应、缺一不可的格局中,把女性形象摆到了一个显眼的位置上。她以独特的情感把握和艺术创造,通过对经典文本故事的再解构,构建了作者话语里的情爱观。  《青蛇》的母题文本是民间流传的白蛇故事,故事的渊源是对“莫贪美色”的教化,后来演变为许仙与白素贞的真爱追求,感动了无数人,并成为美好爱情传说的经典案例。后来,到鲁
期刊
身处于庞杂繁复的时代,感官被各种声音、图像充斥着,人们看待艺术时也便无法轻易看清它的本质。当杨述在被问到“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进行创作”时,他温和地笑着说,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当时脑子里是这么想的,于是就这么做了,如孩童般坦诚。  杨述1965年出生于重庆,198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95年获赞助在荷兰进修,参与过多次国内外艺术大展并获奖,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杨述的作品在色彩方面具有非常
期刊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本文以剑舞的意象性语言表现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谈起,针对剑舞艺术化的虚拟性特点展开论述,结合剑舞组合和作品《醉剑》,展开对剑舞独特语言性的探索。  一、“意象”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体现  (一)从公孙大娘《剑器舞》谈起  唐代公孙大娘以艺术家的视角,吸收剑术的舞动动感、线条、节奏,结合健舞的形态特征与动律特点
期刊
《古诗十九首》中第一首为《行行重行行》,追本溯源,这首诗作于汉代,此时天下分崩,社会动荡不安,诗人触景生情,借物言志,通过缠绵相思的离乱之歌,表达自己心中的孤苦和惆怅之情。读者在对其进行诗意解读时,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当时的民俗风情,并与汉代文学创作特点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做到入心、入情、入理,为学习古代诗词提供有力支持。  我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诗词歌赋方面成就显著,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文经久传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