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诉讼中近亲属拒证制度的完善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yn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刑事诉讼法》第188条第一款仅赋予了配偶、父母和子女免于出庭作证的权利,并没有真正免除这些近亲属证人的作证义务。近几年司法实践表明近亲属证人的诉讼权利亟待法律的保护,为了实现我国刑事诉讼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价值,应当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近亲属拒证制度。
  【关键词】拒证权;近亲属拒绝作证权;近亲属拒证制度
  一、概念
  近亲属拒证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由于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存在某种特定的亲属关系而享有的拒绝作证的权利。其拒证内容包括拒绝披露有关事项、拒绝出示任何物件或文书、拒绝陈述某些问题、不出庭作证,等等。
  二、我国建立近亲属拒证制度的可行性
  确立近亲属拒证权进而逐步建立和完善证人拒证权制度是现代刑事诉讼价追求正义和人性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要求。在我国确立近亲属拒证制度,既有优厚的本国文化土壤又有先进的国外经验可以引进。
  (一)我国具有建立近亲属拒证制度的文化土壤
  亲亲相隐制度长期存在于我国封建立法中,是与当时封建社会背景相适应的。但历史发展到今天,虽然政治经济发展进步了,但是我们的民众心理仍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重视对亲情伦理的维护,更珍视血浓于水的亲情人伦,也就成了近亲属拒证权制度能够得以实现和被广泛认可心理基础。
  (二)我国建立近亲属拒证制度可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
  参考国外刑事立法中对此项制度设计的具体范围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却有着同样的内在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基础:既追求保障基本人权,又希望维护社会之公平正义、确保法的实施,并以此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完全可以立足于本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法治国家的立法技术,以保障人权为基本理念维护社会之公平正义为价值准则,构建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亲属拒证权制度。
  三、我国已有近亲属拒证条款的局限性
  《刑事诉讼法》第188条第一款的内容表明了近亲属拒证权内容“从无到有”的突破,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
  (一)对近亲属拒证权利行使的阶段较狭窄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近亲属的免证权严格控制在庭审阶段,只是免除近亲属必须出庭作证的义务而非免于作证的权利。
  (二)主体范围限制过大
  近亲属拒证条款仅适用于配偶、父母、子女,将同胞兄弟姐妹等其他近亲属排除在外显然是不符合法的平等适用原理的。
  (三)适用情形缺乏例外性规定
  新法第188条并没有对近亲属免于出庭作证的案件类型加以规定,我们可以理解为对所有犯罪均适用该规定,这就导致近亲属拒证条款适用过于宽泛,会与立法目的和社会公正相违背。
  四、完善我国近亲属拒证制度的合理化构想
  (一)调整《刑事诉讼法》中相应的条款
  要在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体系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近亲属拒证权,应在《刑事诉讼法》第60条第一款之后加上一款但书规定:但是被告人的近亲属享有拒绝作证权,拒证权内容包括拒绝披露有关事项、拒绝出示任何物件或文书、拒绝陈述某些问题、不出庭作证以及其他拒绝作证事项。同时删去该法第188条第一款之后的但书,该条的内容就可理解为除了享有拒证权的主体,其他证人均负有出庭作证的义务。
  (二)适度放宽近亲属免证权适用的主体范围
  我国的家庭结构多呈“421”模式,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养父母子女、继父母子女或兄弟姐妹因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建立了坚实深厚的感情,将他们排除在近亲属之外也是不近情理的。应将近亲属范围扩大为父母、配偶、子女、(外)祖父母、兄弟姐妹、养母父子女和继父母子女;另外,我国事实婚姻和恋爱关系均不受《婚姻法》保护,应同已离婚配偶一样排除近亲属拒证权适用。
  (三)将近亲属拒证制度的适用扩大到整个诉讼阶段
  现行《刑事诉讼法》中允许近亲属拒绝出庭作证仅限于庭审阶段,未免太过于狭窄,笔者建议应当对近亲属拒证特权的适用扩大到整个诉讼阶段,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更有力地维护家庭和睦。
  (四)明确规定近亲属拒证权行使的例外条款
  1.针对近亲属成员的犯罪行为
  对于发生在近亲属间诸如强奸罪、虐待罪、遗弃罪等性质恶劣的暴力性犯罪,已经损害了正常和谐的家庭内部关系,违背设置近亲属拒证权制度的宗旨,不应适用。
  2.近亲属之间共同犯罪行为
  当近亲属成员同为案件的被告人时,他只有提供供述和辩解的权利,如果允许相互拒绝作证,就是近亲属拒证权的滥用,不利于案件真实发现,影响办案效率。因此而产生不良社会效应已经远远超出保护近亲属家庭和睦所带来的正面效应。
  3.近亲属之间非出于亲情目的拒证行为
  近亲属成员之间如果是出于金钱、名誉等与经济利益有关的目的而拒绝作证就违背了近亲属拒证权制度建立的宗旨,法律禁止近亲属以此获利。
  (五)危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安全的行为
  国家安全涉及到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同时一些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犯罪,比如,对于故意杀人、强奸、抢劫、恐怖活动、黑社会组织等具有手段暴力性、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行为,因其具有恶劣的社会影响和严重危害性必须排除适用。
  (六)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受贿等犯罪行为
  贪污、受贿罪等国家公务人员的职务犯罪行为侵犯了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形象,辜负了公众给予的信赖;同时,在一定情形下,近亲属成员也是促成此类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允许近亲属就被告人的上述犯罪行为拒绝作证,就会人为地增加查处犯罪难度,造成对职务犯罪打击不力,有碍政府反腐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也会不利于国家健康发展,必须严格排除近亲属拒证权的适用。
  参考文献:
  [1]陈彦合.当代中国亲属拒证权制度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0.
  [2]成婷婷.亲属免证权制度研究_基于新刑诉法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3).
  [3]陈卫东主编.模范刑事诉讼法典[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88-189.
  [4]何家弘.证人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227-228,242-258.
  [5]宋英辉.刑事诉讼法[M].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19-200.
其他文献
癌症,被公认为是生命的终结者。它所引起的恐惧一直笼罩在人们的心里。作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超声科首席专家,陈敏华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和一根创造生命奇迹的射频针,拯救了无数挣
作者简介:盛茜(1975-),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市庐阳区人民检察院办公室主任;潘丹丹(1990-),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市庐阳区人民检察院预防科书记员。  【摘要】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的实行取得一定效果,其作用在于教育改造犯罪人,让其不脱离社会,服刑结束后更容易再社会化。本文主要简单阐述社区矫正制度的犯罪学理论根据以及其治理犯罪的功能。  【关键词】犯罪学;社区矫正;犯罪治理  一、引言  我国从
近年来,随着“限制性液体复苏”的观念深入人心,高渗液体的使用逐步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以下称为晶胶液,做为一种新型的血容量扩充药物在临床应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艰苦的边远地区,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已成为教育公平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想法:一利用资源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我们党能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辩证地看待台湾岛内政局和社会的变化,能够自觉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来思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今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
【摘要】近年来,新疆流浪儿童引起多方关注,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救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现有的救助体系主要存在三大困境:撤销父母监护资格的不作为,国家监护主体的不适格,真正履行监护职责的主体没有法律依据,而解决问题的根源就是监护制度,因此明确监护职责,完善监护法律依据,发展多元参与的救助途径才是解决新疆地区流浪儿童的合法长效之路。  【关键词】流浪儿童;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当前中国的学生、教师和家长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教师就更需要重新审视和发现教育对自己、对学生的意义。将自己的教学和学生未来的人生和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这样解释:“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常
【摘要】企业内部劳动规章制度,即“用人单位所定的职工必须遵守的规则”,具有预先设定性、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拥有充分的人事管理自主权。  【关键词】企业内部劳动规章制度;私法性;公法性  对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法中,公法从国家和政府角度出发,主要调整的是政治关系以及国家应当实现的目的,以强制性规
一般情况下,“科学技术”在许多艺术家眼里是理性、冰冷、束缚人性的代名词,而艺术在不少科学家的心目中又是可有可无的。长期以来,艺术家与科学家似乎一直处于互不相关与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