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大漠与黄土之间

来源 :陕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pine15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乌素沙地(北纬37°27.5′~39°22.5′,东经107°20′~111°30′)是中国四大沙区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伊克昭盟)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万里长城从东到西穿过沙地南缘,地名起源于榆林靖边县海则滩乡毛乌素村。自定边孟家沙窝至靖边高家沟乡的连续沙带称小毛乌素沙带,是最初理解的毛乌素范围。由于陕北长城沿线的风沙带与内蒙古鄂尔多斯(伊克昭盟)南部的沙地是连续分布在一起的,因而将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和陕北长城沿线的沙地统称为“毛乌素沙地”。毛乌素是蒙古语,意为“寸草不生的地方”。
  沙漠,千百年来人们不仅把它看作是荒凉的土地,而且被看成是最贫瘠的地方。因此,对于这些沙漠,历代封建王朝从来没有人过问,沙漠中的宝藏只得长期沉睡在地下。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地质工作者披星戴月,冒风沙顶烈日,跋涉在万古荒原里,辛勤探索着地下宝藏。现已探明,我国沙漠地区的石油、煤、铁、石棉、石膏、盐和芒硝等矿藏都比较丰富。中国沙漠地区的这些矿产资源,为中国的建设作着重大的贡献。
  毛乌素沙地,这里年降水量较多,西北部250毫米左右,东南部更可达400~440毫米,因而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比较丰富。境内有大小53条河流汇入黄河,主要是“四河四川”:无定河、秃尾河、窟野河、佳芦河,皇甫川、孤山川、清水川、石马川。北部沙区有200多个内陆湖泊,红碱淖是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总面积67平方公里,总蓄水量10亿立方米。这些湖泊水位的升降和降水量有着密切的关系,雨季水位升高,旱季水位逐步下降,湖面缩小。地下水也相当丰富,丘间低地一般埋深1~3米,水质良好。在毛乌素沙地还可经常见到不少由沙区泉水汇集而形成的河流,这些泉水从沙丘下伏基岩的接触面之间流出,成为沙区旱季水源的主要补给者。泉水补给所占的比重,榆林河(榆溪河)可达86.2%,秃尾河为69%,而海流兔河高达92%。这些都说明了毛乌素沙地水分条件较为优越。毛乌素沙地是中国著名的有水沙地,在沙地中分布着众多的小湖、水泡子和沙泉,泉水从沙地中冒出,汇集入小河。毛乌素沙地水草丰美,景观奇特,风光秀丽,有“塞上江南”的美称。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比较多,是国家珍贵候鸟遗鸥的繁育地,还有很多珍稀的植物和药材。野生植物中有各种药材,麻黄、甘草、黄芪、锁阳、枸杞等都是沙区特有的名贵药材。此外,沙地的河流两岸水分植被条件都较好,分布有多种草灌丛沙堆。可以说毛乌素沙地是中国沙地中自然条件较好,农牧业利用较多的一个重沙区。
  地处毛乌素边缘的榆林,以其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成为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最终实现科技融入资源型的中国“能源硅谷”。目前已发现8大类矿产,拥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迄今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我国岩盐总量的26%。此外,还有比较丰富的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市内自产水资源总量30.92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7.81亿立方米。
  榆林从原来大沙漠到现在已经治理到没有流沙了,未来如果没有战争破坏,植被落叶覆盖,土壤慢慢变化,沙漠有可能最终消失。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的符亚儒说: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毛乌素沙漠很有可能在中国的地图上消失。
  
  民族融合的见证
  
  榆林古代是兵家之地,所以汇集各地人氏。又因与少数民族地区接壤,所以这里也算是民族交融之地。除了黄土与大漠以外,这里还有古长城遗址、秦直道、汉画像、陶器、青铜器等在这块土地上活跃过。从旧石器时代的“河套人”开始到黄帝部落、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的“公地”,这些历史的演员在出演的同时,也改写中国历史的走向,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的壮剧,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在这块地方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从现保留的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大部分是地名,因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比如定边就是取“底定边疆”之意,绥德取“绥民以德”,还有吴堡,将(吴地)俘虏安置此地,特设吴堡寨,地名一直遗用至今。另外,还有一些姓氏随着民族的交融和繁衍也被保留下来,比如复姓呼延,匈奴姓。“匈奴四族有呼衍氏,入中国改为呼延氏。”(《元和姓纂》)
  榆林在秦代的时候属上郡,是中原与北方草原的一个结合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想把上郡作为大秦帝国的北部疆界,于是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驻扎,修直道、筑长城,建立防御体系……从此,榆林便逐渐地演变成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相互争夺的边关要塞。
  榆林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战争频繁的宿命。两千多年来,多民族、多部落之间的拉锯,各式各样“天子”“国王”的疆界之争,一方面把榆林的历史演变为战争史,另一方面,却成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史诗和英雄。范仲淹在这里曾写下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陈陶《出塞行》里边有两句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说的正是这块地方。无定河流域的榆林是一块诞生英雄的土地,是杨家将、折家将以及韩世忠、李显忠等历史名将的故里,也是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英雄的故乡,在这块粗犷、豪迈和不安分的土地上,演绎了一幕幕历史悲喜交加之剧。
  初来榆林的人肯定会被那些古朴的大街小巷所吸引,想不到榆林这满是黄沙的塞外边关之地,人们习惯住窑洞的地方怎么会有这么多精致的四合院,它们的布局和样式与北京的四合院又是非常的相像。有人去北京考察,发现这些巷名在北京老城大多存在,有人怀疑榆林是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北京旧贵族逃亡榆林,仿北京建筑改造,把巷名全部誊过来,以怀念故国,所以榆林又有“小北京”之称。据考察,榆林方言是明朝北京话,非现普通话,现北京话为清北京话,有满人学汉话的咬文嚼字。所以,榆林话把汉族原始的普通话保留了下来。1938年和1939年,著名作家老舍来榆,曾描写道:“城扁街宽”,“坚厚城垣”,“具有北平的局面”。这也算是被称为“小北京”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榆林有美称“六楼骑街天下名”的明清建筑古迹。鼓楼、凯歌楼、钟楼、新明楼、四方台、万佛楼,六座古楼阁依次坐落于城内的大街上,这些古楼阁下皆可通行车辆。榆林人习惯把城墙以内叫老城,老城如今只占整个榆林市区的一小部分,新的商贸中心已经在老城的西边形成了规模。老城内有两条并列平行的街道,其一称“大街”,其二称“二街”。沿着“大街”分布有一道道“小巷子”穿插在“大街”,延伸“二街”至老城墙边。穿越这些巷子的时候,记下了好多有趣的巷名。比如普惠泉巷。上帝庙巷。吕二师巷。李学士巷。曹腊肉巷。贾盘石巷。普济寺巷。四方台巷。解放上巷。挂面市巷等等。每个巷名都有它的来历,比如吕二师巷的吕翰文家,原籍在山西,因祖上曾出过一位文官和一位武官,所以这条街巷就叫作吕二师巷。走在榆林的街巷里,还能听到一种带有江南风味的乐曲,当地人称小曲。榆林小曲是一种不化妆不表演的曲艺,唱腔婉转悠扬,据说清康熙年间,浙江嘉兴人谭吉璁在榆林任职期间把家乡的丝竹音乐带到这里,受到南方官民的喜爱,每逢节庆的时候,整个榆林老城的小巷子大有“半夜曲声听满楼”之景象。据府志记载,从明清直至20世纪80年代,榆林城区尚有四合院千余座,但由于“文革”和近几十年来的“建设性破坏”,现城内仅存四合院七百余座,其具备基本规模的不足百余座,保存较完整的不足十座。与保护较好的北京、平遥的胡同大院相比,榆林的巷子大院就显得理亏气短了。但榆林城内的四合院大多建于明清两代,时间也算久远,堪称历史。
  榆林巷子四合院里居住的大多是榆林本地居民。除了用来居住以外,他们还悠闲地经营着商铺,澡堂,饭馆,理发店,书店,粮店的营生。榆林的四合院建筑淳朴,巷深清静,没有北京的胡同游,也不像平遥那样有浓厚的商业味道。榆林是一座安静得能听见风吹沙落的城市,而在深巷的院子里谁家的针掉地了,也保准能听见。
  榆林的巷子一色的砖一色的瓦,偶尔一高处出现一两间老早作为庙堂遗留下来的朱红色则完全成了一点点缀。这些过去的痕迹也时常能吸引一些外来拍摄和写生的艺术家。某天,就在市文联的门口,碰到了从首都师范大学前来写生的油画家段正渠和他的弟子们。
  现在遗留下来最直接就要说是榆林的饮食文化了,在这种生活环境十分艰难的背景下,利用手中的食物原料,创造出了人间少有的美味,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某次饭局上,书法家张胜伟说榆林的菜就一个字:“烂”。当时,举筷者嚼菜者都被这个“烂”所挡,不知所曰。之后,张胜伟又补充一句,“烂”当然是好字,做得烂,食得更有味。榆林饮食的特色被张胜伟一字破出。榆林大多菜好在这个“烂”字。小白菜烩豆腐。土豆炖羊肉。水煮鱼。粉浆饭。大烩菜。羊杂碎。拼三鲜。麻汤饭。搅团。炸豆奶。钱钱饭。南瓜饭。我说的这些大多好在一个“烂”字,以及惟独在陕北有的煎饼、长杂面、糕泡泡、果馅、韭盒、黑楞楞、碗饦等等。当然,这些独具特色的饭菜只有在榆林才能吃到,或是说只有在榆林才能吃得地道,吃得舒心。这些饭菜大多出自民间,后来也在前面加上一两个形容词或名词,也能进得大席。当然,如果你要吃到原味,那还是得到老城的小巷子里寻一寻。别看店面不大,好多人拿着票号排队为的就是吃一口。
  
  美女与英雄的地理
  
  大凡有美女的地方给人的印象是美女的出现很是不均衡。现在多数所谓美女的故乡大多只是出了一半个比较出众的女人而赫立于世。民谚之美大凡都是朦胧的想象之美,与距离,与超现实有关。当然,貂蝉的出现苦煞了她时下的故乡。有外地男人慕名而来,怀抱着对貂蝉的膜拜,结果大多是兴致昂然而来失望而去。朋友们不要误会,并不是貂蝉故里无美女,实乃另有原由。俗话不是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说的就是这个理。貂蝉故里不是没有美女,美女大多在成为美女的时候不是进了首都就是省城,一些没有长开的大都窝在乡下农村。据说有一年,人民大会堂招服务员,米脂县一下去了好几十位姑娘。可想而知,当年曾被称为“丈人县”、佳丽如云辈出的米脂早已算得上一个被世人公认的美女之乡。“米脂的婆姨”显然不仅仅是一个民谚,她也是最真实的美意。
  近代,米脂婆姨闻名可算是有证有据。毛泽东到达陕北后,米脂中学的不少女学生毕业后即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她们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极具时代特色,涌现出不少女英雄、女名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例如,1920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米脂姑娘高佩兰和妇女领导干部杜瑞兰、冯云、安建平、杜利珍、杜彩珍及革命烈士杜焕卿、张惠明等,都是很有作为的女中豪杰。米脂姑娘真可谓漂亮、聪明、贤慧、能干。
  “米脂的婆姨”当下已经成了整个榆林女人的代名词。所以,除了米脂的婆姨,我还要说说榆林的女人。榆林有一口泉,名曰:桃花。此水源于城东驼峰山麓普惠寺,冬天可见泉涌气蒸,“寒泉冬蒸”,此水历经沙层自然渗滤,常年清澈晶亮,甘甜可口。久饮此水者可使人皮肤滋润若桃花。《东坡志林》里曰:“井水甘泠者,皆良药也。”可见雨水缺少的沙漠地带,上天赐如此养颜疗病的美水,哪个女人不愿多喝几口,不管是米脂水还是桃花水,这几口自然就喝出来了众多的美女。
  榆林的女人之美除容貌之外在于大方纯朴,集北方女人之优点。榆林女人能经商,当年兴男人走西口,如今这里的女人走向了全球,把剪纸、民歌传送到了世界各国;榆林女人能歌善舞,陕北腰鼓和民歌,打遍、唱响了整个中国;榆林女人能饮酒,到榆林来的客人,女人不但能劝酒,更能自饮,通常一口为尽;榆林女人能经得起风吹雨打,从古到今自不必言说。相比江南美女,榆林的女人多了些大大咧咧;相比北京大妞,榆林的女人,又多了几分羞涩,虽能言但不善辩,说话之直,属于心有所想口有所言。这可能算是优点,也算是不足。
  “女有貂蝉盖九州,男有闯王举义旗。”说过女人之后当要说说男人,男人女人自古都相联在一起。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原名鸿基。明万历三十四年八月廿一生于陕西米脂李继迁寨。闯王李自成就是地地道道的米脂人。如果你要再往前推,还有绥德县的吕布、韩世忠,往后有张献忠,方圆不足百里,出了这么几个惊天动地之人,能不叫人说好吗。如果把这里的女人说成品牌的话,那这里的男人当属是精品。我自己也属于这里的男人。说好了,权当是卖瓜。说不好也没有关系,古人不是留下一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榆林男人能饮酒,善酒者,经常醉。常醉又应了另一个词,爽快。能饮者必要豪爽,不善酒者也要爽快,不爽快者,主人认为招待不周。外来榆林的人,常常被这样的豪情所感染。最后,留有一句话,榆林的男人真汉子!真汉子并不是大男子。榆林的男人除了能喝烧酒,大多还能歌舞,能做一桌蒙汉全席。这样的男人实在不易找。
  
  绿树清泉的榆林
  
  榆林的风沙本应该分开来写,风是风,沙是沙。这里自古风大,沙多。后来一想,如果没有这么大的风,就没有这么多的沙,没有这么多的沙,不会有治沙的绿化带,没有这么多的绿化带,就没有“塞上江南”的美称了。
  在北京居住的时候,北京遇见了罕见的沙尘暴。一外地朋友不懂,说北京这天和别的地方的天不一样。北京的天会下土,足足有二寸厚,可见北京的天真非一般的天。要是北京人一追溯,就可能追溯到榆林。因为我从北京那二寸厚的尘土中闻到了榆林沙土的气味。
  我曾在一首诗里这样写道:“黄河像一条丝带/弯弯曲曲//这里山高风大/会不会把它吹走”。这样的想象当然也只有诗人能写出来,也自认一回诗人。曾阅读甘肃诗人唐欣的诗:“风把尿吹弯”的时候,我想象那青藏高原的风可真大。后来,回到榆林以后,我终于相信,并体验过“风把尿吹断”的感觉。当然“风把尿吹断”,是我从诗人唐欣的诗中得来并改动了一字,我觉得这样更形象,也更能体现榆林风的不同凡响。古人形容边塞的时候,用“铁马、秋风、塞北”三个词来形容这边塞之地,相对应的还有三个名词,“杏花、春雨、江南”。几千年来,这六个名词高度地概括了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南北兄弟。如今,铁马时代早已不见了,但秋风依旧。
  榆林这里的风粗,野,冷,干。一点也没有南方的温柔,更没有沿海地区的湿润。记得小学课本里学习过一篇有关北方春天的文章,记忆中是老舍先生写的,对先生一向信任,敬仰。印象中有这样情景:窗户上,房屋内到处是尘土。锅台上,碗里,到处是风带来的沙土。那时候的装修技术达不到现在的工艺程度,所以风一来,尘土便从四面八方的夹缝中进来。吃晚饭时,把稀饭吃到碗底的时候,就像在吃稀泥一样。这些情景,少年时代在乡村居住过的人常有体会。
  九月九,重阳节。同友人二飞登高望远。榆林市区境内没有高山,我们登的是东山。东山不高,但也足以使我们一眼望遍扩建中的榆林。沿着老城墙走,二飞说,在他童年的时候,沙土已经和城墙一样高了。如今,老城墙早已恢复了它的高度,远望北方,还能看见不远处的镇北台。中间,一块块绿洲多了起来,别小看这小小的绿洲,它是在著名的毛乌素中艰难生长出来的。有了这样的大沙漠,就有了像沙漠一样宽广的胸怀来治理它。榆林的治沙闻名于世,在治沙的这个舞台上有这样的一对演员,他们是牛玉琴和石广银。他们带领民众长期与沙漠斗争,人进沙退,风沙被控制住了。沙漠腹地多了数百块林地和绿洲,一个带、片、网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在沙漠凸现,一次次地把沙土拒挡在长城以北。长期继往大漠变绿洲也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榆林在先前属边塞之地,兵戈相交、沙土飞扬,这样的地方却生出了好泉。榆林的泉比起苏杭数量少了,比起济南的泉显得名气也不够。酒浓不怕巷深,此泉虽无甘肃酒泉之美名,却也算得上货真价实的好泉。现在能称得上好泉的越来越少了,更多的只是大街小巷美名曰“某某某”的工业矿泉水。
  榆林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一片名副其实的榆树林。现在,榆林大概已经看不到几棵榆树了。倒是文联隔壁院子里,有一棵巨大的柳树,树围需数人合抱,树冠高出了四层的小楼。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夏日傍晚,和同事倒也沾了许些阴。好多人不明白,此树生长年代并不显长,可有记载,为何长势如此凶猛。当然,知情者很明了,此树除了吸日月精华,在不远的高坡之处还有一座梅花楼。此楼本是古刹寿宁寺的藏经阁,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上为藏经楼,下为罗汉堂。那树是不是一棵佛树,不得知了,但那树扎根坚实,肯定受益过梅花楼下面的普惠泉。普惠泉便是榆林桃花水的源头。普惠泉水自半山涌出,涌流不竭,甘甜清冽,沁人心脾,春夏清凉爽口,秋冬热气蒸腾,供全城居民生活之用。前人有诗赞曰:“驼城十里涌寒泉,冬日云蒸众壑前”。春夏秋冬,每天早晨用此水醒目,精神便增;用此水泡茶,心旷神怡。
  桃花水在榆林绝对是个老字号的品牌。当然,榆林的豆腐也是响当当的牌子。只是,这样的豆腐如果没有此水,大概也难以用细嫩白亮、清香可口形容,更不会成为一地方名产。形容大多有点夸张,用在这里倒也非常得当。此豆腐,据说两位皇帝曾经写过赞美的诗句。明正德年间,武宗朱厚照巡视榆林,住了三月之久,地方官员献上豆腐,他吃后非常满意,赞叹为京城所不及,于是每天必吃,从此榆林豆腐誉满京师。清康熙皇帝到榆林小驻,吃了菠菜烩豆腐后,觉得味美异常,拍案叫绝,当即写下“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的赞语,使榆林豆腐更是名扬天下。外地客人到榆林,如不尝榆林豆腐,便成一件憾事。当然,如果用普惠泉水酿酒,也是特有的美酒,因为酒水酒水,没有好水哪里会有好酒。文明人居住的地方又怎能没水呢!
  
  地上地下寸土寸金
  
  榆林一诗人说榆林有多少沙土就有多少黄金。带着疑问,觉得诗人的话总是多了些抒情的成分。
  某一天,由于身体消化不良、食积腹痛,朋友便带来了来自沙漠中生长的沙棘。谁都不会想到榆林这广袤无边毛乌素沙地会长有这样的宝。食用沙棘几天后,身体得到了很好恢复,吃喝自由。于是初步相信了朋友的话。之后,了解到沙棘确实浑身是宝,既可食用,也可药用,它的叶、杆、果实、籽,研制出的产品有药品、保健品、酒、醋、饮料、化妆品等。它的种植投资成本低,不需要花太多工夫管理,且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明显,经济收益也比较可观。沙漠里确实有黄金。
  榆林名胜古迹众多。离榆林城不远处有着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群红石峡;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以及青云寺、易马城、沙地植物园、统万城、红碱淖、二郎山,七星庙、古长城、白云山庙群、李自成行宫、万佛洞等。榆林的旅游可以说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既有古胜遗迹、草原风情,又有红色之旅、能源考察游等。1998年,国家计委正式批准榆林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它同时也是21世纪中国的能源接续地。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榆林进入大规模勘探开发阶段,在神华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直接参与下,国家和地方先后投入建设,西煤东运形成以大柳塔为中心的现代化煤炭基地;在靖边建成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装置,西气东输已实现向北京、西安、上海、银川等大中城市供气;西电东送工程也落在了榆林,榆林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火电生产基地。
  通过近年来的建设,这座古老的历史名城焕发出更加独特的魅力。古城步行街的改造基本完成,六楼骑街的景观得以恢复,榆溪河改造工程完工,给塞上古城平添了许多灵秀。
  榆林人民具有光荣的斗争传统,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等率领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毛泽东赞誉这是“陕人的光荣”。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同时也成了世界十五大农民起义之一而闻名于世。1900年8月,本市三边(定边、安边、靖边)爆发了义和团反天主教的斗争,一直延续到1946年三边解放,是中国历史时间最长的反教斗争。
  榆林是一个革命老区,民主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1924年在绥德师范建立了陕北第一个中共党组织。1927年发动清涧起义,在西北地区打响了第一枪。1934年建立县级苏维埃政权。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成为抗日战争的总后方。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我市8个县30多个村庄战斗生活一年多。当时,榆林农民在连年欠收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响亮地提出:“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等口号,全力支援前线,发生过一年七次交纳公粮的感人事迹。1936年2月,毛泽东在清涧县袁家沟村提笔写就了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短时间内传遍了大江南北,气势磅礴;1947年10月18日,在佳芦河与黄河交汇处山脚下,为佳县县委挥毫写下了“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语重心长;同年10月22日,又在佳县白云山上挥笔题词“与时并进”。毛泽东对这一块土地抱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最后深富感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
  革命战争年代,榆林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有两万多人,涌现出李子洲、霍世英、杜斌丞、李鼎铭、张季鸾等一批革命先烈和著名人士,哺育了刘澜涛、马文瑞、郭洪涛、安子文、张达志、阎揆要、张秀山、贾拓夫、赵苍璧等一批重要的革命家和党的高级干部。近现代又出现《大公报》创办人及总编辑(时称“主笔”)张季鸾及柳青、路遥等一代文化、文学精英……
  榆林民风淳朴,是陕北民间艺术之乡,热情奔放的大秧歌,高亢激越的信天游,千姿百态的绥德石雕,细腻秀美的剪纸,以及成为文化遗产的说书、道情,以其浓郁的黄土风情和丰富淳朴的生活底蕴,驰名海内外。榆林人杰地灵,在这样的地理里,我们当中的一个人说不准也就是其中的一粒黄金。
  
  高原上的绿色交响
  
  从影视和一些图片资料上看到,陕北榆林大概就是那些扑面而来有大块大块凝固不动的黄色沟壑和满眼寸草不生、连年灾害、遇雨则涝、泥沙俱下的荒凉了!
  难道这就是万劫不复的视觉,这就是大地给这块土地上人类的命运?
  同属黄土沟壑区的榆林米脂县的高西沟村,却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创造了一个人与自然的美好神话!高西沟的名字也许并不响亮,但来到高西沟的人却无一不震撼!满满的山梁和沟壑都是绿色,青山碧翠,湖光潋滟,哪里见得到大块大块的黄色?!大雨下来的水不出沟,更不会将泥沙带入黄河,肥沃的粮田保住了,农田灌溉的水资源也有了,粮食年年高产!高西沟的农民从根本上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坚持了近五十年!黄土地祖祖辈辈生活了多少代的环境改变了,黄土沟壑的改善和其中自在生活的梦想由高西沟人实现了!
  水利部门统计高西沟村庄里的40座山头21条沟全都变成青山绿水;4平方公里的高西沟,从1979年以来,累计近9000万吨泥沙没有流入黄河,它给黄河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南方周末》报道:没人全面否定过去开山造田、毁林造田的政治决策,但恶化的环境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现实默认了高西沟四十年前的做法。
  中科院院士说:假如当初不是学了大寨而是学了高西沟,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至少可以提前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四十年!那么,泥石流不会滚滚而下,草原湖泊不会频频告急,长江不会泛滥,黄河也不会断流!
  作家冷梦说:一个不可回避的严峻现实,人类在谋求经济利益时,正在破坏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造成的灾难,还得靠人类自己来解决。而在陕北黄土高原的褶皱里,隐藏着这样一个村庄。面对它,你必须沉思或反思;也许太迟,也许正是时候!它就是高西沟!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通过坚持不懈地飞播造林和人工造林,以牛玉琴和石广银为代表的榆林人民数十年来坚持不懈大搞造林种草,治沙改土,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初步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被联合国有关专家称赞为“创造了世界奇迹”。沙漠中的片片绿洲,成了盛产水稻、小麦、果蔬和鱼虾的“鱼米之乡”。
  我们可以看一个相关的记载:建国初期,榆林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严重,6个乡镇、421个村庄受到风沙侵蚀或被掩埋。全市林木覆盖率仅为1.8%,水土流失面积达84%,年输入黄河泥沙5.6亿吨,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榆林坚持开展的“南治土、北治沙”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到2006年底,全市共实施退耕775.78万亩,全部还林还草,新建淤地坝1150座。目前,榆林市林木覆盖率已达到38.3%,造林保存面积2007万亩,固定和半固定沙地已占到沙地总面积的91.3%,实现了区域性荒漠化逆转。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8.18%,年输入黄河泥沙量减少为2.9亿吨。这些数字是枯燥的,但却精确地告诉了我们榆林绿化的新模样。正如治沙英雄牛玉琴所说:“我治理的林地在毛乌素沙地不过是沧海一粟。后半辈子我还要种树,我惟一的心愿就是让这里全都变成绿色家园。”
  不要小看这这些星星点点的的绿,它的意义非凡,她是从沙漠地带艰难争来的和谐之绿,她属于榆林的,也属于整个中国北方的。这块犹如剪纸般黄绿土地的绿色面积正在逐渐地扩大着,承载过革命和自然创伤的土地正在给沙漠添枝,为家园献上了一片和谐的新绿。■
  
  今非昔比,现在的榆林已是“塞上名城”:被美誉为中国的“能源之都”,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最终实现科技融入资源型的中国“能源硅谷”。资源丰富,得天独厚。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中国陆上探明最大整装气田,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此外,还有比较丰富的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市内自产水资源总量30.92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7.81亿立方米,是名副其实的“塞上明珠”。
其他文献
戊子“五·一”那天,我独自在书房品茶读书。书里说:“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我正为这句话感慨,电话铃就响了;是马飞那富有磁性又带着绥德腔儿的男中音。我就想,我们或许是有着某种感应的。问他在哪里?回答说是在自己画室中作画。我知道他的勤奋,就说:劳动节不劳动,当品茶、读书。他就笑了,说:这时候最是安静,适宜作画。  我立时想起那个有着八角小楼、又长着丁香树的榆林市文联幽静的小院儿。想他在
期刊
要谈陕西当代书法,我以为梁新云是无法绕过去的人物。至少从目前的现状来说,一大批所谓的著名书法家的书写已经被我视作无效的前提下,梁新云和他的书法依然给我不少启发。但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陕西,他的书写水准和声明还远远没有同步。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朴素动因。  认识梁新云是我在上大学的第二年,在此之前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全国展的陕西入选名单中。而我不曾想到的是,他和我同在一个城市。能在一个地方遇到有相
期刊
我搞不了文学创作,只是出于一种爱好和对家乡的感情,便由不得总爱关心家乡的文学事业,总盼望家乡再能长出几棵文学大树来。去年九月去西安开作协代表会,有幸见到了家乡一批文学精英,他们年轻有为,奋发上进,都发表和出版了好多优秀作品,成为家乡文学事业的希望。但也感到都为如何进一步提高突破,写出更好的作品而焦急不安。无形中也让我有了点“心病”,回家便情不自禁的想了很多。但限于自己的水平,一点也想不清楚,有时反
期刊
陕北人说古代话?  三十八年前,初到陕北余家沟,所闻言语,叽哩咕噜,似一派“胡”言。我们张口说话,村民就答“害怕”。不知所怕何来。后来才知道,不是“害怕”,而是“解不下”,念“害不哈(hà)”,意思是“不懂”。把不懂说成“害不哈(hà)”,当时听来,简直就是另一种语言。  农民聊天儿,口无遮拦。女知青在一旁听农民说到“夃(ɡài)老”,好奇问之。“夃老”在现在的陕北话里,指妻子有外遇的人,意思相当
期刊
可能  有些事是可能的如果大风不能吹拂  那陶俑上的尘土散去只能是一个传说  通往临潼的路有很多条而通往  秦朝的路只有一条譬如说  让时差逆转成门缝让天空飞起来  或者让一束光漂到你的内心深处  秋日渐浓有多少人坐在树荫下细细推算因果    其实你的心就是你的皇宫一千年前  马蹄声踏过渭水那一夜没有雨水滋润长安  也没有一盏马灯与月光争辉  草疯长得像个自恋狂太久了  寂寞使它们更加寂寞静静地渗
期刊
我是海力布?    偶然看到了甲骨文的“昔”字——画一个太阳,下面或上面是汹涌澎湃的波浪——便有一股强烈的恐惧感袭过心头。  我联想到了昔日那铺天盖地的洪灾。  彝族民间流传的长诗《查姆》中这样描绘洪水泛滥的情景:“龙眼眨一眨,满天乌云翻;龙尾摆一摆,天空就扯闪;龙身抖一抖,狂风暴雨卷万山。雨点鸡蛋大,雨柱似竹竿;下了七天七夜,大地茫茫被水淹。地上波浪滚滚,波涛直冲云天。树根飘上天,浮萍天上转,乱
期刊
九月的榆林,稻黍滚浪,硕果飘香。由22位中国当代美术名家代表组成的“写生团”来到榆林,展开了为期4天的采风写生活动,拉开了“中国美术名家走进榆林”系列活动的序幕。这是迄今为止,榆林迎来的最具规格的一支美术家队伍,其中有8个省区的美协主席,可谓名家荟萃,阵容空前。  在短暂的四天时间里,美术家们先后参观了榆林市展览馆、榆林汉画像石馆、榆林老街、镇北台、红石峡、佳县白云山、神泉堡以及榆林经济开发区等。
期刊
[摘 要]开放教育需要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它能够增强开放教育的核心竞争力。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可以保障每一位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服务项目、服务内容,保证服务质量。本文基于开放教育质量报告并结合对部分办学单位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基层办学单位在学习支持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旨在更好地提升办学质量。  [关键词]开放教育;支持服务;办学单位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鉴于普通高校研究生就业压力增加,西安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科建立了 “专业+实践+创新”三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分三个阶段实施的“一线三段”式培养模式。本文基于“一线三段”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围绕劳动经济学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提出通过典型案例的运用、适度进行课堂讨论、介绍劳动经济学前沿研究成果、鼓励学生参加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等环节实现课程目标任务,以此提升我校应
期刊
大麦儿青青,就怕来了亲戚。  小舅子来了,宋得柱偷空慌忙去磨坊里赊白面,只赊二斤。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磨尽了无限的好话,卖面的人才难意地赊给了他。在他走出面坊三步远的同时,卖面的人吼喊开了:“得柱,你甭超过六月十五,不然利加到三成!”宋得柱调转头颅点头哈腰,语气恭谦:“掌柜的,保证耽误不了,等我的大麦仁子卖了。”紧接着他脖筋一挒大声说,“二斤面,我能骗了你!”卖面的人似笑非笑,他手指宋得柱的脊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