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地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是人文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弥补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短板”,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市场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 键 词] 地域文化;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2-0028-02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等职业院校正成为高素质产业大军的重要培养基地。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偏重学生专业技术教育,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资格和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和教育,人文素质水平的欠缺成为高职学生一块突出“短板”。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如何弥补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短板”,让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市场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开展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分析
地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是人文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地域文化是指区域成员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而创造出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们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它是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孕育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地域独特性、稳定性和传承性。
(一)依托地域文化开展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我国高职教育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的现象,为迎合企业、市场需要,过分重视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从当前情况看,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缺乏完整的人文素质教育规划、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比重较低、专业课程挤占人文素质课程、教育资源向专业技能教育过度倾斜等现象。同时,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也日益严重,表现在理想信念不明确、伦理道德修养较差、人文基础知识薄弱、社会适应性不强等方面。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机电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校把“专业知识扎实,技术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良”作为人才培养基本特色,有“双休日工程”“金石文化”两个省级高校校园文化品牌。近五年,完成4本素质教育教材,累计开设素质教育课程82门,培养了28个优秀学生社团,建成3个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4个学生素质教育共建企业,成绩斐然。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这样一所素质教育建设较为突出的院校中,仍存在不少学生写作能力较差、文法不通、错别字连篇等现象。此外,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部分学生道德评价模糊,缺乏责任感,人文素养不高,在行为养成方面也存在不足。高职教育工作者急需探寻新的路径,来激发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兴趣,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实效。地域文化教育就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为人文素质教育增加了新的载体。
(二)依托地域文化开展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海宁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南端,东距上海100公里,西与杭州接壤,南濒钱塘江,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皮革之都、文化之邦、旅游之地”的美譽。海宁地域文化博大精深、覆盖面广、资源丰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海宁独一无二的三大文化名片,即“潮文化”“灯文化”和“名人文化”。作为典型的江南地域文化,海宁以厚重的文化底蕴为提升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地域文化基础。
2015年9月,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海宁长安校区正式启用,随着一年级新生的入驻,学校正式进入杭州滨江、海宁长安两校区跨越发展新阶段,两校区办学格局已经形成。60多年的积累与发展让位于钱塘江南岸的老校区取得了丰硕的素质教育成果,为浙江制造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如何让位于钱塘江北岸的新校区也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结出新的果实成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规划中的重要一环。海宁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资源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契机,学校正积极探索如何将海宁地域文化融入本校素质教育实践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去。目前,学校已与海宁潮运文化展示馆建立了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将思想政治课堂搬到了名人故居,围绕区域文化特色命名新校区楼宇、道路等,这都为地域文化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依托海宁地域文化提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
相对于专业技能,人的一生当中人文素质的影响更持久、更深远。如何将优秀的地域文化精神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和人文修养,激发他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地域文化教育的目标所在。在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缺血”“能力缺钙”的情况下,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必须牢牢抓好大学一年级这个素质教育关键期,充分依托海宁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顶层设计,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道路,着力提升人文素质教育实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健康、和谐、可持续的高素质人才。
(一)合理构建地域文化课程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人格修养,学校在开设“两课”同时,增加了诸如《大学语文》《艺术欣赏》《应用写作与表达技巧》《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限定或公共选修课程。此类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个性与气质,但课程本身和学生存在一定距离,不能引起学生的普遍兴趣,因而存在无法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的情况。针对本校实际,将海宁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学校素质教育课程,增设海宁地域文化选修课,让学生从所处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和感知当地厚重的文化内涵,在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提升自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专业课程挤占课时多,应以专题形式精选地域文化教育内容,组织学生、专业教师、管理人员、教育专家等共同收集、筛选、整合、创新地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与本校实际相结合的校本课程,例如选择海宁地域文化精华的“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辅之学生感兴趣的饮食文化、文物古迹、乡风民俗等,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激发他们对优秀传统和文化艺术的兴趣。 (二)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地域文化资源所提供的生活背景与生活实践使其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与吸引力,鲜活可感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对象。就学校目前开展的素质教育课程来看,依然存在老师讲述多、学生动手少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托海宁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学校应大力推进体验式教学,将课堂由校内搬到校外,通过积极地走出去,使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此前,学校思想政治教研室将思想政治课堂搬到王国维故居就是有益的实践。在素质教育教学中,应根据高职学生认知特点与实践能力,把课堂讲授与参观实践、指导学生收集课外资料、采风调研、建立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等形式结合起来。例如可以成立学习研究小组,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时间探访与潮水有关的名胜古迹、搜集整理咏潮诗词,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知丰富多彩的潮文化。作为课堂教学的良性补充,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名人故居,通过追寻名人成长足迹,了解人物事迹生平,以名人光辉形象、崇高人格为榜样,从中汲取精神养料,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和人格修养。
(三)发挥第二课堂的资源优势
人文素质的培养重在春风化雨的熏陶和感染,要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人文素养,造就具有完善人格、健全心理、高尚品德的适应新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除课堂教学以外,还必须大力搭建课外活动平台,以多样形式全面推进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虽是一所工科类高职院校,但在素质教育方面也搭建了诸多第二课堂活动平台,例如每年一次的技能节、校园文化艺术节,双休日工程、方圆大讲堂、社团一周一夜等,都形成了具有机电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在新校区建设中,应将地域文化教育融入第二課堂活动,围绕“海宁地域文化主题”,在校园内开展各种诸如社团活动、专题讲座、书画摄影、故居探访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的综合人文素质。例如借助“海宁·徐志摩诗歌节”,举行海宁籍作家作品朗诵会,邀请校外专家学者走进方圆大讲堂,让学生感受名人思想的光辉;以每年的技能节为契机,举行王国维学术思想讨论会,将王国维学术思想融入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当中,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勇立潮头”,适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
(四)重视校园文化的隐性功能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学生能在身临其境中获得情感、认知等多方面体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调动情感的作用。新校区在校园基础文化建设上,要充分利用好海宁地区的文化资源,创设富有自主地方特色的校园环境。例如在校园内设置具有地方文化色彩的景观雕塑、悬挂地方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以地方文化中的精髓思想命名楼宇、道路等,通过物化的人文景观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海宁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其中不乏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一流人物。利用海宁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发挥名人效应,在教学楼、宿舍区等处悬挂海宁各时期杰出人物画像以及生平介绍,顾况、朱淑真、陈与郊,王国维、徐志摩、张宗祥、蒋百里、穆旦、金庸、钱君陶……一串串响当当的名字,他们非凡的一生、伟大的成就、崇高的人格和光辉的形象,都将会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激励他们将榜样的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回归教育本源的根本要求。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富有高职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新路径,努力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力求真正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涛,曾长秋.地方文化资源与体验式德育教育结合的对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4(2).
[2]郑明娥,梁迎春.地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探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3]蒋丽云,李玉春.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剖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4]于湘琳.黑龙江地域文化视野下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5).
[5]徐晓芳.地方文化视野下的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市场,2011(48).
[6]张红欣.高职院校地域文化教育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20).
[7]周银雨.闽南高职院校地域文化教育研究[D].厦门大学,2007.
[8]黄新海.在中学德育中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8.
[关 键 词] 地域文化;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2-0028-02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等职业院校正成为高素质产业大军的重要培养基地。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偏重学生专业技术教育,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资格和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和教育,人文素质水平的欠缺成为高职学生一块突出“短板”。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如何弥补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短板”,让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市场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开展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分析
地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是人文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地域文化是指区域成员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而创造出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们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它是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孕育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地域独特性、稳定性和传承性。
(一)依托地域文化开展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我国高职教育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的现象,为迎合企业、市场需要,过分重视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从当前情况看,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缺乏完整的人文素质教育规划、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比重较低、专业课程挤占人文素质课程、教育资源向专业技能教育过度倾斜等现象。同时,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也日益严重,表现在理想信念不明确、伦理道德修养较差、人文基础知识薄弱、社会适应性不强等方面。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机电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校把“专业知识扎实,技术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良”作为人才培养基本特色,有“双休日工程”“金石文化”两个省级高校校园文化品牌。近五年,完成4本素质教育教材,累计开设素质教育课程82门,培养了28个优秀学生社团,建成3个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4个学生素质教育共建企业,成绩斐然。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这样一所素质教育建设较为突出的院校中,仍存在不少学生写作能力较差、文法不通、错别字连篇等现象。此外,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部分学生道德评价模糊,缺乏责任感,人文素养不高,在行为养成方面也存在不足。高职教育工作者急需探寻新的路径,来激发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兴趣,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实效。地域文化教育就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为人文素质教育增加了新的载体。
(二)依托地域文化开展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海宁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南端,东距上海100公里,西与杭州接壤,南濒钱塘江,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皮革之都、文化之邦、旅游之地”的美譽。海宁地域文化博大精深、覆盖面广、资源丰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海宁独一无二的三大文化名片,即“潮文化”“灯文化”和“名人文化”。作为典型的江南地域文化,海宁以厚重的文化底蕴为提升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地域文化基础。
2015年9月,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海宁长安校区正式启用,随着一年级新生的入驻,学校正式进入杭州滨江、海宁长安两校区跨越发展新阶段,两校区办学格局已经形成。60多年的积累与发展让位于钱塘江南岸的老校区取得了丰硕的素质教育成果,为浙江制造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如何让位于钱塘江北岸的新校区也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结出新的果实成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规划中的重要一环。海宁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资源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契机,学校正积极探索如何将海宁地域文化融入本校素质教育实践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去。目前,学校已与海宁潮运文化展示馆建立了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将思想政治课堂搬到了名人故居,围绕区域文化特色命名新校区楼宇、道路等,这都为地域文化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依托海宁地域文化提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
相对于专业技能,人的一生当中人文素质的影响更持久、更深远。如何将优秀的地域文化精神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和人文修养,激发他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地域文化教育的目标所在。在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缺血”“能力缺钙”的情况下,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必须牢牢抓好大学一年级这个素质教育关键期,充分依托海宁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顶层设计,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道路,着力提升人文素质教育实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健康、和谐、可持续的高素质人才。
(一)合理构建地域文化课程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人格修养,学校在开设“两课”同时,增加了诸如《大学语文》《艺术欣赏》《应用写作与表达技巧》《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限定或公共选修课程。此类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个性与气质,但课程本身和学生存在一定距离,不能引起学生的普遍兴趣,因而存在无法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的情况。针对本校实际,将海宁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学校素质教育课程,增设海宁地域文化选修课,让学生从所处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和感知当地厚重的文化内涵,在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提升自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专业课程挤占课时多,应以专题形式精选地域文化教育内容,组织学生、专业教师、管理人员、教育专家等共同收集、筛选、整合、创新地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与本校实际相结合的校本课程,例如选择海宁地域文化精华的“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辅之学生感兴趣的饮食文化、文物古迹、乡风民俗等,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激发他们对优秀传统和文化艺术的兴趣。 (二)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地域文化资源所提供的生活背景与生活实践使其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与吸引力,鲜活可感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对象。就学校目前开展的素质教育课程来看,依然存在老师讲述多、学生动手少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托海宁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学校应大力推进体验式教学,将课堂由校内搬到校外,通过积极地走出去,使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此前,学校思想政治教研室将思想政治课堂搬到王国维故居就是有益的实践。在素质教育教学中,应根据高职学生认知特点与实践能力,把课堂讲授与参观实践、指导学生收集课外资料、采风调研、建立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等形式结合起来。例如可以成立学习研究小组,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时间探访与潮水有关的名胜古迹、搜集整理咏潮诗词,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知丰富多彩的潮文化。作为课堂教学的良性补充,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名人故居,通过追寻名人成长足迹,了解人物事迹生平,以名人光辉形象、崇高人格为榜样,从中汲取精神养料,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和人格修养。
(三)发挥第二课堂的资源优势
人文素质的培养重在春风化雨的熏陶和感染,要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人文素养,造就具有完善人格、健全心理、高尚品德的适应新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除课堂教学以外,还必须大力搭建课外活动平台,以多样形式全面推进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虽是一所工科类高职院校,但在素质教育方面也搭建了诸多第二课堂活动平台,例如每年一次的技能节、校园文化艺术节,双休日工程、方圆大讲堂、社团一周一夜等,都形成了具有机电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在新校区建设中,应将地域文化教育融入第二課堂活动,围绕“海宁地域文化主题”,在校园内开展各种诸如社团活动、专题讲座、书画摄影、故居探访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的综合人文素质。例如借助“海宁·徐志摩诗歌节”,举行海宁籍作家作品朗诵会,邀请校外专家学者走进方圆大讲堂,让学生感受名人思想的光辉;以每年的技能节为契机,举行王国维学术思想讨论会,将王国维学术思想融入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当中,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勇立潮头”,适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
(四)重视校园文化的隐性功能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学生能在身临其境中获得情感、认知等多方面体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调动情感的作用。新校区在校园基础文化建设上,要充分利用好海宁地区的文化资源,创设富有自主地方特色的校园环境。例如在校园内设置具有地方文化色彩的景观雕塑、悬挂地方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以地方文化中的精髓思想命名楼宇、道路等,通过物化的人文景观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海宁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其中不乏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一流人物。利用海宁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发挥名人效应,在教学楼、宿舍区等处悬挂海宁各时期杰出人物画像以及生平介绍,顾况、朱淑真、陈与郊,王国维、徐志摩、张宗祥、蒋百里、穆旦、金庸、钱君陶……一串串响当当的名字,他们非凡的一生、伟大的成就、崇高的人格和光辉的形象,都将会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激励他们将榜样的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回归教育本源的根本要求。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富有高职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新路径,努力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力求真正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涛,曾长秋.地方文化资源与体验式德育教育结合的对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4(2).
[2]郑明娥,梁迎春.地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探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3]蒋丽云,李玉春.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剖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4]于湘琳.黑龙江地域文化视野下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5).
[5]徐晓芳.地方文化视野下的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市场,2011(48).
[6]张红欣.高职院校地域文化教育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20).
[7]周银雨.闽南高职院校地域文化教育研究[D].厦门大学,2007.
[8]黄新海.在中学德育中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