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投资什么

来源 :全球商业经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中国的一位联系人给我讲过他的一次经历,这个小故事无比生动地折射出了中国面临的问题:
  “我当时在一家古玩店里,为了一把古代匕首和店主讨价还价。正当我打算接受老板最后开出的价格时,他看到了我手上的劳力士手表,提出要用匕首跟我交换这块表。我知道自己这块表是冒牌货,不想占他的便宜,就告诉了他我的表是假的。他对我说:‘没事儿,这刀也是假的。’”
  我认为,这正道出了中国所面临的难题:该如何辨别哪些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哪些又是虚假的增长。漫步于北京城,看着周围全新的高楼、来往的车流和拥挤的商店,你不由心生疑问,到底有多少繁荣是源自真实的需求,又有多少是刺激政策带来的表面现象。如果后者占到大多数的话,那么今天我们目睹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想要读懂中国,有两大宏观背景不容忽视。第一个方面是银行贷款急剧增长,目前已达到2008年年底的4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银行贷款的剧烈增长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银行发展过快的后果就是信贷质量下滑,今天借出的钱可能成为未来的坏账。
  第二个方面是,中国政府出台了规模巨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同样,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牵头的投资会不可避免地演变成桥梁、道路的盲目建设,造成极大的浪费。资金并没有用在最有经济效益的地方,而是为政治目的服务。
  已有切实的证据来印证上述担忧。我访问了亚洲最大的购物商场,该商场6年前建成,位于北京西郊,距天安门广场约40分钟车程。房产界人士认为这个选址很糟糕,商场太远了,也太大了。
  他们说对了。如今,商场里几乎天天都是冷冷清清的。商场里有一排排明亮的商铺,售货员衣着整洁,货架上摆着各大国际名牌的最新商品,却看不见顾客的踪影。
  该商场建有1万个免费停车位,销售区域超过180万平方英尺,也就是16.7万平方米。这一面积大约是吉萨金字塔底面积的3倍。
  你不禁要问,这样一个地方怎么就给建起来了?这样的商场还不得赔个底朝天?然后你想到了入驻的商店,它们为什么不撤走?在这里怎么可能赚得到钱?一切都太反常了。
  然后,花上30分钟的车程,你到达了市中心,又看到一家大商场。店里挤满了顾客,停车场一个空位子也没有,你必须排队等位,一辆车从停车场里开出来,下一辆才能进去。
  01老北京谢幕,新北京登台
  2010年5月,我和我的发行人艾迪生·威金一同入住了长安街上的东方君悦大酒店,这里离天安门广场和紫禁城只隔了几个街区,我们入住时酒店全部客满。不久后,我们和北京的两位联系人见了面,他们分别是弗雷德和金吉。弗雷德是一位企业家,1990年就来到了中国;金吉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是位创业者,曾在一家钢铁公司担任财务官。他们两人都对当下的中国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俩带着我们四处参观。而要了解如今发生在中国的变化,从北京着眼再合适不过。
  北京的复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忽必烈在13世纪将都城迁移至此,北京成了最最宏伟壮丽的城市,光芒足以盖过当时欧洲的任何一地。忽必烈将北京建设成了君主的城邦,他的餐厅能容纳6000人,城里有雪白的墙壁、红色的城门、奔驰的骏马、珍奇的树木、栖息着鹿群的草地和宽阔的道路。城中安置着君王的宝贝:黄金、丝绸、古玩、美人。
  但到了19世纪60年代,北京已不复当年的风光。一位西方记者如此形容北京的胡同:"哪怕是在阿拉伯的村庄,或是爱尔兰的利默里克郡,都找不到这么杂乱无章、肮脏破败的建筑群。"而到20世纪20年代,纽约已经建起了中央车站,帝国大厦也已动工,北京人却还得推着独轮手推车,往家里抬水。
  把时钟快进到2005年,北京的胡同在迅速消失,迈克尔·迈耶(Michael Meyer)这位住在胡同里的西方人写下了《老北京的最后岁月》(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讲述了他看到的故事。在2005年,他租的两间房间没有暖气,每月的租金是100美元。要使用公共厕所得走上好几分钟,在这段路途中,他看到“蔬菜贩子把卷心菜一个个摞起来堆好,理发师给顾客按摩头,敞开的门廊里传出哗啦哗啦的麻将声”。
  这就是老北京,或许大多数美国人脑海中的北京就是这样一幅图景。但这一个时代正在迅速走向终结。
  我猜想,许多美国人看到今日的北京会大吃一惊。我有一位读者,同时也是我的朋友,可谓见多识广、阅历丰富,他告诉我说,本以为北京会是个和孟买、马那瓜相仿的城市,结果一到北京,发现眼前这座城市简直能与纽约、芝加哥媲美。我也承认,想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找出一个比北京更繁忙的城市还真不容易。
  北京一次又一次地超乎人们的预期。在2001年,主流观点认为北京的人口将在2040年达到1400万,结果北京的人口在2003年就突破了这个数字。依然是在2001年,专家们认为北京的车辆将在2010年达到100万辆(这可是个巨大的数字),结果,北京的车辆在2003年就突破百万。如今,有近500万辆汽车奔驰在北京的道路上。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对许多消费品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直逼全球首位。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我们还看到许多北京人在收银处或是汽车里闲聊,美国人也爱这么干。
  当然,这并不能代表北京城的全貌。我们从市中心驱车闲逛,大约40分钟后到达了一个小村庄,原则上这里也属于北京市内。我们走过布满灰尘的小路,路边有朴素的房屋,还看见一座小小的佛堂。村民朝我们微笑,在这儿,他们难得能见到外国人。不过即便是在这样的地方,你也能买到可口可乐和士力架巧克力棒。
  我们碰巧遇到了村长,他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还请我们去他的家里看看,那是一个小四合院。我们一起拍了张合影,他叮嘱我们说,要把照片发一份到他的邮箱,于是我们认真地记下了他的邮箱地址。在这里,有些房子甚至没有独立卫生间,但你却能在这儿发电子邮件。   这次偶遇其实很全面地反映出了中国的情况。中国的发展并不均衡,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也正是机遇所在。
  讲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中国发生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中产阶级的扩张。普遍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中产阶级消费者人数将增加约3.7亿,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占到2030年整个世界中产阶级预计人数的38%左右。不管最后实际情况是否与推测一致,毋庸置疑,中国内部正发生着极大的改变。
  中国是焦点所在,但其实整个亚洲都在经历相似的转变。比如在印度尼西亚,亨氏等企业已经感受到了销量的增长。拥有2.4亿人口的印度尼西亚很有可能是即将开放的又一大消费者市场。
  里昂证券公司(CLSA)对亚洲有独到的研究,它们预测,随着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三大国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当地的消费者市场将经历超速发展。里昂证券公司指出,如今亚洲有5.7亿人的年可支配收入超过3000美元(不包括日本在内),而到2015年,这个数字将增长至9.45亿。增长的85%会来自中国和印度。
  里昂证券公司写道:"到2015年,这批中产阶级的消费支出将从2.9万亿美元上升到5.1万亿美元,对此,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贡献分别为69%、16%和4%。"到2014年,44%的中国人口的可支配收入将超越3000美元大关,相较于2009年增长27%。
  “亚洲国家的未来舞台在国内。”里昂证券公司总结道。这代表着一个重大的转型。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以及亚洲大部分地区的经济,都把重心放在出口上,都在服务西方国家。现在,转变正在发生,亚洲的消费者在崛起。
  在中国,投资机会依然很多,投资回报也十分可观。中国人对汽车和电视的消费是全世界最强劲的。电脑销量则排名全球第二。我相信在这10年当中,一些最具成效的想法一定与亚洲市场的表现密不可分。
  02向中国人出售洁净水
  下面的例子是我最看好的长期投资点之一。
  北京是中国北部干旱平原地区的典型代表。有的水井深度到达半英里,以便从深处的含水层取水。中国北部拥有庞大的含水土层中,但过去50年间,储藏在含水层中的不可再生水资源已被用掉一半。而更迫切的问题可能是,在中国现有的水资源中,有很大一部分并不适合人类使用。
  在1997年北京就断言,当地的水资源储备不适合作为饮用水。这些年来,情况在不断恶化。2010年早些时候,中国政府表示,中国的水污染远比预想的严重。中国70%的水源都不安全。中国的胃癌及肝癌死亡人数为全球之首,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饮用水的污染。此外,被污染的饮用水还成了大型传染性疾病的推手,包括痢疾、肝炎等。
  这里的情况很糟糕。而中国的消费者,尤其是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也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过滤净水装置在中国十分畅销。这是个巨大的市场。
  A.O.史密斯已经踏足这一市场。在过去5年,该公司在中国经营规模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由于在中国的巨大成功,A.O.史密斯已决定将其“中国经营模式”复制到印度-印度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用水问题。
  A.O.史密斯这家企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4年,那时它们的业务是用钢材制造婴儿手推车。A.O.史密斯一直与机械装置和产品制造有缘。在它100多年的历史中,它制造过许多种东西,从自行车车架到储存啤酒的酒罐,什么都有。
  这家美国企业之所以能一路走到今天,因为它很早就“看明白了”。A.O.史密斯并没有故步自封,而是选择向海外拓展。如今,该企业90%的制造工序都在中国或墨西哥完成,并且还在印度的班加罗尔建起了一家新工厂。低成本的运作是它成功的一大原因。
  A.O.史密斯是热水器和过滤净水装置的制造商。就热水器而言,无论民用还是商用,A.O.史密斯都处于领先地位。而关于该企业的经营,最令人激动的还是其在中国的扩张。
  首先,A.O.史密斯于1995年在南京开设工厂。之后,A.O.史密斯收购了天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部分股权。被收购的是天龙公司位于上海的水处理业务,该业务的赢利性很强,收购后公司被重新命名为A.O.史密斯(上海)水处理产品有限公司(简称SWT)。
  A.O.史密斯在中国出售的产品是专门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其中包括无水箱的热水器以及悬挂式的热水器,这种设计既节省能源又节省空间。还有一款太阳能热水器适合安装在阳台上,解决了超大型公寓楼使用太阳能不方便的问题。
  A.O.史密斯的产品是通过零售商销售的,主要是苏宁电器和国美电器这两大零售平台,苏宁和国美是中国电器零售商中的佼佼者。此外A.O.史密斯还开设有专卖店。如今的市场渗透率尚低,大约为10%,A.O.史密斯的市场占有率为20%左右,具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哪怕中国经济真的会经历一场衰退,A.O.史密斯仍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中国对水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还带来了其他方面的投资机会。中国和加拿大拥有的水资源数量相当,但人口却是加拿大的40倍。并且,中国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中国约80%的水资源分布在长江以南,东北部省份的水资源只占到全国水源的14%,但这些省份里却居住着全国一半的人口。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需要在水利工程上投资数十亿。最大的一项工程要属南水北调工程。到2014年,该工程将利用两条大运河,把水资源送到十余个城市,其中包括严重缺水的北京。
  获得更多清洁用水的可行方法并不多。无非就是,从地下更深的土层取水;淡化海水或是以更高效的方式使用现有的水资源,包括合理灌溉。所有这些举措都需要时间和金钱。一家新加坡公司能提供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办法,中国方面也愿意为此做出投入。
  凯发集团(Hyflux,股票代码HYFXF,在粉单市场交易)在中国、中东、北非都具有蓬勃发展的水处理业务。考虑到中国的情况及其对水资源的需求,凯发集团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投资选择。   围绕水资源的方方面面,凯发集团开展了多项成功的业务。该集团最擅长的是建造海水淡化工厂,以及利用薄膜技术净水。该公司在新加坡所建造的海水淡化工程提前了3个月完工,提供的淡水满足了新加坡10%的用水需求。凯发集团在天津建造了中国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每年能输送5300万加仑淡水。凯发集团超过一半的收益来自新加坡和中国。未来,中国等国家的水价会往国际平均水平靠拢,届时凯发集团将凭借其水处理设备从中分一杯羹。
  类似的工程使得凯发集团永远不缺订单。对现有的海水淡化工厂进行运作和维护也是该企业的一大业务。凯发集团最大的市政水处理工程位于中国,共有11家工厂。
  在2011年,凯发签订了两笔大合同:贵州的一家污水处理厂以及重庆两家污水处理厂、一家净水厂都将由凯发建造并运营。在中国这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度,凯发的稳健发展将为股东们带去长期的收益。
  这些年中,我一直在撰文探讨对中国的水资源危机。这一危机还关系到中国面临的另外两个问题:土地沙漠化和可耕地锐减。
  03为什么煤价会飞涨
  在北京,我零距离地观察到中国的新增可支配收入是如何引发繁荣的。不但餐厅、商店人满为患,光是北京的道路上就跑着500万辆汽车。这一图景凸显出的是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事实上,亚洲消费者和城市居民的增长也引出了这一基本问题。
  我说的是能源。大大小小的工厂需要能源,但iPod音乐播放器、空调也离不开能源,手机、电脑同样需要能源。现代消费经济衍生出无数个插头,疯狂地消耗电能,简直就像蝗虫入侵庄稼地。
  碳处理研究所(Post Carbon Institute)的理查德·海因伯格(Richard Heinberg)预测:“经济若保持7%~10%的年增速,那么每过10年对能源的消耗就会翻番。”这太惊人了。如果中国经济的真实增长速度的确为7%~10%,那么中国迫切需要扩大能源供应。
  正因如此,中国正在全速建设新的发电厂。中国的电厂主要靠煤炭发电,但使用煤炭存在好几个问题。首先,煤炭并不是清洁能源。大量燃烧煤炭会给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中国现在已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可替代能源领域中,比如风能和核能。另外,因为对能源的需求增长过快,中国的煤炭生产可能会陷入瓶颈。
  还有一个限制因素就是水资源,之前我们曾讨论过这个问题。在中国,一间发电量为500兆瓦的火力发电厂每年需要消耗22亿加仑的水,因为涡轮机是靠水蒸气来推进的。
  中国国内对煤炭的需求给煤炭生产带去了压力。在2011年,中国大约将进口1亿吨的煤炭。这相当于澳大利亚煤炭总出口量的60%,澳大利亚是全球最大的煤炭出口国,出口量处于增长当中。到了2012年,中国大约需要1.45亿吨的煤炭来填补能源缺口。
  煤炭是中国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也是工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有三类工业生产可能会丧失它们的竞争力,这三种工业产品分别是尿素、聚氯乙烯(PVC)和甲醇。尿素是一种重要的氮肥。PVC是一种塑料,广泛地运用于管道、电缆、可充气产品等的生产之中。甲醇则是一种酒精,可以作为能源使用,比如用作厨房燃料。在中国,甲醇的用途与乙醇相似,可以作为汽油的添加剂。
  中国是尿素、PVC和甲醇的大出口国,中国这三种化工产品的产能约占到全球总产能的30%。随着煤炭价格的走高,这些化工企业也会受到冲击,因为生产成本增加了。以煤炭为能源的中国化工企业将会因为煤炭价格上涨而受到挤压。
  但是,一个领域的危机往往会造就另一个领域的机遇。
  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地区来说,煤炭已不再是支撑工业发展的能源。它们使用的是天然气。天然气更加清洁,而且在PVC的生产中,以天然气作为能源制造出的高分子聚合物质量也更好。更重要的是,使用天然气的成本比使用煤炭低得多。在美国,天然气价格低廉,供应丰富。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把这些零零碎碎的信息拼凑出一个投资主题。谁能从上涨的煤价中获利?答案是世界其他地区使用天然气的化工厂。
  因此,可以购买加阳(Agrium)、CF这些化肥公司的股票,它们以天然气为能源制造尿素。PVC行业的佼佼者则是西湖化学公司(Westlake Chemical)和乔治亚海湾公司(Georgia gulf)。第三种投资选择是乙醇公司,我一直推荐梅赛尼斯公司(Methanex,股票代码MEOH:NASDAQ)就是以天然气作为能源生产乙醇的。
  04“中国版乙醇”
  在美国,玉米乙醇可谓独占龙头,而在崇尚纯粹经济学的中国,甲醇是独当一面的可替代能源。
  -约翰·林恩,甲醇协会主席
  未来几十年,中国的马路上会有越来越多的汽车,这已经不是什么惊奇的新闻了。今天,中国的汽车数量达到3500万辆。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1.2亿辆汽车。
  可能会让你惊讶的是,中国对汽车采取的燃油效率标准比美国更为严格。而更令人惊叹的是,甲醇在中国是主要的可替代能源。你可以把甲醇想象成"中国版乙醇"。
  甲醇是一种清洁的酒精液体,主要从天然气中制得,但在中国,甲醇主要产自煤。中国的甲醇生产量、使用量均为全球第一。甲醇的主要用途是添加在汽油中。中国的出租车和公共汽车使用的汽油中甲醇浓度较高。在加油站则有较低浓度的甲醇汽油出售,就像美国的加油站会出售低浓度的乙醇汽油。
  尽管中国的甲醇产量很大,产能也在拓展,中国依然在进口甲醇。中国本国的甲醇生产成本偏高,因此向中国出口甲醇能有不小的利润。中国的甲醇价格是全球最高的。甲醇是老牌的化工产品,许多消费品都对甲醇有着长期的、固定的需求,例如黏着剂、油漆、塑料瓶、药品等。或许你从没想到原来家中有那么多含有甲醇的物品。但是关于甲醇,最令人激动的消息还是它正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作可替代能源。   总部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梅赛尼斯公司控制着全球15%的甲醇市场。该公司在智利、特立尼达、新西兰、埃及都开设了工厂。我们通讯社在2009年4月就将该公司的股票添加到了投资组合中,这只股票能帮助你从上涨的甲醇价格中获利。企业经营良好,支付可观的股息,并且拥有高质量、难替代的资产。
  05 中国经济泡沫?
  有句被说滥了的话其实很在理:中国是难以概括的。比如有很多人都在说,中国和几年前的美国一样,面临着房地产泡沫。但即便此话属实,也绝不代表中国各个地区、各大城市所有地段的房产均存在泡沫。我几乎每遇到一个人就要询问对方关于泡沫问题的看法,被我提问的人包括货币经理人、经济学家、企业家等。这个问题是所有人都热切关注的。
  已故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在他的著作中如此写道:"所谓泡沫,就是最终会引发暴跌的价格上涨趋势。"泡沫破裂之后才容易鉴别。2000年的纳斯达克股市是个泡沫,而近期被引爆的美国抵押贷款市场也是泡沫。
  泡沫已经成为市场上的常规角色,时不时就出来露个脸,就好比天气总要有几天是阴天。那么中国呢?在中国的大城市,房价已在过去的三五年间涨了一到两倍。过去20年来,新建设的房屋数量达到5000万套。银行贷款已是2008年的4倍。政府的经济刺激一揽子计划也造就了临时的建筑热潮。
  再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虽然每年的新增城市人口可能高达1300万,但并非所有城市中心都如政府所设想的那般飞速扩张。
  大亚湾被规划为一座能容纳1200万居民的城市。而今天,根据政府自己的数据,这座城市的房屋入住率仅为30%。这一故事出自阿德里安·布朗(Adrian Brown)的一份采访报告,访问的对象十分广泛,既有艰难度日的夫妻,也有中国香港的投资专家。其中有一位名为塔洛克·吉勒姆(Tulloch Gillem)的分析师就坦言,类似的扩建是为了推动GDP增长,"这简直就是现代版本的金字塔工程"。中俄边境的满洲里经建设后能居住500万人,甚至还有自己的机场和五星级酒店。而现在满洲里的居民人数为多少呢?25万。如果满洲里的机场想达到满负荷运转,那么所有居民至少每隔3周就得乘一次飞机。其他过度建设的城市还包括天津、大连和武汉。
  但就房产市场来说,各地有各地的情况。北京、上海和深圳之间的供需情况就合理得多。有些人还从中获利颇丰。胡润富豪榜是中国版本的《福布斯》富豪榜,根据该榜单,中国最富有的10位亿万富翁中,有7位都与房地产行业有关。排名第一的是一位建筑大亨。但是在这些财富之下,又埋藏着多少的债务呢?他们的财富根基或许格外脆弱。
  总的来说,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一定存在泡沫,但全国并不是一刀切的。如果房产泡沫破裂,有一种商品反而可能更为坚挺,它就是黄金。
  06到访菜百黄金市场
  中国人热爱黄金。中国人在大把大把地购买黄金。2010年,中国的黄金进口量是上一年的5倍。而到2011年,这个数字再创新高。
  在我去到菜百黄金市场的那天,市场里热闹非凡。当我掏出摄像机时,一位保安立刻上前制止。但我可以告诉大家,市场里有一大群人在购买各种形式的黄金,无论是首饰还是金条。
  回到北京市中心,我们走进了中国银行的一家分行。银行里有77个出纳窗口。在大厅中间有一个展览柜,柜台中陈列着可以出售的金币和银币,简直和卖钢笔、卖手袋没什么两样。
  我们向一位客户服务代表咨询了开设账户的事宜。作为美国人,在中国银行开账户并不比在美国银行复杂,甚至可能更便捷。而且一些在美国颇为复杂的手续,在这里却可以轻松完成,比如说,通过中国银行的账户,你可以购买任何一种外汇,甚至在网上进行黄金交易。交易不收手续费,每笔交易只收取0.1元的单边点差,实在是很小的费用。
  相关的数据与我的实地观察结果十分吻合。我在中国的那段时间碰巧赶上了购买黄金的高峰期,因为当时是5月,是中国的婚礼季。根据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报道,黄金的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0%,金条的销量相较上年则翻了一番。
  央视提到的一个事例可能会成为全国的常态。"由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严格调控,温州炒房团正将它们的资金从房产转移到黄金市场当中。"一个高端的黄金交易团体表示,有3组来自温州的投资者购买了价值超过1000万元的黄金。不看具体数字,你也能断定有大量的买家涌入黄金市场。在我们的旅途中,类似的故事不绝于耳。
  在中国,我见到了帕特里克·霍瓦内茨(Patrick Chovanec),他在北京的清华大学担任教授。一晚,我们在一家有着500年历史的餐馆就餐,餐馆的内部是中国传统的木质构造,有坚实的木梁和精巧的木工,令人惊叹。霍瓦内茨除了授课,还会给中国的基金以及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
  作为一名海外移居人士,霍瓦内茨的博客叫作“美国人在中国”(An American Perspective from China)。在一篇博文中,他如此评论央视新闻里提到的黄金事例:
  中国喜欢投资空荡荡的公寓来“保值”,还喜欢投资黄金这样的非生产资产-我经常拿这两点来做类比。而考虑到这两点就不难理解,当囤积房产无法作为保值的手段时,他们会转而选择黄金。
  我们经常听说的情况是,中国人买下空荡荡的住宅楼,然后一直压着不抛,把投资作为价值贮存手段。把现金换成黄金也是他们十分喜爱的投资方式。这其中存在着有趣的动态关系。而中国人对黄金的购买热情会成为黄金价格的一大推手,尤其是当房地产投资出现问题时。
  想要黄金的不仅仅是中国百姓。中国政府也在寻找机会囤积黄金。中国拥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中黄金储备为480亿,所占的比重只有微不足道的1.7%。
  关于这个比例将如何变化,外界有各种各样的猜测,但无一不是1.7%的数倍。正如黄金公司(Goldcorp)创始人罗布·麦克尤恩(Rob McEwen)所说:“中国希望在黄金储备上赶超美国,俄罗斯亦有此意。中国想要证明,它们货币的后盾比美元更强劲。”   那中国和俄罗斯要想达成这一壮举,得需要多大的黄金储备呢?
  若想超越美国,中国的黄金储备几乎得增长为目前的8倍,俄罗斯则是10倍以上。两者相加,它们一共需要获得14438吨的黄金,几乎是全球6年的黄金总产量。
  因此,鉴于中国对黄金的渴求,金矿是另一个值得投资的方向。
  07预报中国天气:阴,可能有雨
  自从我去过中国以后,我最喜欢的投资主题之一就是"中国需要什么,就买入什么"。在考虑投资时,我经常会拿这句话作为准则。我们买入了钾肥、石油、铁矿等制造商的股票,它们都有可喜的表现。但财运总有起伏涨落。在未来,哪些大宗商品会是好的投资?
  首先,我要说的一点是全球每一位大宗商品投资者都必须明白的:中国是你最大的买家。所以,要回答我在上一段提出的问题,你必须得考虑中国的经济增速。中国经济放缓-大宗商品遭殃,中国保持增速-大宗商品吃香。这说得通吧?
  如果中国经济减速,大宗商品将遭到重创。2011年6月,中国的制造业活动连续第3个月出现下降。官方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9,与上月的52相比有所下滑。当这一指数大于50时,就表明经济在扩张,小于50则表明经济在收缩。
  在这3个月间,大宗商品的价格经历了何种变化呢?让我们看一下道琼斯-瑞银大宗商品指数(DJ-UBS index)的走势,该指数包含19种大宗商品,从铝到锌全部收录其中。毫无疑问,指数跌了。
  可别忘了,在这期间中国的经济仍在增长,只不过是增速放缓。如果有一天中国经济真的出现收缩,那将引发什么情况?
  有些事往往要等到事后才能看明白。但如果你对中国经济放缓心存忧虑,我建议你避开那些中国买得最多的大宗商品,这与我在过去几年给读者的建议刚好相反。
  也就是说,你要特别避开水泥、铁矿石、煤炭、生猪和钢铁-这些商品的主要需求来自中国。至于小麦、鸡肉这些食品,你可以稍稍放宽心,中国的需求波动并不会对它们造成太大影响。出人意料的是,在全球的石油消费中,中国所占到的比重并不是太大。并且石油是一个特例,在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对石油的进口几乎达到了历史最高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减速或收缩不会给石油价格带去任何影响,但与其他大宗商品相比,石油并不会那么敏感。
  除了石油,贵金属也是大宗商品中的例外。一年以来,尽管中国对铜、煤和铁矿石的进口有所下滑,却依然在购买大量的贵金属。我们之前已经提过黄金,但我还是觉得有必要再着重强调一下。尽管没有官方的数据,但根据估计,中国在2011年6月进口的黄金达到200吨。要知道,中国2010年全年的黄金进口量是250吨,并且这已是2009年的4倍。尽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它依然如此大手笔地购入黄金。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能继续往下分析。中国对大宗商品的购买狂潮让一些国家搭上了顺风车。比如巴西就向中国出口着大量的原材料。可以预料,在2011年第二季度,巴西是表现最糟糕的市场之一,下挫5%有余。所以一旦中国经济出现问题,巴西也得跟着遭殃。加拿大也面临类似的命运(下挫5%),澳大利亚也不例外。俄罗斯这个大型的大宗商品市场则在该季度下挫7%。
  我承认,这样的分析令人不安。但思考一下中国经济减速甚至收缩会带来何种后果是很有必要的。任何一个经济体总免不了在某个阶段经历收缩,哪怕只是暂时的。中国的经济自1976年来从未出现过收缩。整整35年啊,这在经济周期中是很长的一个跨度了。
  但是,人们却早就开始预言中国的衰退。吉姆·查诺斯(Jim Chanos)这位著名的"空头大师"曾经准确预测了安然的破产,近期,他声称在中国的经济繁荣中找到了许多可能出问题的地方。
  他指出,固定资产投资占到了中国经济的50%。之前出现泡沫的几个市场中,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都不至于这么高。房地产投机中牵扯到了大量的债务,房产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泡沫爆裂前夕的爱尔兰。
  这些情况都让人忧心,但有人对此持反对观点。巴克莱银行的分析师在大宗商品价格下行时坚持强调说:"现在还不是清仓的时候,相反,现在正是投资的时候。"
  舆论也站在巴克莱这一边。的确,这种观点更容易让人接受,毕竟到目前为止,它都是正确的。Stifel金融集团的巴里·巴尼斯特(Barry Bannister)说道:"大宗商品的10年滚动收益率达到了200年来的最高值。"在过去10年,表现最佳的股票都和大宗商品开采有关。
  迄今为止,"逢低买入"一直是大宗商品市场中的正确战术。或许舆论是正确的。事实上,我也希望它们是正确的。如果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真的能不孚众望,拿出最好的表现,那么在这样一个国际环境中进行投资会轻松得多。
  讲到该如何在中国发财,有一个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去过中国,也成功地在中国赚取了财富。他的名字叫作卡尔·克罗(Carl Crow)。
  08卡尔·克罗的冒险
  无论你卖的是什么,只要中国的目标客户群肯买账,你将在中国拥有巨大的生意。
  -卡尔·克罗,《四亿消费者》
  “要是中国人都来买我的产品的话啊,只要十个中国人里有一个人买,我就发大财了!”-该有多少创业者有过这样的念头啊。
  各地的金融家都在苦思冥想,该如何把产品推销给中国人,然后发大财。他们似乎是在寻找一把魔法钥匙,找到了就能打开一扇门,门后是无尽的宝藏。
  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梦想并没能转化为现实。但是,还是有个别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找到了这把魔法钥匙。卡尔·克罗就是其中之一,他也因此家财万贯。
  卡尔·克罗的一生充满了冒险精神。他于1884年出生在密苏里海兰,最早的一份工作是新闻记者。1911年,他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报(China Press),但很快发现,报业之中无利可图。   之后,他及时地注意到,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焕发出了繁荣-那一场繁荣和近年中国所经历的腾飞颇为相似。当时,中产阶级崛起并壮大,而黄浦江畔的上海是个特别突出的例子。
  金钱往哪里流动,卡尔·克罗也跟着往哪儿走。在1918年,他在上海开办了一家广告公司,他以广告人的身份来帮助客户想出法子,把产品出售给中国人。
  他的公司办得风生水起,他也因此收入颇丰。他的办公室坐落在仁记路81号,地处上海的标志性地段外滩。卡尔·克罗把中国这个谜题给揣摩透了。卡尔·克罗公司的广告牌在中国遍地开花,从上海辐射整个长江流域,直到湖北。若你翻翻出版时间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中国杂志,你会看到克罗的公司为汽车、火柴、照相机等商品所做的广告。
  卡尔·克罗度过了19年的光辉岁月,然后到了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由于他曾公开地谴责过日军的侵华行径,当时他只得出逃。至于他的财富,他什么也带不走。房子、生意、金钱,所有的一切都烟消云散。回到美国之后,卡尔·克罗动笔写下了他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也成为他事业的新起点。如今,这部书还在加印之中。
  书名叫作《四亿消费者》(400 Million Customers)。这或许听着耳熟,因为詹姆斯麦·格雷戈(James McGregor)在2005年写过一本书叫《十亿消费者》(One Billion Customers)。可以看到,关于中国的梦真是越做越大。克罗在书中讲述了许多他在中国生意场上的冒险经历。
  在阅读中你会发现,他也数次花大价钱买过教训,这些故事都非常有意思。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卡尔·克罗有位客户卖的是缝衣针,他们出售的是一种套装,套装里包含数种不同规格的针。这一产品在世界其他地区都卖得很好,因此该厂家想把产品推广到中国。但是,不管他们怎么推销,中国人就是不买账。
  后来,卡尔·克罗终于想明白了原因,给一位中国女性提供12种不同规格的缝衣针,就好比给了她12双尺码不同的鞋子。只有一双合她的脚,她对其他11双一点兴趣也没有。
  可想而知,克罗对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越来越了解。在公司的商业经营中,他很快就学会了谈判的迂回战术。他的种种观察往往令人忍俊不禁。
  关于使用数据和数字来向中国商人证明某种观点,克罗是这样描述的:“数据令中国商人感到无聊,甚至会招致他们的反感。如果数据证明他们的观点是对的,他们会觉得这是多此一举。如果数据证明他们的观点是错的,他们则会有抵触情绪。”
  还有一些微妙的文化现象也能给阅读平添不少趣味。比如说,克罗可谓“身宽体胖”。显然,中国人很喜欢向他指出这一点。克罗发现,对中国人来说,"胖"就象征着家境富有、不愁吃喝,“胖”还能给人增添一种智者似的沉静气质。克罗这样写道:“看到我长得胖,他们如此激动,这种激动其实是对我格外真诚的恭维。”
  许多人依然把克罗的书奉为真理。正如我之前提到的,这本书仍在加印之中。该书被广泛视为经典,而在那么多关于中国的书中,这本书也是最值得阅读的一本。我自己在中国旅行时,也频频感叹"还真是这样啊",我尤其赞成克罗对中国食品的评论-非常美味。
  克罗的书告诉我们,中国有时复杂微妙令人捉摸不透。如果有人像克罗一样找到了破解之法,那么回报将是巨大的。
  必须承认,拥有超过10亿消费者的市场是你无法忽视的。
其他文献
单从票房看,国产动画片《魁拔1》350万元的票房在中国电影已经跨入亿元时代的今天无疑是不成功的。但《魁拔》制片人、青青树动漫科技CEO武寒青并不伤感。她说《魁拔》在一开始就不单单是一个动漫电影,它只是她布局的动画产业链中的第一环。  “海外动漫行业的收益模式是,如果动画电影的总票房是1,出版物和音像收入会是总票房收入的2倍,周边授权衍生品的收入则要达到总票房收入的9倍。”武寒青认为,一部动画电影的
期刊
我的画更多意义上是一种成人的世界,但是很多人都从我的画中看到童趣,很多小孩也特别喜欢我的画,会不自觉地在画面前停留下来,认真地看。我自己觉得我的画其实挺不适合儿童欣赏,有些画的色情意味还挺重的,有些少儿不宜,但就是不知道小孩为什么那么爱看。  但是,人和一种趣味的相遇过程中,有一些不可思议的东西,并且会成为终身的相依相伴,这当然跟你小时候接触的东西有关系。我有一个做设计的朋友,他就是特别喜欢中国古
期刊
很多小孩都喜欢画画,在没有一个成熟的语言表达之前,那是小孩本能的表达方式,但是在我们这代人成长期间,学画画被看作是不务正业,很多人的天才就被扼杀了。我初中毕业去读美院附中的时候,中学老师们都觉得特别可惜,因为我成绩挺好的。  对比其他人的成长氛围,我可能有些特殊,因为爸爸是美术老师,他在学校教的是素描基础等等,但他自己是画国画的,家里的墙上都挂着他的作品。他有点希望在我身上实现未竟的艺术家梦想。 
期刊
40岁的王微曾经花了7年时间创业,从无到有,把土豆网做成了国内视频网站的领先者,直到去年与古永锵的优酷合并。满世界游荡了一圈后,王微找到了数千万美元的投资,开始着手实现他的另一个梦:动画。  新公司取名“追光”,让人想起那个拼了命跑啊跑追赶太阳的夸父。换到新行业,从头开始起跑的王微也在拼命,他的日程表已经排到了两年后—2015年底,追光动画的第一部动画电影可能上映,制作成本约1000万美元,折合每
期刊
节选自《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  这方面没有限制。任何绘画都会开启孩子们的心灵。我们借口抽象画和儿童画相仿,认为孩子对抽象画更敏感;我们认为如果孩子不了解绘画主题,欣赏就无益……  事实并非如此。去试试吧!您会惊讶于孩子对绘画的敏锐感知力。他们的世界就是一个图像世界。他们不知不觉间已经吸收了很多视觉技巧,而这些技巧本质上根源于古老的绘画传统。他们以现实为依托,在他们自己喜欢的图像和您认为他们应该欣赏
期刊
国庆后的第一个周日,在三里屯使馆区附近的一家私房菜餐厅的顶层包房里,侯伟和法国人Stéphane正带领着一群五到八岁的孩子们模仿山顶洞人,制作“岩石画”。这是小艺术家工作室《史前及古代时期艺术系列活动》系列课程的第一课。  包厢的桌子上摆好了调色盘、涮笔筒、水彩颜料、围裙、画纸,但唯独少了绘画课最重要的画笔。侯伟订下规则,今天孩子们要利用身边的其他材料来完成绘画,比如纸巾、手指。  要制作岩石画,
期刊
你在邮件里面对我现在做的“一天一件艺术品”的项目很好奇,而且想知道:在无法带来任何收入的情况下,为什么每天要花一两个小时更新豆瓣小站、微信公众账号?没有跟任何出版社联系,为什么要去翻译那些佶屈聱牙的艺术书籍?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辞去全职的工作做这些事情?也曾有朋友问过我:“你做这些微信、小站什么的,有什么用?”  我正好借回答这些问题,回顾一下我和艺术之间的牵连,就算是一个艺术门外汉的自白吧。  
期刊
衰老是机体生命过程中的必然规律,可分为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两种类型。生理性衰老是指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出现的生理性、退行性变化导致的衰老;病理性衰老则是人体因病理因素而使衰老的进程加速引起的衰老。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加之饮食结构的不尽合理以及各种污染对人体的侵害日益严重,这不仅导致现代人比上一代人更容易衰老,也使抗衰老的话题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常言道:防微杜渐总比亡羊补牢好。在此不妨提醒
期刊
王家卫拍《一代宗师》,里面讲学武的三个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觉得学艺也是如此。开始的时候,都想证明自己多么的与众不同,恨不得天天把自我二字写脑门上,但想要标新立异,不过缘先贤之力,一知半解,道听途说,依葫芦画瓢。哪里会有什么横空出世,天外飞仙一样的自我呢?  这就像把一个学厨小弟扔进了一个无比浩瀚的菜市场一样。在太多的食材与烹调办法的选择之间,要如何做一桌四菜一汤?我想我最后肯定做的是芹
期刊
雷军和小米,周鸿祎和360,一个“为发烧而生”,一个“为人民服务”。就在大家看不懂且在质疑他们以产品为先导的商业模式时,他们已经绝尘而去—熟悉的行业已被颠覆,短短时间内他们的公司价值百亿美金,阶段性地取得了世俗成功。  7月刊我对话了雷军,他说要顺势而为;本期对话周鸿祎,他说,一定要创新,一定要与众不同,一定要颠覆。如今事实证明要想获得大成,你就要干一件巨头们看不懂、看不起、看不清的事。  周鸿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