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要有“史-论-典”为核心的合理的教学内容,还要有以知识-课程-能力为线索的完备的课程体系,仅有这两个环节还不足以形成社会对于经济学人才所期许的能力要求,因此在理论教学之外,还应该有以课堂教学-专题培养-实践实验学为落实措施社会实践环节,这样才构成一个完备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 课程体系 整体优化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85(2011)01-00-02
传统的教学计划只是对教学科目的名称、体系、顺序和时间分配等作出的总体安排,因而不可能对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作出详细的设计,缺乏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试图提出一个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方案。按照我们的理解,教学内容是核心,课程体系是组织形式,这两个环节难以养成的能力,通过实践实验环节加以弥补。
1 以“史-论-典”为核心的教学内容的改革
适应社会需求变化,改革教学内容,实质是能力培养。我们尝试性的提出我校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思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史-论-典”为核心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设置不同层次的经济学课程,实现经济学理论分层教学。构建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以及定性和定量知识的两大教学结合,通过理论经济学、计量(方法) 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组合而成的经济学课程体系,其中,应用经济学还可细分为部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边缘(交叉) 经济学以及专题(研究) 经济学课程等。通过教授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学方法论,主旨在于强化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注重经济学原典的学习,以典串论,以论拓典,使得学生能够熟知经济学理论的来龙去脉,实现经典与前沿的结合。原典之所以为原典,就是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思想都能够为社会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灵感和源泉。现在的经济学教育过多地忽视了原典的教学,事实上只有回到原典,方可彰显经济学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也唯有如此,才可以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的时代,实现学习能力的可持续性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第三,加强中外经济史及中外经济思想史教学,有论无史,理论难免失色,有史无论,历史有失厚重,只有坚持史论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历史情景中理解经济学问题的提出和演进,唤醒学生的历史意识和问题意识,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这样学生就不会在纷繁复杂的理论面前迷失航向,清楚地知道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和解决出路。
只有通过“史-论-典”三方面的系统教育,才能够达到理论与方法的统一,历史与当下的呼应,过去与现实的返照,呈现出完整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2 以知识-课程-能力为线索的课程体系的设置
教学内容解决的是知识层面的问题,能力层面的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追求的最后结果和最高标准,这两个层面问题中间的连接点就是-课程体系。目前,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设计还存在着不能很好反映经济学自身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的缺陷。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推动我国经济学教育不但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与现代经济学接轨。但现有课程体系还不能反映经济学人才培养的这种态势。
由于个体具有很大差异性,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和能力,因此在学习中体现出不同的知识需求偏好。而作为知识供给者的教学部门,在目前的课程设计时,隐含着一个错误的个体同质性假设,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于是国内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计几乎千篇一律,形成了一个格式化的培养方案。与其在就业这个环节使出浑身解数无所适从,不如从培养这个环节按图索骥培育活水源头,为此首先需要凝练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确立一个好的经济学教育目标,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办学(通过知识体系来传达); 二是怎么办好学(通过课程体系来体现);三是什么才是办好了学(通过能力要求来检验)。对这三个问题的解答就形成了经济学教育目标的三大构成,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要求。因此在设计经济学课程结构时,国内外大学都大致是通过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其它通识类课程模块和相关课程模块相互补充,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涵盖不同的知识单元(史、论、典),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累积通道,通过学分规定的教学时数完成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在学分有限的约束条件下,课程设置要努力增开新课,在扩大可修课程数量的同时,打破现存的单一、被动的修课模式,除确定三至五门必修的核心课程,其余的都改为学生自由选修,以便根据未来市场就业的需求,结合个人的兴趣,形成各有侧重点的专业背景和研究能力。总之,扩大课程的数量,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以及提高选修课的灵活性应该成为经济学课程设计的一个思考取向。
3 以课堂教学-专题培养-实践实验学为保证的落实措施
这里所谓的“合格的”课堂教学,是由于笔者深感现在许多大学的课堂教学是不合格的。记得笔者刚工作时,教研室都要指定一名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经常听课,及时解决问题,同时青年教师要听教学效果较好的老教师的课,教研室主任还要定期检查教案。此外,系里对于新任教师还要组织集体备课、观摩听课。通过这样“帮扶带逼”的具体措施,集中强化训练,青年教师往往成长较快,在教学仪表、教态、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课堂设问、课堂总结等各个环节形成感性认识,能够较快地胜任本职工作,完成这样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就是合格的课堂教学。为了保证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必须要拥有过硬的教师队伍。学校要推动教师的专业重点的多样化,尽量增加教师学缘的多样性,营造良好的学术讨论平台和激发更多的创新思维,提高现有师资的经济学理论水平或经济学定量分析的能力,以制止对定性经济学的过分偏重而使经济学本科教育流于空泛;进一步发挥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加强教学交流,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对核心课程可采取多人教授组合教学的方法,完善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估制度,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相结合,增加评估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加强青年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养成。只有拥有一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是合格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
课堂教学传授的是知识,合格的经济学专业毕业生仍需具备其他多方面能力,这就需要安排许多专题性培养完成,重点做好下列专题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策划与组织实施:经济学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教育与培养方案;经济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经济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经济学专业写作能力培养实施方案;经济学专业学生社会调查实施方案;经济学专业学生学年设计(学年论文)方案;经济学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方案;经济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方案;经济学专业学生实践实验课程实施方案。
以上课程实践教学、学生社会调查及实践实验课实施方案其实就属于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学生毕业以后终归要走向社会,这个环节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点。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有条件的课程通过专业实验课程,使得理论于实践对接,从而直接检验理论的真伪,以便学生在日后的具体工作中,更加合理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善自己的知识缺陷,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实践实验环节如果管理不好就会流于形式,因此也要有完备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 课程体系 整体优化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85(2011)01-00-02
传统的教学计划只是对教学科目的名称、体系、顺序和时间分配等作出的总体安排,因而不可能对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作出详细的设计,缺乏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试图提出一个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方案。按照我们的理解,教学内容是核心,课程体系是组织形式,这两个环节难以养成的能力,通过实践实验环节加以弥补。
1 以“史-论-典”为核心的教学内容的改革
适应社会需求变化,改革教学内容,实质是能力培养。我们尝试性的提出我校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思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史-论-典”为核心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设置不同层次的经济学课程,实现经济学理论分层教学。构建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以及定性和定量知识的两大教学结合,通过理论经济学、计量(方法) 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组合而成的经济学课程体系,其中,应用经济学还可细分为部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边缘(交叉) 经济学以及专题(研究) 经济学课程等。通过教授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学方法论,主旨在于强化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注重经济学原典的学习,以典串论,以论拓典,使得学生能够熟知经济学理论的来龙去脉,实现经典与前沿的结合。原典之所以为原典,就是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思想都能够为社会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灵感和源泉。现在的经济学教育过多地忽视了原典的教学,事实上只有回到原典,方可彰显经济学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也唯有如此,才可以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的时代,实现学习能力的可持续性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第三,加强中外经济史及中外经济思想史教学,有论无史,理论难免失色,有史无论,历史有失厚重,只有坚持史论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历史情景中理解经济学问题的提出和演进,唤醒学生的历史意识和问题意识,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这样学生就不会在纷繁复杂的理论面前迷失航向,清楚地知道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和解决出路。
只有通过“史-论-典”三方面的系统教育,才能够达到理论与方法的统一,历史与当下的呼应,过去与现实的返照,呈现出完整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2 以知识-课程-能力为线索的课程体系的设置
教学内容解决的是知识层面的问题,能力层面的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追求的最后结果和最高标准,这两个层面问题中间的连接点就是-课程体系。目前,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设计还存在着不能很好反映经济学自身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的缺陷。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推动我国经济学教育不但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与现代经济学接轨。但现有课程体系还不能反映经济学人才培养的这种态势。
由于个体具有很大差异性,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和能力,因此在学习中体现出不同的知识需求偏好。而作为知识供给者的教学部门,在目前的课程设计时,隐含着一个错误的个体同质性假设,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于是国内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计几乎千篇一律,形成了一个格式化的培养方案。与其在就业这个环节使出浑身解数无所适从,不如从培养这个环节按图索骥培育活水源头,为此首先需要凝练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确立一个好的经济学教育目标,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办学(通过知识体系来传达); 二是怎么办好学(通过课程体系来体现);三是什么才是办好了学(通过能力要求来检验)。对这三个问题的解答就形成了经济学教育目标的三大构成,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要求。因此在设计经济学课程结构时,国内外大学都大致是通过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其它通识类课程模块和相关课程模块相互补充,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涵盖不同的知识单元(史、论、典),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累积通道,通过学分规定的教学时数完成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在学分有限的约束条件下,课程设置要努力增开新课,在扩大可修课程数量的同时,打破现存的单一、被动的修课模式,除确定三至五门必修的核心课程,其余的都改为学生自由选修,以便根据未来市场就业的需求,结合个人的兴趣,形成各有侧重点的专业背景和研究能力。总之,扩大课程的数量,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以及提高选修课的灵活性应该成为经济学课程设计的一个思考取向。
3 以课堂教学-专题培养-实践实验学为保证的落实措施
这里所谓的“合格的”课堂教学,是由于笔者深感现在许多大学的课堂教学是不合格的。记得笔者刚工作时,教研室都要指定一名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经常听课,及时解决问题,同时青年教师要听教学效果较好的老教师的课,教研室主任还要定期检查教案。此外,系里对于新任教师还要组织集体备课、观摩听课。通过这样“帮扶带逼”的具体措施,集中强化训练,青年教师往往成长较快,在教学仪表、教态、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课堂设问、课堂总结等各个环节形成感性认识,能够较快地胜任本职工作,完成这样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就是合格的课堂教学。为了保证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必须要拥有过硬的教师队伍。学校要推动教师的专业重点的多样化,尽量增加教师学缘的多样性,营造良好的学术讨论平台和激发更多的创新思维,提高现有师资的经济学理论水平或经济学定量分析的能力,以制止对定性经济学的过分偏重而使经济学本科教育流于空泛;进一步发挥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加强教学交流,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对核心课程可采取多人教授组合教学的方法,完善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估制度,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相结合,增加评估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加强青年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养成。只有拥有一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是合格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
课堂教学传授的是知识,合格的经济学专业毕业生仍需具备其他多方面能力,这就需要安排许多专题性培养完成,重点做好下列专题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策划与组织实施:经济学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教育与培养方案;经济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经济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经济学专业写作能力培养实施方案;经济学专业学生社会调查实施方案;经济学专业学生学年设计(学年论文)方案;经济学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方案;经济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方案;经济学专业学生实践实验课程实施方案。
以上课程实践教学、学生社会调查及实践实验课实施方案其实就属于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学生毕业以后终归要走向社会,这个环节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点。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有条件的课程通过专业实验课程,使得理论于实践对接,从而直接检验理论的真伪,以便学生在日后的具体工作中,更加合理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善自己的知识缺陷,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实践实验环节如果管理不好就会流于形式,因此也要有完备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