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一的失去与收获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gua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起,清华经管学院本科新生收到录取通知书时,还会收到钱颖一开出的书单:哈佛大学原校长博克的《回归大学之道》、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何兆武的《上学记》等,除了《魔鬼经济学》,都与经济专业无关。
  不仅是工作更是事业
  打开这所拥有最热门专业的学院的本科课程表,更是让人瞠目结舌———140个总学分中,专业课只有50个学分,通识课高达70个学分,另20个学分是任选课。
  “你还能找出比我们学院更‘功利’的领域吗?但恰恰是在这个最‘功利’的学院,我们在推行最不‘功利’的教育。”钱颖一说。
  2006年秋季,钱颖一出任清华经管学院第四任院长。钱颖一自认很幸运,“改革时代给了我好的机会”。40年前的1977年,在北京密云县一个公社中学里参加高考的他考入清华大学,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81年他提前从清华毕业,赴美留学,无意中成为1949年以后到西方国家学习“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批中国大陆学生。
  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以后,钱颖一相继在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三所名校任教,他的研究聚焦于中国等国家的经济改革。而回国后,这位研究改革的经济学家,把自己变成了改革中的一分子。
  2006年回国时,钱颖一离开清华已经25年。这期间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不少他读大学时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中国学生知道如何应试,却不知道如何思考;他们娴熟于解答作业,却不知道该怎么开展团队项目并做演示;他们善于在托福考试中获取高分,却不能说好、写好英文……
  2007年春季开始,学院本科英文授课的比例一下提高了50豫以上。到现在,55豫的课是全英文授课。“我们并不盲目提高到100豫英文教学,我们要求学生中英文都行。”钱颖一说。
  批判性思维是短板
  英文授课只是一个起点。中国教育界在2002年有一则轰动新闻:钱颖一等28名在海外大学任教的华人教授被清华经管学院聘为特聘教授。
  钱颖一自告奋勇地为学院开设本科一年级两个学期的“经济学原理”。“我一直都认为本科教育是大学中最重要的。”任院长后不久,钱颖一拜访时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李荣融,听取他对学院的建议。当时正值国资委面试公务员,李荣融告诉钱颖一:“清华的学生分析能力很强,可是这些高考作文分数都很高的聪明人怎么就写不好文章呢?”钱颖一也不理解,就问自己的学生。学生们告诉他,高考语文与写作能力关系不大,那是八股式的作文。
  他还去北京若干所中學听了多门高中课程,这让他明白,为什么本科生抱怨进了大学后英语反而退步,也知道为什么高考作文满分,也不一定能写出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
  清华经管学院决定增加这方面的训练。但是落实起来并不容易:钱颖一找了清华中文系,又找到北大、北师大等学校,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老师。后来,终于从对外经贸大学请到一位老师,开设“中文写作”课。
  钱颖一做过调查:哈佛大学本科课程都是选修课,只有一门课程例外,那就是“英语写作”。麻省理工学院这种工科极强的院校也同样对写作要求很高。在美国大学待了25年的钱颖一知道,在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上,国内很容易赶上。但是,在通识教育上,就难了。而此前,钱颖一已经开始组织学院同事作了1年的本科教学调研,研究国内外名校的通识课。
  2009年,清华经管学院作为清华本科教育改革的试点,开始加强通识教育。这年秋季,清华经管学院为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中文写作”和“中文沟通”课程。2010年春季,又首次开设“心理学概论”。在钱颖一看来,大学本科教育应该广阔,让学生去学习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这门课是清华经管学院的创新。钱颖一认为,批判性思维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要提问题。而这正是中国学生的短板。
  收获了一位教育学家
  钱颖一说,学院发展同经济发展一样,“只要是在增长期间,就好解决问题。我把经济改革的办法全用在教育改革上了。我是亲力亲为的行动者,用一杆子插到底的方式做事。”有人说改革要算经济账。钱颖一的账本中有经济账,比如他努力去为学院筹款。但在改革中,并非都是经济账。以“中国与世界”课程组为例,外请老师几乎都是免费授课。“这些人来,是因为认同你的事业”。
  清华经管学院教学办学术主任朱玉杰算了算,几乎全院都在办本科———40多名教授中,有30人以上给本科生上课;70多位副教授里,将近60人给本科生上课。“我不在乎‘政绩’,这就是价值观。”钱颖一说。而清华经管学院的本科生都是什么人呢?这里每年只招180名本科生,近100人是各省高考前10名,其中20人左右是各省第一名。
  钱颖一说:“我们要给他们创造出一种宽松的学府环境,不能有官气和俗气。”每年,钱颖一都要逐字逐句修改本科生培养方案。因为他的办学理念很简单:大学为学生,而且还要为学生的一生。对学生的重视,是从小事开始的。经管学院每个学期都举办一次本科生的“院长下午茶”,钱颖一与自愿报名前来的同学“闲聊”两个多小时。学院还有一个学生教学咨询委员会,每学期两次会议,直接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钱颖一认为自己是“办学最投入的,在本科教育上花的时间,可能比任何海外回来的学者都要多”。这几年,他的经济学论文少了,探讨教育改革的论文倒是写了好几篇……
  2016年年底,钱颖一以十多年前的“在转轨经济中作用于政府和企业激励机制”的研究获得首届中国经济学奖。经济学家吴敬琏在颁奖仪式上评价:“这些年来,钱颖一忙于清华经管学院的院务管理,这无疑减少了他用在经济学上的精力,但我们收获了一位教育学家。”
  (本文有删节)据今日头条柳叶刀学术
其他文献
制作山西老陈醋需经蒸、酵、熏、淋、陈五大工序,中国调味品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颜景宗感官“犀利”,能快速鉴别醋的质量;他创新制醋技艺,善于“养曲”,精通制醋工艺全流程。热闹的太原柳巷街道上,人群熙熙攘攘,但这一切似乎跟颜景宗无关……他的老屋里弥漫着陈醋的味道,老人一生痴迷于酿醋工艺,已是90多岁高龄,仍和屋里的醋相伴。他常说,“没事就闻一闻醋,能杀菌消毒。”  颜景宗,外号“醋大王”,中国调味品协会技
期刊
中国羽毛球队是一支王者之师,在各种世界大赛上摘金夺银,为国争光。羽毛球在国内也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那些明星球员更是深受国人的爱戴。  大家还记得那个曾被誉为“打不死的湘妹子”的中国女羽“一姐”龚智超吗?她现在生活得怎样?  龚智超,1977年出生在湖南省安化县,她的父亲龚高提、母亲谌瑞容都是湘华机械厂的普通工人。她还有个哥哥叫龚智力,有个姐姐叫龚智慧,她在家里排行最小。当时,龚智超的父母还需
期刊
大美女林青霞写了一篇名叫《闺蜜》的文章,写的是香港最像亦舒女郎的职场丽人施南生。  施南生是徐克的前妻,在一起的时候,她像保护手头最贵重的珠宝一样保护着徐克的才华、灵气。如果说每个艺术家都是长不大的孩子,天生需要一个母亲似的伴侣,徐克无疑是很幸运的。  他在年轻的时候遇到了施南生。施南生对徐克的爱,不仅是男女之情,更掺杂着一个有才华的女性对才子的热爱,这个才子,是女人心中的另一个自己。施南生是真的
期刊
“远征已经完成,祖国是我的骄傲!”  日前,记者连线了中国女探险者冯静,由她发起的“行则将至”远征队一行三人,去年11月初,从南极大陆的俄罗斯新拉扎列夫科考站附近的海岸线出发,历时80天,行程1800多公里,终于北京时间今年1月25日晚7点18分,徒步抵达南极大陆难抵极,坐标S82毅6.655’ E55毅1.957’,海拔3715米。这是人类首次依靠双脚到达此地。  去年11月初,冯静和两名向导,
期刊
“流川枫”是日本漫画家井上雄彦的漫画作品《灌篮高手》中的男主角。其人物特点是英俊、单纯、面冷心热,敢于接受挑战,并永不服输。王志文向有“北电流川枫”这样一个雅号,那他这个雅号是怎么来的。  11992年,是赵宝刚从演员转行导演的第三个年头,他独立执导的第一部电视剧《皇城根儿》反响平平。之后,他给自己放了一年的长假,其间,他一直在分析当时的电视剧市场,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要拍,就得拍爱情片!  于是,
期刊
正在朝阳公园举办的北京书市,是不少书迷淘旧书的好去处。在这些发黄的故纸堆中,有心有缘之人往往能发现不少宝贝。66岁的老北京人方继孝就这样淘了30多年,收藏了包括陈独秀、胡适、陈寅恪、曹禺、茅盾、巴金等在内的上万份名家书信、手稿,还出版了近20部研究专著。  集邮集到曹禺冰心的亲笔信  “收藏是一个偶然的事。”方继孝回忆,自己刚开始接触收藏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生活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多彩,玩得
期刊
2018年,李鑫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后,参加了北大研究生支教团,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支教一年。重返北大校园后,李鑫偶尔会想起在弥渡的那一年。她有时觉得,这段时光仿佛就在昨天,脑海中的人和事还很真切;有时又恍惚感觉,这些似乎已经过去了很久。  到弥渡一中支教的北大研支团成员中,有人想走出从小到大身处的名校圈子,有人想走出习以为常的城市生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有人尝试在此寻找人生的价值。支
期刊
关于李小龙,无须做过多介绍。他的功夫电影,他的武术哲学,他的传奇故事,他的短暂人生,已经广为人知。但是您读过李小龙亲笔英文书信吗?  近日,后浪出版公司策划引进了一本《李小龙信札》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该书收集了李小龙亲笔138封信札,囊括了他生平所有的重要信件。虽然这些信件是李小龙写给家人、师长、朋友、弟子、同行和影迷的,但在今天看来,李小龙也是写给你我每一位正在翻阅它们的读者。通过阅读他的
期刊
人物小传  马识途,重庆忠县人。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从事中共地下党革命活动。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45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196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巴蜀女杰》《魔窟十年》《沧桑十年》等,长篇纪实文学《在地下》,中篇小说《三战华园》《丹心》,短篇小说集《找红军》,《马识途讽刺小说集》等作品,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出版《马识途文
期刊
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之前我们已经聊过他很多次了,就不用再作介绍了吧。但是关于他,能聊的话题,还有很多。这一回,我们就来聊一聊他的婚姻吧。  苏轼一生结过三次婚,他的第一位夫人名叫王弗,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才女;第二任夫人名叫王闰之,与王弗原是堂姐妹,人也十分贤慧;第三位夫人名叫王朝云,原是杭州的一个歌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12岁,来到苏家做侍女,后为轼收为妾室,再后来,轼的第二位夫人王闰之去世了,她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