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及评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抓住关键字“满”,边读文字边想画面,流利、有感情地读出杜甫寻花的总体感受。
  2.联系生活,理解“蹊”“压枝低”的含义。
  3.理解杜甫创作《江畔独步寻花》七首的用意,体会他对春天花的喜欢以及希望国家安定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破题中入花径
  1.观看《清华附小校园春天》
  视频。
  师:春天是花开的时节,在校园里你寻到了什么花?
  2.连结积累。
  师: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与你们一样每逢春天都要寻花,也留下了大量的诗句。看着下列画面,(出示春天图片。)你能联想到哪些诗句?
  3. 破诗题——寻花。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生齐读课题:江畔独步寻花。)你从题目当中读到了什么?
  4.初读质疑(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1)读准字音:畔、蹊。
  (2)读对节奏: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3)读出味道:寻花。
  (4)学生质疑。(“寻花”破题有了基础)
  预设:
  杜甫为什么寻花?
  杜甫寻到了怎样的花?
  寻花,为什么还要写戏蝶、娇莺呢?
  杜甫为什么写了七首《江畔独步寻花》?
  “蹊”是什么意思?
  二、共学,思辨中寻花意
  共同研究:杜甫寻到了怎样的花?为什么寻花?
  1. 寻花:寻到了怎样的花?
  (1)整体感知。
  师:默读古诗,思考杜甫对寻到的花有什么样的感受。
  小结:初步感受到了花很多、花很美,还有到处的莺啼蝶舞。如果用诗中的一个字来表达,你觉得是哪个字?
  (2)聚焦“满”——找到花的整体感受。
  小组合作:现在结合整首诗,思考你都从哪里感受到“满”,找出关键词,完成思维导图。
  小组汇报:
  (3)品读“满”。
  ①从“花满蹊”“压枝低”品“满”。
  * 花满蹊——你怎么感受到“满”了?
  花满蹊,表示花多。用四字词语形容花多:挨挨挤挤、花团锦簇、百花齐放、密密层层…… 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满”。
  * 压枝低——你怎么感受到“满”了?
  千朵万朵的花,多得把花枝都压弯了。再联系四川成都的自然环境理解“压枝低”:四川成都自古以来被称为天府之国,那里的水分特别充足,土壤肥沃。花儿千朵万朵,硕大、肥美,把这枝条都压弯了。
  师:这么多的花,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其二)》中是这样形容的——(生: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形容花多得稠密、繁重。诗人只用了一个字——“满”!读——(生:黄四娘家花满蹊。)
  师:你们的朗读,让我仿佛置身在这繁花丛中,这“满”仅仅是数量多吗?(生:还有颜色多。)都想到了哪些花的颜色?(生:金黄的迎春花、粉红的桃花、火红的牡丹花、紫色的丁香花……)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其三)》中看到的是——(生: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原来这花不仅是数量多,颜色也很丰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满!
  师小结:就这一个 “满”字,就给了我们这么丰富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满眼花的繁重、稠密与艳丽多姿。
  ②从“时时舞”“恰恰啼”品“满”。
  *“时时舞”——你怎么感受到“满”了?
  师:想象一下,有千朵万朵的花,就可能有千只万只的——蝴蝶。小蝴蝶,你在干什么呢?(学生扮演小蝴蝶:采蜜呢;等我的伙伴呢;唱歌呢……)你们为什么在这里不走啊?(生:这么多花,这么香浓,我舍不得走。)原来,你们不舍得离开,还是因为花多,满鼻的香气,浓甜的花蜜,所以才流连忘返啊。读——(生:留连戏蝶时时舞!)
  *“恰恰啼”——你怎么感受到“满”了?
  师:就在这繁花丛中,春风花草香,除了蝴蝶,还引来了——(生:娇莺。)引读——
  有的娇莺啼声是高亢的——(生:自在娇莺恰恰啼。)
  有的娇莺啼声是低沉的——(生:自在娇莺恰恰啼。)
  有的娇莺啼声是悠长的——(生:自在娇莺恰恰啼。)
  有的娇莺啼声是短促的——(生:自在娇莺恰恰啼。)
  师:原来,花太多了,娇莺一会儿可以飞到这儿,一会儿可以飞到那儿啊。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有轻有重——想怎么啼,就怎么啼。正因为花多,才给娇莺们这么广阔自由的空间。那还是一个字——(生:满!)
  师小结:如果说,前三句是杜甫看到的“满”,那第四句就是——(生:听到的“满”。)前两句描写的是静态的“满”,那第三、第四句就是——(生:动态的“满”。)前两句是正面写的“满”,第三、第四句就是——(生:衬托的“满”。)无论是看到的、听到的,还是动静结合的、正面与衬托的,都让我们感觉到一个字——满!读——(生读整首诗。师相机板书:看到、听到;静态、动态;正面、衬托。)
  (4)丰富“满”——连结其余六首《江畔独步寻花》。
  过渡语:看来这黄四娘家的小路,已经调动我们所有的感官了。可这似乎还未能表达杜甫寻花的全部感受。循着杜甫寻花的路线看,咱们走走。
  师:东望少城——(生读《江畔独步寻花(其四)》)如果黄四娘家是近处看到的,那少城就是远看的。远近不同,但一样是看到了——花滿烟。也是一个字——“满”!黄师塔前——(生读《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地点不同,可一样是——可爱深红爱浅红。还是一个字——“满”!此时走到了黄四娘家,他才发出这“满”的感叹啊——(生读《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师小结:《江畔独步寻花》杜甫一共写了七首。原来,杜甫是走一路,寻一路。到一处,就有一处的风景。东望少城,那是一个字——“满”;黄师塔前,那也是一个字——“满”;黄四娘家更是一个字——“满”。成都这个地方,就是一个花的世界、海洋、天堂、天下、城市……而这一切内心的情感,都浓缩为了一个道不尽,说不完的——满!
  (5)整体回读。
  师:再回读这首诗的时候,你会读出这看到的“满”——(生读前三句)还有听到的“满”——(生读最后一句)这静态的“满”——(生读前两句)这动态的“满”——(生读后两句)这正面描写的“满”——(生读前两句)这衬托的“满”——(生读后两句)
  2.寻人生:杜甫为什么寻花?
  师:这一路寻花之后,如果你就是诗人杜甫,你内心是满满的——(生:喜悦、快乐、高兴……)可是,同学们一定知道杜甫的这首诗——(出示《春望》。生读。)为什么同样是春天,心情却截然不同呢?[读背景资料:《江畔独步寻花》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春。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暂时的安身定居,杜甫才会全身心地寻找春天。那杜甫寻花,寻的到底是什么呢?(板书:自由、安宁、美好、希望……)
  师小结:同学们,古人作诗真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啊。这一个“满”字承载了杜甫多少对春天的期盼和希望!又承载了一位诗人多少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啊!
  三、延学,再读中悟花情
  如果大家有兴趣,一定要再读读杜甫这七首《江畔独步寻花》,按照今天读诗的方法好好品味。当你再读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会感受到这些诗的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就是——杜甫。
  名师评析
  《江畔独步寻花》——小诗大境界
  窦桂梅
  什么样的文本,还他什么样的味道。《江畔独步寻花》是诗圣杜甫的七言绝句,是经典诗作。林长山老师执教的《江畔独步寻花》一课有几个值得琢磨的地方:
  一是林老师抓了“满”字。古人作诗真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啊。这个“满”字挺有意思的,且不说杜甫当时作此诗是否有意将“满”作为全诗的诗眼,但听了林老师的课,我就觉得似乎这个“满”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什么这么说呢?前两句“花满蹊”“压枝低”可以直接表现出花的数量多、颜色多,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那真是一个“满”啊。后两句的“时时舞”“恰恰啼”也许直接看不出“满”,不过细细琢磨一下。只有在繁花丛中,才有飘来的香气、浓甜的花蜜,千万只蝴蝶才会招引而至,流连忘返。这花香不仅引来了蝴蝶,还引来了娇莺,很可能还有其他的小动物,杜甫偏偏写蝴蝶、娇莺。这里面要注意古人作诗最忌讳重复,“时时”“恰恰”,作为诗圣的杜甫,是词穷了吗?当然不是。单说这里的“恰恰”,让学生好好读,高高低低、长短不一、大大小小、有轻有重……哎呀,真是无尽的遐想啊。这样品来,杜甫真是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着落在了这个“满”字中。
  就沿着这个“满”再说,一节课终究要有一个魂,这个魂,称之为主题。那就是这首诗要给学生烙下什么。这里林老师抓的是“寻花”这一个大的线索,也是非常到位的。为什么杜甫不用“找”“看”“赏”,而偏偏用“寻”呢?这恰恰是杜甫的大手笔,这个“寻”既可以是已经寻到的,也可以是尚未寻到的。从“满”字,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杜甫寻到了满眼的、满耳的、满鼻的花的繁盛。但是学生也追问了,杜甫为什么要寻花?是啊,杜甫寻花,寻的到底是什么呢?伟大的诗人,往往把他的情感藏在他所看到的一切万物生灵之中,不着一个“情”字,却字字传达着满满当当的情。在林老师链接了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资料之后,学生感受到安史之乱前后杜甫的情感变化。此时正是安史之乱之后,杜甫看着满眼生机的春天,内心充满着希望。他的心情因春天而受到感染,满心欢喜。此时,主题便由寻花走向了寻人生的主题——国家的安宁、社会的安定、人民生活的美好、国家未来的希望。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个美好的春天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千百年来,这首诗广为流传,可能正是因为它带给每个人的都是一种期盼、一种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吧。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的整体意义建构
  王玲湘
  一节课要有一个魂,一节课要形成一个气脉。这个魂,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古诗有古诗教学的章法,读准字音,字字饱满;读对节奏,句句清晰。然后知诗意、品诗境、悟诗情。但要知道这些内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之间有其逻辑。也就是老师要找到学生学习一首古诗的逻辑。找到这个逻辑,才有可能触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
  本节课,“寻花”成为贯穿古诗学习的全过程。在引入环节,关注学生的质疑,将学生的问题梳理、归类,形成主问题。主问题“杜甫寻到了怎样的花?为什么寻花?”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主情境贯穿古诗学习的始终,学生朗读、理解、体验与思辨都在这一个主问题中。从寻花到寻找“安宁、希望、自由、美好”。让学生对于杜甫“寻花”有了一个持续的、完整的深度理解和体悟,已达成体会杜甫企盼国家安定的情怀。
  教学第一要读懂文本。我们要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要知道什么样的文本,就要还他什么样的味道。要学会从文本的原生价值深挖与儿童生命成长相连结的教育价值:连结四川成都自然环境资料,帮助理解“压枝低”;连结其余六首《江畔独步寻花》,帮助理解杜甫寻花的总体感受和心情变化;连结清华附小校园春天视频,帮助学生进入寻花情境……整体把握七首古诗的意境,包括互文解读等,在此过程中实现创生意义的学习。
  今天课堂的工具撬动,还在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工具,倒逼老师“让位”,促进学生“入场”。教学中,“寻花,为什么还要写戏蝶、娇莺”以及怎么整体感知“满”这些问题,通过思维导圖帮助学生思考、梳理古诗的整体结构,将学生的整体感知显性地呈现在思维导图上。思维导图,让学生对“满”进行了整体感知,也让学生的思维有所提升。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有一次,我把王昌龄的《出塞》和王瀚的《凉州词》两首边塞诗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学习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学生对战争场面、宴飲场面都得到了很好的体会,对诗词内涵和情感的把握都还算到位,朗读也呈现出看得见的变化,教与学的效果都达到了我的心理预期。高兴之余,我问了一个问题:“两首诗学到现在还有什么问题不懂吗?”  一个男孩子缓缓举起了手,我把话筒递给他。  “我不懂‘醉卧沙场君莫笑’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我
在苏教版教材中,有两位大家的书信都谈及了“奉献”的道理。《给家乡孩子的信》是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一封回信;《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中,高尔基在给儿子的信中也谈到了“奉献”的道理。  两封大家的书信是学生学习的宝贵教材。其朴素又不乏生动的语言,正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其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亟待补充的思想之钙;其就地取材、现身说法的大智慧,则给学生学习说理以很好的启示。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价值
很多人听了我的课,都觉得课堂上“接学生的话”这方面,我做得好,希望我能说说自己的“秘密”。  其实,课堂上学生发言后我的瞬间反应,纯属对语言的敏感,算是条件反射。“想都没想”,嘴上就冒出这样一句。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我把这样的答案说给身边几个徒弟听,大家评价说“真小气,有保留”。窘迫之余,追溯十几年前着力修炼课堂教学基本功时,还确实针对“如何接话”有过一段自我修炼的方法,具体、实在、可操作。十几
将多篇不同的文本进行整合,让这些文本凝聚在一起的首先是语文教学的目标逻辑——即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实现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课程建构和实施策略,群文阅读要确保具体学习目标的有效落实,首先就要在文本的选择和整合的策略上下功夫。那么,群文整合有哪些不同的策略,这些整合策略下的群文阅读实践的学习价值分别有哪些?  一、读写目标式整合  为了聚焦具体的读写目标,并让学生拥有足够充分的
教学目标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而且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一线语文教师制订教学目标,常常是靠个人的教学经验,或直接套用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目标。仅凭个人经验必然带有主观性和局限性,直接套用语文课程目标的分类方式则会过于简单机械。那该如何科学、准确地制订教学目标呢?  一、立足全册,明确年段总目标  我们制订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借助随文旁批、泡泡提示、课后习题等,进一步学习“有目的地阅读”。知道有目的地阅读要根据阅读的目的调整阅读速度,与阅读目的无关的不需要逐字逐句读。阅读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2.帮助学生逐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能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实现自己的阅读目的。  教学
我爱读书,也偏爱那些喜欢读书的孩子,能和她们一起读书,一起交流,碰撞出一些思维的火花,就像看见礼花绽放苍穹,那真是幸福倍增的时刻。  少年不识读书乐,爱听表扬。爱听表扬,为求数量强低头。  而今识得读书乐,欲罢不能。欲罢不能,却道好书赛佳肴。  第一次批阅淑女班的作业:我有两个没想到。没想到一个班里有那么多人不写作业! 17个学生,8个没按要求写完;没想到有一个女孩子居然会读文艺复兴时期的书,居然
读是理解内容、获取语言的途径,写是倾吐表达的平台。教材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阅读教学既要指导学生赏析其遣词造句的精妙,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又要引领学生发现文本写作的智慧,破译写作密码,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在读中感悟作者写的匠心独具,在写中检验自己读的品味与广博。那么,读与写如何水乳交融呢?  一、梳理文脉,培养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指标之一。能够将很多信息筛选并浓缩,用简明
执教“教材作文”,我们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教材中提出的“写作要求”,几乎都是老三样。第一样叫语句要通顺;第二样叫内容要具体;第三样叫情感要真实。  一线教师在操作时,由于多次遭遇到这三样要求,于是慢慢地就变得“熟视无睹”,或者直接回避,不去管。其实,不要小瞧这三个要求。它们不但不是最低端的要求,反而应该看作是小学阶段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先来说一说“内容具体”。专业与非专业的写作之间很大的差
年轻的时候,我曾把“最好走的路是下坡路”作为人生的座右铭。回想起来,这句座右铭对我的成长、发展起到了一些警示作用,但自己还是常有慵懒、散漫的时候,做得远远不够。好在我熟悉的许多同事倒似乎深悟此道,他们一路上坡,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坚持不懈,矢志不渝,于是逐渐欣赏到山荫道上令人目不暇接的景致,期盼更生动、更精彩的高峰体验。其中有不少意气风发的年轻朋友,王红梅老师就是这样一位。  王红梅上学时是个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