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抓住关键字“满”,边读文字边想画面,流利、有感情地读出杜甫寻花的总体感受。
2.联系生活,理解“蹊”“压枝低”的含义。
3.理解杜甫创作《江畔独步寻花》七首的用意,体会他对春天花的喜欢以及希望国家安定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破题中入花径
1.观看《清华附小校园春天》
视频。
师:春天是花开的时节,在校园里你寻到了什么花?
2.连结积累。
师: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与你们一样每逢春天都要寻花,也留下了大量的诗句。看着下列画面,(出示春天图片。)你能联想到哪些诗句?
3. 破诗题——寻花。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生齐读课题:江畔独步寻花。)你从题目当中读到了什么?
4.初读质疑(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1)读准字音:畔、蹊。
(2)读对节奏: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3)读出味道:寻花。
(4)学生质疑。(“寻花”破题有了基础)
预设:
杜甫为什么寻花?
杜甫寻到了怎样的花?
寻花,为什么还要写戏蝶、娇莺呢?
杜甫为什么写了七首《江畔独步寻花》?
“蹊”是什么意思?
二、共学,思辨中寻花意
共同研究:杜甫寻到了怎样的花?为什么寻花?
1. 寻花:寻到了怎样的花?
(1)整体感知。
师:默读古诗,思考杜甫对寻到的花有什么样的感受。
小结:初步感受到了花很多、花很美,还有到处的莺啼蝶舞。如果用诗中的一个字来表达,你觉得是哪个字?
(2)聚焦“满”——找到花的整体感受。
小组合作:现在结合整首诗,思考你都从哪里感受到“满”,找出关键词,完成思维导图。
小组汇报:
(3)品读“满”。
①从“花满蹊”“压枝低”品“满”。
* 花满蹊——你怎么感受到“满”了?
花满蹊,表示花多。用四字词语形容花多:挨挨挤挤、花团锦簇、百花齐放、密密层层…… 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满”。
* 压枝低——你怎么感受到“满”了?
千朵万朵的花,多得把花枝都压弯了。再联系四川成都的自然环境理解“压枝低”:四川成都自古以来被称为天府之国,那里的水分特别充足,土壤肥沃。花儿千朵万朵,硕大、肥美,把这枝条都压弯了。
师:这么多的花,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其二)》中是这样形容的——(生: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形容花多得稠密、繁重。诗人只用了一个字——“满”!读——(生:黄四娘家花满蹊。)
师:你们的朗读,让我仿佛置身在这繁花丛中,这“满”仅仅是数量多吗?(生:还有颜色多。)都想到了哪些花的颜色?(生:金黄的迎春花、粉红的桃花、火红的牡丹花、紫色的丁香花……)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其三)》中看到的是——(生: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原来这花不仅是数量多,颜色也很丰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满!
师小结:就这一个 “满”字,就给了我们这么丰富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满眼花的繁重、稠密与艳丽多姿。
②从“时时舞”“恰恰啼”品“满”。
*“时时舞”——你怎么感受到“满”了?
师:想象一下,有千朵万朵的花,就可能有千只万只的——蝴蝶。小蝴蝶,你在干什么呢?(学生扮演小蝴蝶:采蜜呢;等我的伙伴呢;唱歌呢……)你们为什么在这里不走啊?(生:这么多花,这么香浓,我舍不得走。)原来,你们不舍得离开,还是因为花多,满鼻的香气,浓甜的花蜜,所以才流连忘返啊。读——(生:留连戏蝶时时舞!)
*“恰恰啼”——你怎么感受到“满”了?
师:就在这繁花丛中,春风花草香,除了蝴蝶,还引来了——(生:娇莺。)引读——
有的娇莺啼声是高亢的——(生:自在娇莺恰恰啼。)
有的娇莺啼声是低沉的——(生:自在娇莺恰恰啼。)
有的娇莺啼声是悠长的——(生:自在娇莺恰恰啼。)
有的娇莺啼声是短促的——(生:自在娇莺恰恰啼。)
师:原来,花太多了,娇莺一会儿可以飞到这儿,一会儿可以飞到那儿啊。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有轻有重——想怎么啼,就怎么啼。正因为花多,才给娇莺们这么广阔自由的空间。那还是一个字——(生:满!)
师小结:如果说,前三句是杜甫看到的“满”,那第四句就是——(生:听到的“满”。)前两句描写的是静态的“满”,那第三、第四句就是——(生:动态的“满”。)前两句是正面写的“满”,第三、第四句就是——(生:衬托的“满”。)无论是看到的、听到的,还是动静结合的、正面与衬托的,都让我们感觉到一个字——满!读——(生读整首诗。师相机板书:看到、听到;静态、动态;正面、衬托。)
(4)丰富“满”——连结其余六首《江畔独步寻花》。
过渡语:看来这黄四娘家的小路,已经调动我们所有的感官了。可这似乎还未能表达杜甫寻花的全部感受。循着杜甫寻花的路线看,咱们走走。
师:东望少城——(生读《江畔独步寻花(其四)》)如果黄四娘家是近处看到的,那少城就是远看的。远近不同,但一样是看到了——花滿烟。也是一个字——“满”!黄师塔前——(生读《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地点不同,可一样是——可爱深红爱浅红。还是一个字——“满”!此时走到了黄四娘家,他才发出这“满”的感叹啊——(生读《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师小结:《江畔独步寻花》杜甫一共写了七首。原来,杜甫是走一路,寻一路。到一处,就有一处的风景。东望少城,那是一个字——“满”;黄师塔前,那也是一个字——“满”;黄四娘家更是一个字——“满”。成都这个地方,就是一个花的世界、海洋、天堂、天下、城市……而这一切内心的情感,都浓缩为了一个道不尽,说不完的——满!
(5)整体回读。
师:再回读这首诗的时候,你会读出这看到的“满”——(生读前三句)还有听到的“满”——(生读最后一句)这静态的“满”——(生读前两句)这动态的“满”——(生读后两句)这正面描写的“满”——(生读前两句)这衬托的“满”——(生读后两句)
2.寻人生:杜甫为什么寻花?
师:这一路寻花之后,如果你就是诗人杜甫,你内心是满满的——(生:喜悦、快乐、高兴……)可是,同学们一定知道杜甫的这首诗——(出示《春望》。生读。)为什么同样是春天,心情却截然不同呢?[读背景资料:《江畔独步寻花》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春。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暂时的安身定居,杜甫才会全身心地寻找春天。那杜甫寻花,寻的到底是什么呢?(板书:自由、安宁、美好、希望……)
师小结:同学们,古人作诗真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啊。这一个“满”字承载了杜甫多少对春天的期盼和希望!又承载了一位诗人多少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啊!
三、延学,再读中悟花情
如果大家有兴趣,一定要再读读杜甫这七首《江畔独步寻花》,按照今天读诗的方法好好品味。当你再读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会感受到这些诗的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就是——杜甫。
名师评析
《江畔独步寻花》——小诗大境界
窦桂梅
什么样的文本,还他什么样的味道。《江畔独步寻花》是诗圣杜甫的七言绝句,是经典诗作。林长山老师执教的《江畔独步寻花》一课有几个值得琢磨的地方:
一是林老师抓了“满”字。古人作诗真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啊。这个“满”字挺有意思的,且不说杜甫当时作此诗是否有意将“满”作为全诗的诗眼,但听了林老师的课,我就觉得似乎这个“满”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什么这么说呢?前两句“花满蹊”“压枝低”可以直接表现出花的数量多、颜色多,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那真是一个“满”啊。后两句的“时时舞”“恰恰啼”也许直接看不出“满”,不过细细琢磨一下。只有在繁花丛中,才有飘来的香气、浓甜的花蜜,千万只蝴蝶才会招引而至,流连忘返。这花香不仅引来了蝴蝶,还引来了娇莺,很可能还有其他的小动物,杜甫偏偏写蝴蝶、娇莺。这里面要注意古人作诗最忌讳重复,“时时”“恰恰”,作为诗圣的杜甫,是词穷了吗?当然不是。单说这里的“恰恰”,让学生好好读,高高低低、长短不一、大大小小、有轻有重……哎呀,真是无尽的遐想啊。这样品来,杜甫真是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着落在了这个“满”字中。
就沿着这个“满”再说,一节课终究要有一个魂,这个魂,称之为主题。那就是这首诗要给学生烙下什么。这里林老师抓的是“寻花”这一个大的线索,也是非常到位的。为什么杜甫不用“找”“看”“赏”,而偏偏用“寻”呢?这恰恰是杜甫的大手笔,这个“寻”既可以是已经寻到的,也可以是尚未寻到的。从“满”字,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杜甫寻到了满眼的、满耳的、满鼻的花的繁盛。但是学生也追问了,杜甫为什么要寻花?是啊,杜甫寻花,寻的到底是什么呢?伟大的诗人,往往把他的情感藏在他所看到的一切万物生灵之中,不着一个“情”字,却字字传达着满满当当的情。在林老师链接了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资料之后,学生感受到安史之乱前后杜甫的情感变化。此时正是安史之乱之后,杜甫看着满眼生机的春天,内心充满着希望。他的心情因春天而受到感染,满心欢喜。此时,主题便由寻花走向了寻人生的主题——国家的安宁、社会的安定、人民生活的美好、国家未来的希望。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个美好的春天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千百年来,这首诗广为流传,可能正是因为它带给每个人的都是一种期盼、一种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吧。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的整体意义建构
王玲湘
一节课要有一个魂,一节课要形成一个气脉。这个魂,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古诗有古诗教学的章法,读准字音,字字饱满;读对节奏,句句清晰。然后知诗意、品诗境、悟诗情。但要知道这些内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之间有其逻辑。也就是老师要找到学生学习一首古诗的逻辑。找到这个逻辑,才有可能触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
本节课,“寻花”成为贯穿古诗学习的全过程。在引入环节,关注学生的质疑,将学生的问题梳理、归类,形成主问题。主问题“杜甫寻到了怎样的花?为什么寻花?”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主情境贯穿古诗学习的始终,学生朗读、理解、体验与思辨都在这一个主问题中。从寻花到寻找“安宁、希望、自由、美好”。让学生对于杜甫“寻花”有了一个持续的、完整的深度理解和体悟,已达成体会杜甫企盼国家安定的情怀。
教学第一要读懂文本。我们要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要知道什么样的文本,就要还他什么样的味道。要学会从文本的原生价值深挖与儿童生命成长相连结的教育价值:连结四川成都自然环境资料,帮助理解“压枝低”;连结其余六首《江畔独步寻花》,帮助理解杜甫寻花的总体感受和心情变化;连结清华附小校园春天视频,帮助学生进入寻花情境……整体把握七首古诗的意境,包括互文解读等,在此过程中实现创生意义的学习。
今天课堂的工具撬动,还在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工具,倒逼老师“让位”,促进学生“入场”。教学中,“寻花,为什么还要写戏蝶、娇莺”以及怎么整体感知“满”这些问题,通过思维导圖帮助学生思考、梳理古诗的整体结构,将学生的整体感知显性地呈现在思维导图上。思维导图,让学生对“满”进行了整体感知,也让学生的思维有所提升。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教学目标:
1.能抓住关键字“满”,边读文字边想画面,流利、有感情地读出杜甫寻花的总体感受。
2.联系生活,理解“蹊”“压枝低”的含义。
3.理解杜甫创作《江畔独步寻花》七首的用意,体会他对春天花的喜欢以及希望国家安定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破题中入花径
1.观看《清华附小校园春天》
视频。
师:春天是花开的时节,在校园里你寻到了什么花?
2.连结积累。
师: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与你们一样每逢春天都要寻花,也留下了大量的诗句。看着下列画面,(出示春天图片。)你能联想到哪些诗句?
3. 破诗题——寻花。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生齐读课题:江畔独步寻花。)你从题目当中读到了什么?
4.初读质疑(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1)读准字音:畔、蹊。
(2)读对节奏: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3)读出味道:寻花。
(4)学生质疑。(“寻花”破题有了基础)
预设:
杜甫为什么寻花?
杜甫寻到了怎样的花?
寻花,为什么还要写戏蝶、娇莺呢?
杜甫为什么写了七首《江畔独步寻花》?
“蹊”是什么意思?
二、共学,思辨中寻花意
共同研究:杜甫寻到了怎样的花?为什么寻花?
1. 寻花:寻到了怎样的花?
(1)整体感知。
师:默读古诗,思考杜甫对寻到的花有什么样的感受。
小结:初步感受到了花很多、花很美,还有到处的莺啼蝶舞。如果用诗中的一个字来表达,你觉得是哪个字?
(2)聚焦“满”——找到花的整体感受。
小组合作:现在结合整首诗,思考你都从哪里感受到“满”,找出关键词,完成思维导图。
小组汇报:
(3)品读“满”。
①从“花满蹊”“压枝低”品“满”。
* 花满蹊——你怎么感受到“满”了?
花满蹊,表示花多。用四字词语形容花多:挨挨挤挤、花团锦簇、百花齐放、密密层层…… 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满”。
* 压枝低——你怎么感受到“满”了?
千朵万朵的花,多得把花枝都压弯了。再联系四川成都的自然环境理解“压枝低”:四川成都自古以来被称为天府之国,那里的水分特别充足,土壤肥沃。花儿千朵万朵,硕大、肥美,把这枝条都压弯了。
师:这么多的花,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其二)》中是这样形容的——(生: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形容花多得稠密、繁重。诗人只用了一个字——“满”!读——(生:黄四娘家花满蹊。)
师:你们的朗读,让我仿佛置身在这繁花丛中,这“满”仅仅是数量多吗?(生:还有颜色多。)都想到了哪些花的颜色?(生:金黄的迎春花、粉红的桃花、火红的牡丹花、紫色的丁香花……)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其三)》中看到的是——(生: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原来这花不仅是数量多,颜色也很丰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满!
师小结:就这一个 “满”字,就给了我们这么丰富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满眼花的繁重、稠密与艳丽多姿。
②从“时时舞”“恰恰啼”品“满”。
*“时时舞”——你怎么感受到“满”了?
师:想象一下,有千朵万朵的花,就可能有千只万只的——蝴蝶。小蝴蝶,你在干什么呢?(学生扮演小蝴蝶:采蜜呢;等我的伙伴呢;唱歌呢……)你们为什么在这里不走啊?(生:这么多花,这么香浓,我舍不得走。)原来,你们不舍得离开,还是因为花多,满鼻的香气,浓甜的花蜜,所以才流连忘返啊。读——(生:留连戏蝶时时舞!)
*“恰恰啼”——你怎么感受到“满”了?
师:就在这繁花丛中,春风花草香,除了蝴蝶,还引来了——(生:娇莺。)引读——
有的娇莺啼声是高亢的——(生:自在娇莺恰恰啼。)
有的娇莺啼声是低沉的——(生:自在娇莺恰恰啼。)
有的娇莺啼声是悠长的——(生:自在娇莺恰恰啼。)
有的娇莺啼声是短促的——(生:自在娇莺恰恰啼。)
师:原来,花太多了,娇莺一会儿可以飞到这儿,一会儿可以飞到那儿啊。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有轻有重——想怎么啼,就怎么啼。正因为花多,才给娇莺们这么广阔自由的空间。那还是一个字——(生:满!)
师小结:如果说,前三句是杜甫看到的“满”,那第四句就是——(生:听到的“满”。)前两句描写的是静态的“满”,那第三、第四句就是——(生:动态的“满”。)前两句是正面写的“满”,第三、第四句就是——(生:衬托的“满”。)无论是看到的、听到的,还是动静结合的、正面与衬托的,都让我们感觉到一个字——满!读——(生读整首诗。师相机板书:看到、听到;静态、动态;正面、衬托。)
(4)丰富“满”——连结其余六首《江畔独步寻花》。
过渡语:看来这黄四娘家的小路,已经调动我们所有的感官了。可这似乎还未能表达杜甫寻花的全部感受。循着杜甫寻花的路线看,咱们走走。
师:东望少城——(生读《江畔独步寻花(其四)》)如果黄四娘家是近处看到的,那少城就是远看的。远近不同,但一样是看到了——花滿烟。也是一个字——“满”!黄师塔前——(生读《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地点不同,可一样是——可爱深红爱浅红。还是一个字——“满”!此时走到了黄四娘家,他才发出这“满”的感叹啊——(生读《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师小结:《江畔独步寻花》杜甫一共写了七首。原来,杜甫是走一路,寻一路。到一处,就有一处的风景。东望少城,那是一个字——“满”;黄师塔前,那也是一个字——“满”;黄四娘家更是一个字——“满”。成都这个地方,就是一个花的世界、海洋、天堂、天下、城市……而这一切内心的情感,都浓缩为了一个道不尽,说不完的——满!
(5)整体回读。
师:再回读这首诗的时候,你会读出这看到的“满”——(生读前三句)还有听到的“满”——(生读最后一句)这静态的“满”——(生读前两句)这动态的“满”——(生读后两句)这正面描写的“满”——(生读前两句)这衬托的“满”——(生读后两句)
2.寻人生:杜甫为什么寻花?
师:这一路寻花之后,如果你就是诗人杜甫,你内心是满满的——(生:喜悦、快乐、高兴……)可是,同学们一定知道杜甫的这首诗——(出示《春望》。生读。)为什么同样是春天,心情却截然不同呢?[读背景资料:《江畔独步寻花》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春。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暂时的安身定居,杜甫才会全身心地寻找春天。那杜甫寻花,寻的到底是什么呢?(板书:自由、安宁、美好、希望……)
师小结:同学们,古人作诗真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啊。这一个“满”字承载了杜甫多少对春天的期盼和希望!又承载了一位诗人多少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啊!
三、延学,再读中悟花情
如果大家有兴趣,一定要再读读杜甫这七首《江畔独步寻花》,按照今天读诗的方法好好品味。当你再读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会感受到这些诗的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就是——杜甫。
名师评析
《江畔独步寻花》——小诗大境界
窦桂梅
什么样的文本,还他什么样的味道。《江畔独步寻花》是诗圣杜甫的七言绝句,是经典诗作。林长山老师执教的《江畔独步寻花》一课有几个值得琢磨的地方:
一是林老师抓了“满”字。古人作诗真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啊。这个“满”字挺有意思的,且不说杜甫当时作此诗是否有意将“满”作为全诗的诗眼,但听了林老师的课,我就觉得似乎这个“满”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什么这么说呢?前两句“花满蹊”“压枝低”可以直接表现出花的数量多、颜色多,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那真是一个“满”啊。后两句的“时时舞”“恰恰啼”也许直接看不出“满”,不过细细琢磨一下。只有在繁花丛中,才有飘来的香气、浓甜的花蜜,千万只蝴蝶才会招引而至,流连忘返。这花香不仅引来了蝴蝶,还引来了娇莺,很可能还有其他的小动物,杜甫偏偏写蝴蝶、娇莺。这里面要注意古人作诗最忌讳重复,“时时”“恰恰”,作为诗圣的杜甫,是词穷了吗?当然不是。单说这里的“恰恰”,让学生好好读,高高低低、长短不一、大大小小、有轻有重……哎呀,真是无尽的遐想啊。这样品来,杜甫真是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着落在了这个“满”字中。
就沿着这个“满”再说,一节课终究要有一个魂,这个魂,称之为主题。那就是这首诗要给学生烙下什么。这里林老师抓的是“寻花”这一个大的线索,也是非常到位的。为什么杜甫不用“找”“看”“赏”,而偏偏用“寻”呢?这恰恰是杜甫的大手笔,这个“寻”既可以是已经寻到的,也可以是尚未寻到的。从“满”字,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杜甫寻到了满眼的、满耳的、满鼻的花的繁盛。但是学生也追问了,杜甫为什么要寻花?是啊,杜甫寻花,寻的到底是什么呢?伟大的诗人,往往把他的情感藏在他所看到的一切万物生灵之中,不着一个“情”字,却字字传达着满满当当的情。在林老师链接了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资料之后,学生感受到安史之乱前后杜甫的情感变化。此时正是安史之乱之后,杜甫看着满眼生机的春天,内心充满着希望。他的心情因春天而受到感染,满心欢喜。此时,主题便由寻花走向了寻人生的主题——国家的安宁、社会的安定、人民生活的美好、国家未来的希望。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个美好的春天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千百年来,这首诗广为流传,可能正是因为它带给每个人的都是一种期盼、一种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吧。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的整体意义建构
王玲湘
一节课要有一个魂,一节课要形成一个气脉。这个魂,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古诗有古诗教学的章法,读准字音,字字饱满;读对节奏,句句清晰。然后知诗意、品诗境、悟诗情。但要知道这些内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之间有其逻辑。也就是老师要找到学生学习一首古诗的逻辑。找到这个逻辑,才有可能触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
本节课,“寻花”成为贯穿古诗学习的全过程。在引入环节,关注学生的质疑,将学生的问题梳理、归类,形成主问题。主问题“杜甫寻到了怎样的花?为什么寻花?”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主情境贯穿古诗学习的始终,学生朗读、理解、体验与思辨都在这一个主问题中。从寻花到寻找“安宁、希望、自由、美好”。让学生对于杜甫“寻花”有了一个持续的、完整的深度理解和体悟,已达成体会杜甫企盼国家安定的情怀。
教学第一要读懂文本。我们要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要知道什么样的文本,就要还他什么样的味道。要学会从文本的原生价值深挖与儿童生命成长相连结的教育价值:连结四川成都自然环境资料,帮助理解“压枝低”;连结其余六首《江畔独步寻花》,帮助理解杜甫寻花的总体感受和心情变化;连结清华附小校园春天视频,帮助学生进入寻花情境……整体把握七首古诗的意境,包括互文解读等,在此过程中实现创生意义的学习。
今天课堂的工具撬动,还在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工具,倒逼老师“让位”,促进学生“入场”。教学中,“寻花,为什么还要写戏蝶、娇莺”以及怎么整体感知“满”这些问题,通过思维导圖帮助学生思考、梳理古诗的整体结构,将学生的整体感知显性地呈现在思维导图上。思维导图,让学生对“满”进行了整体感知,也让学生的思维有所提升。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