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谣里有经验教训,寄托着希望,歌谣更以其灵动的想象力、丰沛的游戏精神为外语学习者构筑起一片快乐的天空,勾勒出一幅幅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温馨画面。旋律优美、简单,内容质朴、简单,正是歌谣的魅力所在。学生在这样一个充满想象和意境的空间中,他们的精神空间充实,与自然的融合更为密切。学生在这一语言学习过程中体会着愉悦,也在不断地建构着自己的内心世界。然而,正如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所指出的,现代传媒技术在二语习得中的普及正侵蚀着英语学习者的内心世界。由于当今经济化、技术化、信息化浪潮的无孔不入,英语学习者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各样的流行网络文化大大降低了学生对纯真和内心自然纯朴情怀的憧憬及向往。
本文以歌谣作为切入点,思考歌谣对当下英语教育的启示作用,即当下的英语教育应该如何利用歌谣更好地关照和呵护学生的精神成长,为学生营造一个幸福快乐的学习氛围。
一、歌谣的历史
朱介凡将“歌谣”定义为:“在家庭、街市、山野中,根基于风土民情,大众所唱和说的语句,意趣深远,辞多比兴,形式定律有时有有时无,而流传纵横,雅俗共赏,就是歌谣,简单地说,歌谣就是孩子们及老百姓的诗。”明朝可以作为歌谣研究的一个分界线。明朝之前的绝大多数歌谣被赋予了神秘的、巫术的色彩,如魏晋时期流行的歌谣《荧惑说》。明朝以后,文人们逐渐注意到传统歌谣的价值。明代文人吕坤收集编著《演小儿语》,指出歌谣创作具有集体性和匿名性特点。清代文人郑旭旦认识到歌谣属“天地之妙文”。五四时期的“北大歌谣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歌谣的研究工作。1922年,胡适发表《歌谣的比较的研究法的一个例》,大力称赞来自民众的歌谣,提醒大家要从文学艺术的审美角度选择和欣賞歌谣。这期间,周作人拟定了《歌谣周刊》的发刊词,他是五四歌谣运动的重要发起者,并肯定了歌谣的教育意义。目前,从语言学、民俗学、美学、文学等各种不同学科视角出发对歌谣的相关研究非常丰富。总之,面对当下学生思想的复杂性和精神成长所遭遇的问题,歌谣教育是可应用到英语课堂的较好的精神引领的方式。
二、歌谣的特点
歌谣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它的创作具有集体性。“任何民间文学表演的场合,都可以说是由群体组成的,他们的听众不像电视观众或者读者一样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他们是表演的最积极的参与者。”学生也是吟唱歌谣积极的参与者,对歌谣进行再加工和再创作,但在这一过程中,却构建了自己的语言和精神世界。更何况,歌谣属于民间文学,而民间文学主要依赖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和传播。歌谣的口头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歌谣的创作和传播是即兴的;另一方面,歌谣的语言极其口语化,贴近生活,非常鲜活和通俗易懂。口语化决定了歌谣的接受过程是从听觉输入开始,三言两语,以生动、简洁、传神的话语和节奏为学生确立一种形象立体的感受。绝大多数歌谣不是被特意地“创作”出来的,其形成和流传非常自然,在人们毫无察觉的时候,歌谣已经大量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 歌谣中蕴藏着群众代代相传的伦理价值和生活观念态度,聆听和学唱歌谣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外语之外体验生活、开启精神旅程的过程,因此,歌谣的确是不可多得的英语学习材料。
三、结语
总而言之,歌谣在帮助学生主动自然掌握外语的同时,也帮助学生获取日常知识,总结生产及生活经验,了解当地民俗风情,体验当地人事,等等。正如美国民俗学家萨姆纳曾经所说的:“民俗具有各种不同程度的重要性的习惯组成的巨大集合,覆盖了所有的生活利益,为年青后生提供了一整套教育材料,体现着一套生活策略,塑造着人的性格,包含着一种很含蓄、还未被系统整理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周作人.知堂遗存:周作人童谣研究·周作人印谱[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法)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本文以歌谣作为切入点,思考歌谣对当下英语教育的启示作用,即当下的英语教育应该如何利用歌谣更好地关照和呵护学生的精神成长,为学生营造一个幸福快乐的学习氛围。
一、歌谣的历史
朱介凡将“歌谣”定义为:“在家庭、街市、山野中,根基于风土民情,大众所唱和说的语句,意趣深远,辞多比兴,形式定律有时有有时无,而流传纵横,雅俗共赏,就是歌谣,简单地说,歌谣就是孩子们及老百姓的诗。”明朝可以作为歌谣研究的一个分界线。明朝之前的绝大多数歌谣被赋予了神秘的、巫术的色彩,如魏晋时期流行的歌谣《荧惑说》。明朝以后,文人们逐渐注意到传统歌谣的价值。明代文人吕坤收集编著《演小儿语》,指出歌谣创作具有集体性和匿名性特点。清代文人郑旭旦认识到歌谣属“天地之妙文”。五四时期的“北大歌谣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歌谣的研究工作。1922年,胡适发表《歌谣的比较的研究法的一个例》,大力称赞来自民众的歌谣,提醒大家要从文学艺术的审美角度选择和欣賞歌谣。这期间,周作人拟定了《歌谣周刊》的发刊词,他是五四歌谣运动的重要发起者,并肯定了歌谣的教育意义。目前,从语言学、民俗学、美学、文学等各种不同学科视角出发对歌谣的相关研究非常丰富。总之,面对当下学生思想的复杂性和精神成长所遭遇的问题,歌谣教育是可应用到英语课堂的较好的精神引领的方式。
二、歌谣的特点
歌谣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它的创作具有集体性。“任何民间文学表演的场合,都可以说是由群体组成的,他们的听众不像电视观众或者读者一样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他们是表演的最积极的参与者。”学生也是吟唱歌谣积极的参与者,对歌谣进行再加工和再创作,但在这一过程中,却构建了自己的语言和精神世界。更何况,歌谣属于民间文学,而民间文学主要依赖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和传播。歌谣的口头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歌谣的创作和传播是即兴的;另一方面,歌谣的语言极其口语化,贴近生活,非常鲜活和通俗易懂。口语化决定了歌谣的接受过程是从听觉输入开始,三言两语,以生动、简洁、传神的话语和节奏为学生确立一种形象立体的感受。绝大多数歌谣不是被特意地“创作”出来的,其形成和流传非常自然,在人们毫无察觉的时候,歌谣已经大量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 歌谣中蕴藏着群众代代相传的伦理价值和生活观念态度,聆听和学唱歌谣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外语之外体验生活、开启精神旅程的过程,因此,歌谣的确是不可多得的英语学习材料。
三、结语
总而言之,歌谣在帮助学生主动自然掌握外语的同时,也帮助学生获取日常知识,总结生产及生活经验,了解当地民俗风情,体验当地人事,等等。正如美国民俗学家萨姆纳曾经所说的:“民俗具有各种不同程度的重要性的习惯组成的巨大集合,覆盖了所有的生活利益,为年青后生提供了一整套教育材料,体现着一套生活策略,塑造着人的性格,包含着一种很含蓄、还未被系统整理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周作人.知堂遗存:周作人童谣研究·周作人印谱[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法)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