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03—2006年间,由于我国均保持了较高的超额货币供给水平,致使金融体系积聚了过多的流动性。且在此期间我国货币容纳弹性呈现下降趋势,由此形成了较大的经济过热压力。今后两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将继续呈现上升态势,而货币容纳弹性将下降。在此情况下,货币政策当局必须以控制广义货币供应量和超额货币供给水平、吸收金融体系积聚的过多流动性作为今后两年内货币政策操作的重点。
关键词:货币容纳弹性;超额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3-0079-03
在经济学里,弹性用来表示一个经济变量对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化的反映程度。而货币容纳弹性就是指货币需要量变化率对社会总产值变化率的反映程度。货币容纳弹性e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其中M、PY分别表示货币流通量、名义总产值。货币容纳弹性的值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货币流通速度V。根据交易方程式:M×V=P×Y,对其两边取对数可得:
lnM+InV=In(PY),方程式两边对时间求导,进一步可得:e<1。从以上两个推论,可以得出结论:当货币流通速度降低的情况下,货币容纳弹性大于1,此时货币流通量的增加速度大于名义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而当货币流通速度降低的情况下,货币容纳弹性小于1,此时货币流通量的增加速度小于名义总产值的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我国货币流通量的增加速度都大于名义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从时效性方面考虑,我们选取了2000—2006年间我国的经济数据开展以下分析。在变量的选取上,我们将选择广义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流通量,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名义总产值。表1是我们收集的2000—2005年间我国名义总产值增长速度Y′、货币流通量增长速度和二者差别的季度数据。
由表1可以看出,在2000—2005年间我国货币流通量的增长速度都大于名义收入的增长速度,出现了超额货币供给的现象。超额货币供给的水平即为表1中△M—Y′项的值。为了便于接下来的分析和表述,我们将用M。来表示超额货币供给水平。
为了判断在此期间我国货币流通量相对于名义收入的快速增长是否合理,我们必须以式(2)的两个推论作为依据来考虑2000—2005年间我国货币容纳弹性的变化情况。
由货币容纳弹性e的计算表达式(3)可以看出,若知道观测期间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V′和名义收入的增长率y′即可以计算出货币容纳弹性的具体值。表1所列的△(PY)项数据即为名义收入增长率Y′。而对于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v′,我们也可以通过交易方程式M×V=P×Y求出货币流通速度后进一步得出。
是1999—2005年我国货币流通量(即广义货币供应量)和名义收入(即国内生产总值)数据。
数据和交易方程式的变形,我们可以求出货币流通速度的值,并据此求出其变化百分比。数据见表3。 于是,我们可以根据计算货币容纳弹性e的计算表达式(3)并结合表l中的名义收入增长数据Y′和表3中货币速度变化率数据V′来计算2000—2005年间我国货币容纳弹性的具体值。为了便于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将2000—2005年问我国货币容纳弹性e、超额货币供给水平Me和零售物价指数CPI数据整理成为。
2000—2005年间我国的货币容纳弹性出现了先上升尔后下降的现象。此间也保持了平均大约7.6%的超额货币供给。值得关注的是2000—2002年间平均7.3%的超额货币供给水平,这一时期所存在的超额货币供给为我国经济走出通货紧缩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此间的货币容纳弹性整体上也呈现出了上升趋势。
这种货币容纳弹性增大情况下存在的货币流量以高于名义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而增加,并不是因为货币发行过量所造成的,而是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有利于利用流通领域中对货币流通速度的某种调节,充分诱发货币作为第一推动力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事实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会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不会对产生持续的通货膨胀,于是不会对经济产生破坏作用。
但是,2003—2005年间,我国货币容纳弹性呈现了下降的趋势,甚至在2005年出现了货币容纳弹性为负值的情况。但此间仍然保持着超额货币供给。于是对经济运行产生了不良影响,即现实的通货膨胀压力。从2004年一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出现了局部过热,零售物价指数也开始攀升。此后虽然有所缓解,但大部分是由于行政干预所致。现实的经济过热压力仍然存在。这主要是因货币容纳弹性下降情况下仍保持过高超额货币供给水平而导致经济体系中积聚了过多流动性。
目前,我国仍然以广义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标,以“保持币值和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最终目标。由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最终目标我们可以看出保持物价稳定是优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在今后几年的货币政策操作中应该结合货币容纳弹性的具体数值来控制广义货币供应量及超额货币供给水平,力求实现物价稳定,以利于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从货币容纳弹性的相关推导中,我们可以发现货币流通速度和国民生产总值是影响其变化的重要变量。但由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有着其客观规律,其变化幅度不是很大。而货币流通速度则较容易受其他因素特别是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其变化幅度也较大,因而货币流通速度更容易引起货币容纳弹性的变化。为此,我们将视货币流通速度为唯一影响货币容纳弹性变化的变量,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货币现象,所以,我们将广义货币供应量视作影响其变化的重要变量。根据我们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未达到38万亿元以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将呈现上升的趋势。同时,就我国目前广义货币供应量3l万亿的基数和平均18%的增长速度而言,达到38万亿的临界点只需要不到两年的时间。因此,我们预计在2008年左右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将呈现下降趋势。
就我国实际经济情况来看,我国货币供给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如外汇占款倒逼机制、汇率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此前我国保持了较高水平的超额货币供给,从而形成了较大的经济过热压力,金融体系中也积聚了过多的流动性。因此,吸收金融体系所积聚的过多流动性必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的调控重点。
同时由于从现在到2008年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将保持上升势头,结合货币容纳弹性计算式(3),我们认为今后两年我国货币容纳弹性将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在此情况下,超额 货币供给的规模和增长水平也必须要严格控制。因此,我们认为今后两年我国必须以控制广义货币供应量和超额货币供给水平、吸收金融体系积聚的过多流动性为货币政策的操作重点。而且要尽量采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进行操作,否则将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并最终有可能对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形成根本性的影响。就具体的操作方向和方式而言,我们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革外汇管理制度,尽量减轻外汇占款对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压力;二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吸收商业银行体系所存在的过多流动性;三是适时运用存款准备金工具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派生能力。
持续的超额货币供给使我国出现了“宽货币”和“宽信贷”的形势。同时,央行也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等手段吸收市场过多的流动性。在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能力受资本充足率等约束较强时,这些手段作用显著。但在银行贷款发放的能力和动力明显增强时则效用大减,此时,央行票据已非商业银行的优先选择,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来吸收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时也力不从心。在此情况下,只有配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形成货币政策“合力”,才能有效地约束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因此,在今后出现经济过热迹象的情况下,央行可以将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有力工具,同时进一步推进我国汇率改革,实现人民币在合理水平内的升值。另外,要加大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力度。在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今后两年呈上升趋势而货币容纳弹性下降的情况下,在货币政策操作上必须控制超额货币供给增长率,亦即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向。但前期积聚的过剩流动性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释放,否则可能扭曲经济发展。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结构性经济过热的实际,我们认为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渠道释放过剩的流动。在财政政策使用方向上应该坚持结构性调整和区域性开发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2]余永恒,吴少新中国当代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3]江其务.江其务文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胡海鸥.中国货币供给机制转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5]武剑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伊 人
作者简介:许传华,男,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关键词:货币容纳弹性;超额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3-0079-03
在经济学里,弹性用来表示一个经济变量对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化的反映程度。而货币容纳弹性就是指货币需要量变化率对社会总产值变化率的反映程度。货币容纳弹性e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其中M、PY分别表示货币流通量、名义总产值。货币容纳弹性的值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货币流通速度V。根据交易方程式:M×V=P×Y,对其两边取对数可得:
lnM+InV=In(PY),方程式两边对时间求导,进一步可得:e<1。从以上两个推论,可以得出结论:当货币流通速度降低的情况下,货币容纳弹性大于1,此时货币流通量的增加速度大于名义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而当货币流通速度降低的情况下,货币容纳弹性小于1,此时货币流通量的增加速度小于名义总产值的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我国货币流通量的增加速度都大于名义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从时效性方面考虑,我们选取了2000—2006年间我国的经济数据开展以下分析。在变量的选取上,我们将选择广义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流通量,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名义总产值。表1是我们收集的2000—2005年间我国名义总产值增长速度Y′、货币流通量增长速度和二者差别的季度数据。
由表1可以看出,在2000—2005年间我国货币流通量的增长速度都大于名义收入的增长速度,出现了超额货币供给的现象。超额货币供给的水平即为表1中△M—Y′项的值。为了便于接下来的分析和表述,我们将用M。来表示超额货币供给水平。
为了判断在此期间我国货币流通量相对于名义收入的快速增长是否合理,我们必须以式(2)的两个推论作为依据来考虑2000—2005年间我国货币容纳弹性的变化情况。
由货币容纳弹性e的计算表达式(3)可以看出,若知道观测期间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V′和名义收入的增长率y′即可以计算出货币容纳弹性的具体值。表1所列的△(PY)项数据即为名义收入增长率Y′。而对于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v′,我们也可以通过交易方程式M×V=P×Y求出货币流通速度后进一步得出。
是1999—2005年我国货币流通量(即广义货币供应量)和名义收入(即国内生产总值)数据。
数据和交易方程式的变形,我们可以求出货币流通速度的值,并据此求出其变化百分比。数据见表3。 于是,我们可以根据计算货币容纳弹性e的计算表达式(3)并结合表l中的名义收入增长数据Y′和表3中货币速度变化率数据V′来计算2000—2005年间我国货币容纳弹性的具体值。为了便于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将2000—2005年问我国货币容纳弹性e、超额货币供给水平Me和零售物价指数CPI数据整理成为。
2000—2005年间我国的货币容纳弹性出现了先上升尔后下降的现象。此间也保持了平均大约7.6%的超额货币供给。值得关注的是2000—2002年间平均7.3%的超额货币供给水平,这一时期所存在的超额货币供给为我国经济走出通货紧缩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此间的货币容纳弹性整体上也呈现出了上升趋势。
这种货币容纳弹性增大情况下存在的货币流量以高于名义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而增加,并不是因为货币发行过量所造成的,而是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有利于利用流通领域中对货币流通速度的某种调节,充分诱发货币作为第一推动力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事实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会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不会对产生持续的通货膨胀,于是不会对经济产生破坏作用。
但是,2003—2005年间,我国货币容纳弹性呈现了下降的趋势,甚至在2005年出现了货币容纳弹性为负值的情况。但此间仍然保持着超额货币供给。于是对经济运行产生了不良影响,即现实的通货膨胀压力。从2004年一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出现了局部过热,零售物价指数也开始攀升。此后虽然有所缓解,但大部分是由于行政干预所致。现实的经济过热压力仍然存在。这主要是因货币容纳弹性下降情况下仍保持过高超额货币供给水平而导致经济体系中积聚了过多流动性。
目前,我国仍然以广义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标,以“保持币值和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最终目标。由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最终目标我们可以看出保持物价稳定是优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在今后几年的货币政策操作中应该结合货币容纳弹性的具体数值来控制广义货币供应量及超额货币供给水平,力求实现物价稳定,以利于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从货币容纳弹性的相关推导中,我们可以发现货币流通速度和国民生产总值是影响其变化的重要变量。但由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有着其客观规律,其变化幅度不是很大。而货币流通速度则较容易受其他因素特别是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其变化幅度也较大,因而货币流通速度更容易引起货币容纳弹性的变化。为此,我们将视货币流通速度为唯一影响货币容纳弹性变化的变量,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货币现象,所以,我们将广义货币供应量视作影响其变化的重要变量。根据我们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未达到38万亿元以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将呈现上升的趋势。同时,就我国目前广义货币供应量3l万亿的基数和平均18%的增长速度而言,达到38万亿的临界点只需要不到两年的时间。因此,我们预计在2008年左右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将呈现下降趋势。
就我国实际经济情况来看,我国货币供给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如外汇占款倒逼机制、汇率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此前我国保持了较高水平的超额货币供给,从而形成了较大的经济过热压力,金融体系中也积聚了过多的流动性。因此,吸收金融体系所积聚的过多流动性必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的调控重点。
同时由于从现在到2008年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将保持上升势头,结合货币容纳弹性计算式(3),我们认为今后两年我国货币容纳弹性将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在此情况下,超额 货币供给的规模和增长水平也必须要严格控制。因此,我们认为今后两年我国必须以控制广义货币供应量和超额货币供给水平、吸收金融体系积聚的过多流动性为货币政策的操作重点。而且要尽量采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进行操作,否则将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并最终有可能对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形成根本性的影响。就具体的操作方向和方式而言,我们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革外汇管理制度,尽量减轻外汇占款对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压力;二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吸收商业银行体系所存在的过多流动性;三是适时运用存款准备金工具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派生能力。
持续的超额货币供给使我国出现了“宽货币”和“宽信贷”的形势。同时,央行也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等手段吸收市场过多的流动性。在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能力受资本充足率等约束较强时,这些手段作用显著。但在银行贷款发放的能力和动力明显增强时则效用大减,此时,央行票据已非商业银行的优先选择,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来吸收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时也力不从心。在此情况下,只有配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形成货币政策“合力”,才能有效地约束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因此,在今后出现经济过热迹象的情况下,央行可以将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有力工具,同时进一步推进我国汇率改革,实现人民币在合理水平内的升值。另外,要加大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力度。在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今后两年呈上升趋势而货币容纳弹性下降的情况下,在货币政策操作上必须控制超额货币供给增长率,亦即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向。但前期积聚的过剩流动性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释放,否则可能扭曲经济发展。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结构性经济过热的实际,我们认为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渠道释放过剩的流动。在财政政策使用方向上应该坚持结构性调整和区域性开发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2]余永恒,吴少新中国当代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3]江其务.江其务文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胡海鸥.中国货币供给机制转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5]武剑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伊 人
作者简介:许传华,男,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