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远近

来源 :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en5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安远近”的故事出自南朝劉义庆的《世说新语》,不但写出了孩童的聪明机智、善于应变的能力,而且揭示了一定的哲理。
   原文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日:“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日:“日近。”元帝失色,日:“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日。“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译文
  晋明帝司马绍才几岁的时候,坐在晋元帝司马睿的膝上。有人从长安来,晋元帝问洛阳的消息,不禁潸然泪下。司马绍问父亲为什么哭泣,晋元帝便把王室被迫东渡的事情告诉了他。晋元帝问司马绍:“你觉得长安远还是太阳远?”司马绍回答:“太阳远。没有听说人可以从太阳那里来,这显然可以知道。”晋元帝对他的回答很惊诧。第二天,晋元帝召集群臣们宴会,把司马绍的回答告诉大家,并再次询问。这次司马绍答道:“太阳近。”晋元帝脸色大变,说道:“怎么和昨天的答复不同了呢?”司马绍答道:“我抬起眼睛就可以看到的是太阳,而不是长安。”
  评析
   如果单从距离远近上讲,当然是太阳远。太阳在别的星球上,而长安在地球上,即使走也走得到的,而太阳那里又有谁能去了呢?但人抬头可以看见太阳的形状、色彩,可以感知太阳的温暖,似乎很近:而抬头根本看不见长安,只能凭想象,那长安还不远吗?其实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都有对的根据。可见凡事不能绝对,不能用一把尺去“度量”。是非对错会因看问题的标准、立场、角度不同而不同。
  【王冠/供稿】
其他文献
我1959年就读于北京海淀区建设小学,入一年级一班,班主任是白玉琴老师。一天上语文课,白老师讲“小猫钓鱼”。她把课文念完之后,提问大家谁能复述一遍?这对刚刚上学的我们来说,有难度,课堂里一时静若幽谷。我那时梳着齐眉娃娃头,一缕湿发遮住了眼帘。汗水淋淋的我顺手捋了捋头发,白老师立刻大声说,好啊,毕淑敏愿意来回答这个问题,请起立。我魂飞胆颤,当下想以后哪怕是头发把眼珠刺瞎了,也不再捋头发。我恍若慢镜头
期刊
那是一个北风呼啸、天寒地冻的冬天。早晨06:50,鬧钟和往常一样准时闹腾着,窗外的天空还是灰蒙蒙的。我挣扎着,极不情愿地起床。   这时,我摸到床头的衣服热乎乎的。咦,我的衣服怎么是暖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我赶紧去洗漱,吃饭,急急忙忙地上学去了。   第二天清晨,温暖的衣服照样出现在我的床头。带着疑惑的我,暗自想要知道是谁帮我暖了衣服。   为了一探究竟,我将闹钟改成6:30。第三天,时间一到,闹钟
期刊
课文点击  同学们,大家知道威尼斯小艇的特点与什么有关系吗?   一、小艇的特点与行驶有关系   看文中的第二自然段,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句描写了小艇自身的特点:“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第一个比喻把小艇比作独木舟:第二个比喻把小艇比作新月:第三个比喻把小艇比作水蛇。三个连续的比喻写出了小艇的三个特点:长、窄
期刊
岁月如梭,往事如风,每回喝到大米粥,思念就涌上我的心头。  小时候的我很挑食,只爱喝大米粥。我经常回老家,因为外婆的粥,正是我所爱的。外婆熬粥的时候会放上点红枣,当枣的香甜完全融入米粥时,粥便熬好了。每当闻到那香味,我便会冲上去大口大口地喝着。每次,外婆都会用她那饱经沧桑的手摸着我的头发,而我则贪婪地尝着爱的味道。  外婆熬的粥,每次都是那么香甜,我总要喝上几大碗。后来我才知道,外婆每天都要去集市
期刊
五年級第二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六)
期刊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终于来了。我们的校园一片生机,特别是西南角。  走进那美丽的小花园,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棵高大挺拔的塔松。它可以说是个巨人,足足有9米高呢!风吹来,塔松的叶子沙沙作响,好似它弯下了腰,正在向我摇手呢!那些鱼鳞斑似的树皮,一块块被火红的太阳照得闪闪发亮。怀着好奇心的我向前走去,拾起一根小松针,啊!它怎么会这样扎人呢?那绿绿的外衣,尖尖的尾巴,硬硬的,又嫩嫩的。若你长期观察,会发现
期刊
我们的校园哪儿都很美,但最美的要数小花園了。   远远望去,花园中心是一棵四五层楼高的塔松,边上围了几棵圆圆的灌木,身边点缀着几棵红花绿叶的海棠。   走近塔松,只见它像一座高高的宝塔,又像一把收拢的巨伞。我坐在树下休息,突然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回头一看,原来是松针。我仔细端详:它细细的,大约有5厘米长,几根叶子围成一个小小的“刺花”,绿绿的,非常好看!光看还不过瘾,我又伸手摸了摸,它十分坚硬,还
期刊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牧场之国》中一共出现了四次,而每一次都是对荷兰静动画面的赞美。看:   画面一:草原花牛图   文章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是中心句,以总说的方式,对各种牛进行了动态描写——低头吃草。随后在这一动态的情景之巾,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对各种牛进行静态描述:“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威严。”这种动态之中的静
期刊
“滴答,滴答。”瞧啊,那是什么?那是雨。雨多么奇妙啊,有自己的习性,谁也无法准确预测到它的出现。它时而轻柔,时而喜悦,时而调皮,时而孤单……   春天的雨是轻柔的。春雨洗去了冬日的残迹,让万物在春雨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春雨密密的,细细的,像一根根丝线。闭上眼,用耳朵倾听,“沙沙沙”的声音,好像沙锤在轻轻摇晃,又像千万条春蚕正在吃着鲜嫩的桑叶。春雨落在干枯的树梢上,给树枝重新染上了一抹新绿;春雨落在
期刊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因为妈妈不在家,所以爸爸准备亲自下厨,给我做最喜欢的牛排吃。这是我印象中爸爸第一次下厨,他是否会闹出什么笑话呢?   毕竟是第一次下厨,爸爸的动作看上去有点“笨手笨脚”。他一边看着旁边手机里的菜谱,一边小心翼翼地往锅里倒了点油。可能是觉得油放少了,于是他又拿起油瓶慢慢倒,结果手一滑,瓶里的油“哗”的一下,争先恐后地从瓶口往外跑。不知是不是锅烧得太热了,调皮的“油小子”居然在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