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出学生思维的火花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1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发现:真正的创新往往从提出一个如众不同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开始.问一个“为什么”,将有效地促使对现象背后的规律或缘由的探索;而“怎么样”的问题常常引起对过程机理的思考.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解答的历史.所以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要想学生“善思”,就必须在课堂上思考“问什么”、“怎么问”,这是一门教学艺术.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呢?重要的是要明确问题设计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这个原则设计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学效果一定会再上一个台阶.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的问答,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的发问,学生无须做多少思考,凭猜测就能正确回答;更不是搞“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里,使之“就范“.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呢?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的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参观或实践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2.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3.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二、提问要突出重点
  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有答问式进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均匀用力,尽量做到详略得当,提高课堂效率.突出设问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比如讨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教师提出:“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时,它的六个面都受到水的压力,而它的前与后、左与右的侧面受到的力分别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相互平衡,为何还受到浮力呢?”这里教师将问题的焦点集中到引导学生分析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上.
  2.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学生由于头脑中早已有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念,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去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运动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里的苹果竖直向上抛出,当苹果下落时,是落在你的手里还是落在你的手的后面?为什么?”
  3.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抓住关键词及制造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行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辨证的认知结构.
  三、提问要有层次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提高.
  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的大,并不是要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的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四、提问要把握学生的可接受性
  可接受性原则要求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答问都能得到发展.若提出的问题低于或高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不能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产生“跳一跳”都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他文献
摘要 以浙江省庆元县2007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样本数据,选择树龄、海拔、坡度级、土层厚度、A层厚度、郁闭度6个指标作为自变量因子,利用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分优势树种对森林资源蓄积量进行预测。试验结果表明,自变量因子与因变量(蓄积量)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今后研究中若能加入一些其他影响因子(如太阳辐射指数、地形湿度指数等),并结合高精度的遥感影像(如天地图),然后再对数据进行一定的预处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目标,这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所谓创新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新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  从新型试题上分析,新试题较侧重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运用能力,而减少了对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的检查.  从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照方抓药”,缺乏创造性  实验功能性单一,主要是以验证性实验过多,片面强调了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看着实验册的要求,一步一步地“照方抓药”,机械操作.这种实验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束缚了学生的尝试欲望,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2.“同组合作”,缺乏独立性  学校的财力有限,再加上政府投入不足,因此相当一部分学校开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根据科学方法教育的特点,在物理教学的各种课型、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寻找出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有效途径,创造良好的科学方法教育环境,有机地将知识、方法、能力、世界观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发展能力、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以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目的.    一、在引课中了解方法    利用物理学史结合物理学
水稻缺锌是其生长过程中的一种生理性障碍,导致移栽后迟迟不发棵、不返青,甚至于返青后不分蘖直至萎缩,产生“坐兜”现象。一般在插秧后20 d左右达到发病高峰,病苗先从基部叶片的叶尖开始干枯,下部叶片沿主脉出现失绿条纹,接着叶片中部出现棕色至赤褐色不规则锈斑,进而全株发生,新出叶形状细窄,基部和中脉失绿褪色,植株变得矮小,叶尖变褐焦枯,生长整齐度不一致。初期根系细短,呈现白色或黄白色,中毒发僵时变为棕褐
肢体语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比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更具有发展空间,这种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能在理解语句的同时,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这很好地利用了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与
在初中物理学习调查中,发现约占40%的学生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即:一是同其他学科相比成绩偏低甚至偏低幅度较大,呈现学科间的显著不平衡;二是物理学科的多次检测或是成绩欠佳,或是有一定下降.  對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调查,发现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表现都比较好.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反差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寻找原因.  下面是调查整理后的初中物理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型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社会的发展要求数学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更高数学素养、更具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数学开放题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数学开放题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它已经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教学实践及研究表明,开放题教学能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实现对学习内容的主动建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中小学校进行了不同规模的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为了使国家巨大的投入有更好的回报,远程教育设备发挥的更好,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更有效,远程教育管理和应用必须进一步地完善并加强.    一、远程教育管理和应用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    实施远程教育,将远程教育资源运用于教育教学,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推
摘要 本文从时间分配、讨论环节、作业布置3个方面阐述了对分课堂在兽医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介绍了对分课堂的优势,主要有改变教师授课计划和减轻教学负担、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的教与学充分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简要分析了对分课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期为兽医微生物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兽医微生物学;对分课堂;教学实践;优势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