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发现:真正的创新往往从提出一个如众不同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开始.问一个“为什么”,将有效地促使对现象背后的规律或缘由的探索;而“怎么样”的问题常常引起对过程机理的思考.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解答的历史.所以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要想学生“善思”,就必须在课堂上思考“问什么”、“怎么问”,这是一门教学艺术.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呢?重要的是要明确问题设计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这个原则设计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学效果一定会再上一个台阶.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的问答,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的发问,学生无须做多少思考,凭猜测就能正确回答;更不是搞“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里,使之“就范“.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呢?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的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参观或实践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2.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3.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二、提问要突出重点
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有答问式进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均匀用力,尽量做到详略得当,提高课堂效率.突出设问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比如讨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教师提出:“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时,它的六个面都受到水的压力,而它的前与后、左与右的侧面受到的力分别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相互平衡,为何还受到浮力呢?”这里教师将问题的焦点集中到引导学生分析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上.
2.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学生由于头脑中早已有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念,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去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运动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里的苹果竖直向上抛出,当苹果下落时,是落在你的手里还是落在你的手的后面?为什么?”
3.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抓住关键词及制造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行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辨证的认知结构.
三、提问要有层次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提高.
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的大,并不是要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的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四、提问要把握学生的可接受性
可接受性原则要求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答问都能得到发展.若提出的问题低于或高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不能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产生“跳一跳”都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的问答,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的发问,学生无须做多少思考,凭猜测就能正确回答;更不是搞“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里,使之“就范“.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呢?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的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参观或实践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2.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3.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二、提问要突出重点
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有答问式进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均匀用力,尽量做到详略得当,提高课堂效率.突出设问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比如讨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教师提出:“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时,它的六个面都受到水的压力,而它的前与后、左与右的侧面受到的力分别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相互平衡,为何还受到浮力呢?”这里教师将问题的焦点集中到引导学生分析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上.
2.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学生由于头脑中早已有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念,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去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运动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里的苹果竖直向上抛出,当苹果下落时,是落在你的手里还是落在你的手的后面?为什么?”
3.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抓住关键词及制造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行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辨证的认知结构.
三、提问要有层次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提高.
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的大,并不是要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的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四、提问要把握学生的可接受性
可接受性原则要求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答问都能得到发展.若提出的问题低于或高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不能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产生“跳一跳”都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