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创造的火把 激活灵动的课堂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suorenj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界,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可能会显得单调乏味,而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它们根深叶茂,生机盎然。在我们的课堂,孩子们“独学无友”,必然“孤陋寡闻”,而合作交流,一定会实现更有效的学习,他们也将更茁壮地成长。《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应当积极倡导并认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小组讨论就是学习的常规,在学习中进行讨论是普遍存在。
  一、教师认清组织小组讨论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有本质区别
  传统的课堂教学讨论充其量就是师生对答式。师生对答的直接目的,更多的是为教者的教学作铺垫,作桥梁,好使教学过程更顺利。它不同于今天我们讨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小组讨论。课改中的小组讨论就像体育运动中“三角短传”。“三角短传”是体育运动理论中黄金的理论,在篮球或足球运动中,当一名队员A在场上拿球的时候,其他两名队员B、C迅速的向其靠近,保持在2-3米的距离,三个人在场上形成不同形状的任意三角形,当有防守队员上前对A进行防守的时候,A队员迅速的将球传递给B或者是C,然后自己再重新跑位,使三个人重新形成三角形。“三角进攻”的优势在于接应的人多,所以给拿球队员提供的传球路线就多,这样就不利于对方的防守,从而给自己的进攻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机会和空间机会。小组讨论时学生通过发现问题,然后进行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小组间的对话,全班内的对话,师生间的对话,在思想的碰撞、激烈的争辩中达到球的进攻与防守。
  在小组讨论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小组讨论的口令一宣布,学生迅速地回头,教室里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声,四人小组里,似乎每张嘴都在争先恐后地发出声音,却谁也听不见谁。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开始汇报个人意见……
  这种现象折射出我们在组织小组讨论中会出现的问题:1.形式化的小组讨论。2.小组合作的时机很随意,目的不明确,内容未经过选择;3.小组活动的时间不充分,学生还未进入真正的学习状态或问题还没有足够的探究就草草收场;4.小组成员间的发展机会不平等,看似全员参与,却是好学生说了算,学困生只能袖手旁观;5.缺乏合作技能,不会倾听,不会合作,以自我为中心,无法进行相互学习等等。
  二、教师在小组讨论教学各个环节中应扮演的合理角色
  首先,在小组讨论前教师应做到:
  1.安排小组座位,采取多种形式组成学习小组
  课堂小组讨论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学科、教学目的,把学生分成若干固定的小组来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可以结构分组:以座位前后左右为一组,它适合小型的分量不重的学习任务;自由分组: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它适合选择多种内容的活动学习;同质分组:分好、中、差生组,它适合分层教学,针对好、中、差生的程度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异质分组:优、中、差生混合编组,它适合优生带动差生。
  2.创造环境,设立机制促使小组模式的形成
  固定的学习小组并不具有“协作性”的功能,不能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完成教学目的和学习任务。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创造环境让学生形成小组学习的模式。一起完成作业,一起朗读、背诵、一起活动等,首先形成“同伴系统”,相互了解、理解、支持、信任。做得好的小组,教师及时给予表扬,不足的小组及时指出缺点。对每个小组的情况要建立“档案”进行指导,习惯了小组的环境,有了小组学习的模式,就为合作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组内培训、分工
  组员分工——分派角色,适时轮换,任务分割,结果整合:如1号记录——总结观点,做好记录;2号发言——声音洪亮,阐述观点;3号统计——记准次数,总结讨论;4号组织——以身作则,率先发言。教者在小组的构成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安排一名组织者,由其给每名组员分配任务,并且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轮换组内角色,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担任组中的不同角色,如组织者、记录者、小组意见陈述者等等。
  4.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哪些问题才有讨论的价值?讨论是否有效?这些问题在小组讨论中是由教师决定的。
  小组讨论不是没有方向指引的漫无目的闲聊。想使讨论富有成效,教师提出的“讨论题”,首先必须有讨论价值,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是单个学生难以独自完成的复杂任务,是学生感到疑惑不解、易于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必须经过交流、争议、思维碰撞和相互接纳才能使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明确化与合理化。
  如果问题含量过小,一个人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就没有让大家共同讨论的必要。如果总是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则讨论中学生热情不高,势必影响讨论的效果。所以必须在问题设计的“质”上下功夫,最好提一些“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真正起到调动学生思维。
  教师如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特点,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积极主动地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小组活动,教学效果一定很好。
  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在八年级上《台阶》这篇课文我没有按照传统教法让学生讨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而是改成“请以“那一刻,他?摇 ?摇?摇?摇(不自在,老了,笑了,垮了……)”为题结合课文情境,当堂进行口头作文训练。效果出奇的好。因为有了具体情境,又有熟悉的人物父亲,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开展口头作文训练。课后我让他们成文,写出来的文章特别棒。展示一下几本范例:
  如今那三块青石板,仅是从旧屋到新屋这么点儿距离,他单是用手托着,便把腰闪了一下。脸上原本洋溢的喜悦一下子僵硬了,这样近的房前屋后磨不破任何一双草鞋,却闪坏了他的腰。   看着他一手托着石板,一手扶着腰,一瘸一拐德往前走时,我潸然泪下,他老了,他真的老了。
  曾经那三级台阶,他挑着一担水,噔噔噔轻松地就能跨上三级台阶。轻巧、敏捷动作一气呵成,水也从不滴落。
  如今这几级台阶,他依旧挑着一担水,依旧轻松跨上三级,却忘了这是九级!于是,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时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下,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他忘了这是九级台阶了吧,于是,老了的毛竹扁担在老了的他的肩上震动了一下,他晃了晃,水便泼了一地。
  是岁月的刻刀,在他脸上划下一道又一道抹不去的伤痕;是无情的时光吧他的背一点一点地压弯。我在这令人高兴的时候,惊鸿一瞥,才发现,他老了呢……
  其次,在小组讨论中教师既是课堂的组织者也是引导者和参与者。
  课标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此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及时诊断与处理问题,注意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
  2.适时总结,善于引导。虽然小组讨论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在讨论之中不能当听众,应注意在教室的巡回指导,有时也可以参与到某个小组,与学生平等交流。对每个层次的问题,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小结、指导,促使小组成员遵守讨论规则,协调组内关系,寻找症结,把讨论一层层引向深入。
  3.课堂小组讨论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讲的过程,压缩讲的时间,多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在讨论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减少讨论次数,增强一次讨论的时间量。有些课堂教学中,教者让学生讨论了四、五次,可谓“高潮迭起”,但每次讨论的时间却少得可怜,实际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还未完全展开,问题的讨论还不深入,不透彻,就“被迫”停止,让听课者感到遗憾。因此建议教者,既然给了学生讨论的自由,就应给足他们讨论的时间。
  第三,在小组讨论后,教师对小组讨论的成效分析要持久和深入。
  1.教师应有意识地对“讨论”的质量进行评析,以促进学生“讨论”能力的增强。
  2.这种讨论的模式学生是学得快记得快,但课后遗忘好像也快,所以老师要时常提醒学生复习,布置适当的家庭作业,以促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长效记忆。
  3.对于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综合表现要进行跟踪记录和分析,必要时加以调整小组。
  古希腊有位智者曾这样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作为人的独特本质的创新精神释放出来,使其成为够自觉、自由创造的人。教师就是那个点燃火把的人,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才可以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只有教师引导学生具有学习的良好生态,才能使学生进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学习状态,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其他文献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虚无主义者眼中的纯粹的个人。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的形式,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中,四婶这个人物形象是作为祥林嫂的“个别的环境”而存在的,她是祥林嫂生存世界的冰山一角。本文试图就四婶个体意识的三阶段解读,来剖析鲁镇社会深层的生存悲剧。  一、集体无意识中极
2014年9月苏教版语文教材进行了改编,必修一中“向青春举杯”专题删去《致青年公民》《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以及《我的五样》,保留《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增加舒婷《致橡树》、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法国诗人保尔·福尔《回旋舞》、戴望舒《雨巷》、卞之琳《断章》以及郑愁予《错误》,这九首中外现当代诗歌分为三个版块——吟诵青春、回旋舞、光阴的故
【摘 要】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一旦仕途不顺,便生发出种种的情愫,移情于田园山水,盡抒隐逸情怀,诗作体现出恬淡、宁静、闲适,王维首当其冲,而他诗中的恬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衣食无忧,来源于他的坚实的物质保障。只有物质得到满足了,人才有更多的心力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关键词】王维 山水田园诗 物质保障 恬淡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饱读诗书吟诗作赋,一方面为怡情养性,陶冶身心,另一方面则是为走上仕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人文视角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细节涉及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很多方面,比如通过细节导入课题、巧妙地应对突发事件、恰当挖掘教材内容、选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一步提升高中课堂语文教学中对细节的运用等均是语文课堂教学细节的魅力所在。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案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运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随机资源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高中课堂教育教学中,把握细节往往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精彩,开出智慧的花朵。俗
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作文材料解读  1.材料类型  本次作文材料属于名人名言式。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
高三复习回归课本时,我让学生将《唐诗宋词选读》上的诗歌按照题材进行归类,学生提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好归类,不知道归在哪一类诗歌中。  我的回答是:这首诗应该归在送别诗。  只是学生不信服:判定诗歌的类型,我们可以参考诗歌的题目,送别诗的特点往往题目上有“送”、“别”等字样,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李白的《送友人》等均在标题上有“送”、“别”字样,本诗题目中
《小狗包弟》是巴金散文集《随想录》中的名篇,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章讲述了作者家中一条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疯狂年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同时,作者借助这个故事,对包括自己在内的病态思想的人们为了自己而出卖良知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毫不留情的解剖,表现了一位世纪伟人的良心和勇气。  文章题为《小狗包弟》,但作者并未直接从包弟写起,而是写了一条无名小狗与一位邻居艺术家的故
明代著名散文家,人称“震川先生”的归有光有“明文第一人”的美誉。归有光散文源出司马迁之《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极为朴实,感情十分真切,被誉为“明文第一”的确是名至实归。  归有光散文,常以日常生活细节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乃至主仆之间的深情。这一类散文,言近旨远,感情真挚,语言朴素,细节生动,画面优美。《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篇最能体现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其中尤其以《项脊轩志
语文新课改已历时十年有余。在新课改的舞台上各种新名词、新术语、新思想、新理念“你方唱罢我登场”,这让语文新课改的舞台十分热闹,也备受关注。十年的岁月淘去的是虚华和浮躁,留下的是人们对语文教学本色本真的关注。  语文的本真,应该是紧扣文本,美读、美感、美思、美悟;语文的本真,应该是重视过程,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语文的本真,应该是师生和谐,增强吸引力、发挥想象力、体现生命力、提高创造力。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