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把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数学活动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我们数学教学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如何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提高,我认为,重在开头。
  1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万事开头难,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难在开头,贵在坚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自觉、主动求知的内动力。一堂精心设计的课,形象、活泼、生动,富有创意,引人入胜,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求知的火花。一次细心的作业批改,并附有热情鼓励的激昂语句,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涟漪。考试后的一次亲切谈话,会帮助学生校正学习方法,更会由此产生对该学科的浓厚兴趣。兴趣的培养,可结合新教材理念,由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引入。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刚接手一个初一班级的时候,第一节课我并没有讲新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①向大家介绍我们的学校,介绍初中的学习方法及与小学的联系。②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大家都走过楼梯吧,我们现在来看一个关于楼梯的问题。如一个9级台阶,知道从台阶的底部到台阶的顶部高2米,最上面一个台阶的末端到最下面一个台阶的起始端共长4米。一只蚂蚁从最下面一个台阶的起端爬到最上面一个台阶的末端。那么,你能很快地算出这只蚂蚁该爬多少米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大家神色飞扬,有动手在本子上画的,有凝神观陷入思考的,有学生向同桌的人说自己观点的。一堂课下来,学生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兴趣在进入初中第一堂课就得以调动,为后续教学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2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工,需要锁准一个目标,持之以恒,耐心有毅力。
  2.1对难点适当分段。分散难点,给了学生一个接受的平台,降低了理解和掌握的难度,便于学生充分调动内在因素思考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2.2养成辨析复杂和简单的良好思维能力。小学数学以算术方法为主,而初中开始的数学则以代数方法为主线,这是小学与初中数学必须衔接好的方面。如何做好这一点呢?让方程的思想深入学生心灵,养成用代数的好习惯。为此,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等量关系这条主线,在讲授代数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为方程的教学做好准备,通过画图列表,分析错重复杂的数量关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分析问题的习惯。
  2.3阶段性反思定形学生思维。任何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形成都是较长的一个过程,学生也不例外。教师的引导必须得以学生一定数量的习题加以配合,当一个框题的知识学习完毕,需要通过考查检测来评判,这个时候就要求学生发现问题,总结得失,定性思维。
  3敢于并且善于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真正的教会学生思维,得以教师深厚的学识为基础。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让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教学中,对概念、公理、定理,应让学生了解其产生过程,掌握其应用规律,提高学生分析、观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这个方面,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读懂语句,理解语句,细致观察,挖掘条件,理清思路,找到途径。比如,“在一条铁路线上有50个车站,每两个车站间的票价是不相同的。应准备多少种票面的车票?”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任何两个车站间的票价都不相同,那么,就相当于在一条直线上有50个点,应该找出其中线段的条数。如下从A出发,到车站O的线段条数为49,从B出发到O车站的条数为48,……,从M出发,到最后一个车站O的条数为1。那么,共有线段为1+2+3+……+48+49。由于火车是往返行驶的,这样,应准备车票票面的种类就为2(1+2+3+……+48+49)。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自觉构建良好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有了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就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思维的培养。应根据具体的题,确定正确的解题方向。应该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按问题的变化纵横发散思考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从不同角度阐发思绪,灵活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如:“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x2+2x-1=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缜密的思维是解此题的关键。我们应该考查两个方面:①“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意味着k≠0”;②有实数根”意味着△=22+4k≥0。因此,k的取值为:k≥-1且k≠0。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求教师善于启发、引导、点拨、答疑。
其他文献
【摘 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教师教得教条,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新观念,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以“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题,着力阐述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而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培养创
期刊
【摘 要】 写字教学对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学校在写字教学上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 写字教学 汉字 美学教育    1写字教学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承接小学
期刊
青春期的学生出现“叛逆”行为,是常有的现象,教师对此不要急着去批评学生,强迫学生去改变,那样很可能激化矛盾。此时应静下心来,耐心和学生谈一谈,找出其过分行为的原因,然后和他们共同决定应该怎样做,帮助他们度过人生的关键期。  1“叛逆”有时是一种暗示  青春期的很多学生没有学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当遇到和老师不同的看法,又不好意思向老师说明时,他们通常表现的办法是,做一点
期刊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凡是形成习惯的事情,做起来顺手,不费力,不感到有压力,而且认为是一种享受。习惯读书、看报的人,从书中可以吸收到营养,感到读书、读报有无限欢乐;习惯喝酒的人,看到酒,闻到就香非喝不可,直到酩酊大醉;习惯吸烟的人,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若没有烟抽,浑身都不自在。习惯有好坏之分,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不好的习惯不利一生。在我们的学生中,要培养哪些良好习惯?这些习惯怎样培养呢?  1读
期刊
1以“境”唤起学习兴趣  1.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走近文本。如在教学古诗《山行》时,我先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每句诗中表现的各种不同色彩,然后边交流每句诗边逐句用投影出示诗句所表现的情境,叠合成一幅深秋山间美图。学生亲眼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彩,一句句赞美的话脱口而出,理解了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抽去前句诗句所表现的投影画面,没有了“寒山”、“石径”、“人家”映衬的枫叶林显得单
期刊
【摘 要】 《机械制图》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是机械专业学生最初接触到的专业性课程之一,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继课程的学习。但要学好本门课程:一是必须具有足够的空间想象力,二是学生要对本课程具有广泛的兴趣。因此这里主要介绍在《制图》课教学中常用的启发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方法及实例,以及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制图》课的基本内容和视图的表达方法。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认识到:若把《制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判断和评价的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搞好读的训练,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显著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为学生学好其它课程打好基础,从而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的作用。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期刊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单调、枯燥,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进而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探索下去,并自己找出答案。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认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期刊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国民创造力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作为基础的基础,语文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时代强烈的呼声。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呢?笔者认为创造是人的潜能,是人本身就具有的基本特性,但要使这种基本特性具有个人和社会实现意义。生产实际效用,却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学习
期刊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本文就创造思维及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创造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就是平常所说的思考,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