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处在地市师范高校尽快全面开展研究生教育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_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是发达国家的动力源与关键性标志,更是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实际要求与百姓愿望。处在地市师范高校基本具有培养能力,培养基础教育硕士师资是处在地市师范高校作用发挥的新的增长极。如果说美国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后,学者们进一步提醒官方与社会充分认识教育是“第一道国防线”的话正确,那么,我们的“强梦”——强国梦、强省梦、强市梦等,应该从“强师梦”开始,让处在地市的高等师范院校尽快全面开展研究生教育。
  关键词:地方师范学院;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3)02-
  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动力源何在?我国为数不少的教育、科技大省建设科教强省的动力源何在?回答应该是“人才!”但是,作为培养人才初始阶段的基础教育,其师资却基本在本科学历及以下。而美国等发达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基础教育师资走向硕士化。况且,师范院校基本上不在211高校与985高校之列!处在地市的师范高校虽有教授几十到百人,却基本不在研究生教育院校之列!于是乎,一方面处在地市的师范高校研究生教育薄弱甚至一些地方师范高校属于研究生教育“空壳校”,导致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凤毛麟角;另一方面,我们却在做强国梦、强省梦、强市(地、县)梦。这样可能吗?“可能”的回答最好说是在基本实现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的哪天。那么,这里首先的问题是,处在地市的师范高校有研究生教育能力吗?其次的问题有,现在国家师资教育的研究生教育如何?基础教育师资状况如何?发达国家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如何?我们如何加快实现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社会各界特别是关注者、研究者与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呼吁和建议:让处在地市的师范高校尽快全面开展研究生教育。
  一、美国等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发达国家的动力源与关键性标志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基础教育师资既定在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据介绍,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高校的二级学院中,设有师范学院,是研究生教育,授予教育硕士学位。未来从事基础教育师资职业的大学生,在高校的师范学院攻读教育硕士,毕业后到中学、小学以及学前教育单位从事教育工作。教师的待遇比较高,在人们心目中教师职业很受尊重。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和中小学生质量的提高,给美国大众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观点认为美国大学生学习成长的自由度、能动性、创造力比较协调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小学教育。可以想象,研究生自我计划与约束力、学习的广博度、对知识的探究性、解决问题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等,远远高于本科生,如果说大学生学习大于探讨的话,那研究生则是探讨大于学习;如果说大学生边学习边研究的话,那研究生则是边研究边学习。研究生相比较大学生,素质全面、能力优强、社会阅历广、生活体会深。简而言之,基础教育硕士师资对美国人口素质提高功不可没。不仅如此,美国基础教育硕士师资,对美国科普工作以至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也发挥出重要作用。因为每一个教育硕士教师,就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美国不少高校在基层建有科学研究工作站,基层科学研究工作站工作开展与硕士师资的工作密不可分。美国民众对基础教育师资的作为称赞有加!我们在考察访问中问及,美国朋友自豪地讲:“我们的基础教育教师资格是研究生学历,无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都如此。高学历教师也应有相应的待遇,待遇高地位就高,心情舒畅作用就大。”对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的学历、培养模式、师范生源及中小学教师待遇,美国业内人士也提出一些可以参考的看法与建议。
  看来,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是发达国家之所以持续发达的重要动力源,也是关键性标志。美国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后,学者们进一步提醒官方与社会充分认识教育是“第一道国防线”;佳斯特斯-华伦在最高法院建议案中指出教育或许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最重要的功能”。这启示我们,我国的“强梦”——强国梦、强省梦、强市梦等等,应该从“强师梦”开始,应该从基础教育培养硕士化的师资梦开始,也就是从“让处在地市师范院校尽快全面开展研究生教育”开始!这是国家与地方建设事业发展共同的迫切需要,“强师梦”是我们“强梦”的第一道实在梦。
  推进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如果说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之举;那么,对于教育工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更应率先!基础教育是教育之基,而这“教育之基”则是高等师范教育,尤其是占高等师范教育多数的地市师范高校。处在地方的师范高校,必须重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先进经验,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为国家和地方发展提供“动力源”,并使之成为普遍性的标志,从而对国家和地方的贡献切实、有创造性、富有成效。
  二、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实际要求与百姓愿望
  地方教育事业以至经济社会发展,迫切要求“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近年来地方基础教育师范学历逐渐提高。县(市)城以上城市的基本现状是:高中教师本科学历、初中教师专科学历、小学教师中等师范学历。在地市城市里,中学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逐年增多,有的博士也到中学任教了。当然硕士是少数现象、博士是个别现象。但毕竟这是新趋势、好趋势,而且是越来越普遍的趋势,是众望所归的趋势。而在众多农村中小学还存在较大差距,高中教师本科学历、初中教师专科学历、小学教师中等师范学历尚不能完全达到。现在的问题是,多数人认为,社会进步快速,社会发展程度越来越高,师资的学历必须尽快提升,尽快应向“硕士化”阶段发展;同时,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加快对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带来一些问题,不少人认为“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才能保证师资质量。
  人们逐渐科学地认识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性。随着高中教师本科学历、初中教师专科学历、小学教师中等师范学历的实现,我们的中小学生素质得到飞跃性提升,人们时不时地赞叹现在的新生代人口质量高、知识多、可与发达国家年轻人比高低!当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发达国家时,第一的诉求是“教育质量保证与提升”。这“第一的诉求”之“第一诉求”则是“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中国人都知道“高师出名徒”、“孟母择邻”等,家长的最大愿望是送孩子到好学校读书,择校风遍及城市农村、进幼儿园上中小学升大学。硕士、博士教师愈以成为中小学校与社会衡量中小学校师资质量的一个指标,中小学校重视提升、中小学生家长自然认可,学历高则水平高是社会基本的判断。   国家更是重视教育质量问题。在保证与提升教育质量方面,长期并多次出台重大举措。诸如人们比较熟悉的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始终没有停止、并且在不断改进。提高教育质量的警钟,始终在各级各类学校敲响。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诸多环节无不重要,而比较重要的是开始的环节、初步的环节,基础教育当然地是开始的环节、初步的环节。这其中,师资最重要。为了抓好教师教育,国家布局比较合理,一般来说,每1000万到1500万人口就建有一所高等师范院校,于所在地市的高等院校中还设有师范专业。在某些地方,国家还特别设立高等师范院校,或在一些高等院校专门定向为之培养师资。但是,与实际需求存在巨大差距!因为处在地市的高等院校,无论师范院校还是其他院校,大多是本科院校,普遍底子薄,师资力量较弱,总体办学条件差。虽然各自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从自身生存发展角度出发,努力创新,想方设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经费偏少、教学科研平台与设施的低层次低水平,导致长期以来的发展滞后问题。而最大的问题是,基本上是本科层次,属于“新建本科院校”,是研究生教育“空壳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提升维艰。至于对地方科技支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很难有较大贡献。处在地市师范院校师生特别是关注者、研究者呼吁:勿忘所在地市高等院校,特别是勿忘所在地市高等师范院校,应尽早勿忘所在地市高等师范院校,出台专门支持所在地市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提升的措施!但总是事与愿违。
  “教育科技工作应由省会大城市为主向省会大城市与地市城市兼顾转变,切实向县乡延伸。”关注者、研究者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再提出这样的观点。这是有针对性的。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层次办学理念,伴随着高等院校的“等级”划分,国家实行教育政策倾斜,各地高校的教育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财力的划等限制,加之教育主管部门在资源配置时,主要考虑的是资源本身的价值与需求,并由此来决定如何进行资源配备,很少考虑怎样使资源在一定的范围内为更多的需求者服务,很少考虑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资源的重复和浪费。结果是教育资源大部分流向中心城市的部属院校和重点大学,部属院校和重点院校经费投入多,教育资源充足,发展步伐快,生源质量高,实力强。相反,处在地市的地方院校,由于不再重点支持之列,长期经费少,教育资源差,省字号平台、团队以至项目不足,生源分数段低位。加之非大城市的地缘劣势,使得引进高层次人才面临诸多困难,常常是“条件多多应者无几”,招聘广告无人应聘令决策者尴尬。就连本校培养的优秀人才,也流失严重。长此以往,导致处在地市的地方院校与部属高校、省会高校的差距越拉越大,高等教育规模及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愈加突出。必须清楚:我国只有省会发展的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只有省会高校发展的发展不是高等教育应有的发展,只有省会科技发展的发展只能是难以持续发展的科技发展!这样的发展,如果让其继续,肯定是没有强劲动力源的、不会有远大前景的、注定要回头补课的发展。这也是各级党政与教育部门必须注意的重点问题。
  三、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处在地市师范高校基本具有培养能力
  处在地市师范高校,目前大致包括开始研究生教育的本科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具有部分本科专业的大专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硕士生培养的能力和水平。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师资要求,在地市的师范类本科院校的基本学科都是具备的,有的专业的硕士培养师资还是比较充分的,有的专业师资已达到了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水平。但为什么没有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呢?因为学校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我们国家教育部处于保证质量等原因,对本科院校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具体的条件要求,大体上每三年一个申请期。这是正确的、必须的。事实上,够条件的学校比较多,譬如本科年限等一些限制条件就应该取消,够条件就不应该被指标限制在外。更多的原因是够条件而被指标限制。指标来自于政府部门对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控制。但是,是谁占了地市的师范院校及其他高等院校的指标呢?肯定不是所在地市的师范院校及其他高等院校自己!这就是说,我们在注意规模的同时,没有这样布局,更没有考虑基础教育师资的问题,更没有考虑所在地市的师范院校及其他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对区域科技进步、区域创新体系的支持作用问题,当然也没有考虑到教育科技工作重心的转变问题等等。
  对于所在地市的师范院校及其他高等院校培养研究生问题,不正确、错误的观点不少!已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特别是已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的个别专家领导讲到:本科院校就认真培养本科生吧!不要整天闹着要培养研究生;称作“学院”的高校别闹着更名“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不也就是“学院”吗;所有学校都称大学、都培养研究生没有必要;本科院校把自己的目标定在培养硕士、博士,“学院”的目标定在更名“大学”,是校领导不冷静的做法......如此等等。这里不想驳斥上述观点的谬误与明显自私的本位主义意识,只想疾呼:让在地市的师范院校及其他高等院校,必须培养研究生,而且所有学科全面培养,培养师资人才、培养专门人才、培养管理人才。这不仅因为所在地市的师范院校及其他高等院校有能力和水平,是因为社会服务之必要,更是我们“强梦”的首先必须!
  近年来,教育部在教育部直属师范高校大力度开展免费师范生、本科生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值得肯定。但部属师范高校远比地方师范高校数量少,教育部属师范院校的师范生远比所有高校师范生少!如果同样重视、正确看待师范高校能力与水平,如果同样重视、正确看待师范生,把教育硕士项目向处在地市师范院校全面推开,高等师范教育将会有一个大发展、一个社会认为的较好发展,高等师范院校对基础教育师资增加与提高的“活水源头”作用才将充分发挥,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将会大为提升。
  处在地市的师范高校与其他高校,本来很少,一个地区还不到一个。作为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对于基础教育师资,对于整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如在一些地方,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科学技术奖等的数量,特别是二等奖项以上奖项,出自所在地市的师范高校与其他高校。由此来看,地方师范高校不仅要重视培养高学历师范生,而且要全方位开展研究生教育,包括博士生研究生教育。   四、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地市师范高校作用发挥的新的增长极
  处在地市的师范高校作用发挥的新的增长极,在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我们的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部门,要下功夫提升处在地市的师范院校的办学层次、办学实力和办学质量水平,对其进行政策倾斜,重点支持建设。要在地市师范院校实行特殊政策,使之尽早全面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
  1.缩小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政府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之一。为了缩小省会城市部属高校、重点高校与处在地市师范院校教育资源的差距,政府应大力增加对处在地市师范院校的投入,大力建设“省”字号平台与团队,支持其设施条件建设,使之吸引优秀生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在重点学科、本科质量工程项目、重大科研课题审批等方面对处在地市师范院校院校予以倾斜。通过省级学科、科研、教学平台建设和项目支持,促进凝聚学科方向,锻炼教学科研团队,培育学科专业特色,提升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
  3.实施部属高校、重点高校支持处在地市师范院校建设措施。可探索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资源丰厚的部属高校和重点高校,应打破封闭式的运作模式,实行与区域内处在地市师范高校资源共享,诸如支持其学科建设、支持其科学研究、支持其研究生培养,提高优势资源的使用效益,做到优势互补。可探索建立人才交流机制,促进部属高校、重点高校与处在地市师范院校之间师资的相互交流,尤其是一些拔尖的优秀人才,可以以合作、兼职和挂职等方式参与处在地市师范院校的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充分发挥拔尖人才的作用。
  4.处在地市师范院校应提高支撑与引领区域教育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应根据地方的行业结构,进行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合理设置专业,对与地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形成优势和特色专业。要努力开拓创新,开展产学研合作,创建大学科技园,推进地方和学校合作。
  5.对处在地市师范院校实行特殊支持政策。建议将免费师范生培养由部属师范大学向处在地市的师范院校扩展,以吸引优秀的生源就读处在地市的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提升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办学层次,支持处在地市师范院校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全面开展研究生教育。同时,支持处在地市师范院校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作者简介:丁德科(1962—),男,陕西铜川人,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渭南师范学院院长、渭南师范学院陕西国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先秦儒道国家学说与军民融合产业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化以及民族间人口流动的加快,多民族社区已成为东部地区城市社区的一种重要类型。日益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使得社区民族工作逐渐成为城市工作的重点,而社区民族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城市管理者应加强组织统筹,找准定位、创新方法,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关键词:创新发展;民族团结;和谐社区  中图分类号:C95 文
期刊
按语 2013年元月19日,由人民网陕西频道、《新西部》杂志社、陕西省社科院西部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西部学刊》杂志社协办的首届“西部市县发展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会上,有关专家学者以及相关区县的书记、区县长、宣传部长,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共同探讨了西部市县发展中的“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县域经济发展成功模式及困惑”等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王振中教授
期刊
摘要:道德在本质上是现实社会人们之间利益关系在社会意识形态上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性是社会道德的本质属性。准确理解从“阶级的道德”到“公民的道德”发展的历史逻辑,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也才能为从“公民的道德”到“真正人的道德”的转变开创
期刊
摘要:历史类博物馆在我国数量众多,在博物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西安博物院为例,从藏品的保护、陈列设计、宣传教育与服务三方面讨论历史类博物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藏品保护要以安全为基本原则,陈列设计要独树一帜,并运用多种手段实现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使历史类博物馆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学习的场所。  关键词:历史类博物馆;问题;西安博物院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历史类博物
期刊
摘要:民族学研究范式的热议不绝于耳。民族学工作者立足于田野经验,重要的是要有恪守真诚的态度。应具备基本的素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常识。需要建立与被调查者的亲密关系。不应花费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日常应酬上。  关键词:民族学; 田野; 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田野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进入某一群体,通过参与观察和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调研工作。谈及
期刊
摘要:城市形象传播是指把城市形象设计开发的系列成果付诸实施,广为传播,让新的城市理念扎根在城市居民和关注城市发展的人群心中。它具有系统化、整合化、过程化、连续化、差异化的特征。城市形象必须借助媒体的传播力、策划力、公信力、影响力,重视与受众的沟通,助推城市品牌的打造。襄阳媒体地处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在政治传播、城际传播、文脉传播、新媒体传播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  关键词:媒体;城市形象;传播;角
期刊
摘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提出不是权宜之计,是我们党从政党现代化建设的长远需要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法治作为政党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有效实践模式,应从制度化、民主化、法制化和现代化几个方面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供维度考量。需要我们在建设学习型政党中着力开展对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夯实政党法治的思想基础;建设学习型政党组织,为正当法治提供组织保
期刊
摘要:婚姻模式的变迁不仅直接影响个体及家庭生活状态,而且对人口构成和人口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陕西省P镇1977年至2000年中六个时点的婚姻登记资料,从初婚年龄、夫妻年龄差、通婚圈和婚姻匹配四个维度系统分析研究农村初婚模式变迁。平均初婚年龄在波动中缓慢上升;“夫大妻小”仍是主流婚配模式,平均夫妻年龄差逐渐接近2岁;通婚圈在反复中呈现出扩大趋势;婚姻匹配仍以同类婚为主,但略呈下降趋势。西部农村的
期刊
摘要:战争总是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相伴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心理、性格、命运,带来无尽的伤痛,带来累累的心灵创伤,留下痛苦的记忆。在“五四”新文学确立的“人的文学”创作理念指引下,民国作家通过战争书写,对战争摧残生命,扭曲人性,重创人生进行细致的描绘,展示出对战争本质的深刻认识和思考,展现出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省,表现了一种宽广的人的尊严意识和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关键词:战争;生命;人性;人生;
期刊
摘要:海南黎族人民创造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其中的劳动歌谣民俗事象独特,文化信息丰富。粗放歌谣唱出了生产习俗,浓情歌谣传达了民间礼俗,质朴歌谣咏唱了劳动信仰。  关键词:黎族;劳动歌谣;语言民俗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黎族没有文字,口耳相传的民间歌谣是其文学样式之一,是黎族民众反映自己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种文艺形式。劳动是歌谣产生的源泉,在漫长的劳动生活过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