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文学教育与听读训练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bug_co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文章从探究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缺失和文学教育中听读能力训练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来论述听、读训练在小学文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提出文学教育中听读训练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听读训练
  文学教育是对人的教育,但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并不重视文学教育。近些年来,在很多研究者、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下,小学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才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文学教育和听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一)模式化抑制学生主体的发展
  语文课程的文化含义非常丰富,师生的表现是多元化的,所以作为文学接受主体的人,在发展过程中也应是多样的,具有自我的个性。
  文学具有丰富性、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相应地,文学教育也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应该允许多样化解读。然而现实则是过分讲求标准、规范,此类行为消解了文学教育的特质,小学语文教学把文学课变成了标准答案的寻求课,其特征是标准的模式化。语文课堂应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多元解读。
  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见解用“对”与“错”的标准给予简单评判,符合预设标准的就对,不符合的就错。这样,学生不敢提出个人的见解,甚至放弃个人的见解,渐渐地,学生就会失去主见。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各抒己见,何求个性的发展和培养?强求唯一的答案标准其实是扼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发展。
  (二)语文教育中工具性对人文性的排挤
  由于人们认识习惯上的偏颇,近些年来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工具性,从而淡化或抑制了人文性,使得语文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取向知识技能目标,忽略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而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缺失,正是由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冲突造成的。教师应充分地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丰富课堂信息。而现在的课堂上,文学教材被分割成文学常识、文学背景、基础知识点、写作技巧等,教学是为了应付考试。由于考试的需要,只强调工具性,致使人文性被冷落。
  (三)听、读训练的现状
  1. 听的训练现状
  语文课的总目标是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具体实施中,听的训练却往往被人们忽视。课堂上的“听”被理解为听教师分析课文的重难点,听教学记录。教师通常只重视自己的“教”,忽略学生的“学”。教师在文学作品教学中不厌其烦地精讲细讲,学生只能被动地记忆和接受,感性、理解、表达和生成都被教师替代,完全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再比如,学生想听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想听能引起共鸣的句子,但往往因为不在考试范围内而不进行听的训练,由教师直接点出文章名句进行解析。这样,学生怎能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思想熏陶?
  2. 读的训练现状
  说到读,很多人认为只要有声音就是读。其实读有多种方式方法,如精读、范读、快读、跳读等,文学涵养的习得是通过读这一关键环节来完成的。现在小学语文课上的读却停留在唱读、念读的状态,许多学生的早读只是简单随意地读,甚至是应付式地讀,既不讲究发音、揣摩语调,更顾不上文学作品中表达的逻辑关系、文学语言和人物的神情意态。长此以往,学生的文学涵养就很难得到提高。
  二、文学教育中听读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文学的功能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提高审美能力,需要重视学生的阅读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发挥文学功能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
  作为习得主体的学生离不开听与读。文学教育的材料是文学,即是人学,它是有声、有色、有味、有感情的。学生懂得体悟思考、理解这一灵性的生命,首要是获取信息,信息的取得离不开听与读这一重要途径。钱理群老师在《语文教育门外谈》中曾说过:“听与读主要是对外在信息、知识、文化等的吸收,是内敛的指向人内心的思维过程,是自我精神生活逐渐丰厚与升华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听,是指听文学作品的语言、听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灵对白、听文学作品中感情的宣泄;读是指读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读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的跳跃性、读作者与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每一次交流。只有结合听、读这两种基本途径,才能实现自我精神生活的逐渐丰富与升华。人要做到知行合一,前提是先知而后行,进而方可升华到知行合一。
  接近文学作品的原意去理解,会使作品更可信、更具有说服力,也是感悟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必要途径。钱理群老师提出:“听与读的起点,都是对语言与文化信息的提供者(讲述者、阅读材料的作者)的立场、看法的解读,尽量弄懂对方的本意。”文学本身具有的人文性的基本特点,决定了文学教育离不开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习得是通过对文学内涵的吸收和内化,文学内涵的吸收和内化来自日常的听与读。
  可见,小学的文学教育中,学生主体的习得和感悟都离不开听与读,文学教育中的听读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三、文学教育中的听读训练
  (一)明确文学教育中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语文教学却将两者割裂开来,甚至厚此薄彼,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面对过分强调工具性、忽视人文性的弊端,我们必须还人文性应有的地位,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明确听与读的对象
  听与读有两个对象:一是作为听与读的主体;二是作为听与读的客体的文学作品。这里要说明的是,作为客体的听与读,在以往的中学语文教育中,听的是教师的分析,读的是教师的课堂笔记和教师所归纳的段落意义和中心思想。这样的读离文学作品实在太远,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听与读这两个对象。
  (三)明确教师的导向作用
  要发挥语文教师的作用,用渊博的才学、独特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充分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正确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找到源头活水。教师应该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与阅读交流平台,让他们在阅读、分享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和回味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多读、多交流讨论,建构师生互动的平台。   (四)文学教育中听读训练的实施
  听与读是一种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形成一种能力、一种结构、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
  1. 感悟和理解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是多方面的,而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感知方法。通过朗读,可以感知作品的内容,形成立体思维,形成对文学作品的自我感悟。因此,文学教育必须通过朗读,了解作者创设的情感和文字意象,以唤起学生的自我感悟。但是有了感悟并不代表已經理解,学生要做到真正理解,必须通过听这一过程来实现。这里所说的听,是教师的点拨。
  2. 归纳与提炼
  在通过听读初步的感悟和理解之后,教师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我归纳的能力。这一目标是通过对文章的要点进行提炼和归纳来实现的。从文章着手,归纳出自己的东西,提炼文章要点。只有通过诸如此类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进而能迅速地归纳文章。这是在听、读训练中所获得的理解力与感悟能力、审美能力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
  3. 内化和自我的升华
  随着听、读不断增多,归纳能力也得到提升,但这并不是文学教育中听、读训练的最终目标,这些都是文学教育所要经历的过程。听、读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将他者的信息内化,进而实现自我的内化,而实现这个终极目标,首要就是内化。所谓的内化,是根据他者提供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自己原有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比较,对比较的结果作出判断,吸收好的,摒弃不好的。在中学课本中,文学作品都需要不同程度的内化。
  听与读经过了感悟和理解、归纳与提炼的能力训练之后,在此基础上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最终日趋完善自我知识结构,日趋丰富自我精神世界,这才是听与读训练的最终归宿与目的。
  四、总结
  李泽厚曾在《美感的两重性与形象思维》一文中说过:“教育科学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有意识地为塑造人的心理结构而努力,人要获得一种结构、一种能力、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而不仅仅是知识,知识是重要的,但知识是死的,而心理结构是活的能力或能量。”现阶段的语文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习得,却忽视了知识习得应该塑造的结构和能力。文学教育在知识习得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心理结构,进而使人获得知识完善和精神丰富的结构和能力。听、读正是实现这样的结构和能力的动态过程,文学教育要完成对人的塑造就需要在日常的听、读训练中获得真切的语文素质与人类精神文明的涵养积淀素质,以最终实现语言文化素质的提升,并教会学生在为人处世中思考生活、发展个性,构建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金雅.论文学功能系统与特质[J].江汉论坛,2003(03).
  [2]陈国平.文学教育的涵义解读和实际操作[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2).
  [3]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要: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微课作为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融合的产物,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研究微课教学对于现代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分析微课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同时就如何将其应用于小学数学的课前导学、课中教学、课后复习、线上教学等教学实践中给出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背景;小学数学;微课  现今的教学越来越多地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这样既能够
摘 要:怎样才能实现审美与求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最大的意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精心设计导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愉悦美;结合图文激发学生想象,感悟美与求知;善于在深化主题中加强知美融合;审美与求知相辉映。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与求知;结合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为学生面对的语文课文,不仅仅是一大堆优美的语言文字,而且是对
摘要: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识字教学当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文章结合笔者日常的教学实践研究,例谈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小组合作,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合理分组,优化搭配;教给方法,成功合作;教师参与,适当引导;建立评价和竞争机制。  关键词:低年级;识字教学;小组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合作意识”“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
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怎样将其与生活联系起来,不仅仅是对知识学以致用的一种需求,也是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如何从各方面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使数学生活化,让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成为很多教师思考的问题。文章将从改变教师教育意识、构建更合适的生活化课堂、探究知识应用的生活化来探索数学生活化的可行性。  关键词:数学知识;生活化;学以致用;兴趣  为什么要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
摘要: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成为小学生,经历着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而他们在校期间,接触时间最长的就是班主任,他们对班主任有着极度的崇拜和信任。作为班主任,笔者是从以下几点来开展工作的:一、关爱学生,拉近距离;二、以“勤”当先,树立表率;三、注重细节,指导到位;四、严格要求,促成习惯;五、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新生;班主任工作  “万事开头难”,这尤为适用于小学一年级的新
摘 要:后进生的转化一直是困扰广大教师的棘手问题。作为班主任,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因此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运用得当的管理方法对待班级中的后进生,积极做好教育转化工作。文章通过对后进生的表现及心理进行分析,提出了后进生转化工作的策略,以帮助后进生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学习自信心,提升学习动力,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跟上整体的学习步伐。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策略;班级管理  一、“后进
摘要: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提高学生的成绩,教给学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做到有爱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赏识学生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课堂服务、为培养国家栋梁之重任而奋斗。  关键词:小学教学;小学教师;教学策略  一、做好每个教学环节  (一)认真备好每一节新课 
摘 要:2020年1月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形势严重。受疫情影响,开学时间延迟,教育部提倡线上教学。“线上教学”与传统的“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不同,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的改变,给教师、家长、学生都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师,不仅需认真落实“停课不停学”的要求,更要积极应对挑战,摸索出一条适合学生线上学习的教学之路。在摸索的过程中,教师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整合各种教
摘 要:数学复习课是一种独特的课程类型,教师指导学生复习和整理数学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数学知识结构。目前,针对小学数学复习课的简单重复、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少的问题,文章提出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质量的策略:精选错题,杜绝“题海战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复习课;问题分析;解决策略  一、小学数学复习
摘 要:“猿”这种意象在古诗文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这种意象经常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审美情趣等紧密相连,可以说是作者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笔者主要通过对部编教材初中语文古诗文中与“猿”这种意象有关的句子进行赏析和评价,探讨“猿”的意象表征与创作者的个人情感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关键词:部编教材;初中古诗文;意象表征  “猿”本是一种普通的哺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