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已经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课及主导阅读已经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语文阅读教学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自我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许多年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的状态,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
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阅读学习。
语文阅读教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阅读教学及相关阅读篇目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阅读教学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于是,从2008年开始,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系列、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构想,提出了两周开设1节阅读教学的方案,设计了每个学期8个课例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并于2010年秋在本区内部分学校正式开展试验。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阅读活动。阅读教学侧重于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阅读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阅读教学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语文阅读教学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的阅读内容和自主阅读实践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综合碰撞,学生通过参加各种阅读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选择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语文作为交际工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阅读教学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我吸收、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教学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拓展、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阅读教学实施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美文阅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二)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语文阅读应注意以下对话:一是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二是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三是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
(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一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在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四)注重诵读。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五)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一、许多年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的状态,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
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阅读学习。
语文阅读教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阅读教学及相关阅读篇目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阅读教学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于是,从2008年开始,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系列、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构想,提出了两周开设1节阅读教学的方案,设计了每个学期8个课例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并于2010年秋在本区内部分学校正式开展试验。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阅读活动。阅读教学侧重于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阅读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阅读教学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语文阅读教学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的阅读内容和自主阅读实践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综合碰撞,学生通过参加各种阅读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选择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语文作为交际工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阅读教学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我吸收、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教学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拓展、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阅读教学实施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美文阅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二)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语文阅读应注意以下对话:一是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二是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三是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
(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一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在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四)注重诵读。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五)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