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是《荷塘月色》的骈拇枝指吗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_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如我们删除《荷塘月色》中关于引用《西洲曲》的句子(从“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到“是不行的”),结果发现:由上文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竟然衔接得十分紧凑、自然,是完全可以读得通的。据此,有人认为这还减轻了本文过于雕琢的成分。如此一来,引用的《西洲曲》岂不成了《荷塘月色》的骈拇枝指了?难怪多年以来,在诸多奉《荷塘月色》为经典散文的赏析文章中,要么将两处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的作用混为一谈,要么对其迥然不同的内容和风格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更有甚者,脱离文本,无视作者行文思路,断言此处之“江南”乃作者之江南故乡,从而推出朱自清在本文中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撇开颇有争议的内心“不平静”的原因,作者深夜出门观荷塘以排遣心中的抑郁和愁闷当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无边的荷香月色”,即便是“且受用”,作者获得片刻的宁静也算是得到了一时的自由和解脱。然而“蝉声”和“蛙鸣”打破了这一切,“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于是作者由“热闹”联想到了江南采莲的旧俗(因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并大量引用《采莲赋》具体展现当时的热闹情景。从联想角度上看,这属于相似联想。那生机盎然的“鱼戏莲叶间”,少男少女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美丽的江南水乡醉在他们阵阵的欢歌笑语中,这也正是作者神往不已的美好世界啊。如此热闹风流,如此自由自在,正反衬出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寂和抑郁,反映了作者对自己当前处境(或现实)的不满。从这个角度来说,由“我什么也没有”的孤寂和抑郁到“热闹”的采莲情景,又当属对比联想了。
   然而,作者在一番心驰神往后,非常清醒地意识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了《西洲曲》里的句子”——这是一个凄清哀婉的画面,一个柔情似水的采莲女子,正痛苦地思念着她的情人。虽然地处热闹的江南,她却同作者一样被关在热闹之外。当然,她是自愿的,恰如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一诗中的那个江南女子——“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心里只装着自己的情人,装不下任何其他的东西,包括别人的“热闹”。可是作者呢,既非身在热闹的江南,又是被迫游离于现实的热闹之外,其伤感和无奈可见非同一般。
   与《采莲赋》相比,两幅情景一冷一热,一静一动,内容和风格迥异,形成强烈对比,所以由《采莲赋》想到《西洲曲》,属于对比联想。那个“低头弄莲子”的水乡女子相思着,痛苦着,美丽着,对作者此时的心境恰好起着正衬的作用。这里,读者不妨想到戴望舒的《雨巷》(与《荷塘月色》同写于1927年),想到那个“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不正是旧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彷徨、茫然的内心世界真实的写照吗?
   虽然有“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的遗憾,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时候,作者由采莲情景又想到江南。因为采莲是江南的旧俗,此次联想,显然与地域有关,当属接近联想。从全文看,此处之“江南”是作者之江南故乡,还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呢?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东晋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令世人神往不已的“桃花源”了。
   全文自始至终,除了采莲的旧俗,作者没有提到任何与现实中的故乡有关的人或物。如果仅仅因为作者的故乡在江南,而无视行文思路,硬说此处“江南”指作者故乡,显然有些离谱。有人不仅据此推出本文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感,还臆想说作者想到了当年在江南故乡和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参加文学研究会的一些往事,还特意用到了“战斗岁月”这个具有某种暗示性的短语,简直把朱自清想象成了《沁园春·长沙》中的叱咤风云的年轻革命家毛泽东了,实在搞笑。
   综上所述,引用《西洲曲》非骈拇枝指也,但是,因为其位置是在《采莲赋》所描绘的热闹情景之后,不符合人们传统的以“大团圆”为结局的审美要求和思维习惯,似乎雕琢痕迹依稀可见,自然不免有此嫌疑了。
  
其他文献
谈鲁迅《祝福》的艺术成就,人们大多会注意到它倒叙的结构、“画眼睛”的手法、命运悲剧与祝福氛围的对照等,至于反复这种修辞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悉心留意的人恐怕就少了。对于小说社会环境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心态的展示、人物悲剧的深化,反复这一修辞手法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下面尝试做一点简单的析述。  一、突显社会环境的丑恶  小说在对鲁镇祝福的习俗和情景作了一番介绍后,有这么一段话:“年年如此,家家如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实施,语文这个综合性的学科,其任务更加明确突出:语文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母语教育,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文学品位和审美能力,传承祖国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言文学的美,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启发揣摩,品评语言美。  我国的语言文化积淀了五千年的精华
期刊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试题一直是高考语文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主要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类试题也是考生容易失分的试题,考生在做这类试题时,往往感觉到无从下手,在答题时抓不住要害。诗歌阅读最关键的一点是把握诗歌的情感(诗歌的主旨)这根主线。  诗歌是用来抒情的。诗歌抒情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古典诗歌中有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如“喜”、“悲”、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便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是穿新鞋,走老路,缺少实效,而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活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其效果如何,我认为关键在于语文教师。  在这里需要探讨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到
期刊
古典诗词鉴赏是高考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看到许多老师非常注重诗词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总结了许多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也进行了大量的习题训练。可是,学生做诗词鉴赏题依然是隔靴搔痒,照猫画虎,不能充分赏析出诗词的特有意蕴。  积累赏析诗词的形象意境、表现手法、语言、思想感情等的方法和术语当然重要,但这都离不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基于此,教学和复习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必要针对学生的创造性
期刊
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有的教师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一段一段地读,一句一句地讲,一字一字地解,老师台上口干舌燥,学生台下昏昏欲睡,效果极差。文言乃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民族智慧,闪耀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学好文言文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传统文化名篇不应沦为
期刊
新课标关于综合性学科的设立,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的提出,极大地刺激了当前各科的教学,促使了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迅速改革,可以说,综合性学习已经引发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次大变革。其实,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不是现在才有,而是现在才引起我们的关注。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综合性学习呢?  一、找准契合点,大胆整合  典型新颖的成语故事、详实科学的有关史料、历练情操
期刊
古代诗歌的鉴赏历来是学生高考的一块“鸡肋”。考试说明中对诗歌鉴赏作了明确的考查方向:无非就是对诗歌形式和内容的考查,即对诗歌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考查;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综合评价。那么如何去征服高考鉴赏诗歌的这座高峰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深入的探究,从四个方面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对题意的理解能力  高考试题指向明确,要求简明,解答前一定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2008年河南省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阅读教学成了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为此,我们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教学。  一、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要明确学生在阅读教学中
期刊
作为一个从教不到六年的语文教师,在即将送走我的第二届高三学生之时,我深深感受到了高三语文教学工作任务的艰巨。新课结束,全部是复习课,趣味性大大降低,课堂效果受到极大的挑战。但是高三这一年又是极其重要的一年,不仅仅要掌握极繁琐而又无任何窍门可寻的基础知识,如字音、字形、名句等等,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等。更关键的一点是面临高考,学生们复习任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