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诗歌的鉴赏历来是学生高考的一块“鸡肋”。考试说明中对诗歌鉴赏作了明确的考查方向:无非就是对诗歌形式和内容的考查,即对诗歌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考查;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综合评价。那么如何去征服高考鉴赏诗歌的这座高峰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深入的探究,从四个方面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对题意的理解能力
高考试题指向明确,要求简明,解答前一定要仔细审题,注意弄清题目中的问题数量,提问方式是并列还是承前追问,问的是诗歌的内容还是诗歌的形式方面的问题。审题时要做到对考查目标的细化分析,明确两方面的含义。(一)要明确题目考查的是诗歌的哪个要素,看是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还是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二)要审清设问的方式,是直接回答,还是分析阐述式,还是全面赏析式。这样审清题干,避免出现漏答或答非所问、思路不清的情况。
二、培养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从近年诗歌鉴赏题的拟题思路看,多以内涵丰富、文学性强的诗词为命题的首选材料。从作品的形象入手,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里所说的 “形象”,在诗论中往往被视为“意象”,由“意象”出发,对作品的思想旨趣的评价,又涉及到诗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意境。所以鉴赏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就要从意象、意境入手。
什么是意象和意境呢?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来表现主观情意。具体来说,指诗歌中所描绘的人、景、物,统称为诗歌的形象。而意境则是作家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结合,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意境的前提是意象,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而韵味无穷的意象才是意境。所以鉴赏古诗词,都是由意象入手,进入深层意境的探究,从而完成诗歌的审美。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联想能力十分丰富,许多诗歌的构思就是建立在联想和想象之上的,那么在诗歌鉴赏中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
首先就要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的“虚境”,而诗歌中的“虚境”包括三方面:(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例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二)逝去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的“故国”的“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三)设想未来之境。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其次就要引导学生领会类比联想,这是由两种不同物之中有一些相似之处引发的联想。如笔直的竹子——人的气质;菊花——人的高洁;落叶——悲秋、失意;暮春——韶光已逝、美人迟暮;捣衣、玉关——征夫;梧桐细雨——凄楚悲凉,等等。神似联想,是诗歌解读的关键,在具体诗歌鉴赏中我们要灵活运用。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梧桐、细雨”道尽了李清照晚年的孤独凄凉。
四、培养学生流畅的表达能力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理解的外化,。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不是没有见解和感悟,而是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写了一大段文字,得分率却很低,究其原因就是“胸中无类型,手中无范式”。高考答案要求思路清晰、要点齐全、术语准确。因此让学生能够用规范的语言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是训练的重点和难点。
要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表达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答题的基本模式:
(一)意象类:1.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点;3.揭示作者情感。
(二)意境类:1.找出诗句的物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意境;4.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练字类: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运用的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看其描述的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四)表达技巧类:1.指明表现手法;2.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简要说明表达效果。
(五)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1.先解释诗句具体写了什么,具体描述出来;2.抒发了什么感情,暗寓了什么。
其次,要掌握一些鉴赏述语。鉴赏术语具有概括性,运用这些术语就更准确和规范。常用的鉴赏术语可以概括为:
景物形象类: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富丽堂皇、雄奇优美、瑰丽雄壮、虚幻缥缈等。
表达技巧类: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对比、烘托、反衬等
思想类: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等
情感类:寂寞、超脱、豪放、婉约、思乡、怀友;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激愤;恬淡、闲适等
这样学生形成思路清晰,用语规范,不丢不漏的良好习惯,克服了表达难关。
综上可见,古诗词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只要我们掌握了解了诗歌鉴赏的这几种基本能力,高考诗歌鉴赏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培养学生对题意的理解能力
高考试题指向明确,要求简明,解答前一定要仔细审题,注意弄清题目中的问题数量,提问方式是并列还是承前追问,问的是诗歌的内容还是诗歌的形式方面的问题。审题时要做到对考查目标的细化分析,明确两方面的含义。(一)要明确题目考查的是诗歌的哪个要素,看是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还是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二)要审清设问的方式,是直接回答,还是分析阐述式,还是全面赏析式。这样审清题干,避免出现漏答或答非所问、思路不清的情况。
二、培养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从近年诗歌鉴赏题的拟题思路看,多以内涵丰富、文学性强的诗词为命题的首选材料。从作品的形象入手,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里所说的 “形象”,在诗论中往往被视为“意象”,由“意象”出发,对作品的思想旨趣的评价,又涉及到诗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意境。所以鉴赏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就要从意象、意境入手。
什么是意象和意境呢?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来表现主观情意。具体来说,指诗歌中所描绘的人、景、物,统称为诗歌的形象。而意境则是作家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结合,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意境的前提是意象,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而韵味无穷的意象才是意境。所以鉴赏古诗词,都是由意象入手,进入深层意境的探究,从而完成诗歌的审美。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联想能力十分丰富,许多诗歌的构思就是建立在联想和想象之上的,那么在诗歌鉴赏中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
首先就要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的“虚境”,而诗歌中的“虚境”包括三方面:(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例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二)逝去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的“故国”的“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三)设想未来之境。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其次就要引导学生领会类比联想,这是由两种不同物之中有一些相似之处引发的联想。如笔直的竹子——人的气质;菊花——人的高洁;落叶——悲秋、失意;暮春——韶光已逝、美人迟暮;捣衣、玉关——征夫;梧桐细雨——凄楚悲凉,等等。神似联想,是诗歌解读的关键,在具体诗歌鉴赏中我们要灵活运用。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梧桐、细雨”道尽了李清照晚年的孤独凄凉。
四、培养学生流畅的表达能力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理解的外化,。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不是没有见解和感悟,而是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写了一大段文字,得分率却很低,究其原因就是“胸中无类型,手中无范式”。高考答案要求思路清晰、要点齐全、术语准确。因此让学生能够用规范的语言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是训练的重点和难点。
要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表达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答题的基本模式:
(一)意象类:1.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点;3.揭示作者情感。
(二)意境类:1.找出诗句的物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意境;4.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练字类: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运用的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看其描述的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四)表达技巧类:1.指明表现手法;2.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简要说明表达效果。
(五)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1.先解释诗句具体写了什么,具体描述出来;2.抒发了什么感情,暗寓了什么。
其次,要掌握一些鉴赏述语。鉴赏术语具有概括性,运用这些术语就更准确和规范。常用的鉴赏术语可以概括为:
景物形象类: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富丽堂皇、雄奇优美、瑰丽雄壮、虚幻缥缈等。
表达技巧类: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对比、烘托、反衬等
思想类: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等
情感类:寂寞、超脱、豪放、婉约、思乡、怀友;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激愤;恬淡、闲适等
这样学生形成思路清晰,用语规范,不丢不漏的良好习惯,克服了表达难关。
综上可见,古诗词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只要我们掌握了解了诗歌鉴赏的这几种基本能力,高考诗歌鉴赏题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