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的探究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t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诗歌的鉴赏历来是学生高考的一块“鸡肋”。考试说明中对诗歌鉴赏作了明确的考查方向:无非就是对诗歌形式和内容的考查,即对诗歌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考查;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综合评价。那么如何去征服高考鉴赏诗歌的这座高峰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深入的探究,从四个方面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对题意的理解能力
  高考试题指向明确,要求简明,解答前一定要仔细审题,注意弄清题目中的问题数量,提问方式是并列还是承前追问,问的是诗歌的内容还是诗歌的形式方面的问题。审题时要做到对考查目标的细化分析,明确两方面的含义。(一)要明确题目考查的是诗歌的哪个要素,看是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还是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二)要审清设问的方式,是直接回答,还是分析阐述式,还是全面赏析式。这样审清题干,避免出现漏答或答非所问、思路不清的情况。
  二、培养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从近年诗歌鉴赏题的拟题思路看,多以内涵丰富、文学性强的诗词为命题的首选材料。从作品的形象入手,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里所说的 “形象”,在诗论中往往被视为“意象”,由“意象”出发,对作品的思想旨趣的评价,又涉及到诗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意境。所以鉴赏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就要从意象、意境入手。
  什么是意象和意境呢?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来表现主观情意。具体来说,指诗歌中所描绘的人、景、物,统称为诗歌的形象。而意境则是作家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结合,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意境的前提是意象,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而韵味无穷的意象才是意境。所以鉴赏古诗词,都是由意象入手,进入深层意境的探究,从而完成诗歌的审美。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联想能力十分丰富,许多诗歌的构思就是建立在联想和想象之上的,那么在诗歌鉴赏中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
  首先就要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的“虚境”,而诗歌中的“虚境”包括三方面:(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例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二)逝去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的“故国”的“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三)设想未来之境。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其次就要引导学生领会类比联想,这是由两种不同物之中有一些相似之处引发的联想。如笔直的竹子——人的气质;菊花——人的高洁;落叶——悲秋、失意;暮春——韶光已逝、美人迟暮;捣衣、玉关——征夫;梧桐细雨——凄楚悲凉,等等。神似联想,是诗歌解读的关键,在具体诗歌鉴赏中我们要灵活运用。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梧桐、细雨”道尽了李清照晚年的孤独凄凉。
  四、培养学生流畅的表达能力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理解的外化,。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不是没有见解和感悟,而是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写了一大段文字,得分率却很低,究其原因就是“胸中无类型,手中无范式”。高考答案要求思路清晰、要点齐全、术语准确。因此让学生能够用规范的语言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是训练的重点和难点。
  要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表达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答题的基本模式:
  (一)意象类:1.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点;3.揭示作者情感。
  (二)意境类:1.找出诗句的物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意境;4.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练字类: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运用的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看其描述的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四)表达技巧类:1.指明表现手法;2.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简要说明表达效果。
  (五)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1.先解释诗句具体写了什么,具体描述出来;2.抒发了什么感情,暗寓了什么。
  其次,要掌握一些鉴赏述语。鉴赏术语具有概括性,运用这些术语就更准确和规范。常用的鉴赏术语可以概括为:
  景物形象类: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富丽堂皇、雄奇优美、瑰丽雄壮、虚幻缥缈等。
  表达技巧类: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对比、烘托、反衬等
  思想类: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等
  情感类:寂寞、超脱、豪放、婉约、思乡、怀友;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激愤;恬淡、闲适等
  这样学生形成思路清晰,用语规范,不丢不漏的良好习惯,克服了表达难关。
  综上可见,古诗词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只要我们掌握了解了诗歌鉴赏的这几种基本能力,高考诗歌鉴赏题就迎刃而解了。
其他文献
著名媒体人杨澜曾说过,“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由此可见,成长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其中心灵的成长尤为重要。  在人生中,内在的心灵的成长,“是一个一直在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也许一时在某种场合和时期达到了一种平衡,但这种平衡是短暂的,可能瞬间即逝,不断被打破”,心灵成长的核心应是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心灵的成长是一个人不断地对世界认知的过程,是主动学习,或被教育,接着有醒悟,提高成长
期刊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对旧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了巨大冲击。怎样在新课标背景下上好一堂语文课?这其中有很多艺术。我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新课程理念,学习、探讨、尝试,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  一、首先要以学情为依据分析和处理教材。  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现状和兴趣爱好等情况充分掌握,并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设置,教学重点的确
期刊
鲁迅先生的《药》,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的考验,至今在文学史上仍然闪耀着夺目的思想艺术光辉。然而,无论是文学评论界,还是语文教育界,对于《药》的研究虽然是富有成果的,但恐怕还算不上是深入的和富有生气的。作品问世以来,初期反应中的那些有意无意的贬损和曲解自不必说,就是目前呈现出的某种停滞状态,也是差堪忧虑的。认为《药》“采取双线结构的方式”(《论〈药〉》载《文学评论》1978年第4期)“写了华夏两家
期刊
谈鲁迅《祝福》的艺术成就,人们大多会注意到它倒叙的结构、“画眼睛”的手法、命运悲剧与祝福氛围的对照等,至于反复这种修辞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悉心留意的人恐怕就少了。对于小说社会环境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心态的展示、人物悲剧的深化,反复这一修辞手法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下面尝试做一点简单的析述。  一、突显社会环境的丑恶  小说在对鲁镇祝福的习俗和情景作了一番介绍后,有这么一段话:“年年如此,家家如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实施,语文这个综合性的学科,其任务更加明确突出:语文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母语教育,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文学品位和审美能力,传承祖国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言文学的美,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启发揣摩,品评语言美。  我国的语言文化积淀了五千年的精华
期刊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试题一直是高考语文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主要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类试题也是考生容易失分的试题,考生在做这类试题时,往往感觉到无从下手,在答题时抓不住要害。诗歌阅读最关键的一点是把握诗歌的情感(诗歌的主旨)这根主线。  诗歌是用来抒情的。诗歌抒情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古典诗歌中有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如“喜”、“悲”、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便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是穿新鞋,走老路,缺少实效,而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活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其效果如何,我认为关键在于语文教师。  在这里需要探讨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到
期刊
古典诗词鉴赏是高考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看到许多老师非常注重诗词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总结了许多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也进行了大量的习题训练。可是,学生做诗词鉴赏题依然是隔靴搔痒,照猫画虎,不能充分赏析出诗词的特有意蕴。  积累赏析诗词的形象意境、表现手法、语言、思想感情等的方法和术语当然重要,但这都离不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基于此,教学和复习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必要针对学生的创造性
期刊
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有的教师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一段一段地读,一句一句地讲,一字一字地解,老师台上口干舌燥,学生台下昏昏欲睡,效果极差。文言乃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民族智慧,闪耀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学好文言文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传统文化名篇不应沦为
期刊
新课标关于综合性学科的设立,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的提出,极大地刺激了当前各科的教学,促使了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迅速改革,可以说,综合性学习已经引发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次大变革。其实,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不是现在才有,而是现在才引起我们的关注。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综合性学习呢?  一、找准契合点,大胆整合  典型新颖的成语故事、详实科学的有关史料、历练情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