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歌咏怀——高考诗歌阅读方略浅谈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chuanqi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试题一直是高考语文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主要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类试题也是考生容易失分的试题,考生在做这类试题时,往往感觉到无从下手,在答题时抓不住要害。诗歌阅读最关键的一点是把握诗歌的情感(诗歌的主旨)这根主线。
  诗歌是用来抒情的。诗歌抒情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古典诗歌中有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如“喜”、“悲”、“怨”、“恨”、“愤”、“忧”、“怅”、“思”、“想”、“独”、“忆”、“怀”、“寂寞”、“伤心”、“惆怅”等等。抓住这些词语,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明确诗人“喜什么”、“悲什么”或“忆谁”等,就可找到情感的指向,归纳概括出诗人的情感。例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直接抒情的诗歌主旨把握很容易,故在高考诗歌鉴赏中,很少出现,用来考查我们的诗歌大部分是间接抒情的。
  间接抒情的诗歌主要指借人(古人或抒情主人公)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叙事抒情。古人常常立象以尽意。所以这类诗歌才是我们要关注的焦点。
  一、借人抒情
  诗歌中作者描写的人物或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其情感因人而异,如迁(谪)客常怀仕途失意的苦闷,抒壮志难酬之慨,发命运无常之叹;游子多怀羁旅愁思,悲孤寂冷落,或思亲念友;渔父有寄情山水的悠闲,隐居的喜悦,安贫乐道的思想,或对官场的厌倦;闺妇可以念远怀人,抒独守空闺的哀怨;征人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豪情,久戍边关的乡愁离恨,军旅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情和归家无望的哀痛等等
  二、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某个意象,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感情,表达什么主旨。如04年全国卷晏几道《鹧鸪天》: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注】①翠微:青翠的山色,此处指青山。②取次:随意。
  这里“杜鹃”这一意象对理解整首诗的感情很关键。杜鹃,又名子规、杜宇、蜀鸟,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诗中的杜鹃常常用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理解了“杜鹃”这一意象,也就理解了本词的主旨——游子思乡。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在漫长的诗歌创作过程中,许多“象”被人们赋予了固定的“意”,如“长亭”象征“送别”,“梅花”象征“高洁的人格”,“红豆”象征“相思”。 “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多读诗歌,积累意象,对我们读懂诗歌大有裨益。
  三、托物言志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步骤
  第一步:找出所咏物的外部特征
  第二步:体会所咏物的精神品格
  第三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由物联系到诗人的精神追求
  如: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这首诗通过描写孤桐虽孤独却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的外部特点来歌颂孤桐的精神品格:孤独、正直、向上、贴近大地、坚强。联系王安石(1021-1086)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后辞官退居南京),了解作者写孤桐的目的。抒发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情怀。
  四、借古抒情(咏史诗)
  咏史诗的特点:凭吊古代人或事,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借古讽今,劝谕统治者借鉴历史,讽刺统治者荒淫无耻,抨击时弊。或怀古伤今,喟叹朝代的兴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或借古抒怀,寄托对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况,抒发豪情壮志,或自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功业未就鬓发已白。
  五、叙事抒情
  通过诗人所写之事来抒情,如“送别”“离别”之事,有离愁别恨,或表明心志,或劝勉、鼓励、安慰等。 “相逢”既有短暂相聚的喜悦,也有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等情。“辞官归隐”有归隐的喜悦,有对仕宦的厌倦,有忘情山水的悠闲,或不为当道所重的怨情。“饮酒”有频频劝饮的惜别之情,有细细小酌的遣愁之意,有开怀畅饮的豪迈之情等。其它如登临、垂钓、晚泊、归家等等事情都蕴含一定的情感。
  如2007年广东语文高考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从注释②中可知诗人遭遇了国灭家亡的人生巨变,因“无梦还家”才“独立青峰”;结合注释①可知诗人坚贞不屈,决不向敌人屈膝,故用斗严寒、抗冰雪的梅花来激励自己。故全诗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以及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可见只要我们在鉴赏诗歌时,紧紧抓住诗歌情感主旨这根红线,披情入理,拨开迷雾,找到诗歌的本真,获得高分就不难。
其他文献
暑期的校本课程培训给我感触很深,其中最让我深思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教学与教研问题。作为一线教师,除教学外,要不要关注教研?该如何处理好教学与教研的关系?开学的全校工作会议,让我明确了本学期的一个目标,那就是:处理好教学与教研的关系,做到教学不误教研,教研促进教学。  说实话,学校里平时考评的时候,更多注重的是教学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而在评职称的时候,注重的却是教研的成绩。教学是硬杠子,有来自方
期刊
辨析病句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很多同学在辨析病句过程中有一种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感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病句题做多了,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标志性的东西。记住这些标志,对我们做题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顿号  1.语序不当  例:这项基金,是对公益林管理者发生的管理、抚育、保护和营造等支出给予一定补助的专项资金。  析:根据事物的逻辑顺序这个句子应改为:公益林管理者所发生的营造、抚育、管
期刊
近年来,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工孩子缺乏父母的合理管教,导致农民工子女教育严重滞后,留守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留守学生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隐患。在当前形势下,我认为学校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优势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就语文学科来讲,要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1.我认为德是
期刊
当前文言文教学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大多数语文教师认识到诵读教学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但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诵读教学的方法,有的教师以播放录音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范读;有的教师能够亲自为学生范读,却没有安排在最佳时机;还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自读的重要性,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读时间。我们认为,按照“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录音范读——学生再读”的方式进行,诵读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学生自读  
期刊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三维目标,其中之一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明确指出,“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在所有科目中,最能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当数语文了。语文是情感的载体,语文就是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在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也确实不会忽视体会
期刊
著名媒体人杨澜曾说过,“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由此可见,成长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其中心灵的成长尤为重要。  在人生中,内在的心灵的成长,“是一个一直在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也许一时在某种场合和时期达到了一种平衡,但这种平衡是短暂的,可能瞬间即逝,不断被打破”,心灵成长的核心应是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心灵的成长是一个人不断地对世界认知的过程,是主动学习,或被教育,接着有醒悟,提高成长
期刊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对旧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了巨大冲击。怎样在新课标背景下上好一堂语文课?这其中有很多艺术。我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新课程理念,学习、探讨、尝试,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  一、首先要以学情为依据分析和处理教材。  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现状和兴趣爱好等情况充分掌握,并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设置,教学重点的确
期刊
鲁迅先生的《药》,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的考验,至今在文学史上仍然闪耀着夺目的思想艺术光辉。然而,无论是文学评论界,还是语文教育界,对于《药》的研究虽然是富有成果的,但恐怕还算不上是深入的和富有生气的。作品问世以来,初期反应中的那些有意无意的贬损和曲解自不必说,就是目前呈现出的某种停滞状态,也是差堪忧虑的。认为《药》“采取双线结构的方式”(《论〈药〉》载《文学评论》1978年第4期)“写了华夏两家
期刊
谈鲁迅《祝福》的艺术成就,人们大多会注意到它倒叙的结构、“画眼睛”的手法、命运悲剧与祝福氛围的对照等,至于反复这种修辞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悉心留意的人恐怕就少了。对于小说社会环境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心态的展示、人物悲剧的深化,反复这一修辞手法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下面尝试做一点简单的析述。  一、突显社会环境的丑恶  小说在对鲁镇祝福的习俗和情景作了一番介绍后,有这么一段话:“年年如此,家家如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实施,语文这个综合性的学科,其任务更加明确突出:语文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母语教育,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文学品位和审美能力,传承祖国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言文学的美,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启发揣摩,品评语言美。  我国的语言文化积淀了五千年的精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