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演示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ny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练习使用显微镜”为例,说明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如何有效地运用直观演示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感性认知,引导学生思维迁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 直观演示法 初中生物 显微镜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直观演示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让学生观察所学或与所学内容有关的事物,引导学生形成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手段。国外著名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率先提出直观性教学原则,他曾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国内针对直观性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对直观教学的重要性和功能、某种直观教学手段的优势论述,但关于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直观教学的课堂实践较少。
  基于以上情况,下面以人教版初中生物“练习使用显微镜”为例,说明如何有效地在初中生物课堂中,通过直观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感性认知,引导学生思维迁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 设计理念
  许多生物学概念比较抽象,教师怎样帮助学生获得直观认识,从而使学生准确理解生物学概念成了教学的一个难点。在以往“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落在如何使用显微镜上,忽略了对显微镜构造的讲解。其次,由于学校条件、课时紧张等限制,不能做到上课时每个学生一台显微镜,致使学生对显微镜构造的认识比较模糊,从而盲目地使用显微镜。学生不清楚显微镜的构造,也就不能很好地爱护仪器,更不能关注到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不利于完善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下面以“练习使用显微镜”为例,采用直观演示法进行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2 教学设计
  2.1 教材分析
  “练习使用显微镜”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本节内容先介绍显微镜的结构,再通过实验介绍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先理论后实践的编排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为实践操作显微镜观察动植物标本奠定知识基础。
  2.2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生物和生物圈有了基本认识,知道了显微镜是常用于生物科学探究的仪器,但尚未接触过显微镜。且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仍较弱,若教师按以往的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落在显微镜的使用上,会造成学生对显微镜结构认识不清,从而盲目甚至错误地使用显微镜,科学探究工具认识使用不当,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2.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认识并准确说出显微镜各结构的名称。
  能力目标:通过“看图找镜”活动,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类比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
  2.4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并能准确说出显微镜的结构。
  难点:如何快速准确地记住显微镜的结构。
  2.5 教学过程
  2.5.1 开展活动,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PPT展示在三种不同倍数放大镜下所观察到的桔子皮,组织学生开展“看图找镜”活动。学生使用三种放大镜来观察桌上的桔子皮,找出与PPT上图片对应的放大镜,并说出手中不同倍数放大镜的厚薄、弧度有何区别。学生动手观察与感受,说出放大镜倍数与其厚薄、弧度的关系。教师总结:放大镜倍数有限,不能满足科学探究的需要。教师再次引导:如何利用手中现有的放大镜,观察到放大倍数更大的橘皮图像。启发学生尝试重叠观察后,教师介绍复式显微镜发明的背景,使学生理解透镜重叠可增大放大倍数是显微镜的一个基本原理,并将学生完成“重叠”这一动作与显微镜的结构联系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活动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在学生通过“视觉”与“触觉”切身融入课堂后,教师再循循善诱,勾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锻炼学生动手探究能力,做到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通过科学史将活动与新课衔接起来,引导学生思维迁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实现情感目标。
  2.5.2 建立联系,讲解新知
  教师手持两个放大镜,向学生示范通过重叠的两个放大镜观察桔子皮的动作(同时显示一张完整的显微镜图片),在演示的过程中逐个讲解显微镜各结构的功能(同时在课件上指出该结构),并在黑板上依次贴出各个结构的KT版(一种类似泡沫塑料板的轻便新型材料)模型。之后,教师补充光圈、压片夹和转换器结构,使学生脑海中显微镜的构造更为完整。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重叠动作”演示,指引学生将其与显微镜结构相结合,提高学生类比思维能力。教师糅合直观演示法三大要素——动作、语言、图片,引导学生将“靠近眼睛的放大镜”类比为显微镜的“目镜”,将“靠近物体的放大镜”类比为显微镜的“物镜”,将放置桔皮的“桌子”类比为显微镜的“载物台”,将“手臂支撑固定两个放大镜”类比为显微镜的“镜臂和镜筒”,将“镜筒”类比為“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将“上下移动两个放大镜”与“粗细准焦螺旋”的作用进行类比,将“叠加使视野变暗”与“反光镜”的作用进行类比。通过类比,加深学生对显微镜结构的认识,使学生更加地理解显微镜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5.3 贴出模型,巩固旧知
  教师布置任务:一名学生上台试着贴出显微镜各结构名称,其他学生自行回忆。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依次指着黑板上KT版显微镜模型的各个结构(同时说出该结构作用),学生集体回答说出该结构名称,由此总结本堂课内容。最后,教师展示100X显微镜下的橘子皮图片,结束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快速准确地说出显微镜各结构名称,达成教学知识目标。通过展示高倍镜下桔子皮图像,激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求知欲,为下节课显微镜的操作作铺垫。
  3 教学效果及反思
  实践发现,教师通过“看图找镜”活动,引导学生重叠“两个放大镜”,亲身体会“显微镜的结构”,最后贴出显微镜结构模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并将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上,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准确快速地说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达到了教学目标。
  此外,当用“手臂支撑两个放大镜”和“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类比为显微镜结构中的镜臂与镜筒时,学生并不能清楚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请学生上台示范再辅以文字补充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类比联想能力。
  鉴于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1) 采取多种直观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如图片展示、模型构建、亲身示范等,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 基于学生的学习背景和课堂反应,教师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如直观地通过语言强调或补充说明等,帮助学生思维迁移,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参考文献:
  [1] 幸嘉萍.直观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J].药学教育,2013,02:23-25.
  [2] 王鹏.高中生物学直观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3] 杨景武.直观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解剖学杂志,2005,01:119.
  [4] 欧成勇.浅议直观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J].读与写,2006,07:39 36.
  [5] 杨兴英.论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性[J].铜仁师专学报(综合版),2000,03:42-43 10.
  [6] 平岚.中学地理概念的直观教学策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3.
  [7] 朱玉婷.高年级小学生几何直观的应用现状调查及教学建议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其他文献
摘要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以“人体的激素调节”为例,尝试如何具体地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关键词 生物学科 核心素养 生物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主要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
目前,我国学者对学生近视的研究并不少见,如:徐州医学院对徐州市区中学学生的近视进行过调查分析,江苏省常熟中学华益对苏州市部分高中也进行了学生近视的调查等。当然在我国其他省份也有不少类似的调查。但是,这些调查多为近视程度和近视率的调查及相关原因的分析,没有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或对策略的检验。  1 研究的目的   为了解中学学生的近视状况,课题组于2013年对兴化中学高一、高二和高三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
摘要:课堂评价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语言,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及时反馈,课堂评价语言对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课堂评价语言的重要性,甚至忽略了对课堂评价语言的设计,导致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枯燥单一,甚至只是在浪费时间,对学生的发展和课堂良好氛围的形成没有任何作用。因此,怎样规范课堂评价语言,提高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能力
1主题提出的背景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指出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生物教材(以下简称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人体需要的主要營养物质”中有一个验证性实验“
摘要 通过真实的案例设置情境,在情境中进行环环相扣的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从事实性知识构建概念性知识,再到科学思维的升华,促进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形成概念体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关键词 情境设置 问题驱动 概念体系 科学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 91  文献标志码B  1 对问题驱动教学法的认识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从教学内容出发,在特定的情境下设计
摘 要 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同课异构比较,认为应用新媒体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更契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从而收到了异曲不同工的效果。  关键词 同课异构 新课程标准 基本理念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相同的乐谱,不同的人演奏会有不同的效果;相同的乐谱,同一人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人说,如果教材是乐谱,教学过程就是對
一、已知平移前点的坐标,确定平移后对应点的坐标    例1 如图1,已知△ABC的顶点B的坐标是(2,1),将△ABC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点B平移到点B,则点B的坐标是( )。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摘要:阐述了基于真实性情境的创设,并立体挖掘情境的价值所在,产生任务驱动,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不可测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深度学习 真实性情境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
1 教材分析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中心一节是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通过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介绍,可以使学生对细胞形成整体印象,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从第一节到最后一节,由外向内依次介绍细胞的结构与基本功能,使学生对细胞的认识形成清晰的层次感。  其中“细胞核”一节包括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细胞核的功能初探。教材提供了四份资料,实际是通过四组实验来说明细胞核
摘 要 主要从核心概念学习、科学方法学习、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四个方面来设计学习单,以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学习单 学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要研究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