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订立中应注意和防范的问题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g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合同关系纷繁复杂,合同纠纷也难免形形色色,因而,当事人在交易中订立有效的合同各自信守承诺,对提高当事人的责任感,保证交易的稳定,实现当事人的预期利益,进而实现市场经济的稳定和繁荣无疑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作为合同的当事人,如何做好订立合同的前期准备工作,了解对方的履约能力及经济状况,防止有人设置陷阱而失足误入其中;如何在合同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实现预期的合同利益,如何避免因合同条款不完善、不准确、不明确而导致合同纠纷等等,在现实生活中应得到非同一般的重视。
  
  一、合同陷阱和合同订立过程中的陷阱
  
  所谓的合同陷阱,是指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一方当事人故意制造漏洞或缺陷,使另一方当事人陷入其中,可能遭受合同利益损害或损失的情形。也就是说,合同陷阱就在合同的全过程中,只要有合同就会有陷阱。合同陷阱作为一种"伪装的坑穴",时时"陪伴"着合同。同时,合同陷阱之所以会产生、被使用以及不断蔓延,就在于有一种称之为合同"陷阱利益"的东西存在,用诈骗经济学原理概括为: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这是它的价值根源。合同中有陷阱,是因为陷阱利益的驱使。那么,对陷阱利益的追逐,应该说符合中外的逐利原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的利益定律。
  《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对合同内容协商一致的,合同成立。当事人对合同的标的、数量已经协商一致,但对合同的其他内容没有协商的,不影响合同成立。合同的订立过程,就是当事人双方的意思表示趋于一致的过程,即经过双方当事人的合意,合同才视为成立。这种相互交换意思表示的过程,法律上称之为要约和承诺的过程。
  ㈠要约中的陷阱
  仅仅有要约尚不能发生要约人希望产生的法律后果,即成立合同。可以说,要约是当事人订立合同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只有经过承诺的要约,才能在当事人之间成立以要约内容为内容的合同。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某甲有一套处于闹市区的私房准备出售,他在报刊上刊登了"售房公告",公告中明确写明了房屋位置、结构、面积、出售价格及某甲的联系电话。后某乙见报后迅速与某甲联系,表示愿意以某甲提出的价格购买这套房物,并向某甲给付了2万元定金。几天后,某丙找到某甲表示愿以更高的价格买下该房,某甲因贪图钱财,便与某丙签订了卖房合同。某乙知道后认为某甲违约,要求其赔偿损失,但某甲却以自己刊登的是"要约邀请"而非要约为由拒绝赔偿损失,仅答应归还定金。这就是明显的名为要约邀请、实为要约的陷阱的典型案例。分析其成因:首先,法律条文明确将一般商业广告作为要约邀请,这便为许多并不准备恪守信用的要约人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往往以要约邀请的形式如广告等发出具有具体内容的要约,以便在对方承诺时"可进可退",不想要约那样一旦对方承诺,自己便要受邀约内容的约束。其次,他们在做出承诺时往往以口头形式或以支付定金为承诺的主要方式,而并未与要约人签订正式的合同,一旦发生纠纷,由于缺乏相应的有力证据,往往容易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
  ㈡承诺中的陷阱
  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下面让我们再看一个关于承诺的陷阱案例:某水泥厂生产的水泥因价高质次,销路一直不好,为打开销路,该厂向众多用户发去了《水泥购销意向书》,《意向书》上明确写了该厂水泥的生产批号、数量、价格、付款方式,最后还在《意向书》上写上这样的字样:"接到《意向书》的用户在三日内不表示是否购买,则视为愿意购买,我厂将按意向书的内容发货。"某建筑公司收到《意向书》后认为该厂水泥质量过关不打算购买,也就未向水泥厂做出答复。谁知三天后,几吨水泥便运到了该建筑公司,并声称建筑公司没有在三天内答复,根据《意向书》的规定,便是默认了《意向书》的内容,所以应当买下这批水泥;否则就是违约,要赔偿水泥厂的运费并支付违约金。建筑公司无奈之下只得买下这批质次价高的劣质水泥。分析其原因:水泥厂设下的陷阱看似很巧妙,实际上稍有合同法常识的人便会发现,水泥厂正是利用许多当事人对:"承诺"的不了解,设置了一套"沉默=默认"的强盗逻辑,偷换了承诺的真实概念,制造了这一合同陷阱。其实,合同法明确规定,"承诺应当以通知的方式做出,但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表明可以通过行为做出承诺的除外。"可见,法律对"承诺"的规定是要求承诺人必须以积极的行动的方式向要约人表示,包括书面或口头通知,也包括一定的行为,但是沉默却不是承诺的方式之一,即使要约人发出的要约中明确写明了诸如"不答复即视为承诺"的字样,对受要约人而言也是无效的,并不改变承诺的必备形式。
  
  二、合同订立中的陷阱成因归纳
  
  通过以上对要约和承诺产生的陷阱论述,合同订立中之所以有陷阱分析其产生原因可归纳以下几点:
  1、麻痹大意未能洞察对方真实用意。许多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被对方的花言巧语所蒙蔽,轻信对方所宣称的实力、条件、优势,便贸然订立合同,一旦订立合同后才发现上当受骗,但为时已晚。实践中许多合同欺诈方也正是利用对方当事人的粗心,精心纺织一套谎言,诱骗对方上当的。
  2、疏于调查了解,轻信对方言语吹嘘、炫耀。许多合同当事人在合同成立前,都没有严格按照订立合同应遵循的步骤进行实地调查、了解,而是根据对方的一番吹嘘或不能说明资质、实力的所谓"文件"、"证明"就盲目轻信、草率地签订了合同,导致上当受骗蒙受损失。
  3、防范意识浅薄,无意中泄露商机。现代社会中商业秘密是商战中克敌制胜的奇招,许多企业视其为企业法宝倍加珍视,严加防范,也正如此,商业秘密也成为不少商战中欺诈者的觊觎对象,不择手段将其获取。如果作为商业秘密持有人的企业不重视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为一纸合同遮住了眼,中了欺诈方"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圈套,就会丧失商业秘密,在商战中处于被动。
  
  三、合同订立中防范陷阱的对策
  
  合同签订是合同双方当事人依法就合同的条款协商议订的法律行为,是当事人双方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明确相互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步骤。合同的签订是确立合同关系的第一步,只有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并以固定的形式将双方的权利义务确定下来,才谈得上合同的履行和违反合同的法律责任。合同签订既然是一种重要的民事法律行为,那么就需符合法律行为的一系列原则,以避免当事人恶意制造合同陷阱。所以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符合:合法原则,意思表示真实原则,平等协商原则,等价有偿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㈠对合同当事人主体资格的审查
  合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是联系商品生活者,经营者的纽带。但合同当事人必须具备国家法律规定的条件和资格,即必须具备成为合同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所谓权利能力是指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以自己的名义参与民事活动,从而设定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民事主体的权利能力是其行为能力的前提,所谓行为能力是指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通过自己的行为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或能力。作为民事主体的公民、法人及其它组织,都各自有其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但法人及其它组织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与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不同,客观存在们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往往受其经营范围的限制而各有不同。因此,必须根据其不同情况,做出具体审查。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必须以法定程序设立,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
  ㈡对签约人员的资格审查
  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当事人往往亲自参与,进行谈判磋商,议定合同的内容,但由于当事人能力和精力的限制,不可能事事亲自去做,因此往往委托他人来代替自己承办签约的具体事宜,尤其对于法人来说,其是社会组织,它的行为能力因法定代表人来行使,故更有必要委托他人来承办合同事务。签约人员代表当事人的意思,具体负责合同的事宜,并由当事人承担签订合同的法律后果。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些不法分子,冒用和盗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进行诈骗活动,给合同当事人造成严重损失的现象,多有发生。因此,在签订合同时,仔细审查签约人员的资格,以防止不当受骗,十分必要。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法定代表人的审查,首先,审查法定代表人的证明书,确认其是否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次,审查其行为是否在其职权范围内。对法人的工作人员的审查,一是其职务代理是否属实;二是其签约行为是否符合该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三是签约行为是否与其职务相称等。对委托代理人的审查,是否有代理证书,是否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签订合同,是否以合同当事人的名义进行签订行为等。
  ㈢对合同当事人履约能力的审查
  履约能力是指合同当事人全面地、正确地履行合同条款所确定的义务,使双方当事人权利得到完全实现的能力。当事人签订合同的目标是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和经济利益,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其基本的前提是当事人是否具有履约能力,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财产基础、供资能力、技术条件及良好信用。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一些合同的一方当事人虽然主体资格合法,合同的签约人员也符合法律的要求,但没有履行合同的经济能力,造成合同得不到实际的履行,必然损害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此外,另有一些企业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仍然与其它单位签订合同,以图达到一定的非法目的。这类行为,实质上具有欺诈的性质。所以,在签订合同时,有必要对合同对方当事人的履约能力进行仔细审查,以确保所签订的合同得到全面有效地履行,最终实现订立合同的目标。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财产状况的审查,供货能力的审查,人员、技术及设备条件的审查,履行信用的审查等。
其他文献
摘 要:热轧宽带钢板形是生产厂和用户重点关注的质量指标。精轧工作辊原始辊型配置对于板形控制起着关键性作用,通过理论计算并运用新工作辊辊型,板形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原始辊型;热膨胀;弹性变形;合成凸度。    一、前言    莱钢1500mm热轧带钢生产线年设计能力200万吨,主要产品为碳素结构钢、优质碳素结构钢、低合金高强度结构  钢、管线钢。厚度从1.2到20mm,宽度从700-135
期刊
日前,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扩大内需以拉动经济增长,旅游消费具备拉动内需的优势特征,因此各级政府将更加重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莱西市的旅游业还处在一个萌芽阶段,但是旅游资源丰富,如果进行全面的开发利用,必将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对莱西的旅游业进行开发应主要冲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旅游定位,突出本地特色    全方位开发旅游资源,塑造城市新形象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每个城市都有不同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抢险救灾行动日益增多,其财务保障还存在体制不够健全、保障环节交叉重叠、财务监督控制乏力等问题,重点强调,应借鉴以往的经验,进一步健全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执行方案,建立严谨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指挥体系,采取科学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技术方法。  关键词: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际安全形势逐步改观,海峡两岸关系趋于缓和,我国军事斗争准备的
期刊
摘 要:人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道德在一定意义上是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把衡量道德的标尺;而作为个体的社会人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不断提升人的道德层次,最终形成良好的自觉的道德意识。  关键词:人;道德;道德层次;道德意识。    “人的本质是种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社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过程,是人类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战时资金保障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强调适应"打赢"要求,做好战时资金保障工作,必须转变战时资金保障观念,明确战时资金保障重点,制定战时资金保障方案,加强战时财力供应,加强应急保障人才储备。  关键词:战时财务;资金保障;管理措施。    战时资金保障的特点决定了财务部门必须在时间短、变化快、经费需求量大、物资供应任务重的情况下,做好各项资金保障任务。这就要求财务部门必须进一步强化"
期刊
摘 要:撰写《试论司法警察建设理念的更新》一文,目的在于以"三个至上"重要思想为指导,分析和把握形势任务发展对司法警察建设理念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推进司法警察建设,应树立执法效果相统一、服务审判执行工作大局、职业道德、以当事人为本、效率、从优待警、执法能力建设、争先创优八个方面理念,不断推进司法警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司法警察;建设工作;理念更新。     "三个至上"重要思想是人
期刊
摘 要: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对一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发展壮大,目前己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支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其中最大的发展瓶颈就是融资困难。本文将从企业融资理论出发,进一步探究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融资难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结构;融资担保体系。    从中
期刊
基层人民法庭是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处于化解和调处矛盾纠纷的最前沿、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线,承担着80%以上的审判任务,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是沟通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人民群众监督和评价人民法院工作的"窗口",是基层民主与法制的"助推器",是农村和社区良好道德风尚的营造者和守护者,是人民法院基础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最高法院于2005年9月作出了《关于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的
期刊
佛家重因果,注重今生来世,强调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与之相比,对因果关系予以如此高度重视的,可能再也没有能够超过司法审判的了。  笔者在这里所要强调的,并非是法律上的因果,而是由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扭曲,在诉讼裙带论的误导下,所形成的对预期裁判的错误因果推论。  公元2005年某月某日,笔者开庭调查一起租赁纠纷案件。原审原告系某外省设备出租人,被告系本省设备承租人。被告因拖欠原告租赁费,为其出具无还
期刊
摘 要:侵占罪是财产犯罪的重要罪名之一,2007年的许霆案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关于盗窃罪与侵占罪区别的争议。虽然许霆最终以盗窃罪被判处5年刑罚,但律师界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并不信服。与许霆案类似的2001年何鹏案正在进行申诉,许霆案的"特案特判"是否具有一定范围的适用效力和影响力?本文拟就侵占罪的概念、侵占罪的对象范围以及侵占行为的表现形式进行详细论述,对我国的财产犯罪中的侵占罪进行重新解读,以抛砖引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