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意识.规范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ghaiyuemeng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阅读历来是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分值还在呈上升态势),也始终是考生的心头之患,素有“华容道”之称。面对此类题型,考生常常是“握笔四顾心茫然”。做之前“心存畏戒”,做之时“无从下手”,做之后“难估对错”。即使材料似曾相识,也因题目新问题深而收获甚微。
  其实,只要我们认真研读历年来相关的高考内容,就不难发现,现代文阅读(主要指文学作品阅读)的解答还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
  
  一、注重三个积累
  
  1.语感积累阅读离不开语感,没有语感的参与,阅读就会举步维艰。当我们需要对一篇文章进行整体把握时,没有分析,没有揣摩,没有咬文嚼字,一切皆靠自己的直觉,此时语感的作用便显得举足轻重。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它就来自日常阅读。阅读时,要养成“一看标题、二看作者、三看体裁、四看主旨、五看注释”的良好习惯,从而快速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知。还要勤阅读,尤其是注重朗读,养成对修饰性词语和重复性句子的敏感性,品味再三,明其意蕴,赏其妙用,因为命题者往往就是通过关键词句来检查阅读者的语言理解力和信息筛选能力的。
  2.知识积累培养语感首先需要知识的积累。语感的力量首先是知识的力量。文体知识、词汇语法、修辞常识等,都是阅读者所必须具备的,无“知”便无“能”。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反之亦然。文章不是空中楼阁,阅读也非一蹴而就,只有脚踏实地注意积累,命题者设置的解题障碍才能轻松清除。质的飞跃离不开量的积累。张中行先生说:“读好文章,从两方面学,一方面是内容,要透彻了解它传播了什么知识,宣扬了什么思想;另一方面是表达,也就是在写法上或语言文字上有什么可取。”
  3.题感积累和数理化一样,语文同样需要多做经典的题目,依靠自己若干次答题经验的积累,形成直觉,学会迁移,从而快速找到解题途径并得出正确答案。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述题的题干设置是经过仔细推敲的,绝无多余字眼,每一个字都有它的意图,必须仔细研究。一般来说,命题人既想考查考生又不想让考生越轨,就会在题干中有所提示,因而题干常常具有显示答题区位、指示答题方向、表明命题意图、暗示作答方法的特点。例如2005年全国卷(三)第17题: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1)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2)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第三段对于篝火的描写和第三段的主体内容——山峰的气势之间的关系,这是答题方向;问“作用”,作用是在表现技法的运用中产生的,题干显示的命题意图是描写篝火燃烧用了什么手法,产生了什么效果。“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这是指示答题区间。
  总之,只有吃准命题者的意图要求,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强化两个意识
  
  一般说来,说话或行文总有特定的语境,而特定语境中往往还有特定的氛围。这些特定的氛围常常是连接和组成语句的重要因素。现代文阅读,“语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文章中的某一词语或句子的理解,不同于平常静态的解词释义,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即上下文)瞻前顾后,上钩下联,整体感知,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例如2004年江苏卷: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什么?(不超过30个字)
  这是理解一个偏正短语的概括义,其中心词是“文化意义”,上文说:“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不难看出,答案就在这句话中,即“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
  再如2004年湖北卷:从文中看,“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呢”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题目要求理解一个文段的总结句,全段写道:“怀表在我身上焐得挺热,我时常摸出看看它。我听到的是时间的足音。我不可能是敲木鱼的和尚,应该承认已进入暮年,但还有点晚晴中的火红;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呢。”从画线句的上文中我们就会捕捉到“时间的足音”、“进入暮年”、“有点晚晴中的火红”这三个重要信息,再联系全篇的中心——写对父亲勤奋上进的感悟。这样,答案就可拟定为两点。
  “1.虽已年迈,仍要珍惜余生,振作精神。2.永葆青春,像父亲那样积极进取。”
  这两道题,都是从语句的内涵命题的,须结合语境来分析,从语句所处的语境中分析、辨识、挖掘、提炼,从而才能追根究底。
  除了要有“语境”意识,还应有强烈的分值意识。
  要看分下笔。阅读题的分值有时会对你的答题有启发,如果是2分,则得分点是一至两个;如果是4分,则得分点是两至四个;如果是6分,则得分点是三个或六个;如果是5分,得分点一般是两个,但肯定答案比较难组织,会涉及提取、整合信息等许多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文阅读的后期复习,要特别关注对高考试题尤其是全国卷的答案的研究,这是聪明人走的一条“终南捷径”。
  
  三、追求一个规范
  
  这一个规范就是平时反复强调的解题规范。粗心的同学尤应注意以下两点。
  1.表述形式要规范:怎么问就怎么答,不混淆、不弄错题干要求,解答时要字正句顺。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是平时成绩好的同学常犯的错误;更不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甚至闹出笑话。
  不同的题目往往有不同的组织答案的方法。答题须遵路,才能做到准确明了。如问“作用”,它的答题格式是:手法 手法结合内容产生的效果。例如2005年全国卷(三)第17题第一小问,作者用了反衬手法,反衬的作用是以次衬主,突出主体,第三段描写主体是山峰的气势,夜晚看到的是“山影”,山影在火光衬托下“令人魂悸魄悚”。整合起来就是这一描写反衬张家界夜空山影的摄人魂魄。
  现代文阅读归纳概括题一般都要求回答“哪些”或“哪几方面”,这是在暗示你要分点作答。这就需要我们树立“赋分”意识,即根据试题的分值来大胆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在具体分条表述时,一定要注意用①②③标出序号,以示分点清楚。各点的次序在有把握的情况下,要按照文中的先后顺序;没把握的时候,要先主后次。有字数限定的,一定要在规定字数内作答;没有字数要求的,在把握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多答,多答一点就可能多得一点分,况且多答也不倒扣分。
  2.内容表述要规范:要什么给什么,不遗漏不矫情,言简意赅,前后对应,条分缕析,一目了然。平时注意用语规范,不能出现错别字或病句,多研究答案如何解,多留心别人怎么谈,多思考应该怎么说,想得清就应该能道得明。
  这里还必须强调一点,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全部在原文中,70%的是直接或相对直接的答案,只有30%的答案是需要考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的。方法是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词语,并作简单而有序的组合。“答案只在文章里不在头脑中”,这一观念,每个考生要铭记在头脑中,溶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对似曾相识的题目要特别警惕,要时刻记住从文章本身去思考,去搜索答案,以文解文,而不应先入为主,去想以往的答案是什么。
  只有规范答题,才能提高解答的质量。
  
  (责任编辑 吕 行)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创新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在以往,教师及社会更多的在意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在今天,更多的是在意学生的综合能力,即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所以,如何让教学模式满足这些要求,符合教育发展理念,这便成为众多教师所要积极讨论的课题。在这些新生的教学模式中,任务驱动法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还能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和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歌鉴赏在高考卷中已经连续出现了10多年,成为一道高考语文必考题。特别是2002年以后,更是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在第Ⅱ卷中,比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时增加了难度,增大了鉴赏的表达空间。其考查范围广泛,包括唐朝以前的古体诗、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明诗、清诗等,又以代表我国古代诗词最高成就的唐宋诗词为主。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不喜历史,疏于读书,对“曾国藩”这个名字一度只停留在政治人物的理解上,甚至更多的是从某些影视剧里获得的负面感觉。某日偶读报纸,发现伟人毛泽东曾与友人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于是激发了想了解曾国藩的极大兴趣。通过查阅资料方知,其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著作和思想也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一向得分较低。在作答中,考生一要解决怎样“去读”的问题,二要解决如何“作答”的问题。对于“读”的问题,考生应该在充分备考前提下有备而读。备不同材料的不同处理方法,备不同问题的不同思考方法。对于“答”的问题,考生一要“明题析文”,做到“切中肯綮”;二要“扼要整合”,做到“一语中的”。对考生来说,“有备而读”“设法而答”不失为解答现代文主观性阅读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先说“读”的问
中国文人常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与达,皆兼济天下。所以,他的情怀是动人的、高尚的。  年轻的杜甫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对治世报国怀有雄心壮志。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便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
今年10月中旬,我上了八年级上册第14课《故宫博物院》。这是一篇解说词,作者用准确、优美、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故宫博物院。学完之后,我就让学生仿写一篇介绍校园的导游词,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教师把这篇课文再复习一遍。把说明文的顺序整理一下,目的是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景点变换的顺序及写作中的详略得当等。复习完这些内容,接下来在黑板上板书,布置这次口语训练的堂上作业的要求:1.学完《故宫博物院》
书面表达是中考英语卷中的一个重要题型,这种语言测试手段是对学生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性考查。目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较少有教师针对学生的英语写作进行专项训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多年实践经验,笔者现结合教材谈谈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循序渐进,让学生活学活用日常词句  刚接触英语的学生,都具有畏难情绪,一到英语写作环节更是害怕得头疼。有感于这种现状,我先从简单的单词入手,循序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学科被人们定性为“工具性”,认为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因此,在学习中更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文学欣赏与写作能力的培养。这是不恰当的。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首先,这是语文学科自身的内在要求。纵观语文学科的发展历史,“语文”一词始用于1949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对此曾做过如下的说明:“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
地理学科是一个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科学领域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程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也是息息相关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地理教学要生活化,地理学习要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但新教材素材只是一般的普遍的地理活动案例,我们如能选用有地方特色的、学生身边的地理素材,更能丰富教材中课程资源,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
一、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词汇学习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初中毕业生的词汇学习目标应达到五级。学生须学会使用1500—20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要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还要学会运用词汇来描述事物、行为和特征;更要求运用所学词汇进行交际。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词汇的高要求和现行教材词汇量的大幅度增加,给词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