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路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iginalwi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又一次回老家时,正值村里第四次改造公路。而这一次更主要的是美化。这条从步行小道、开造公路、拓宽改道、硬化美化不断演变的乡间之路,记录着我成长的足迹,承载着我去远方的梦想,见证着村庄的繁荣兴盛。
  甲午开春,阳光灿烂。冬日的暖阳照在万物葱茏的绿野乡间,田间地头种苗正在发芽,道路两旁花儿正在盛开,延展的山坡上柚子树正在抽穗,成群结队的鸟儿无处不在地唱着歌、撒着欢。村口约三公里长的水泥路刚刚完成全方位的改造,一直延伸到家门口,道路平坦宽敞整洁。长城似的低矮护墙边种着各种各类的花草,给古老的村庄平添了几分古香古色。道路旁就是田野,空气中弥漫着泥香花香果香,地里的果蔬庄稼绿油油、金灿灿的,既是农民的收获,又成了美丽的风景。装点这里的山无需假装,石头直接从溪里搬运,那山那水那人家,浑然天成,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村落民居,黑瓦白墙,错落有致。春联灯笼,张灯结彩,炊烟袅袅。鞭炮声声,笑声阵阵,喜气洋洋。整个村庄就是一个农家大乐园。
  大年正月,热闹非凡。我们村里家家户户种蜜柚,收入一年更比一年高。老村落庭院建筑整齊划一,小洋房自成一体比比皆是。走亲访友,休闲观光,庭前屋后停放着各式各样的小汽车。公路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若遇神明出游,祈福求安,那便是锣鼓喧天,礼炮隆隆,彩旗飘飘,人声鼎沸。迎送的人马车队像蜿蜒的长龙,延绵几公里。傍晚,路灯、火树、彩带、霓虹等亮丽工程把浸透在绿野的村庄装点得分外妖娆,疑似城里的一隅公园遗落乡间。
  可是,有谁愿意把记忆回放到40年前的这块闭塞之地?20世纪70年代,我刚上小学,开始有了记忆的碎片。记得唯一有条通往镇里的羊肠小道。或泥泞、或坎坷、或曲径、或通幽,走田埂、过板桥、穿林海,翻山越岭,崎岖不平。依然是这块乡土,依然是这些村民,可那时候这里的生产、生活资料大都自给自足,没有更多搬进来、运出去的东西,稀少的外来品,只能靠行走肩挑。偶尔挑担柴火到镇里赶集,吃碗面条打打牙祭,赚点外快补贴家用。其实卖柴火是当时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我也曾随左邻右舍的挑柴火队伍一起去赶集,一趟来回十几公里,即使空手徒步,也不胜体力。特别是在翻越一座叫“垅埪岭”的时候,总会有畏难情绪,叫大人背着翻山越岭也常有发生。上下岭约两三公里,皆为石坎路,且窄而陡,迎面来人需侧身而过。体力较好勇挑重担的人都没办法一口气爬完。所以,在岭腰岭顶都建了凉亭,给人们遮阳避雨,纳凉休息。现如今,古道边,亭子已不复存在,遗址上取而代之的是一棵棵茁壮的柚子树。
  那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山村,吹绿了山野。浩浩荡荡的开路先锋拿起锄头,挑着畚箕,挥动铁锤,推动板车,用愚公移山的精神,自觉加入了开山造路的大军。很快路通了,人流车流量大了,商品进来了,物质渐渐丰富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粮食成了商品可以交易,农副产品、大批经济作物不断涌现。之后的十年间,公路成了最基础的设施,制约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那时,我可以骑着自行车去镇里上中学。虽然遇到多雨的季节也会泥泞满身,但在同龄人当中我已是非常的惬意了,有时路上搭个伙伴则会让对方感动不已。
  时光很快进入了90年代。泥泞、狭窄、弯陡却始终困扰着人们前行的车轮。而这时,我已经是一名光荣的人民税务员,每逢节假日回家,尽管蓝色的税服总要布满灰尘,然而骑上摩托车风驰电掣般穿过村庄的感觉,真能让人倍加昂首挺胸。得益于村村通工程,改造、铺设水泥路终于提上议事日程。“要快富,修好路”。家乡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跨过新的世纪,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有机茶基地得到了深度开发,观光农业方兴未艾,旅游休闲与日俱增。而我家就位于大芹山脚下,是登山的必经之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给这里的村庄提供了更大更灵活的发展空间。拓宽道路,美化村容,建设美丽乡村已成为时代的召唤。
  抚今追昔,感慨之余便是感动。如今在城里工作的我每每开着小车,携着妻儿,一起回家探望年迈的父母时,眼前浮现的是乡村的美景,耳边唱响的是美妙的旋律,心头荡漾的是无尽的甜蜜。
  我深信乡村的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越来越美好。
其他文献
提起花开,很少有人想到冬季。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花只有在万物复苏的春天里才能绽放,春天似乎成了花的代名词。其实不然,许多花在冬季里依然开得热烈红火。隆冬的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腊梅却迎霜傲雪,斗寒怒放,幽香彻骨。冬季的南方,北风萧瑟,寒风凛冽,紫荆花、三角梅、一品香、水仙花……却凌寒盛开,艳丽无比,香气袭人。  人们常说,北有傲立风雪的腊梅,南有绚丽绽放的紫荆。紫荆花又称“香港兰”,因其叶酷似
期刊
在博平岭山脉东北延伸支脉的群山皱褶间,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如一柄祥云缭绕的如意,静卧其间。几百年来,绿色的山风亘古地吹拂,白色的云雾持续地滋润,溪涧清流,山花鸣禽,把村庄涵养得既浑朴又秀逸,既深沉又清新。  一条宽阔的公路萦绕在崇山峻岭的深绿和斑斓之间,银链般闪着现代化的色彩。沿着这样的路,舒适地一边赏“十里花街”的风景,一边向往这个叫做“福田”的村落。  距离华安县城仅36公里的路程,就是拿来染绿
期刊
今年的夏天, 看到网友在朋友圈晒着湖林岛濑荷花的相片,不禁激起了我心中的涟漪,恨不得马上飞到那里饱饱眼福,了却心愿。终于,挨到周末,我与朋友相约去了岛濑,吮吸着乡村的别样空气,来了一趟赏心悦目的旅行。  去岛濑的那天早上,刚下了一场雨。雨过天晴,水洗过的天空格外的清澈透亮,空气更显清新。我们开着车,穿梭在绿流间的山道上。摇下车窗,凉爽的微风拂面而来。我们呼吸着乡野的新鲜空气,瞬间荡涤了心灵的尘埃。
期刊
坐在酒店大堂等待漳州朋友来接,一坐下,工作人员嘴角含笑,口气像对待邻家的阿姨一样亲切,“给您来一杯茶,好吗?”来不及回答,车子到了。时常到处游走,住过不少五星酒店,享受细致的服务不稀奇,但这里是漳州,小小的城市,贴心的招待,惊喜不已,边往外走边回头说:“下次喝。”  这是受训以后的表现,抑或本来待人就体贴亲切?听说漳州旅游并不发达。到老街去逛,一路当地人为多,对于容易赚钱的旅游业漳州似乎不如其他城
期刊
心中始终藏着一片蔚蓝的海。那种海梦幻唯美,但真实可及,就像我们常常在电视上看到那靠近海岛沙滩的、浅浅淡淡的泛蓝海水。像是用颜料染成,蓝得那么纯、那么澄澈通透,可以一眼看到沙底。海,带给我们的大多都是绵绵的诗意与遐想。  小时候,最先从书里认识海。书里的海总是神奇,有许许多多生物与奥秘,它的优美、辽阔总让人产生无尽向往。对那时的我来说,海很神秘,无比博大与深奥。那些描写海边情景的文字,成了我最初的大
期刊
年关前后,冬暖果藏。这个时节来漳州长泰做客,主人家就会摆上红澄澄、甜滋滋的“长泰芦柑”,让远道而来的您尝个够。尤其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备上大大的柑桔迎亲访友,贺喜拜年,大“桔”大利嘛!  闽南栽培芦柑历史悠久。据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和清代《闽产录异》等史料记载,自唐宋起闽南就广植柑橘。“蜜取花间液,柑藏树上珍”,这是唐初漳州别驾丁儒 “闲居二十韵”中题咏芦柑之诗,足见漳州植柑历史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
期刊
二十七年前那个春节刚过,正是春寒料峭的时节,刚满二十周岁的我到长泰县岩溪镇实习,开始模拟成年人的生活。我是个顶真并且有洁癖的人,喜欢讲道理,事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恰巧成年人的生活是有两张脸的,常常不讲道理。我接受不了生活背面那张不讲卫生的脸,很快,一口气生生堵在了胸口,肺都要炸了。我连续三天吃不下饭,怒火翻过眼镜噌噌噌往外燎,两眼珠拉满了血丝,走在路上像景阳冈上那只等待武松的吊睛白额大老虎。  我的
期刊
周末,总有人约我一起到湿地公园跑步,一跑起来,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部美国著名电影《阿甘正传》,“跑,福雷斯,快跑!”珍妮的那句呼喊总在我耳边回响。  阿甘的一生确实都是在不停地奔跑,他把孩子们的追打抛到身后,把同学们的歧视甩到身后;他跑过了橄榄球,跑进了大学;他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过死亡,跑过乒乓球外交的战场,跑遍全美国!可以说,跑是阿甘所能做的最拿手的好事。上帝给了一个孩子75的智商,
期刊
一  每次路过县人民大会堂门口,总会不经意回望,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样一幅画面:一个满脸稚气的小女孩,手捧着一本书,或卧或坐于大会堂门口的青石板凳上,怡然自乐。那个小女孩就是儿时的我。童年大部分时光都是跟祖父祖母一起生活的。祖父是党校的职工,那时我们住的是单位的宿舍。我清楚地记得宿舍后窗仅一尺之遥就正对着牛头城大门遗址。那座城门虽已是断壁残垣,但因靠得太近,屋内光线很不足。那时我就会经常带着书到离宿
期刊
喜爱梁衡,是从读到他的《大无大有周恩来》这篇散文开始的。当时我正被周秉德写的《我的伯父周恩来》这本书感动得热泪盈眶,刚好读到梁衡的这篇散文更是潸然泪下。从此无可救药地迷恋上他的所有人物散文。后来开始关注梁衡这个散文家,才知道原来他还是新闻理论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他的正业曾是新闻写作、公文写作,业余才是散文写作。他写的散文前期主要是山水散文,后期主要是人物散文。《千秋人物》这本书收入50篇人物散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