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ijia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结合语文教改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和实践,提出了语文美育教育的观点,即在泛化语文教学的外延,以语文教学为基础,实施审美教育的渗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回归语文学习的理念。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渗透
  
  1.引言
  语文课不是美术鉴赏课,现代编写的语文教材内容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含蓄、潜移默化而又意义深远。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物欲横流,很多教师和学生都疏于对语文教育的重视和语文教学中品德教育及审美教育的认同。为应付考试,疲于读课文、背课文、写生词、总结中心思想等,使得语文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现代教学中显得格外苍白无力。
  事实上,语文教学中蕴含着极丰富的审美教育,这一点往往都被忽视。即使社会呼吁“渗透审美教育到语文教学中”,在实践教学中也仍没有体现。但一些教师却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观念上实施了创新,对学生加强审美教育,进行积极的引导,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我结合长期的教学和听课实践,谈谈在审美教育渗透语文教学方面的一点体会。
  2.赏词析句,从词句中感受美
  很多教师侧重于句子成分的研究,见到句子后,习惯找出主语、谓语等,而往往忽略词句中丰富的自然美、人文美、结构美。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个“空”字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村一色,更显空旷。“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空”是双关,既是写景,又是对佛理的感悟。王维在山村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的“空”、“静”。如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写到那些不争气的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的平的,摘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一扭。实在标致极了。”在这一小段描写中,使用了“解散”、“盘”、“油光可鉴”、“标致”等多个词,从人的动作到形态进行了极生动的描绘,体现了文字表达的艺术美感,尤其“标致”一词,一般多形容女子相貌、姿态美丽,这里鲁迅先生挪来使用,表达了作者对这一装扮的内心情感。林语堂在《论读书》中写道:“令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关女,久女为嫁监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改为做走狗,拟宣占;或为与讣闻,做贺联;成为当义膜,抄账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势;或为做型师,骗小孩……随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这样以一种有序罗列的方式,给人一种极为强烈的结构美感。
  3.学会诵读,感知文章的喜怒哀乐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也是感受审美教育的最直接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诵读方法,不要为了读而读,更不能强烈要求学生背诵。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文质兼美,写法手法也都堪称典范,那么,就可要求学生背诵。但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这样要求学生:一定要把这段文字(这篇课文)背诵下来,明天抽查(或考试要考到)。这显然起不到审美教育渗透的作用,反而成为学生的一个任务,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叶圣陶先生指出,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强调以诵读感受美,感知作者的喜怒哀乐。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大胆想象,做到身临其境。如读到韩静霆的《冰灯》一文中“冬天也能燃烧呀,瞧着巧夺天的冰灯不是热得像要化掉么?在这儿,冰,与那个肃杀的‘冷’字绝缘了。冰灯是足以在凄凄厉厉的北风中温存人们心灵的东西。望着活灵活现的冰雕小鹿,怎能怀疑它没有热烘烘的心脏?”会直接诱发想象,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到这个冰天雪地却又暖意融融的世界中,像是学生本人在参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内心的那份萌动、新奇和爱心。
  4.善于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大胆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评价有多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有的学生善于写文章,那么就可以让这些学生续写课文、评价课文、抒发情感;有的学生喜欢绘画,那么就可以让这些学生根据文章的描绘画出人物形象或地理景象或想象画面等;有的学生喜欢唱歌,那么就可以让这些学生比对歌词,等等。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5.加强古文的学习,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中国古代文学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无论是内容还是文字都十分精炼,用字用词十分讲究。所以,当代中学生加强对古文(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文化底蕴,对于在物欲横流、多种文化冲击的今天站稳脚跟十分有益。
  “正因为艺术反映的形象——综合本质使它完整地、在文化各个方面、因素、成分的相互联系中刻画文化的存在,所以它能够‘代表’它所归属的文化,并向其他文化的代表‘揭示’这种文化。没有一种别的活动范围,无论物质的抑或精神的,能够这样直接进入民族文化……的核心”。(卡冈:《美学和系统方法》,凌继尧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87页)古文是现代文化的源泉,所以,审美教育的渗透就必须涉及古文的学习。
  6.结语
  中学,是一个教学实践极为密集,而理论研究相对稀缺的教育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包括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在此情势下,加强语文教学研究,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既是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中学语文教师努力奋斗的重要目标。中学教师有责任在教学实践中,将美育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有责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和学会审美。
  
  参考文献:
  [1]武彬.浅谈《史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科园地,2009,(2).
  [2]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潘涌.创造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本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5][美]梅里尔·哈明著.罗德荣译.教学的革命[M].北京:宇航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 情感是一个抽象概念,常常用隐喻来表达。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情感隐喻,这些情感隐喻有一定的共性,同时也有相当的个性。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以及由于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情感隐喻个性。  关键词: 英汉情感隐喻 共性 个性 对比    一、引言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包括刺激情境及对其解释、主观体验、表情、神经过程及生理唤醒等内
摘 要: 翻译研究者证明翻译是一个原型范畴。本文从原型理论对翻译的指导性出发,结合实例对古诗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作了分析。  关键词: 原型理论 古诗词 文化意象 翻译    一、 引语    原型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不仅是认知语言学的一大成果,对相关学科的深入研究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所谓基于原型的范畴化,可表述为:“一个类当中有一个最典型的成员,它就是这个类的原型。该类中的其他成员有的与原型相似性多
对35个承受中心荷载的不同尺寸的四桩承台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采用八节点六面体等参数单元以及Ottosen提出的混凝土强度准则作为判断开裂的依据。得到了承台各部分的应力、
摘 要: 色彩词的出现源于语言和文化发展的需要。由于中西方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色彩词在文化内涵上也呈现出了很多不同之处,本文将对中西文化中色彩词的文化内涵作简单的比较。  关健词: 色彩词 文化内涵 中西文化差异    人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用色彩词来表达千色万彩。英汉语言习惯不同,风俗各异,表示颜色的方法和用词也不尽相同,就是对同一颜色的理解与使用也有差异。
摘 要: 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广告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处不在的广告已成为各种信息的主要来源,广告凭借各种媒体,以其巨大的说服力与诱惑力,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信息功能和劝说功能。任何成功的广告,总是语言与非语言形式如色彩、声音、画面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体。英语广告语言作为现代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词汇特色和修辞特色,这些特色体现了英语广告语言的独特语言魅力,也使得广告英语本身
耕地质量可用六个字来衡量,即‘深、齐、平、松、碎、严’。达到这六个字的标准,认为质量好。深—耕深26厘米以上;剂—边角整齐无漏耕;平—地面平整无沟垄;松—土地疏松;碎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目标表述模糊不清,教学目标多而不细,难以落实等情况.本文试对制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产生病态教学模式的原因,提出了改变这种病态模式的措施,即提高老师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病态模式 教师素质 开放性    语文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进一步推动了语文改革,但语文教学最需要解决的仍是课堂教学的问题。  在当前新课程标准越来越深入人心、语文课改搞得轰轰烈烈的形势下,仍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走着满堂灌的老路子,他们只是把教学参考书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