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234qqq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根据传统微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手,从绪论课、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更新、备课资料的精心准备、教学方法改革、增强科学研究的意识、考核方式的转变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6-149-03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icrobiology Course
  Zheng Xiqing et al.
  (Agriculture Department,Hetao College,Bayannaoer 015000,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Microbiology teaching, from the introduction class, the adjustment and updating of teaching contents, preparation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the awaren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teaching refor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Key words:Microbiology;Teaching reform;Exploration
  微生物学是河套学院农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微生物学科后续课程的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倡导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建设。
  目前,微生物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该课程与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复,课程之间协调不够,同样内容几门课程都重点讲解,不仅浪费学时,又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有些教师忽略绪论课的重要性,还有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教学内容更新较慢。再有微生物相关理论体系更新速度很快,不断有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出现,传统的教学不能满足学生需要,传统“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其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从上好第一堂课——绪论课、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更新、备课资料的精心准备、教学方法改革、提高科学研究的意识、考核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开展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1 上好第一堂课——绪论课
  绪论是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第一步,是为学生打开微生物学大门的第一步,是师生之间的第一次正面交流,是彼此留下深刻印象的好机会,是对整个课程的教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的老师没有考虑到绪论的重要性,认为没必要在绪论课浪费过多时间,用很短的时间匆匆的讲完了。我认为绪论课一般需要3~4个学时来完成教学内容。在绪论课上,要明确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和目的要求、本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使学生心中有数,以便该门课程的后续学习。
  在绪论课上主要采取列举与提问的方式进行讲解,列举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现象,如饭菜为什么放一段时间后会变馊?酿制酸奶时放乳酸菌起什么作用?人们感冒是由什么引起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带着要解决问题的态度去学习,从而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更新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中心。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源泉,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媒介。本课程选择黄秀梨、辛明秀主编的《微生物学(第三版)》作为授课教材,该教材对知识点凝练简练,条理清晰,在每章节后有一些研究进展和考研提示,可以给学生提供系统学习的机会,符合本科教学要求。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科交叉内容进行调整,适当删减与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重复的内容,如遗传变异研究概述、微生物代谢途径等内容在遗传学、生物化学当中讲解很清晰,可以不作为新内容讲解。同时,注意经常与其他相关课程教师相互交流,倾听学生意见, 力求避免重复,对涉及到前面课程已学过的内容,在必要情况下, 可以把相应知识点在多媒体上罗列出来,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整体把握,这样可节约教学学时,为新的重点难点和实验技能提供更多的教学时间。
  将科学研究与本课教学密切结合。结合微生物领域科研工作,将学科的前沿性知识和观点(如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微生物产品等)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把握学科前沿动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3 备课资料的精心准备
  备课中始终以所采用教材为基础,对多本微生物参考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并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媒介,在平时注意收集报刊、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中涉及微生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科技新闻,这样使授课内容既不脱离教材,又不照本宣科,提高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拉近基础课课程与学科前沿的距离。
  将一些教材中精美的照片扫描到计算机中、或从网络收集经典照片、科研和实践过程中精美难得的照片制成微生物学图库。同时平时要注意积累科研、教学实验操作、以学生为主体的提问、交流以及一些教学名师授课等视频资料,将这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建立电子库,来扩充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4 教学方法改革   4.1 讨论式教学,增强教学互动 传统教学是一种填鸭式教学,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课程教学,而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课堂信息量显著增多,如不对授课方式进行调整,容易导致学生疲劳,课堂气氛沉闷[1],基于这样的问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进行以下尝试。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在科研过程出现的一些非常规问题,或者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要求学生课外查阅文献和参考资料,课上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一些指导,让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要多加鼓励,启发他们提出问题。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对学生没有回答出来的问题要进行解答。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参与讨论的同时,不仅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学习的主动性都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小组成员间的凝聚力,讨论环节的加入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4.2 师生角色互换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一些比较容易理解但还需要学生掌握的一些内容,交给学生来讲解,师生互换角色。学生可以通过传统教学方法或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上台展示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当学生突然角色转化作为主动者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讲话声音小、紧张腿脚颤抖、说话逻辑性差、一些抓耳挠腮的小动作等。当出现这些问题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不能让他们心里产生负担,要告诉他们这是正常现象,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磨练,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达到完美。每位学生讲完之后,让学生之间互相点评,在点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很慎重,对每位同学在台上的讲说力求点评精准到位,最后教师做出补充和总结。通过尝试师生角色互换这种教学模式,发现这种形式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活跃课堂气氛,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的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加强组织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提高科学研究的意识
  微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除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要重视实践环节。此环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这样便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教师要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这样不但可以锻炼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可以把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提高教学效果。还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并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等,2012级农学专业学生申报的2014年1项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已结题,从中获益匪浅。通过科研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科研进一步强化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科研兴趣,教师也能做到科研与教学相长,并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创新素质,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6 考核方式的转变
  考核的手段和方式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影响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3]。教师改变过去仅依据期末考试决定学生学习成绩,强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考察,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如果一份考试卷就可以决定学生学习成绩,会出现很多弊端。例如,会使相当多的学生忽视平时学习,只注重期末考试临时突击,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不能体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由于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法并用的形式,考核方式也趋于多元化,考核成绩由期末卷面成绩(占60%)和平时成绩(占40%)两部分组成,根据课程具体情况还可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
  期末试题不能简单地把课后练习题搬到卷面上,否则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在卷面上要多体现一些主观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由发挥,通过卷面我们会发现,针对同一题会有很多解释,没有固定答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样利于学生扩散性思维的发挥。平时成绩包括由若干部分组成,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笔记、文献资料检索、综述、课堂讨论、实验报告、实验作业、上课出勤、课堂提问等方面。课程学习笔记不是课上的随手笔记,而是要求学生课下去准备,把重点内容进行整理,通过笔记的整理,学生会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复习,便于整体把握所学知识,课程学习笔记是考核的重点内容,在其中和期末要检查笔记完成情况,并记录成绩。平时成绩当中的各项,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都是有所记录。通过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在2012级农学专业的2个班级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大多数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7 结语
  通过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要求教师要重视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好绪论课、及时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精心准备备课资料、尝试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科研意识、转变考核方式等,还有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当中,要不断发现教学问题所在,及时进行整改,再有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了解掌握最新研究动态,进一步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薛刚,刘凤霞,罗建成,等.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3):177-178.
  [2]蔡春尔,吴维宁,沈伟荣,等.分子生物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0):1071-1072.
  [3]王荣,刘勇,姜双林.高等师范院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2,29(2):100-102.
  [4]马顺喜.讲好绪论很重要[J].科教文汇,2009(8):47.
  [5]土锋尖.植物学绪论课的教学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56-62.
  [6]刘荣富,王烈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7):103-105.
  [7]芮勇宇,陈晶,王前.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多媒体素材库的建设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181-182.
  [8]肖颖,汪金萍,刘敏杰.普通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教导刊,2013(2):108-109.
  [9]李会,李恒,耿燕,等.生物制药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2,40(7):179-181.
  [10]姜明,马怀良,弥春霞.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35-20836. (责编:张长青)
其他文献
摘 要:为筛选对小麦增产显著的商品微肥,供大面积推广应用,进行了小麦田施用不同微肥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微肥处理相比,各种微肥处理的小麦,其增产幅度均达显著水平,且小麦籽粒品质和商品性有不同程度改善。因此,可选择其中最优者,如世多乐(青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世多乐脉素特、北京地福来生物肥销售有限公司提供的地福来活性细胞生物肥、安徽神农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新美州星、新加坡利农集团生产的
期刊
摘 要:该文根据本溪市国家基本气象站的1956-2012年逐日平均气温的观测资料,采用5d滑动平均气温法,分析了1956-2012年间本溪市区四季开始的平均日期、四季的持续天数。结果表明:1956-2012年间,本溪市区四季开始的平均日期分别为:4月20日、6月30日、8月15日和10月9日,四季开始时间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6d/10a、1.5d/10a、1.7d/10a;四季持续的平均天数
期刊
摘 要:以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和大通区为例,采集不同功能区城市表层土壤样品,测定其pH值、可溶性盐含量,以及Hg、As、Pb、Cr、Cd等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研究微量元素在矿业城市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中的分布特征与污染现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总体上呈弱酸性,并具有累积性;在5个功能区中,土壤中5种微量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r、Pb、As、Cd、Hg,其中,As、Pb、Cr3种元素含量的内梅罗指
期刊
摘 要:试验以“金妃”甜瓜为材料,采用基质培养方法,通过测定甜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Vc、可溶性蛋白、总酸含量等营养品质指标变化规律,研究了不同磷素用量对甜瓜营养品质形成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适宜的磷素用量(即0.9~1.2mmol·L-1)时,不仅可以改善甜瓜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Vc、可溶性蛋白、总酸含量等营养品质,而且也提高了产量;而当磷素用量低于0.6mmol·L-1或高于1.5
期刊
摘 要: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是中后期的主要病害,通过对碧叶以及目前市场上较新的杀菌剂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使用试验,比较几种药剂的效果和应用技术。结果表明:50%嘧酯·噻唑锌225~375g·ai/hm2、32.5%苯甲·嘧菌酯195g·ai/hm2,分蘖期、破口前2次使用,对水稻纹枯病防效好,可达80%以上。32.5%苯甲·嘧菌酯195g·ai/hm2、 30%戊唑·噻唑锌315g·ai/h
期刊
摘 要:该文通过分析校企合作模式对培养卓越农业人才的必要性,提出了如何构建校企合作模式开展卓越农业人才培养,并探讨了校企合作模式对农业人才培养的效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6-142-03  Establish the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
期刊
摘 要: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防范,是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水源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该文在对南京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基础上,从区位自然条件、污染现状、监管应急能力等方面对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进行了识别与评估,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有效防范环境风险的对策建议,对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防范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评估;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9
期刊
摘 要:对安徽科技学院植物标本室现存标本进行了整理,依据标本信息,从类群、采集地点和植物类别等方面分析了植物标本室的构成,回顾了标本室的发展历史。对标本室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统计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标本室;标本;历史;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 Q9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7-136-03  标本馆是标本的
期刊
水稻辽星1号、盐丰47株型特征及环境因子对其产量构成影响  解文孝 韩 勇 李建国 刘 博 姜秀英 刘 军 吕 军  (辽宁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101)  摘 要:以辽宁省中晚稻区2个主栽品种辽星1号、盐丰47为试材,分别在2个主栽区(盘锦、沈阳)穿梭种植,分析了2个品种株型特征及产量构成的差异以及生态区域对其影响。该文旨在通过主栽品种的株形特征和环境因子内在相关性研究,进一步探索
期刊
摘 要:梅州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条件,非常适合金柚的种植栽培。该文通过金柚生长发育对环境的要求对比,总结梅州金柚的栽培管理措施及采收工艺。  关键词:梅州金柚;生产;采收  中图分类号 S6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1-53-02  梅州地处粤闽赣三省交汇处,是韩江流域水源涵养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业生产的光、温、水、气、土壤等先决条件极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