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命运考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wl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鸦,维吾尔语称,拉丁语语是CORVUS,《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本第1034页释义为:乌鸦,统称老鸦,嘴大而直,全身羽毛黑色,翼有绿光,多群居在树林中或田野间,以谷物、果实、昆虫为食。
  社会发展到今天,不管在汉语中,还是维吾尔语中,乌鸦这一普通的鸟被赋予相同的命运:它的黑色被人们唾弃;它的声音被人们厌恶;它的嘴被认为是饶舌,它们的群集被称为“乌合”;连住的窝都被人嘲笑。乌鸦被赋予许多象征色彩,但是这些象征色彩无一是处。在鸟类中,像乌鸦这么被人类讨厌的鸟类实属罕见。本文就是通过相关材料,谈乌鸦的文化内涵。
  
  一、乌鸦——神鸟(神乌)
  
  正如《世界文化象征词典》所说的,在神话和整个象征传统中,人们对鸟的印象基本上是好的,因为这些凭翅膀与苍穹融为一体的动物比喻人希望摆脱地球重力之束缚像天使一样奔向更高境界。
  乌鸦也曾被汉维两个民族共同称为天使作为神鸟活跃在神话、寓言中。
  
  (一)汉文材料中的“神鸦”
  《淮南子·精神篇》说“日中有俊乌”,“俊乌”就是三足乌,又叫阳鸟或金鸟,是太阳精魂的化身。《山海经·大荒东经》说:“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此处载日的正是“三足乌”,另外,传说中有乌,故称太阳为乌轮,袁桷《扈跸开平次鲁子翚御史五十韵》之“象御天街正,乌轮海现升”也是见证。杨景贤《西游记》第三本第十出之“兔走乌飞,开古今兴废”说的正是在日月运行,光阴流失中看古今兴废。“兔走乌飞”正由于传说中月中有兔,日中有乌,用乌兔代日月之典型用例,这也是对“日中有俊乌”的沿用与侧证。在《周穆王见西王母》中记载:“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与(乌)鹊与处’。”这里指的就是:老虎豹子和西王母同群,乌鸦喜鹊和西王母共处。乌鸦是西王母的信使,它们给西王母带来食物,而周朝统治者的象征也曾经是“鸦”。这些传说中的乌鸦都是神圣的。
  也因为以上的传说,后世的汉语寓言和诗文中也有对“乌鸦”的崇敬记载。如《论衡·是应篇》中的《皋陶敬羊》载:“当尧之时皋陶为大理,皋陶之状,色如削瓜,皋陶乌喙,是谓至信,决狱明白,察于人情。”从这段文字的意思“皋陶长着一张突出的乌鸦嘴,这表征着他言出必信,断狱明白,一下子就能判断出人的真伪和善恶”来看,乌鸦嘴是象征着强而有力且美好的,当人有了乌鸦嘴一样的嘴,就具有了特殊的能力。再如《郁离子》寓言故事选译中有《燕王好乌》的记载,云:“燕王好乌,庭有木皆巢乌,人不敢触之者。为其能知吉凶而司祸福也,故凡国有事,皆鸟鸣之听。”束皙《补亡诗·南骇》云:“嗷嗷林乌,受哺于子。”苏辙诗云:“马迟未觉西南还,乌哺何辞旧夜飞。”这些皆说明:古人对乌鸦是比较赞赏的,乌鸦强有力的乌喙被披上了神圣的色彩,能够言出必信,断狱明白,其叫声能知吉凶而司祸福,它们的反哺行为被喻为子女奉养父母的典范,所以孙光宪在《竹枝》写到:“门前春水百草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这时,乌鸦已经真正变成了“神鸦”。
  
  (二)维吾尔文材料中的“天使”
  在维吾尔语寓言中,乌鸦也曾经被作为“天使”加以记载。谷德明编,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下)摘自《维吾尔史略》的《树的儿子》中记载:不可的斤(Buku Tekin)年龄最小,聪明而又能干,乃被推为“汗”。不可汗即位后,国内治理得非常好,户口也开始增多。天又赐他三只乌鸦,乌鸦能通晓其他各国语言,不可汗常派它们出去了解各国情况。
  刘俊发编《维吾尔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记载《乌鸦》:乌鸦王苏皮柔孜和大臣库尔西纳斯治理着自己的国家,安居乐业,平安无事。有一天,突然来了一群老鹰,不容分说抢占了乌鸦居住的地方。由于乌鸦事先没有准备,慌忙应战打不过老鹰,就逃跑了。乌鸦王苏皮柔孜在库尔西纳斯的计谋下让库尔西纳斯用苦肉计取得鹰王的同意打入鹰群摸清情况,把鹰们堵在洞里用火烧死了鹰,取得了胜利,又回到它们的森林里居住。
  在这两则寓言里,乌鸦的形象是上天的使者,会各种语言的“百灵鸟”,聪明勇敢懂计谋,是个非常美好的形象。
  
  二、乌鸦的堕落——不祥之鸟
  
  乌鸦,作为上天的使者,是很古老的事了,之后关于乌鸦的文字材料中就少有赞赏,而绝大多数为憎恶之语。
  
  (一)汉文材料中的乌鸦——黑色的顽固派
  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寓言选》(7156·2122)中涉及“乌鸦”的寓言有《乌鸦兄弟》、《乌鸦和“猪”的谅解》、《乌鸦为什么老是“哇哇”地叫》三则。在金江的《乌鸦兄弟》中描写了乌鸦兄弟自私、偷懒,一味依赖别人,什么事也不团结,结果双双冻死于寒冬。在湛卢的《乌鸦和“猪”的谅解》中描写了乌鸦虽黑但自欺欺人,和猪相比彼此都有同样的黑色,把缺点当优点自卖自夸。在湛卢的《乌鸦为什么老是“哇哇”地叫》中,乌鸦是一个没有耐心,怕在大庭广众之下出洋相而没有像八哥、画眉一样学会唱歌,仍然是难听且刺耳的“哇哇”声。在范信的《莫怪集》中记载了一则《鸦笑猪白》的寓言,该寓言中有句话:“乌鸦落在猪身上,只看见别人黑,看不到自己黑。”这说明乌鸦自欺欺人的心理状态。但是后来有了白猪,乌鸦不赞成改良,认为还是黑色好。这样乌鸦就成了“黑色的顽固派”形象。而在河南流传的由凉汀收集在《寓言故事》中的《群乌学艺》中的乌鸦更是没有耐心,当听到凤凰说到“叼来树枝,一层层垒起来”时,就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盖房子,结果乌鸦垒的窝被西风吹得“吱吱”直响,被人们耻笑。
  在这些寓言中,乌鸦的“黑”和“哇哇”已被赋予人所不容的文化色彩。有时乌鸦还会变成“聪明的小偷”。元朝宋濂《燕书》记载了一则《乌鸦与蜀鸡》的寓言:“涿泽之人,养蜀鸡,有文而赤翁,有群鹄周周鸣,忽晨风过其上,鸡遽翼诸鹄,晨风不得捕,去。已而有乌来,与鹄同啄。鸡视之兄弟也,与之下上甚驯。乌忽衔其鹄飞去。鸡仰视怅然,似悔为其所卖也。”
  在歌谣中乌鸦因为是贪婪之鸟而被喻为居高位而贪财之人。如《续汉书·五行志》中之《城上乌谣》载:“城上乌,尾毕通。公为吏,子为徒。一徒死,百乘车。”同时还有乌鸦喜吃死尸的记载,如郭茂倩《乐府诗集·鼓吹曲词·汉铙歌》云:“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在汉文诗词中,许多文人骚客也常用到“乌鸦”,但多与“黄昏日暮”有关联,总含有凄惨悲伤、灾祸甚至死亡的意味,被人们唾弃。摘录几例如下:
  (1)《韩诗外传》卷三《武王伐纣》太公曰:“爱其人及屋上乌,恶其人者,憎其胥余。”
  (2)宋·苏轼《绝句三首》诗:“天风吹雨入阑干,乌鹊无声夜向阑。”
  (3)唐·李商隐《隋宫》诗:“于今腐草无莹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4)唐·张继《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5)宋·张丰《早作》诗:“鸦鸣最早尤喧阗,一啼呼应动百千。”
  (6)鲁迅《无题》诗:“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暮鸦”喻国民党反动头子)
  (7)吕谓老《江城子慢》词:“倦游客。门外昏鸦梦破,春心似,游丝飞远碧。”
  (8)周邦彦《琐窗寒》词:“境柳啼鸦,单宁伫立,小帝朱户。”
  (9)《长相思慢》词:“怕上高楼,归思远,斜阳暮鸦。”
  (10)汪藻《点绛唇》词:“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
  再看《汉语谚语小辞典》记载的有关的三则谚语:
  (11)天下乌鸦一般黑;又作“天下老鸹一般黑”,比喻世上的坏人和坏事都一样坏。
  (12)粉刷的乌鸦白不久;比喻假装的敌人不可能长期不暴露。
  (13)凤凰不入乌鸦巢;比喻好人不和不三不四的坏人混在一起。
  在以上谚语中,乌鸦已经完完全全是一个被人们看不起的反面形象了。
  再看成语:
  (14)乌合之众:指像乌鸦一样的聚猝集在一起的无组织纪律的群众。(《宋史·杨时传》:“今诸路乌合之众,臣谓当立统帅,一号令,示纪律,而后士卒始。”)
  (15)鸦雀无声:又名鸦默雀声、鸦雀无声、鸦雀不闻、乌鹊无声,比喻十分静幽,没有一点声音。
  (16)信手涂鸦:随意无规律的乱写乱画。
  以上几例涉及到乌鸦的群聚、声音和象征性,但是没有一处可以给人留下好印象。
  
  (二)维吾尔文材料中的乌鸦——丑陋、蠢笨的代表
  《山鸡与乌鸦》载:乌鸦七天七夜击败山鸡,山鸡骂乌鸦是飞禽中最散漫、最丑陋、最脏的东西,最好到什么地方找一点儿水洗洗自己的嘴再来吃自己,结果乌鸦为了找水洗嘴不但没吃成山鸡,自己却饿死在了戈壁滩上。
  《乌鸦与狐狸》载:乌鸦得到一块肉,站在树上正想吃,狐狸看见了,恭维乌鸦歌唱得好听,乌鸦经不住狐狸的恭维,张口“哇哇”一唱,肉就掉进了狐狸的嘴中。
  上面的第一则中乌鸦的形象是“最散漫、最丑陋、最脏的东西”,第二则中的乌鸦的形象是“爱慕虚荣、没有自知之明的东西”。
  再看维吾尔民间谚语(以《维吾尔谚语》一书为准,该书由黄祥编,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中关于乌鸦的谚语:
  (1)鲲鹏才一只,胜乌鸦百只。
  乌鸦形象:再多也没有价值。
  (2)乌鸦再飞也高不过山鹰。
  乌鸦形象:再练习也飞不高。
  (3)不学习成不了毛拉,不啄食成不了乌鸦。
  乌鸦形象:是乌鸦一定要啄食,有些像汉语中的“够改不了吃屎”的味道。
  (4)乌鸦学喜鹊的步子,折断了自己的爪子。
  乌鸦形象:乌鸦学步,自取其辱。
  (5)学百灵鸟的乌鸦,整天只会喊“呱呱”。
  乌鸦形象:乌鸦学唱歌,只会增加噪音。
  (6)乌鸦呱呱叫,自己乐陶陶。
  乌鸦形象:自欺欺人。
  (7)看不出乌鸦的年纪,视不破奸人的诡计。
  乌鸦形象:乌鸦的颜色给人以假象,黑得让人们看不透。
  (8)如果你的朋友是乌鸦,你吃到的只能是粪便。
  乌鸦形象:坚决不可以把乌鸦当朋友。
  (9)即使乌鸦带花斑,也替代不了雄鹰。
  乌鸦形象:乌鸦再打扮,也改变不了本身的丑陋。
  《维吾尔谚语》一书共收录了9则与乌鸦有关的谚语,从它的数量、学习、声音、颜色、交友相处、打扮等方面,都无不显示出了对乌鸦的鄙视和厌恶。
  通过以上汉维两种语言材料不难看出,乌鸦到了如今的社会,不管是在汉民族中,还是在维吾尔民族中,都是十分贬义的,应该说,作为鸟家族的一员——乌鸦,是具有十分贬义色彩的动物,是没有人愿意把乌鸦当作朋友来对待的,也没有人愿意自己被当作“乌鸦国王”“乌鸦兄弟”的,也绝对再不会有人把善于言辞、雄于辩论的“铁齿钢牙”称为“乌鸦嘴”的了。
  
  三、乌鸦象征义变迁义源考
  
  (一)日乌合一:鸟图腾崇拜和太阳崇拜的整合
  《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一书明确认为:“日乌合一是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的整合。”此观点十分正确。延伸到乌鸦身上,就是“鸟图腾崇拜和太阳崇拜的整合”。
  图腾崇拜产生于旧石器时期,发展、繁荣于旧石器和中石器时代,它是与狩猎、采集社会生产和生活相适应的。自然崇拜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它是与农牧业生产相适应的。由攫取性的生产过渡到生产性生产,是早期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必然会反映到宗教信仰之中,必然会引起原有的信仰的变革和转变。农牧业生产形成之后,由于各种自然现象对农牧业生产影响很大,因而逐渐产生自然崇拜。然而,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一旦产生便不会轻易推出历史舞台,以鸟为图腾的民族部落不可能很快放弃对鸟的崇拜,而去单独崇拜太阳。在新旧文化交替之间,必然会形成一种兼有新旧两种文化元素的复合文化形式,日鸟的合一,或把鸟作为太阳的象征,正是图腾崇拜与自然崇拜相互整合的结果。
  鸟与太阳合而为一并不是古人主观臆断,而是他们直接观察的结果。由于太阳对农牧业生产影响很大,与人的劳动发生直接联系,因而使人们去猜想太阳,观察太阳。结果,以鸟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发现鸟与太阳之间有某种联系。
  1.太阳在空中运行,而鸟在天空飞翔。
  日鸟合一是古人观察事物,阐发联想的结果。早晨,太阳东升,鸟也从树上或窝里飞向天空寻觅食物,尤如鹰之类的大鸟,飞得还很高。日落西山,鸟也从空中飞回树上或窝中,因而古人便以为太阳与鸟有着某种必然联系。按河姆渡文化遗址考古发现,出土有双鸟朝阳雕像,系用象牙雕刻而成,图案的中心为一组大小不等的同心圆,外圆边上雕刻有冉冉升起的朝阳,太阳西侧各雕刻一只神鸟,围绕太阳,昂首仰望,这说明古人以为鸟常飞到太阳身边,和太阳在一起。“日中有俊乌”,“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兔走乌飞”等文字记载正是日鸟合一的明证。只是许多民族是“日鸟合一”,而我国的汉民族和维吾尔族是“日乌合一”(维吾尔族的“日乌合一”可以以《树的儿子》为参考)。
  2.古人把太阳的运行视为是由乌驮着运行。
  如前所述,《山海经》说:“十日皆载于乌。”这种意识也是古人直接观察的结果。在古人看来,圆圆的一个太阳,像是一个金盘子一样,既没有翅膀,又没有尾巴,它怎么会由东向西运行呢?庙底沟仰韶文化泉护村遗址中出土的彩陶上,有一只日乌图案,背上一轮红日,大概这就是乌驮日传说在彩陶艺术中的体现。山东肥城孝堂山石室画像之中之日像即画一圆日,中有乌。四川出土的汉代石棺上,亦刻有金乌驻日的图样。后羿射日传说中,后羿射九日,射死了九只乌鸦于日中,从此世上只剩一日,这些都可以说明“乌驮日”意识的存在。
  但是为什么古人说乌鸦驮着太阳,甚至说日中有三只乌呢?《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认为:“这应是太阳黑子的缘故。如甘肃临洮村辛店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只彩陶罐上的太阳纹,圆圈中绘一黑点,可见青铜时代也观察到太阳中有黑子。”《汉书·五行志下》载:“汉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日出黄,有黑气大黄,居日中央。”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斑记载。
  由于古人观察到太阳中有黑子,而乌鸦色黑,故比之为乌,至于日中乌鸦有三足,主要为表现此鸟不凡,是神乌。同时在很多文化社团中,并不认为语言只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而认为语言有一种超人的魔力,人们可以用它同神怪动物对话,并可以祈福辟邪。上古时代的祭祀仪式中,各种祈年求雨告天地山川的祭祀、江湖术士的咒符、宗教活动的忏悔,都是人们与神鬼怪异的交际。乌鸦成为“天使”并不难理解。
  
  (二)不祥之鸟——乌鸦:语言美感和审美观念的整合
  图腾崇拜虽以多种形式继续存在,并与自然崇拜融为一体,但它毕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根基,逐渐衰落下去,而自然崇拜则因有良好的生存土壤而得到不断发展,逐步摆脱图腾崇拜的羁绊,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崇拜体系。这样,过渡形式的复合崇拜便不复存在,图腾崇拜只能作为残余形式保留下来。在卜辞中,祭日、拜日记载不少,但未见把鸟与日联系起来记载,说明当时的崇拜已经与鸟分离。
  也由此,随着语言美感与审美观念的影响,乌鸦的地位一落千丈,其天使的身份消亡殆尽,不吉利的色彩日渐浓厚,甚至被人们赋予“吃腐肉”的习性,成为了“渡鸦”的代名词(事实上许多人把渡鸦、寒鸦归为乌鸦,并不细分)。
  美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形式,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更是一种审美客体。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语言风格是美的,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语言风格是不美的,这种对于语言的美学评价,表现出人们关于语言美方面的观念。
  语言美感和其他美感一样,是一种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有深厚悠久的社会心理基础,因而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汉语以前以单音节词为主,现在变成了以双音节词为主,“乌鸦”正是一个双音节词。所以在古代,“乌鸦”合称见诸于各种语料的没有见到,都是以“乌”或“鸦”来称“乌鸦”。“乌”就是“黑”的意思,以乌鸦的羽毛颜色来命名,并不见得是贬义。“鸦”应该是以乌鸦的声音“呀”来命名,“牙”表音,“鸟”表意,标准一个形声字,也没有贬义不贬义的成分。
  但是“乌”和“鸦”合二为一称为“乌鸦”之后,这种黑色的呀呀乱叫的鸟就结束了它“神鸟”意义。应该说,古人怕黑而尚黑的观念是很明显的,秦人尚黑古有定论,维吾尔族尚黑多有论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黄袍加身”“红妆绿裹”为人们推崇,“乌鸦”的黑翼泛着绿光已经恐怖之极,再加上“呀呀”之声不绝于耳,慢慢就变成了人所共愤的贬义十足的丑陋形象代表。
  如今,乌鸦因其黑,被喻为黑色的顽固派,“天下乌鸦一般黑”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乌鸦因其“呀呀”“呱呱”,成了制造噪音的代名词,而且人们还臆造《乌鸦为什么老是“哇哇”地叫》的寓言来加以讽刺;乌鸦的大嘴因为古人误认为是它用“喙”下蛋,人们还不让它靠近正在分娩的妇女,生怕因此而难产;“乌鸦嘴”成为骂人的话,成了“不吉利”的代名词;就是它住在高高的树枝上也被人耻笑,乌鸦成为“学习不用心、没有恒心、骄傲自大”的反面教材;它的“晚归”生活习惯也被人们赋予“黄昏日暮、凄惨、灾祸甚至死亡”意义,被文人骚客广泛加以宣扬,其中最恐怖的应该是鲁迅先生《药》中的“呀”地一声飞走的“乌鸦”,给人以无限阴森、无限恐怖的战栗感。
  因为黑色象征意义的转变,乌鸦因其黑而黑,黑得不能再黑。乌鸦“不祥之鸟”的形象色彩,正是语言美感和审美观念整合的结果。
  
  四、结语
  
  汉维两个民族,在远古时代,都把乌鸦作为“神鸟”“天使”加以崇拜;在如今,乌鸦都成为了“丑陋、黑暗、不吉利”的代名词;“日乌合一”是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整合的结果;乌鸦从“神鸟”到“不祥之鸟”的文化象征意义,是语言美感和审美观念整合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汉斯·比德曼《世界文化象征辞典》,漓江出版社,1999
  [3]《编辑手册》,黑龙江日报印刷厂
  [4]黄祥荣《维吾尔谚语》,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
  
  (通讯地址:848000和田师专编辑部)
其他文献
G20峰会来了,杭州将成为整个世界的焦点,而志愿者则是杭州走向世界的第一窗口。自“办好G20 志愿我先行”活动启动以来,全市各地掀起志愿服务高潮,上城区开展志愿文明、志愿生态、志愿关爱、志愿微笑等系列活动;下城区成立了由微笑基地、微笑亭、微笑大使、微笑岗、微笑团队、微笑云等组成的“微笑圈生态系统”;西湖区重点部署开展“服务G20,你我一起行”系列活动,构建G20志愿服务“13510”体系;西湖风景
期刊
在汉语史上,全浊上声字演变为去声,唐五代时期已有许多表现,这已成为音韵学界的共识。一些学者往往通过唐代诗人古体诗用韵情况的研究,证明“浊上变去”发生的具体时间。这就有可能忽略了诗歌用韵“上去通押”的事实。因此,我们需要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再下结论。在整理古体诗用韵时,我们既要辨析韵脚是否为“四声别义词”,又要考虑作者是否“上去通押”,还要区分是否“浊上变去”。本文通过分析李贺古体诗(以下简
期刊
庄子《逍遥游》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历代各家都为“朝菌”一词作注,各有其说,莫衷一是。  下面,就“朝菌”一词的各家之说汇集于后,并作简要评释。  汉·刘安《淮南·道应篇》中引用了庄子“小年不及大年,小知不及大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等语句,清·阮元注之曰:“朝菌——朝生暮死之虫也,生水上,状似蚕。”[1]   对于“朝菌”这一词,清·王念孙的阐释甚
期刊
“畸形”与“畸型”均可见于报刊、网络,经常出现于科普语体、报刊政论语体的文章中。《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及《汉语大词典》等都收录了“畸形”,然而却不见“畸型”的身影。通过对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的统计,“畸形”的用例为1086条,“畸型”的用例为120条;《人民日报(海处版)》2004年—2009年的文章中,使用“畸形”的为134例,使用“畸型”的为6例;中国知网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
期刊
在传统训诂学中,所谓的反训,指的是一个词具有两种相反的意义,或者说是一个词与本身构成反义词。对反训存在与否和如何定称等问题历来分歧较大。如果只根据随文释义,笼统地列出一些词的两个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会容易得出反训存在的论断;但在严格地遵守共时同一性的原则来确定词的义位的前提下,就具体例词或某一类反训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就会得出反训不存在的结论。  本文分析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所谓反训例词“落”和“
期刊
一、铅字是汉字的克星,在铅字时代汉字确实无法实现英文那样高效、便捷,铅字迫使汉字进行改革    1.铅字时代 文字处理的机械化时代的几百年和电子时代的头三十年,铅字始终是文字处理设备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件。我们把机械化时代和电子时代的头三十年合称为铅字时代。西方的铅字时代,恰好是西欧摆脱近千年的愚昧、黑暗中世纪,开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创建近代科学,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血腥的世界性殖民扩
期刊
本文中,把与“文字”并举的“语言”称为“口说语言”,简称“口语”。    一、文字和口语发展的两个阶段    徐德江先生在新著《普通语言文字学简论》的第九章“文字与语言”中指出:人类文字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与口说语言结合之前,文字的字形只有直接表义一个通路,我们称这种文字为“非字音文字”。第二阶段,是与口说语言结合之后,文字的字形不仅具有字形直接表义的通路,同时又具有了字形表音从而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前出生的中国人对供销社都有着深刻的记忆,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供销社几乎与每个居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供应着人们日常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基本生活用品。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城乡发展变化翻天覆地,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过渡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曾经十分辉煌的供销社如何因势而变,顺势而为,在服务“三农”服务人民中继续发挥独特作用?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市供销社理事会主
期刊
公安部消防局局长于建华  检查指导G20杭州峰会消防安保工作  ◎8月13日至18日,公安部消防局局长于建华率工作组蹲点杭州,采取明查暗访的方式,实地检查指导G20杭州峰会消防安保工作,并看望慰问消防安保一线官兵。(通讯员/凌文丹)  全国爱卫办调研G20杭州峰会  病媒生物防制保障工作  ◎8月7日,以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副局长贺青华为组长的全国爱卫办专家组一行4人,在杭州市副市长陈红英等相关领导的
期刊
[编者按] 为全力保障G20杭州峰会顺利、成功地举办,杭州市的各界干部群众、各行各业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以平安志愿者身份直接参与峰会安保工作,抑或是对安保工作的建言献策,你们体现出来的主人翁意识和共同担当,是杭州做好安保工作的重要保证。无论是在接受安检时的配合,还是在服从交通管理时的自觉,抑或是在出示身份证件时的理解,你们体现出的大局观念与包容精神,是对G20峰会安保工作的最大支持。正是你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