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张爱玲作品的女性悲剧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ji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悲剧命运,是女性争取物质利益而畸变的悲剧。生活在张爱玲作品世界里的女人们,头顶宗法父权,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在人格上不能完善,无法摆脱传统的因袭重负。女人天生具有的妻性与母性,在出击乱世挑战男权的过程中,早已被剥落在世俗的泥潭里。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固然是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子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她们的劣根性是社会造成的,是夫权造成的。但张爱玲认为,这其中也不乏女性自身的原因。
  张爱玲,这个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期的乱世才女,以其凄艳的笔调、奇诡的意象、感伤的身世体验,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为世人塑造了二十几位性格迥异、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她笔下世俗男女婚恋离合的故事虽平凡琐屑,却伸入人性的深处,从张爱玲正式投发的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1943年4月),到她写于1957年的《五四遗事》,都没有放弃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切关注。
  张爱玲的少女时代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虽然是锦衣玉食,却缺少父母的关爱,尤其是母亲离去之后,继母使她小小年纪便饱尝寄人篱下的艰辛。父亲的冷酷、自私和残忍给她早熟的心灵留下了抹不去的浓浓阴影,以至于影响到她后来的创作,她笔下的女儿们同样都生活在家庭的阴影之中,多少打上了作者身世、心灵的烙印。
  《花凋》中川嫦生前卧病房中,全家人以“保护”的名义使她动弹不得,自由被剥夺却又不给她提供应有的医疗照顾,父亲认为:“我花钱可得花得高兴,苦着脸子花在医药上,够多冤。”精神的压抑较之肉体的病痛来得更为剧烈,最后一次走到街上,周围人惊骇、厌恶的眼光使她万念俱灰,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她自己一寸一寸地死去了。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川嫦墓前的石碑及雕像则掩盖了女儿死亡的真正根源,这根源从某种意义上正在于家庭自身。在川嫦的墓碑上,出现了许多“爱”字, “无限的爱,无限的依依,无限的婉惜……安息罢,在爱你的人的心底下。知道你的人没有一个不爱你的”。其实“全然不是这回事”,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家庭的虚伪。
  在人们津津乐道的“家庭”、“婚姻”、“爱情”抑或“友谊”中,张爱玲总是近于固执地从中发现人的比“动物”还令人恐怖的生命真相。
  女儿们应得的幸福被她们的长者或尊者残忍地剥夺了,严厉的父权统治如一张黑色的网笼罩着女儿的生活,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巨大的阴影投注于她们的心灵。情感上那一点点希望的亮光破灭了,对此她们在充满自我的焦虑、不满与愤懑之后,只能是屈服与顺从。尽管潆珠大声质问:“你要我怎么样呢?你要我怎么样呢?”甚至于川嫦用生命所做的反抗相较于家庭或社会都是微不足道的,女儿们最后只能是“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生活在张爱玲作品世界里的女人们,头顶宗法父权,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在人格上不能完善,无法摆脱传统的因袭重负。深受经济困扰的她们,首先面临的是经济危机,于是她们所有的人生愿望(包括爱情的期冀)都不得不让位,还原于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倾城之恋》里白流苏求取婚姻,以获得“经济上的安全”;《沉香屑:第一炉香》葛薇龙为求得“饮食”,而成为梁太太情网中的一个诱饵,投入乔琪的怀抱;《留情》里年轻守寡的敦凤嫁给年长很多的米晶尧,感情是冷淡的,但有了保障生存、衣食无虑的姨太太生活,因而“觉得很平稳”。
  《连环套》里的霓喜,为了生存先后与三个男人姘居,她既没有婚姻作保障,又没有金钱作倚仗,生存问题每时每刻摆在她面前,所以霓喜的故事就是一段不断地用肉体及一些小小的狡猾甚至撒泼来换取“开饭时的那一声呼唤”的过程。正如张爱玲的自白:“霓喜的故事,使我感动的是霓喜对于物质生活的单纯的爱,而这种物质生活却需要随时下死劲去抓住。她要男性的爱,同时也要安全,可是不能兼顾,每致以两空。”单纯从求生存这一角度而言,身份、地位最低的霓喜求生的道路也最艰辛而漫长。
  小说《金锁记》中,曹七巧对黄金的强烈嗜好和疯狂的占有欲使她很快泯灭了人性中一些正常健康的情感因素而滑到了人性扭曲的最底层。人们习惯于认为是七巧用黄金锁住了爱情,结果最终锁住了自己。其实恰恰相反,是虚假的爱使她更紧地攫住了黄金,为了“经济上的安全”,她驱逐了披着爱的外衣来谋取她黄金的男人,同时也永远地封锁了自己。再往后,便沿着自虐和他虐的恶性轨迹无可阻挡地往下滑,她不动声色地用鸦片和流言瓦解了儿子的家庭,破坏了大龄女儿的最后一次结婚良机。她完全丧失了母性、人性,真正展示了中国妇女破碎人格中最为惨烈的图景!曹七巧从被虐到自虐再到他虐的畸变过程,一定程度上映衬出中国几千年传统封建家庭制度下以及男权社会中女人的畸形生存状态。
  婚姻是获得生存的保障,恋爱是获得保障的途径,谋爱是为了谋生。这就是张爱玲眼中男权制下、处于经济劣势的女人苍凉而又现实的人生。
  女人无法摆脱对男人的依附,而男女关系的维系依靠的又是婚姻和爱情。在张爱玲的笔下几乎所有的女性都在追逐婚姻。旧式女性死守婚姻,受过新文化洗礼的新女性也逃不出婚姻这惟一的归宿。但婚姻并没有给女性带来幸福。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几乎都有“不安全感”,她们始终在寻找自身以外的依靠,她们必须依靠男人的施舍才能生存。因此她所描写的婚姻大都是做不了主的被动的婚姻,也正是这种被动婚姻注定了女性命运的悲剧性。这些作品集中概括了父权社会施加在女人身上的无声无息的残酷性和挣扎在这残酷之下女性的心理和生命的异化过程。
  对于爱情,张爱玲表现出了深刻的无可奈何,她所写的爱情完全褪去了花前月下的浪漫情调,而和非常现实的谋生手段结合在一起,这里“爱情”已成了女性谋生的最基本方式。 “以美好的身体取悦于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也是极普遍的女子职业。为了谋生而结婚的女人全可以归在这一项下。”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大都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她们不是为爱而结婚,而是为谋生而结婚。凭着青春、美色、甚至心机找一个靠得住的男人,换得生活上的保障,物质上的丰裕,就是她们一生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们往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在这一点上,出身低贱的乡下养女霓喜如此,小家碧玉的葛薇龙如此,连大家闺秀白流苏和淳于敦凤也如此。
  如果说曹七巧、葛薇龙等女性是生活所迫而卖了自己,是女性争取物质利益而畸变的悲剧,那么完全有自立能力的吴翠远和孟烟鹂的自轻自贱、许小寒的恋父,则是女性精神上受奴役、习惯于依赖男性、盲目崇拜男性的结果。女人们的价值好像全由男性来判定。在面对男性时,被爱则身价倍增,失爱则心虑气短,自暴自弃甚至行为极端。张爱玲对她笔下大部分女性的生存状态是持否定态度的,又是悲悯的。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明作者的人生观和女性意识。
  其实,在张爱玲的记忆中:人生世事从来就没有圆满过,家庭、父爱与母爱、婚姻……也许,乱世人生本便如此,不应有什么奢求。于是我们看到了她的女性人物活在乱世的窘境中,不容她们做温柔敦厚的传统淑女,而只能做生理意义上的女人。女人天生具有的妻性与母性,在出击乱世挑战男权的过程中,早已被剥落在世俗的泥潭里。“女人”的意义对她们来说已成了一注赌本。她们揣着这赌本,挺而走险,换得生存。流苏、七巧、薇龙、娇蕊、曼璐、霓喜……她们从赌场里走出来,或人财两空,或虽赢了,却已身心俱伤,活像“鬼样”,面临着更广袤、更黑暗的人生虚空。
  旧式教育的熏陶和西式教育的浸润,使张爱玲对所处时代中的芸芸众生有着透彻的认识。“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她笔下的女性悲剧只是她所看到人间悲剧的一部分。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固然是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子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她们的劣根性是社会造成的,是夫权造成的。但张爱玲认为,这其中也不乏女性自身的原因,“女人当初之所以被征服,成为父系宗法社会的奴隶,是因为体力比不上男子。但是男子的体力也比不上豺狼虎豹,何以在物竞人择的过程中不曾为禽兽所屈服呢?可见单怪别人是不行的。”(《谈女人》)。
  张爱玲对人生(尤其是女性)的真实感受是:“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愿望,我总觉得有无限的惨伤。”爱玲承认自己“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但却从中开掘出具有深长的“苍凉”意味的生命悲剧内容。无尽苍凉正是张爱玲小说给我们揭示的真实,而贯穿于这真实之间的则是那些所谓时代弃女求生的艰辛与内心的悲凉。
其他文献
教育目的观举要    教育目的根据什么来确定?长期以来,是教育理论上众说纷纭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讲可具体细分为个人本位论、人格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伦理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目的是根据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应当由个人来决定社会,而不是由社会来决定个人。人格本位论教育目的观,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冶,它比个人本位论更关注到了社会的
期刊
浪漫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面对启蒙理想的幻灭,欧洲社会动荡而出现的一种文艺思潮,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浪漫主义时期是个诗歌的时代,它以美化中世纪的封建宗法,逃避现实及渴望斗争,面向未来,崇尚自由和解放的精神为思想特征。他们注重主观抒情,善于运用瑰丽的想象,奔放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极力赞美大自然和诅咒城市文明。浪漫主义思潮对雪莱诗歌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他的诗既富于抒情性,又富于政治思想性。为
期刊
“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这里的“学”,一是指学生能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二是指学生是不是会学,有没有学会,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的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这里的“论教”,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的四大状态(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没有情绪状态、交往状态,就不能激活课堂;单有情绪状态、交往状态,容易形成课堂教学中的“泡
期刊
在美国多元社会中,私立教育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了一种变通的教育方式,代表了广泛的利益,是公立教育的必要补充。数据显示,美国私立大学的数量占美国大学总数的一半以上,特别是代表美国高等教育最高水平的学校,大多数是私立大学。因而研究美国的私立大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而目前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虽然已有较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处在发展与规范、提高与完善的探索发展期,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研究和借鉴美国私立大学管
期刊
高校教师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在正确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依据自身发展需要,对教师个体的工作所进行的价值和事实判断活动。高校教师评价作为高校教师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广大教师而言,具有导向、激励、促进功能,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改进工作,提高个人发展;对学校而言,有利于促使学校领导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促进教师管理的科学化,最终达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    评价目的问
期刊
近来笔者浏览了42所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我国重点高校的网页,惊奇地发现: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都把定位层次表述为“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知名大学”,把定位类型描述为“综合性”,把定位等级定格为“研究型”。诚然“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是事物和人生的普遍规律。高等院校自然也一样,每所高校都要力争上游,成为佼佼者,然而如果高校一味地脱离社会需求和自身的条件,盲目追求类型、能级和档次的高定位,不仅不利于
期刊
在我国,一直都是以考试来选拔人才的,从古至今,基本上都是“一考定终生”。近年来,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可是由于大的环境没有改变,高考制度没有改革,又加上家长、社会等因素使得青少年在学习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青少年为了逃避考试,自杀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可以说每个学校都曾有过自杀或自杀未遂现象。由此可见,青少年考试焦虑问题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期刊
和谐社会对人们媒体素养的诉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顺应历史发展变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在社会风尚、生活面貌、消费趋势等方面的迅猛变化和更迭中, 青年大学生无疑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和主体力量。这样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处于社会变动前沿的庞大群体,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对文化形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目标的新理解和新创造带到社会生活中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
期刊
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够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大学生必须成为知识的创造者或操作者。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能够增进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认同自己潜在的知识创造者或操作者的身份,从而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实现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一)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职业人  职业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职责和专门业务。职业活动
期刊
对高中新课程认识上的误区    1、重形式,轻效果  多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始终存在着“重形式、轻效果”现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由于认识不深、理解不透、把握不准而产生的充满假象的“表演课”和多余的“实践活动”,只注重形式上的所谓“自主课堂”、“探究学习”、“师生平等”、“生活经验”、“动手能力”等。教师、学生在讨论问题时,漫无边际,为新而新。“多余”的形式与“热闹”的氛围使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