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行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g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周末,送女儿上学后,我又循着老路往公园去。雪后一周了,城市里还有遗存的雪迹。
  公园里的树,很杂,阒然无人,却可以听见沙沙的声响。我放缓了步子,左顾右盼,侧耳倾听,觅到了声源,那是蘆苇在林子外面的河边“诵经”。无甚原委地,我把冬日的芦苇视为老僧。
  河水泛着淡青色,映了几朵云。芦苇的影子也倒映在水中,静物一般。
  2006年3月,合肥,一场浩荡的桃花雪突兀而至。
  那一年,为了生计,我在正月十六离开一岁三个月的女儿,离开工作的小城,只身来到省城合肥。到合肥那天,寄居在科大医院工作的同学小琴家。小琴新婚,与同在科大医院工作的老公分得科大一套五十平方米的老房子。我去之后,她让我与她睡在大床上,而把她老公安顿在小厅里的一张沙发床上。
  那一夜,我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就是情人节了,我不想夹在这对新婚夫妻间打扰他们的甜蜜。我就着他们家那台拨号上网的电脑,在跳蚤市场和同城论坛上找房子。
  我终于找到了一间租金150元的合租房,房东是一对姐弟,他们租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要把空出来的一间租给我。当天,我很顺利地在一家私立医院找到了一份不需要上夜班的工作。出租屋到工作的私立医院需要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我每天早上五点起床,七点前到医院,下午五点下班,步行二十多分钟去一所培训学校上课。
  如此过了一周,进入了阳历三月,可天非但没有春意,反倒卷起了倒春寒。冷了一周,居然下了一场雪。那天,桃花雪纷纷扬扬,我高烧烧得迷迷糊糊。晚上下课后,迎着大雪去公交站台等车。车如期而至,我缩在空荡荡的车里瑟瑟发抖。那一刻,特别想一岁多已会喊“妈妈抱抱”的女儿。我犹豫着拨通了母亲的电话,觉得自己真是一个狠心的妈妈,把自己的孩子丢给了还在上班的母亲。电话一通,我就听到女儿奶憨憨地叫:“妈妈,抱抱……”
  一时间泪如雨下,哽咽难止。
  我挂了电话,车窗外扑簌而下的雪与我眼中扑簌而落的泪模糊了视野。
  等我想到要下车的时候,已不知坐到了哪一站。问司机,说是过了两站。我下车,扑进漫天大雪里。两站路不远,我想往回走走就到了吧。
  雪落进我的脖颈,我不嫌冷,反倒感觉冰凉凉的很舒服。我就那么走在霓虹闪烁的都市,雪已给都市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羽衣,路灯上也积了毛茸茸的雪。路上有不停按喇叭的出租车,靠近我时,我就故意加快脚步。我不打车,打车的钱都够给女儿买一板爽歪歪酸奶了。
  不知在雪里走了多久,我发现周围越来越暗,路灯稀疏了,过往的车辆少了,道路旁边的楼房也低矮了。左顾右盼,看不出一丝熟悉。于是,我给房东弟弟阿甘打电话,电话一拨即通。他说二姐他们正念叨我怎么这么晚还没回家。
  得知我坐过站后行走的方向,阿甘让我看周围有什么特别的建筑。正巧,在右前方看见一个单位的门牌,阿甘在电话里给我指路。二十分钟后,在邮电学校门口,我终于和阿甘会合。打开家门,二姐和阿甘的女朋友都在小小的客厅里坐着等我,我转身进了自己的房间,看见我只铺了一床薄毛毯,放了一床薄被的木板床上,放着一床没有罩被套的棉絮。
  阿甘说,你被子太薄了。二姐端了一碗姜汤进来,让我赶紧喝。
  不知是加了被子的缘故,还是姜汤起了效,第二天,我又在清晨五点好模好样地起床了。
  十二年后的今天,下午六点二十八分,我从新东方教室接到女儿。手里捧着热腾腾的关东煮,和她一起踏着停车场上厚厚的积雪,走向泊在雪地上的白“虫子”。打开暖风,不一会儿,车里就暖烘烘的了。我和女儿你一口我一口地吃完了关东煮,然后,我打开车灯,灵巧地绕过一堆雪,汇入了车流。
  我再也不怕迷路了,开车有车载导航,步行有手机导航。二十分钟后,我们已从滨湖驱车回到了经开区的家。我家楼下花坛那一片儿,雪还很厚。一米七的女儿揽着我的肩,把我带到雪地里,拿着我的手机说,来,笑一个,你这个累成狗的人,权当一下白雪公主!
  我对着镜头粲然而笑。我不觉得自己累成狗,也不想当白雪公主,我就是一个因为成为母亲而坚强起来的女子。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六月初九,子夜,在异乡。  夜深人静,坐在21 层的阳台上赏月。虽然,这夜色不似家鄉的夜晚那般温情,也没家乡的天空那样布满星星,更没有家乡的夜晚更有味道。所幸今晚有月光,总是多了点儿诗情和念想。  记得在家乡,春天晚上,我和宝儿在小区走着走着,他突然手指天空:“看,月亮!看,北斗星!”他侧头问我:“你看见了吗?”生怕我漏失这美好的景象。于是,我们就开始看月亮,找星星,开始唱:月亮走我也走……  从
期刊
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年,妹妹在北碚读“3+2”学校,供养两个大学生,势必让这个农村家庭像负重前行的牛车遭遇厉风暴雪一般,困难无法想象。况且,我还是父母抱来的娃,被淘汰也是很自然的事!  高考后那些日子,家里一句“不读了”像一堵厚厚的没有缝隙的高墙,让我的心情暗黑到了极点。  那时家里养了两头牛,小赚几个钱后,敏感的父亲发现这是一条致富之路,于是不断地往家里牵回大牛、小牛。这十几头牛的眼睛一睁,就
期刊
老家面对三岳。放下尘世的烦嚣,到三岳吹一吹风,提神醒脑,这,未尝不是旅途中的一大享受。  秋日,县作协一班文友,相约三岳采风。三岳位于怀集蓝钟镇,与县城相距50公里。那天,天色爽朗,蓝天无尘。我们在县城驱车直往,沿途欢声笑语,清风送爽。公路两旁,错落的楼房迎来送往。金黄色的田涛,洋溢着收获的喜气。眼前,一条白色的巨龙不时映入眼帘,那是穿越怀集的贵广高铁。一路上,它陪伴着我们穿山越岭,为我们的旅途增
期刊
我一脚跨进月牙门。  她看见我来,尴尬地微笑着,很不自然的那一种,有点儿僵。看得出,她很久很久没有笑过了,大概是从先生田常过世以来,得有五年了吧,也许她都快忘记怎么笑了。  她从屋里取出一壶茶,是她自己采制的手工茶,透过围墙可见,这茶就长在后山,层层叠叠绿透了山顶。简单交代几句,吴非就转身做面条去了。我拉开凳子坐下,烧了一壶水,兀自沏起茶来。阳光从遮阳棚顶上的一个破洞泄下来,投射到杯子里,金黄的茶
期刊
我小时候住在柳林高山地区,经常有雪,第一场雪下过后,背阴的地方,雪一直化不完,直到春暖花开。  那时候的雪很大,“好大的坨坨,像筛糠一样”。柳林人口中的“筛糠”,和词典中的“筛糠”不完全一样,主要是形容人冻得浑身打战。柳林山高,冬天没有青草喂猪,要提前从山上捡回枯落的猕猴桃叶、葛藤叶等,晒干揉碎,筛了备用。各家各户备有几种筛子。罗筛很细,筛面粉;细筛子,眼儿比米粒儿还小很多,筛玉米面;粗筛子,眼儿
期刊
20多年前,我在县里棉织厂的织布车间做挡车工,她呢,是纺纱车间的,很漂亮,我不知道她最后招了谁做上门女婿。我只在棉织厂做了一年多,就离开了,很多年没有再见过她。没想到,搬新家后第一次去菜市场,我一眼就将她认了出来。我站在墙角一隅偷偷地看她,越看越恍惚,甚至一度不确定那是不是她。是大家公认的厂花。  很多男孩儿追她,但都半途而废,因为她家无男丁,她有个条件就是男方必须入赘。这就成了很难逾越的鸿沟,不
期刊
好像蚯蚓一样,冰凉感爬过你肚脯上的皮肤,钻人一个个空洞洞的毛孔,“嘶呀,嘶呀”,白雾一团团盛开。  看不出色彩的鲜艳被无限放大,脑际一片恐惧。就像一伸手,你就能够到低垂下来的一两串冰葡萄似的,死神变得那么的触手可及,可以听见他微微发颤的呼吸声,可以触摸到他的鼻翼上齐刷刷列队出发的寒毛们,还有一星两星三星的汗珠,我们的鼻翼所能感应到的,那些个被倒逼出来的冰凉感。我见过黑暗中的葡萄树,两三棵,三五棵吧
期刊
缸,一大口;菜,一大堆;盐,一大包。  一位汉子,一名少年。  初冬温暖的阳光照耀着这整洁的农家小院,照耀着这人、这缸、这菜、这盐。  漢子开口道:“今儿个你要做我的助手。”  少年回答道:“好!”  那少年便是三四十年前的我,那汉子是我的父亲。  天蓝得近乎透明,已经连续几日都是晴好。这样美好的日子里踩腌菜,是父亲早就计划好的。大缸已洗涮干净,菜已晾晒得恰到好处,盐已准备充足,只等父亲一声令下—
期刊
读初三那年,原来教我们语文的那位女老师,因患贫血症请了长假,庄老师刚从杭州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我们学校,便成了我们班新一任语文老师。他个儿高、消瘦、清俊英气,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讲话的声调很像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缓慢而顿挫”。因为他长得有点儿像我远房的一位表哥,第一次见到他,便有几分亲近感。  庄老师人如其名——庄重严肃,富有才华。他的作文课别开生面,据说他在大学里发表过许多诗文,令我刮目相看。第
期刊
几乎每家农户都有一口地窖,这是我在乡下行走时看到的情形。屋内的火笼旁,或屋外背风向阳的偏僻处,都隐藏着这样一口口深不可测的地窖,大小不一,深浅各异,裁量标准自然由农人拿捏,依据地里的收成而定。农人们看上去纯朴憨厚的面孔,身上却隐藏着生存之道的一些绝技,他们不动声色地借助地窖,把风寒悄然地挡在外面,让红薯、芋头、生姜这些惊风怕寒之物在北风呼啸的天地里仍有一处温暖的庇护所,可以安然无虞地保持到春暖花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