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想图书馆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liao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少年时代,我就渴望拥有一间自己的图书馆。那时,我所在的小县城只有一座规模很小的图书馆,藏书甚少而且借阅不便。每次走进那间昏暗的、弥漫着灰尘气息的图书馆,我的目光就像燕子一样充满期待地一次次从那些残破不堪的书籍上掠过,最后总是无可奈何地跌落下来。书架上充斥着内容拙劣的流行读物,鲜有令我感兴趣的图书。沮丧不断地聚集,竟然激发了我的一个梦想——建立一间自己的图书馆,只收藏自己喜欢的书籍。
  后来上了大学,经常去学校图书馆和市立图书馆借阅图书。这些图书馆藏书丰富,种类繁多,但是放眼望去,往往让人觉得眼花缭乱。加之受种种规定限制,仍然感到图书馆不能完全满足我的需求。而那个渴盼拥有自己的图书馆的念头就像蓓蕾,一旦孕育了,必然要绽放出花朵来——一直活色生香地诱惑着我。及至读到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演讲,她说梦想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顿时引发了我的强烈共鸣。这位英国女作家和我一样,其实都是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自由的空间。这个空间是物理的,更是精神的,它非常渺小,又无限广大,我们身处其间,完全可以主宰自己,仿佛“世界之王”。她的“屋子”与“我的图书馆”本质相同,都是一个自足的、小小的宇宙。
  多少年过去了,我的图书馆之梦一直在持续不断地构筑着,从来未曾停歇……
  其实,我的图书馆不需要宏伟的建筑和豪华的装修,甚至不需要太大的空间。五十平米的一间房子,墙壁全部漆成白色,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三面墙壁上悬挂着我喜爱的书画作品,另一面墙是落地玻璃大窗,窗外栽着几丛修挺的翠竹。书架不必用高档红木制作,但木材必须结实,而且横隔板足够宽厚,能够放两层书籍为佳;另外,书架底部一定要安装滑轮,可以整架移动,充分利用储藏空间。
  我的图书馆只需存放五千册图书(这是藏书数量的上限,假如我每三天读完一本书的话,必须活到80岁才能将这些书全部读完),一旦有新书加入,就得剔除一本旧书。我的藏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工具书,放在橙色书架上;二是经典图书,放在绿色书架上;三是主题性图书,放在蓝色书架上。工具书是阅读和研究中常常需要使用的,像各种词典、大百科全书、历史年表、地图册等等,总共不会超过一百本。经典图书大约有一千本,包括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的著作,像下列这些作者的著作是必不可少的,譬如亚里士多德、蒙田、伏尔泰、卢梭、莎士比亚、歌德、雨果、孔子、老子、庄子、李白、苏轼、曹雪芹、鲁迅、胡适等等。最多的是主题性图书,包括我研究的或纯粹只是感兴趣的主题,譬如“文学插图”“书之书”“艺术电影”“纪实摄影”“美食文化”“湖北地域文化”“左翼知识分子”“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国现当代思想史”“文化与殖民”“先锋艺术”等等;还有一类就是朋友们签名赠送的图书——也许我不会常常阅读,但陈列在书架上会让人时时感受到友谊的温暖。当然,我还专门留了一格存放自己编辑的书刊或创作的书籍,那一格书架是白色的。我曾对妻子开玩笑说:在我行将就木之前,这一格应该放满了书,到时候再把它漆成蓝色吧!所有的图书中有一本最为重要,那就是图书馆藏书的编目和概要。这本书得我自己来撰写,也许要等到许多年之后才能完成。
  我的图书馆会拒绝一些流行的书籍入驻,譬如教人快速成功的书。这些图书如同病毒,会污染洁净的空气,必须坚决剔除。
  這个图书馆里只需要配备一台硬盘足够大的电脑,并有一条网线与外界相连。硬盘中分类存储着常用的电子书与相关资料,网络则是与外界交流的通道。电脑桌与书桌分开,除非写作或查找资料,电脑平常都是关闭的,以免让人留连网络而忘返。书桌放在靠近窗户的地方,窗台上可以放几盆花,春插桃花,夏栽栀子,秋来丹桂,冬养水仙。书桌上不置电话(走进图书馆,手机也关闭)。笔筒自然是需要的,而且每月可更换一个新的(我漫游世界时,收集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工艺笔筒),里面插几支铅笔与圆珠笔;还有一个刻着“泰山石敢当”的石质镇纸,一沓书签和许多空白小纸条。煮上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我一天的图书馆生活就这样开始了,宁静,简单,温馨而悠远。
  爱默生说过:图书馆是一座神奇的陈列大厅,在大厅里人类的精灵都像着了魔一样沉睡着,等待我们用咒语把它从沉睡中解脱出来。我的图书馆是我与那些精灵对话的场所。我知道,只要我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轻轻将它打开,一个精灵就会苏醒。每本书都满载着业已逝去时光的含义。
  我的图书馆是对外开放的。那些追逐图书排行榜或嗜好通俗读物的读者大约不会来光顾,只有喜欢读“无用之书”的真正书虫才会闻“香”而来。假如他们来借书,既不需要证件,也不需要押金,只要在电脑上登记,记得在规定的时间归还图书即可。
  在这个充满目的性和实用性的年代,我的这间图书馆也许是最无用的。它唯一带给我的是诸多可能性:受到启发的可能性,不堕落的可能性,改变与超越的可能性……
  已经忘记了在哪本书上读过这样一句话,“当我攀上图书馆的书梯最后一级台阶时,恰巧看见了落日最美丽的余辉。”在孜孜追寻真理的路途上,这无与伦比的风景无疑是一个虔诚而执著的跋涉者所获得的最美馈赠。在我的图书馆里,那个喜欢临窗而坐的身影也会常常从书页间抬起头来向窗外看去,他一定总是期待着在不经意间与那一抹最美丽的夕阳相遇!
  (摘自金城出版社《去图书馆约会》一书)
其他文献
作为金融企业助力全民阅读的一次全新尝试,张家港农商银行再度率先走在全国同业前列。11月28日,张家港农商银行联合市图书馆共同打造的张家港市首家“书香银行”正式启用。“书香银行”是张家港农商银行为向市民提供差异化服务而打造的特色网点,旨在以阅读为桥梁,吸引社会力量共同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助力张家港市“书香城市”创建活动。  “书香银行”计划针对部分客户推出积分兑换书籍服务,客户可通过该行网银、手机银行
期刊
人之所以觉得贫困,有一种不是因为他没有吃的,而是因为他不如别人。查尔斯·汉迪曾经说过,现代人的贫困来自邻居的眼光—这就叫相对贫困感。在不丹,这个以佛教立国的小国会给你另一种体验。  有一次,我和一些企业界的朋友一起去了不丹,在那里有个很有趣的体验。我的好朋友,台湾的“奇女子”陈念萱,帮我约了一个人,他就是不丹的国师格玛乌拉,相当于国王的顾问。  不丹是一个信奉佛教、以佛教立国的国家,是世界上为数不
期刊
11月28日,叶兆言《南京传》南京首发,发布会在秦淮河畔、古城墙下的南京晓书馆举行,主持人吴晓平,对谈嘉宾南京大学教授杜骏飞。《南京传》一书二十余万字,纵跨千余年,从公元211年到1949年,是為城市立传,更是给历史加注。会议期间,叶兆言就文学创作、文史写作的当代传承等话题,与大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对谈中,叶兆言讲了写作《南京传》的初衷,他说:“我把南京作为窗口,看到的是一个别样的中国历史。这本
期刊
《手上的朴光:中国民艺之旅》  作者:令狐磊 佟佳熹 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大地纸护封,线装裸脊工艺,展现民艺的质朴与纯真;内文使用日本工艺富士樱花纸,高清细腻还原中国民艺之美。   中国民艺,朴而素,素而远,仿佛若有光。  ——著名编剧、策划人 史航   既然机器制造可以满足当下生活的一切需求,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手艺?有人试图从美、天性、独特、历
期刊
阿英(1900-1977) ,安徽芜湖人,原名钱杏邨。现代著名剧作家、文学理论家、文艺批评家,著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一生著述丰富,涉及文学、文艺理论、文艺批评、戏剧、电影文学史、美术史等多方面。  熟悉上海掌故的人,大概都知道城隍庙是中国的城隍,外国的资本。城隍庙是外国人拿出钱来建筑,而让中国人去烧香敬佛。到那里去的人,每天总是很多很多,目的也各自不同。有的带了子女,买了香烛,到菩萨面前求
期刊
在滞留巴黎的时候,在羁旅之情中可以算做我的赏心乐事的有两件:一是看画,二是访书。在索居无聊的下午或傍晚,我总是出去,把我迟迟的时间消磨在各画廊中和河沿上的书摊。关于前者,我想在另一篇短文中说及,这里,我只想来谈一谈访书的情趣。  其实,说是“访书”,还不如说在河沿上走走或在街头巷尾的各旧书铺进出而已。我没有要觅什么奇书孤本的蓄心,我之所以这样做,无非为了自己的癖好,就是摩娑观赏一回空手而返,私心也
期刊
读《袁中郎全集》,感到清风徐徐扑面,精神阵阵爽快。  明末的这位大才子一度做吴县县令,上任伊始,致书朋友们道:“吴中得若令也,五湖有长,洞庭有君,酒有主人,茶有知己,生公说法石有长老。”开卷读到这等潇洒不俗之言,我再舍不得放下了,真是非常的飘逸。中郎一生最爱山水,最爱朋友,难怪他写得最好的是游记和书信,不过,倘若你以为他只是个耽玩的倜傥书生,未免小看了他。《明史》记载,他在吴县任上“听断敏决,公庭
期刊
傍晚六点钟左右;乳白色的晕雾笼罩到蔚蓝的海面上;透过这片晕雾,秋天的太阳把它那金色的光芒撒在蔚蓝的海面上,白天的炎热已渐渐消退了,微风拂过海面,象是大自然午睡醒来后呼出的气息一样;一阵爽神的微风吹拂着地中海的海岸,把夹杂着清新的海的气息的花草香味到处播送。  在这片从直布罗陀到达达尼尔,从突尼斯到威尼斯的浩瀚无垠的大海上,一艘整洁、漂亮、轻捷的游艇正在黄昏的轻雾中穿行。犹如一只迎风展翅的天鹅,平稳
期刊
11月27日,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领读者培训会在南京召开。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江苏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焦建俊,省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韩松林,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副局长、省全民阅读辦副主任李贞强,以及来自全省各设区市全民阅读促进会、省各有关单位代表出席此次会议。本次领读者培训会邀请了深圳、上海和本省的阅读专家及著名阅读组织代表授课,全省近300名领读者参加培训。  省
期刊
夏目漱石(1867-1916)小说家,出生于江户时代的东京。曾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及同校的研究生院。1890年,作为文部省留学生前住英国留学,归国后开始创作,并发表了作品《我是猫》。1907年,进入朝日新闻社工作,其后从初次发表的《虞美人草》到绝笔《明暗》,一直在不停探究现代人的不安与“内在的他人”这一现象。   终生租房而居  夏目漱石曾说过:“我这一生的目标并不是要建造自己的家。”这是与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