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少年时代,我就渴望拥有一间自己的图书馆。那时,我所在的小县城只有一座规模很小的图书馆,藏书甚少而且借阅不便。每次走进那间昏暗的、弥漫着灰尘气息的图书馆,我的目光就像燕子一样充满期待地一次次从那些残破不堪的书籍上掠过,最后总是无可奈何地跌落下来。书架上充斥着内容拙劣的流行读物,鲜有令我感兴趣的图书。沮丧不断地聚集,竟然激发了我的一个梦想——建立一间自己的图书馆,只收藏自己喜欢的书籍。
后来上了大学,经常去学校图书馆和市立图书馆借阅图书。这些图书馆藏书丰富,种类繁多,但是放眼望去,往往让人觉得眼花缭乱。加之受种种规定限制,仍然感到图书馆不能完全满足我的需求。而那个渴盼拥有自己的图书馆的念头就像蓓蕾,一旦孕育了,必然要绽放出花朵来——一直活色生香地诱惑着我。及至读到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演讲,她说梦想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顿时引发了我的强烈共鸣。这位英国女作家和我一样,其实都是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自由的空间。这个空间是物理的,更是精神的,它非常渺小,又无限广大,我们身处其间,完全可以主宰自己,仿佛“世界之王”。她的“屋子”与“我的图书馆”本质相同,都是一个自足的、小小的宇宙。
多少年过去了,我的图书馆之梦一直在持续不断地构筑着,从来未曾停歇……
其实,我的图书馆不需要宏伟的建筑和豪华的装修,甚至不需要太大的空间。五十平米的一间房子,墙壁全部漆成白色,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三面墙壁上悬挂着我喜爱的书画作品,另一面墙是落地玻璃大窗,窗外栽着几丛修挺的翠竹。书架不必用高档红木制作,但木材必须结实,而且横隔板足够宽厚,能够放两层书籍为佳;另外,书架底部一定要安装滑轮,可以整架移动,充分利用储藏空间。
我的图书馆只需存放五千册图书(这是藏书数量的上限,假如我每三天读完一本书的话,必须活到80岁才能将这些书全部读完),一旦有新书加入,就得剔除一本旧书。我的藏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工具书,放在橙色书架上;二是经典图书,放在绿色书架上;三是主题性图书,放在蓝色书架上。工具书是阅读和研究中常常需要使用的,像各种词典、大百科全书、历史年表、地图册等等,总共不会超过一百本。经典图书大约有一千本,包括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的著作,像下列这些作者的著作是必不可少的,譬如亚里士多德、蒙田、伏尔泰、卢梭、莎士比亚、歌德、雨果、孔子、老子、庄子、李白、苏轼、曹雪芹、鲁迅、胡适等等。最多的是主题性图书,包括我研究的或纯粹只是感兴趣的主题,譬如“文学插图”“书之书”“艺术电影”“纪实摄影”“美食文化”“湖北地域文化”“左翼知识分子”“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国现当代思想史”“文化与殖民”“先锋艺术”等等;还有一类就是朋友们签名赠送的图书——也许我不会常常阅读,但陈列在书架上会让人时时感受到友谊的温暖。当然,我还专门留了一格存放自己编辑的书刊或创作的书籍,那一格书架是白色的。我曾对妻子开玩笑说:在我行将就木之前,这一格应该放满了书,到时候再把它漆成蓝色吧!所有的图书中有一本最为重要,那就是图书馆藏书的编目和概要。这本书得我自己来撰写,也许要等到许多年之后才能完成。
我的图书馆会拒绝一些流行的书籍入驻,譬如教人快速成功的书。这些图书如同病毒,会污染洁净的空气,必须坚决剔除。
這个图书馆里只需要配备一台硬盘足够大的电脑,并有一条网线与外界相连。硬盘中分类存储着常用的电子书与相关资料,网络则是与外界交流的通道。电脑桌与书桌分开,除非写作或查找资料,电脑平常都是关闭的,以免让人留连网络而忘返。书桌放在靠近窗户的地方,窗台上可以放几盆花,春插桃花,夏栽栀子,秋来丹桂,冬养水仙。书桌上不置电话(走进图书馆,手机也关闭)。笔筒自然是需要的,而且每月可更换一个新的(我漫游世界时,收集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工艺笔筒),里面插几支铅笔与圆珠笔;还有一个刻着“泰山石敢当”的石质镇纸,一沓书签和许多空白小纸条。煮上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我一天的图书馆生活就这样开始了,宁静,简单,温馨而悠远。
爱默生说过:图书馆是一座神奇的陈列大厅,在大厅里人类的精灵都像着了魔一样沉睡着,等待我们用咒语把它从沉睡中解脱出来。我的图书馆是我与那些精灵对话的场所。我知道,只要我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轻轻将它打开,一个精灵就会苏醒。每本书都满载着业已逝去时光的含义。
我的图书馆是对外开放的。那些追逐图书排行榜或嗜好通俗读物的读者大约不会来光顾,只有喜欢读“无用之书”的真正书虫才会闻“香”而来。假如他们来借书,既不需要证件,也不需要押金,只要在电脑上登记,记得在规定的时间归还图书即可。
在这个充满目的性和实用性的年代,我的这间图书馆也许是最无用的。它唯一带给我的是诸多可能性:受到启发的可能性,不堕落的可能性,改变与超越的可能性……
已经忘记了在哪本书上读过这样一句话,“当我攀上图书馆的书梯最后一级台阶时,恰巧看见了落日最美丽的余辉。”在孜孜追寻真理的路途上,这无与伦比的风景无疑是一个虔诚而执著的跋涉者所获得的最美馈赠。在我的图书馆里,那个喜欢临窗而坐的身影也会常常从书页间抬起头来向窗外看去,他一定总是期待着在不经意间与那一抹最美丽的夕阳相遇!
(摘自金城出版社《去图书馆约会》一书)
后来上了大学,经常去学校图书馆和市立图书馆借阅图书。这些图书馆藏书丰富,种类繁多,但是放眼望去,往往让人觉得眼花缭乱。加之受种种规定限制,仍然感到图书馆不能完全满足我的需求。而那个渴盼拥有自己的图书馆的念头就像蓓蕾,一旦孕育了,必然要绽放出花朵来——一直活色生香地诱惑着我。及至读到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演讲,她说梦想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顿时引发了我的强烈共鸣。这位英国女作家和我一样,其实都是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自由的空间。这个空间是物理的,更是精神的,它非常渺小,又无限广大,我们身处其间,完全可以主宰自己,仿佛“世界之王”。她的“屋子”与“我的图书馆”本质相同,都是一个自足的、小小的宇宙。
多少年过去了,我的图书馆之梦一直在持续不断地构筑着,从来未曾停歇……
其实,我的图书馆不需要宏伟的建筑和豪华的装修,甚至不需要太大的空间。五十平米的一间房子,墙壁全部漆成白色,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三面墙壁上悬挂着我喜爱的书画作品,另一面墙是落地玻璃大窗,窗外栽着几丛修挺的翠竹。书架不必用高档红木制作,但木材必须结实,而且横隔板足够宽厚,能够放两层书籍为佳;另外,书架底部一定要安装滑轮,可以整架移动,充分利用储藏空间。
我的图书馆只需存放五千册图书(这是藏书数量的上限,假如我每三天读完一本书的话,必须活到80岁才能将这些书全部读完),一旦有新书加入,就得剔除一本旧书。我的藏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工具书,放在橙色书架上;二是经典图书,放在绿色书架上;三是主题性图书,放在蓝色书架上。工具书是阅读和研究中常常需要使用的,像各种词典、大百科全书、历史年表、地图册等等,总共不会超过一百本。经典图书大约有一千本,包括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的著作,像下列这些作者的著作是必不可少的,譬如亚里士多德、蒙田、伏尔泰、卢梭、莎士比亚、歌德、雨果、孔子、老子、庄子、李白、苏轼、曹雪芹、鲁迅、胡适等等。最多的是主题性图书,包括我研究的或纯粹只是感兴趣的主题,譬如“文学插图”“书之书”“艺术电影”“纪实摄影”“美食文化”“湖北地域文化”“左翼知识分子”“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国现当代思想史”“文化与殖民”“先锋艺术”等等;还有一类就是朋友们签名赠送的图书——也许我不会常常阅读,但陈列在书架上会让人时时感受到友谊的温暖。当然,我还专门留了一格存放自己编辑的书刊或创作的书籍,那一格书架是白色的。我曾对妻子开玩笑说:在我行将就木之前,这一格应该放满了书,到时候再把它漆成蓝色吧!所有的图书中有一本最为重要,那就是图书馆藏书的编目和概要。这本书得我自己来撰写,也许要等到许多年之后才能完成。
我的图书馆会拒绝一些流行的书籍入驻,譬如教人快速成功的书。这些图书如同病毒,会污染洁净的空气,必须坚决剔除。
這个图书馆里只需要配备一台硬盘足够大的电脑,并有一条网线与外界相连。硬盘中分类存储着常用的电子书与相关资料,网络则是与外界交流的通道。电脑桌与书桌分开,除非写作或查找资料,电脑平常都是关闭的,以免让人留连网络而忘返。书桌放在靠近窗户的地方,窗台上可以放几盆花,春插桃花,夏栽栀子,秋来丹桂,冬养水仙。书桌上不置电话(走进图书馆,手机也关闭)。笔筒自然是需要的,而且每月可更换一个新的(我漫游世界时,收集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工艺笔筒),里面插几支铅笔与圆珠笔;还有一个刻着“泰山石敢当”的石质镇纸,一沓书签和许多空白小纸条。煮上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我一天的图书馆生活就这样开始了,宁静,简单,温馨而悠远。
爱默生说过:图书馆是一座神奇的陈列大厅,在大厅里人类的精灵都像着了魔一样沉睡着,等待我们用咒语把它从沉睡中解脱出来。我的图书馆是我与那些精灵对话的场所。我知道,只要我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轻轻将它打开,一个精灵就会苏醒。每本书都满载着业已逝去时光的含义。
我的图书馆是对外开放的。那些追逐图书排行榜或嗜好通俗读物的读者大约不会来光顾,只有喜欢读“无用之书”的真正书虫才会闻“香”而来。假如他们来借书,既不需要证件,也不需要押金,只要在电脑上登记,记得在规定的时间归还图书即可。
在这个充满目的性和实用性的年代,我的这间图书馆也许是最无用的。它唯一带给我的是诸多可能性:受到启发的可能性,不堕落的可能性,改变与超越的可能性……
已经忘记了在哪本书上读过这样一句话,“当我攀上图书馆的书梯最后一级台阶时,恰巧看见了落日最美丽的余辉。”在孜孜追寻真理的路途上,这无与伦比的风景无疑是一个虔诚而执著的跋涉者所获得的最美馈赠。在我的图书馆里,那个喜欢临窗而坐的身影也会常常从书页间抬起头来向窗外看去,他一定总是期待着在不经意间与那一抹最美丽的夕阳相遇!
(摘自金城出版社《去图书馆约会》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