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像一条波澜壮阔的血脉,汩汩流淌和绵延着不朽的人类文明,琳琅的文字,生动的语言,有一种原生态的性灵之美。每一次读《诗经》,都觉得那是和花草植物、鸟兽鱼虫、器物、甚至是爱情,做诗性的对话。
年少时,我曾觉得《诗经》里的那些草木,朦胧、遥远,渺不可及,后来才知道,那些草木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里。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出自《诗经·王风·采葛》,说的是艾蒿。在我的老家辽南,每到春季,漫山遍野到处都有这种野生植物。它皮实、耐旱,从浅绿到深绿再到老绿,一路疯长。这种野生植物,叶片上有细细的小绒毛,花不娇艳,形不妖娆,拙朴无华。
老家人习惯把艾蒿晒半干,搓成草绳,待蚊虫猖獗肆虐的季节,只需把蒿绳点燃挂于门楣处,便可高枕无忧。当然,艾蒿还有另外一种作用,那就是谁家的老人孩子偶尔起疹,奇痒难耐时,用艾蒿煮水,淋浴擦身,便可解燃眉之急。艾蒿,一种野生植物,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一直走到今天。时光荏苒,路途遥遥,它依然郁郁葱葱,简直太神奇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自《诗经·周南·桃夭》,说的是桃花。桃树并不稀罕,村子里到处都有栽种。房前屋后,井旁街边,这儿一棵,那儿一棵。只要插得下脚的地方,都会种上桃树。每年春天,四五月间,各处桃花竞相开放,就像村子里十七八岁大姑娘的脸色,粉嘟嘟的,娇艳水嫩,弹指可破。这时节,远远地望着村子,会发现村庄被笼罩在一片烟霞之中,真是诗情画意,霞光烟影,白云深处有人家。桃花的花期大约有半个月,之后花落籽实。青桃有手指甲那么大时,花影喧闹的村庄重又归于寂静。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出自《诗经·王风·黍离》,说的是黄米。黄米不是主粮,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小雜粮的一种,多种在山地,春种秋收,成熟后的籽粒叫黍子,脱壳之后,变成金灿灿的黄米。
老家的山地上,大多种有谷子和黍子。秋天,庄稼快成熟的季节,农人就会在田里插些稻草人,驱赶那些前来偷食的鸟雀。大黄米一般不会拿来煮饭。外祖父在世的时候,会用黄米酿酒,会把黄米碾成面做年糕,端午节会用黄米包粽子。黄米煮饭不大好吃,但做酒做糕包粽子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包粽子,特别好吃,特别香,粒粒晶莹剔透,也算物尽其用。
黍和粟是欧亚大陆最古老的谷物,一直到今天,我回到老家,仍然能在田间看到种植的黍子。它们虽不是主要的农作物,却是不可或缺的物种。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出自《诗经·周南·芣苢》,说的是车前草。这种植物在我的老家叫马蹄草,叶片厚实,大小不一,小圆叶,抽穗,长茎,碎花,花落结籽,可入药。之所以叫马蹄草,是因为它喜欢生于路边,马踏车碾,生命力顽强。
记得我小时候,下午放学回家,不是上山拾柴就是去打猪草,挎着一个小小的柳条筐,和表姐结伴,一起把各种草叶采集到筐里。自己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却在给家里的那头猪找口粮。可笑吗?一点都不,我们出来打猪草就是为了从猪的口中省下一点粮食。
《诗经》里的植物,三千年后依然绿意葱茏,茂盛葳蕤,很多草木我生活过的村庄都有。每一种植物都令我记忆深刻,它们曾像亲人一样生长在我的周遭,与我和谐相处。那些花草树木听过我的忧思愁苦,分享过我的快乐喜悦。
《诗经》之美,足以令人领略古人的自然观、人生观,寻找生命的精神原乡,体会植物之物。自然神奇,万物有灵。
年少时,我曾觉得《诗经》里的那些草木,朦胧、遥远,渺不可及,后来才知道,那些草木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里。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出自《诗经·王风·采葛》,说的是艾蒿。在我的老家辽南,每到春季,漫山遍野到处都有这种野生植物。它皮实、耐旱,从浅绿到深绿再到老绿,一路疯长。这种野生植物,叶片上有细细的小绒毛,花不娇艳,形不妖娆,拙朴无华。
老家人习惯把艾蒿晒半干,搓成草绳,待蚊虫猖獗肆虐的季节,只需把蒿绳点燃挂于门楣处,便可高枕无忧。当然,艾蒿还有另外一种作用,那就是谁家的老人孩子偶尔起疹,奇痒难耐时,用艾蒿煮水,淋浴擦身,便可解燃眉之急。艾蒿,一种野生植物,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一直走到今天。时光荏苒,路途遥遥,它依然郁郁葱葱,简直太神奇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自《诗经·周南·桃夭》,说的是桃花。桃树并不稀罕,村子里到处都有栽种。房前屋后,井旁街边,这儿一棵,那儿一棵。只要插得下脚的地方,都会种上桃树。每年春天,四五月间,各处桃花竞相开放,就像村子里十七八岁大姑娘的脸色,粉嘟嘟的,娇艳水嫩,弹指可破。这时节,远远地望着村子,会发现村庄被笼罩在一片烟霞之中,真是诗情画意,霞光烟影,白云深处有人家。桃花的花期大约有半个月,之后花落籽实。青桃有手指甲那么大时,花影喧闹的村庄重又归于寂静。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出自《诗经·王风·黍离》,说的是黄米。黄米不是主粮,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小雜粮的一种,多种在山地,春种秋收,成熟后的籽粒叫黍子,脱壳之后,变成金灿灿的黄米。
老家的山地上,大多种有谷子和黍子。秋天,庄稼快成熟的季节,农人就会在田里插些稻草人,驱赶那些前来偷食的鸟雀。大黄米一般不会拿来煮饭。外祖父在世的时候,会用黄米酿酒,会把黄米碾成面做年糕,端午节会用黄米包粽子。黄米煮饭不大好吃,但做酒做糕包粽子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包粽子,特别好吃,特别香,粒粒晶莹剔透,也算物尽其用。
黍和粟是欧亚大陆最古老的谷物,一直到今天,我回到老家,仍然能在田间看到种植的黍子。它们虽不是主要的农作物,却是不可或缺的物种。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出自《诗经·周南·芣苢》,说的是车前草。这种植物在我的老家叫马蹄草,叶片厚实,大小不一,小圆叶,抽穗,长茎,碎花,花落结籽,可入药。之所以叫马蹄草,是因为它喜欢生于路边,马踏车碾,生命力顽强。
记得我小时候,下午放学回家,不是上山拾柴就是去打猪草,挎着一个小小的柳条筐,和表姐结伴,一起把各种草叶采集到筐里。自己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却在给家里的那头猪找口粮。可笑吗?一点都不,我们出来打猪草就是为了从猪的口中省下一点粮食。
《诗经》里的植物,三千年后依然绿意葱茏,茂盛葳蕤,很多草木我生活过的村庄都有。每一种植物都令我记忆深刻,它们曾像亲人一样生长在我的周遭,与我和谐相处。那些花草树木听过我的忧思愁苦,分享过我的快乐喜悦。
《诗经》之美,足以令人领略古人的自然观、人生观,寻找生命的精神原乡,体会植物之物。自然神奇,万物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