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酒店、房地产,成了制糖企业新的追逐对象,这被一些媒体评价为糖业没落的迹象。
《支点》记者 丁杰
“糖王”曾是让他引以为豪的外号。从广西石塘糖厂的一名技术员到广西糖业局的副局长,再到广西南宁南方糖业开发公司总经理,王天权跟糖业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
尽管还保留着中国制糖协会常务理事的身份,但他已经将全部的精力投在了茶叶上面。在王天权给记者的名片上,赫然印着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一头衔。
三年前,正是糖业最“甜蜜”的时代。许多商家人争先恐后地想挤进来分一杯羹,王天权却出人意料地从这个行业里抽身而出。
多年的经验告诉他,好日子就要到头了。“所有的人都疯狂了,大量建厂、扩建,造成行业的恶性竞争。”王天权说。跳出行业来看行业,他多了一份冷静。
如今,一心做茶的王天权,算是另辟蹊径,成功转型。可是,面对行情的急转直下,众多的广西制糖企业还在苦苦死撑,等待他们的,或许是一场血雨腥风的“大洗牌”。
近八成糖厂亏损
现在的糖厂面临的是生存的问题,而不是发展的问题。
这是王天权在与记者沟通时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也是这几天记者在广西走访企业时感受最深的一点。
根据广西糖业发展局提供的数据,刚刚过去的2012/2013榨季,广西制糖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整个榨季全行业利税总额仅为7.7亿元,锐减40.8亿元,降幅高达84.2%。盈亏相抵后,2012/2013榨季整个广西糖业亏损15.25亿元,81家糖厂亏损,亏损面占到广西全部103家糖厂的78.6%。
但这还很可能不是最冷的冬天。
广西糖业协会理事长农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国际国内糖价下滑仍将持续,悲观预计,2013/2014榨季广西糖业将继续亏损,亏损面或将进一步扩大。
“这是为什么我在2010年就放弃了糖业,就留下来一个加工糖的厂,其余的全部转让了。今年广西的糖业,官方公布的亏损数字是15亿元。糖本身就不是一个很大的行业,亏损面这么大,那意味着很多农民失去积极性,这个行业的日子将会非常难过。”王天权说。
2010年是全国糖业的一个拐点,也是糖价最高的时候。王天权回忆当时的情景,连称“疯狂”。“糖价一高,所有的人都疯狂了。本身这个是农产品、原料产品,企业家失去了理智,大量建新厂、扩建老厂,造成行业的恶性竞争,现在正是这些糖厂最难过的日子。”
糖业亏损的原因很多,追根究底,离不开两个字:成本。
过去,糖作为生活的必需品,糖业受到国家的保护,特别是在产量占到全国六成的广西。最近这十几年,国内很多制糖企业都改制了,由国营改为民营。通过改制,这个市场的能动性得到了激活。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由于这个产业的利润丰厚,许多企业家忽略了市场应该遵循的法则。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以后,人们觉得这个日子很好过,也就没有考虑成本控制。随着人口红利逐步地消失以后,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糖的成本随之陡增。
“现在劳动力成本很高,甘蔗500元一吨,砍一吨甘蔗都要150元,你还要平时的农药、肥料、种植等等。”王天权说,花在甘蔗环节的钱已经占到了制糖成本的七成。而短期内,企业降低制糖成本的办法却不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面对降低成本的巨大压力,包括崇左等糖产区的“杀手锏”就是降低甘蔗的主要原料糖料蔗的收购价。但这是把“双刃剑”,虽然这在短期内降低了成本,但农民种蔗收入降低,种植积极性下降,同样影响行业稳定发展。
崇左市是广西原料蔗重要基地,对当地蔗农的调查表明,最近两个榨季蔗农收入呈现明显下降态势,2011-2012榨季甘蔗最低收购价500元/吨,蔗农每亩净收入325元;2012-2013榨季甘蔗最低收购价475元/吨,蔗农每亩净收入257.4元,每亩净收入同比下降21%。
来自广西农业厅的统计表明,广西扶绥、柳州等地的甘蔗种植成本急剧飙升,崇左成本达到436元/吨,按照今年440元/吨的收购价格,农民难以接受。如果持续数年时间,很可能会出现农民弃蔗局面,原料基础“皮之不存”,食糖产业“毛将焉附”。
内忧与外患
随着糖价不断走低,越来越多的广西糖企面临“内忧外患”。即便是经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风风雨雨,广西糖业发展的“痼疾”仍未得到有效缓解。
首先是高产高糖品种研发和推广严重滞后。广西农业厅糖料处处长左明告诉本刊记者,广西最近10年时间的主推蔗种就是新台糖,新台糖已经占据广西蔗区面积的90%以上,存在着严重的种质退化、单产降低、糖分下降的问题。
其次是生产机械化程度严重偏低。崇左市是广西主要产糖区,占据广西糖料蔗产量将近30%,中越边境上的宁明县则占据崇左市原料蔗产量一半。但记者在宁明县采访时发现,这里雇佣的大部分都是越南跨境“黑蔗工”。与机械化程度低、大量甘蔗收割只能依靠人工有密切关系。
广西农机局局长黄铭福告诉本刊记者,广西的甘蔗机种、机收水平只有6%和0.5%,人工每天只能收割1-2亩地,也就是5-8吨。每天可以收割甘蔗300-500吨的大型联合机械在广西仍然推广乏力。
三是广西蔗区仍然停留在“靠天吃饭”阶段,水利设施投入少。早在2007年,广西农科院甘蔗研究所进行的研究就表明:只要能够解决稳定水源保障,甘蔗亩产可达8吨以上。但迄今为止,广西甘蔗平均单产仍然停留在4-5吨左右。
不久前结束的广西政协会议上,民建广西区委的一项调查表明:广西每年1600多万亩糖料蔗中,具备基本灌溉条件的只有240万亩,余下80%干旱坡地,只要通过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就能实现大面积增收。
除了这些内忧外,广西糖业还面临着迫在眉睫的外患。 近两年,随着进口糖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特别是随着山东、辽宁等地原糖加工能力的大幅提高,国产糖尤其是广西糖市场被挤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面对日益下跌的糖价,制糖企业的日子步步维艰。“开机压榨就等于是在做亏钱的买卖了。”崇左一家小型糖厂的老板向本刊记者诉苦说。
据测算,当前榨季大型糖企的生产成本在5200元/吨左右,仅能维持微利或小亏状态,小型糖厂已经陷入亏损状态,制糖企业基本没有太多和进口糖进行周旋的余地,广西糖生产成本很难大幅下调。
食糖业内人士认为,较低的进口关税水平和较大的承诺进口配额,导致我国食糖产业基本上处于“低防火墙”的状态。无法应对全球食糖市场的汹涌波涛。
不过,金融行业人士分析认为,进口糖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的重要吸引力不在于低糖价本身,更在于背后的金融杠杆,也就是人民币的升值效应导致。由于人民币对美元始终保持升值预期,而人民币又迫切希望在国际市场上大量采购各种大宗商品,这就为过剩的全球食糖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库”。不仅食糖如此,中国社会经济和民生发展稀缺的大豆、玉米、小麦等商品均是如此。
“逃离”糖业
中央调低经济增速,转而谋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国内背景,以及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相继收缩信贷规模,停止“注水式”发展的国际背景下。过去10年时间高歌猛进式、过山车式的中国糖市,也在发生颠覆性变化。
糖企纷纷“逃离”这个行业,是一个颇为突出的现象。
2013年11月23日,糖业上市公司南宁糖业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广西南糖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获得“南宁糖业亭洪片区旧城改造——房屋征收补偿投资项目”投资人资格,将在24个月内分期分批投入约26亿元。
有证券分析师称,制糖主业盈利难度较大导致南宁糖业不得不想办法寻找新的利润来源。去年三季报显示,南宁糖业前三季度净利润为-1.46亿元,同比下降9.09%。
这并不是第一家投资房地产的制糖企业。
据记者了解,在广西、云南等地,已经有多家制糖企业投资房地产或者酒店。酒店、房地产,成了从甘蔗地里起家的制糖企业负责人新的追逐对象,这也被一些媒体评价为糖业没落的迹象。
“从长远来看,我选择放弃糖业,因为糖业没有办法做品牌,要做品牌就一定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王天权告诉记者,像太古糖,就是做品牌的。尽管它每年的量其实也不少,但是它只有一小部分是拿来做工业原料,总体上是走品牌的路子。
记者注意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广西的制糖企业负责人不仅关注国内市场,还时刻盯着国际糖价的走势。一些人把希望寄托在国际国内糖业进入下一轮减产周期,盼望产量减少,价格上升,糖业能够“起死回生”。
这一判断并非没有根据。自去年12月中旬以来,广西不少区域连续出现低温天气。有“中国糖都”之称的崇左蔗区也受到霜冻袭击,直接影响了当地甘蔗生产,一些受冻严重的低洼地甘蔗更是出现被冻死的情况,这将直接影响食糖产量。
根据糖业发展“三年一循环”的规律,在连续3年减产后,2011/12榨季,全球和中国食糖生产均迈入增产周期,国内供不应求的局面得到缓解。而随着2012年国家刺激消费政策的落实,中国食糖消费量出现了上升,国内供给甚至需要进口糖和国储糖的补充。
但从当前情况分析,预判减产周期来临还为时尚早。对于广西制糖企业来说,一味期待市场风向的转变,只能坐以待毙。
去年底,2013/14年制糖期全国食糖产销工作会议暨全国食堂、糖蜜酒精订货会上,广西糖业局副局长张鲁宾提出,目前国内外差价太大导致进口糖太多,出路在于应该主动与国际接轨,适当下调甘蔗种植面积,提高竞争力。
论“克”来卖
中国糖业的出路在哪里?
王天权给出的答案是“洗牌”。洗牌的过程要从产品结构上切入。现在,中国加工糖的能力达到了1000多万吨,在沿海一带布局,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他指出,尽管糖业是一个全面竞争的产业,但目前的发展基本是无序的,因为这个产业没有门槛,特别是对加工企业没有一个准入门槛。
“这个产业原本应该有序地去布局,但是大家感觉加工糖赚钱,可以钻国家的空子,所以大量的加工糖生产企业在广西就建起来了,年产量多的时候可以达到两三百万吨,这是什么概念,整个云南的年产量也就两百多万吨。
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竞争力减弱的制糖企业在管理和技术创新方面失去了能力。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经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创新,不仅是广西糖业,全国的糖业会遭遇灭顶之灾。“这个是很现实的问题,很多传统产业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记者注意到,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
去年底,广西实施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环保标准,旨在促进制糖企业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的排放量,倒逼制糖业产业升级。
近年来,广西130多家糖厂的外排污水虽全部达标,但80%以上制糖企业的化学需氧量排放浓度、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等指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
“通过提高环保标准,令一部分厂关停,这也是一个办法,但不是治本的方法。”王天权表示,提高环保的门槛当然很好,但是一定要关闭一些企业,就像钢铁厂一样。
王天权认为,糖业是一定要转型的,不单是能耗方面,产品结构也要一起转。
“糖厂不能只生产白糖。”王天权说,中国的糖业要向日本学习,日本现在有十几种糖,比如孕妇用的糖、产后用的红糖粉、烹调用的糖,分得非常的细。“日本糖业的成本也很高,但是做出来的糖的品质却很高,高成本一定要做出高品质。”王天权说,以后的糖不能论“吨”来卖,而是论“克”来卖。这样的企业才有竞争力,才能存活下来。
或许,广西糖业的局面也并非王天权看起来的那么悲观。
事实上,广西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糖业发展,其中最为业界瞩目的,即是500万亩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耕作机械化、水利现代化的“四化”糖料蔗基地,力图从甘蔗生产这一“第一车间”开始增强广西糖业国际竞争力。
业内人士分析,相比以往的糖业扶持措施,此次500万亩糖料蔗基地建设提高了准入门槛,对土地规模做出了一定限制,意在改变以往糖业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推进糖业集约化发展。
与此同时,广西还将加快制糖业结构调整,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实现糖业发展“规模效应”。(支点杂志2014年3月刊)
《支点》记者 丁杰
“糖王”曾是让他引以为豪的外号。从广西石塘糖厂的一名技术员到广西糖业局的副局长,再到广西南宁南方糖业开发公司总经理,王天权跟糖业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
尽管还保留着中国制糖协会常务理事的身份,但他已经将全部的精力投在了茶叶上面。在王天权给记者的名片上,赫然印着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一头衔。
三年前,正是糖业最“甜蜜”的时代。许多商家人争先恐后地想挤进来分一杯羹,王天权却出人意料地从这个行业里抽身而出。
多年的经验告诉他,好日子就要到头了。“所有的人都疯狂了,大量建厂、扩建,造成行业的恶性竞争。”王天权说。跳出行业来看行业,他多了一份冷静。
如今,一心做茶的王天权,算是另辟蹊径,成功转型。可是,面对行情的急转直下,众多的广西制糖企业还在苦苦死撑,等待他们的,或许是一场血雨腥风的“大洗牌”。
近八成糖厂亏损
现在的糖厂面临的是生存的问题,而不是发展的问题。
这是王天权在与记者沟通时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也是这几天记者在广西走访企业时感受最深的一点。
根据广西糖业发展局提供的数据,刚刚过去的2012/2013榨季,广西制糖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整个榨季全行业利税总额仅为7.7亿元,锐减40.8亿元,降幅高达84.2%。盈亏相抵后,2012/2013榨季整个广西糖业亏损15.25亿元,81家糖厂亏损,亏损面占到广西全部103家糖厂的78.6%。
但这还很可能不是最冷的冬天。
广西糖业协会理事长农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国际国内糖价下滑仍将持续,悲观预计,2013/2014榨季广西糖业将继续亏损,亏损面或将进一步扩大。
“这是为什么我在2010年就放弃了糖业,就留下来一个加工糖的厂,其余的全部转让了。今年广西的糖业,官方公布的亏损数字是15亿元。糖本身就不是一个很大的行业,亏损面这么大,那意味着很多农民失去积极性,这个行业的日子将会非常难过。”王天权说。
2010年是全国糖业的一个拐点,也是糖价最高的时候。王天权回忆当时的情景,连称“疯狂”。“糖价一高,所有的人都疯狂了。本身这个是农产品、原料产品,企业家失去了理智,大量建新厂、扩建老厂,造成行业的恶性竞争,现在正是这些糖厂最难过的日子。”
糖业亏损的原因很多,追根究底,离不开两个字:成本。
过去,糖作为生活的必需品,糖业受到国家的保护,特别是在产量占到全国六成的广西。最近这十几年,国内很多制糖企业都改制了,由国营改为民营。通过改制,这个市场的能动性得到了激活。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由于这个产业的利润丰厚,许多企业家忽略了市场应该遵循的法则。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以后,人们觉得这个日子很好过,也就没有考虑成本控制。随着人口红利逐步地消失以后,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糖的成本随之陡增。
“现在劳动力成本很高,甘蔗500元一吨,砍一吨甘蔗都要150元,你还要平时的农药、肥料、种植等等。”王天权说,花在甘蔗环节的钱已经占到了制糖成本的七成。而短期内,企业降低制糖成本的办法却不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面对降低成本的巨大压力,包括崇左等糖产区的“杀手锏”就是降低甘蔗的主要原料糖料蔗的收购价。但这是把“双刃剑”,虽然这在短期内降低了成本,但农民种蔗收入降低,种植积极性下降,同样影响行业稳定发展。
崇左市是广西原料蔗重要基地,对当地蔗农的调查表明,最近两个榨季蔗农收入呈现明显下降态势,2011-2012榨季甘蔗最低收购价500元/吨,蔗农每亩净收入325元;2012-2013榨季甘蔗最低收购价475元/吨,蔗农每亩净收入257.4元,每亩净收入同比下降21%。
来自广西农业厅的统计表明,广西扶绥、柳州等地的甘蔗种植成本急剧飙升,崇左成本达到436元/吨,按照今年440元/吨的收购价格,农民难以接受。如果持续数年时间,很可能会出现农民弃蔗局面,原料基础“皮之不存”,食糖产业“毛将焉附”。
内忧与外患
随着糖价不断走低,越来越多的广西糖企面临“内忧外患”。即便是经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风风雨雨,广西糖业发展的“痼疾”仍未得到有效缓解。
首先是高产高糖品种研发和推广严重滞后。广西农业厅糖料处处长左明告诉本刊记者,广西最近10年时间的主推蔗种就是新台糖,新台糖已经占据广西蔗区面积的90%以上,存在着严重的种质退化、单产降低、糖分下降的问题。
其次是生产机械化程度严重偏低。崇左市是广西主要产糖区,占据广西糖料蔗产量将近30%,中越边境上的宁明县则占据崇左市原料蔗产量一半。但记者在宁明县采访时发现,这里雇佣的大部分都是越南跨境“黑蔗工”。与机械化程度低、大量甘蔗收割只能依靠人工有密切关系。
广西农机局局长黄铭福告诉本刊记者,广西的甘蔗机种、机收水平只有6%和0.5%,人工每天只能收割1-2亩地,也就是5-8吨。每天可以收割甘蔗300-500吨的大型联合机械在广西仍然推广乏力。
三是广西蔗区仍然停留在“靠天吃饭”阶段,水利设施投入少。早在2007年,广西农科院甘蔗研究所进行的研究就表明:只要能够解决稳定水源保障,甘蔗亩产可达8吨以上。但迄今为止,广西甘蔗平均单产仍然停留在4-5吨左右。
不久前结束的广西政协会议上,民建广西区委的一项调查表明:广西每年1600多万亩糖料蔗中,具备基本灌溉条件的只有240万亩,余下80%干旱坡地,只要通过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就能实现大面积增收。
除了这些内忧外,广西糖业还面临着迫在眉睫的外患。 近两年,随着进口糖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特别是随着山东、辽宁等地原糖加工能力的大幅提高,国产糖尤其是广西糖市场被挤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面对日益下跌的糖价,制糖企业的日子步步维艰。“开机压榨就等于是在做亏钱的买卖了。”崇左一家小型糖厂的老板向本刊记者诉苦说。
据测算,当前榨季大型糖企的生产成本在5200元/吨左右,仅能维持微利或小亏状态,小型糖厂已经陷入亏损状态,制糖企业基本没有太多和进口糖进行周旋的余地,广西糖生产成本很难大幅下调。
食糖业内人士认为,较低的进口关税水平和较大的承诺进口配额,导致我国食糖产业基本上处于“低防火墙”的状态。无法应对全球食糖市场的汹涌波涛。
不过,金融行业人士分析认为,进口糖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的重要吸引力不在于低糖价本身,更在于背后的金融杠杆,也就是人民币的升值效应导致。由于人民币对美元始终保持升值预期,而人民币又迫切希望在国际市场上大量采购各种大宗商品,这就为过剩的全球食糖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库”。不仅食糖如此,中国社会经济和民生发展稀缺的大豆、玉米、小麦等商品均是如此。
“逃离”糖业
中央调低经济增速,转而谋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国内背景,以及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相继收缩信贷规模,停止“注水式”发展的国际背景下。过去10年时间高歌猛进式、过山车式的中国糖市,也在发生颠覆性变化。
糖企纷纷“逃离”这个行业,是一个颇为突出的现象。
2013年11月23日,糖业上市公司南宁糖业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广西南糖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获得“南宁糖业亭洪片区旧城改造——房屋征收补偿投资项目”投资人资格,将在24个月内分期分批投入约26亿元。
有证券分析师称,制糖主业盈利难度较大导致南宁糖业不得不想办法寻找新的利润来源。去年三季报显示,南宁糖业前三季度净利润为-1.46亿元,同比下降9.09%。
这并不是第一家投资房地产的制糖企业。
据记者了解,在广西、云南等地,已经有多家制糖企业投资房地产或者酒店。酒店、房地产,成了从甘蔗地里起家的制糖企业负责人新的追逐对象,这也被一些媒体评价为糖业没落的迹象。
“从长远来看,我选择放弃糖业,因为糖业没有办法做品牌,要做品牌就一定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王天权告诉记者,像太古糖,就是做品牌的。尽管它每年的量其实也不少,但是它只有一小部分是拿来做工业原料,总体上是走品牌的路子。
记者注意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广西的制糖企业负责人不仅关注国内市场,还时刻盯着国际糖价的走势。一些人把希望寄托在国际国内糖业进入下一轮减产周期,盼望产量减少,价格上升,糖业能够“起死回生”。
这一判断并非没有根据。自去年12月中旬以来,广西不少区域连续出现低温天气。有“中国糖都”之称的崇左蔗区也受到霜冻袭击,直接影响了当地甘蔗生产,一些受冻严重的低洼地甘蔗更是出现被冻死的情况,这将直接影响食糖产量。
根据糖业发展“三年一循环”的规律,在连续3年减产后,2011/12榨季,全球和中国食糖生产均迈入增产周期,国内供不应求的局面得到缓解。而随着2012年国家刺激消费政策的落实,中国食糖消费量出现了上升,国内供给甚至需要进口糖和国储糖的补充。
但从当前情况分析,预判减产周期来临还为时尚早。对于广西制糖企业来说,一味期待市场风向的转变,只能坐以待毙。
去年底,2013/14年制糖期全国食糖产销工作会议暨全国食堂、糖蜜酒精订货会上,广西糖业局副局长张鲁宾提出,目前国内外差价太大导致进口糖太多,出路在于应该主动与国际接轨,适当下调甘蔗种植面积,提高竞争力。
论“克”来卖
中国糖业的出路在哪里?
王天权给出的答案是“洗牌”。洗牌的过程要从产品结构上切入。现在,中国加工糖的能力达到了1000多万吨,在沿海一带布局,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他指出,尽管糖业是一个全面竞争的产业,但目前的发展基本是无序的,因为这个产业没有门槛,特别是对加工企业没有一个准入门槛。
“这个产业原本应该有序地去布局,但是大家感觉加工糖赚钱,可以钻国家的空子,所以大量的加工糖生产企业在广西就建起来了,年产量多的时候可以达到两三百万吨,这是什么概念,整个云南的年产量也就两百多万吨。
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竞争力减弱的制糖企业在管理和技术创新方面失去了能力。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经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创新,不仅是广西糖业,全国的糖业会遭遇灭顶之灾。“这个是很现实的问题,很多传统产业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记者注意到,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
去年底,广西实施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环保标准,旨在促进制糖企业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的排放量,倒逼制糖业产业升级。
近年来,广西130多家糖厂的外排污水虽全部达标,但80%以上制糖企业的化学需氧量排放浓度、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等指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
“通过提高环保标准,令一部分厂关停,这也是一个办法,但不是治本的方法。”王天权表示,提高环保的门槛当然很好,但是一定要关闭一些企业,就像钢铁厂一样。
王天权认为,糖业是一定要转型的,不单是能耗方面,产品结构也要一起转。
“糖厂不能只生产白糖。”王天权说,中国的糖业要向日本学习,日本现在有十几种糖,比如孕妇用的糖、产后用的红糖粉、烹调用的糖,分得非常的细。“日本糖业的成本也很高,但是做出来的糖的品质却很高,高成本一定要做出高品质。”王天权说,以后的糖不能论“吨”来卖,而是论“克”来卖。这样的企业才有竞争力,才能存活下来。
或许,广西糖业的局面也并非王天权看起来的那么悲观。
事实上,广西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糖业发展,其中最为业界瞩目的,即是500万亩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耕作机械化、水利现代化的“四化”糖料蔗基地,力图从甘蔗生产这一“第一车间”开始增强广西糖业国际竞争力。
业内人士分析,相比以往的糖业扶持措施,此次500万亩糖料蔗基地建设提高了准入门槛,对土地规模做出了一定限制,意在改变以往糖业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推进糖业集约化发展。
与此同时,广西还将加快制糖业结构调整,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实现糖业发展“规模效应”。(支点杂志2014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