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适量而准确的知识有助于将无意识的习得转化为有意识的学得,有助于将混沌的内隐能力转化为明晰的外显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语文教学必须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并在运用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鲸 》一文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根据课文特点确定语文知识,如何在教学中学习领悟、运用语文知识。
一、根据课文特点选择确定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原本并不作为教学而创作,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读者阅读它们,其目的或者是为了获得事实信息,或者是为了获得思想感情的信息,总之,都是为了获得信息。文章一旦编入教材,就不再是一篇社会阅读的客体了,而是语文教学的材料,是教学的一种凭借。课文是教具,掌握教具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形成语文能力。被编入教材的课文除了有原本传播的信息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课文教学中,学生掌握课文的主旨并不是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是通过掌握课文主旨的过程掌握课文的教学价值,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也就是言语智慧,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通过课文教学让学生不但掌握课文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掌握课文怎么说及怎么读(写)这一类文体,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得意、得言、得法。
一篇课文的语文知识在具体的教学点上是由教学的整体需要及整个教材的价值体系决定的,我们应该根据课文所处教材的位置、编者意图、学段目标、单元专题要求,尤其是课文本身特点确定这一篇课文特有的具体的语文知识,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获得新的读法、写法和学法,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例如《鲸》一文被收入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一篇精读课文,该组专题的内容是“学习说明性文章”,专题的学法是“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再结合《鲸》的用词准确、表达形象这一突出的写作特点,确定该课的语文知识为: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准确地用词,形象地介绍事物,通过练笔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说明方法及准确、形象地表达的方法。
二、结合具体语境学习领悟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拼音、标点、生字新词、句子段落、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知识和技能。这些属于教材的言语形式,而内容与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语文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学习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必须经历一个来回。即通过阅读文本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并在进一步充分理解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通过课文里的典型语例,学习领会言语形式,因为离开了具体的语境,所谓的言语形式是不存在的。再说,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抽象讲解语文知识得到的只是模糊的概念,对发展学生实际的语用能力并无多大用处。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语文知识要经历以下两个环节。
1.以掌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为基础
在课文教学中,掌握文本的思想感情是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必须通过阅读课文,在与课文的语言材料的直接接触中,得到最初的最真实的感受,获得审美体验,受到情感熏陶。在处理此环节教学时,教师有意识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自学课文,自主理解教材文本的意义。因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阅读理解是一项学生能够自发形成的技能,是一种不需要刻意培养的技能。只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学生就能自发形成阅读理解的技能。在教学中,这个环节一般让学生通过预习初读课文,教师只需花少量的时间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和初读课文的感受。如前所述《鲸》一文的教学,学生通过自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特点(大),鲸的进化过程,鲸一般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以及鲸怎样进食、用肺呼吸、如何睡觉、鲸的生长特点等生活习性。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有关鲸的科学知识,唤起他们探索自然和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受到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2.在课文的思想情感背景中掌握语文知识
上述在预习或初读课文环节中的做法,只是让学生作为阅读的客体,获得一般读者所获取的信息。在课文教学中,要在学生获得信息后,重点引导学生学会领悟文本语言信息的处理,这也是语文智能的本质内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学习和领悟课文言语形式及表达效果,掌握文本特有的语文知识,具体安排如下。
(1)典型示范,领悟语文知识。首先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说明鲸“大”的特点?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品味并分析说明鲸“大”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接着出示“我国发现过一头很重的、很长的鲸”与文中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作比较,通过比较在具体的语境里感悟作者运用“近四万公斤”“约十七米”等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2)实践运用,内化语文知识。让学生找出课文第2至7自然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句,读读议议,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在实践运用中,内化了本文特有的语文知识。
这样,学生在感受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感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体会语言形式的表达作用。通过比较、评析等,领悟作者的言语智慧,在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中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积淀内化学生的语文知识,不断丰富学生个体的言语形式,为迁移运用打下基础。
三、通过变式训练迁移运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领悟语文知识,获得的只是陈述性知识,理解的是知识的表征,这时理解的只是一种抽象概念,这类知识最大的特点是易学易忘。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学生获得的陈述性知识必须通过实践,通过必要的变式训练实践操作,在新的语境中运用,在运用中上升为程序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同时,要在不同的语境中不断运用,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鲸》一文的教学,在学生学习领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后,让学生补充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资料,也可以为学生展示白鲸、虎鲸、蓝鲸、座头鲸等不同种类的鲸的图片及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注意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及准确用词、形象表达的方法。这样,在实践中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文知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理解所学的语文知识,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在其他语境中迁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积累经验,增强语文运用的意识。
总之,我们应该根据课文特点选择确定语文知识,结合具体语境帮助学生学习领悟语文知识,通过实践运用,将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实现语文知识教学的有效增值。
(作者单位:莆田市秀屿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莆田,351146)
一、根据课文特点选择确定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原本并不作为教学而创作,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读者阅读它们,其目的或者是为了获得事实信息,或者是为了获得思想感情的信息,总之,都是为了获得信息。文章一旦编入教材,就不再是一篇社会阅读的客体了,而是语文教学的材料,是教学的一种凭借。课文是教具,掌握教具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形成语文能力。被编入教材的课文除了有原本传播的信息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课文教学中,学生掌握课文的主旨并不是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是通过掌握课文主旨的过程掌握课文的教学价值,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也就是言语智慧,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通过课文教学让学生不但掌握课文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掌握课文怎么说及怎么读(写)这一类文体,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得意、得言、得法。
一篇课文的语文知识在具体的教学点上是由教学的整体需要及整个教材的价值体系决定的,我们应该根据课文所处教材的位置、编者意图、学段目标、单元专题要求,尤其是课文本身特点确定这一篇课文特有的具体的语文知识,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获得新的读法、写法和学法,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例如《鲸》一文被收入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一篇精读课文,该组专题的内容是“学习说明性文章”,专题的学法是“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再结合《鲸》的用词准确、表达形象这一突出的写作特点,确定该课的语文知识为: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准确地用词,形象地介绍事物,通过练笔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说明方法及准确、形象地表达的方法。
二、结合具体语境学习领悟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拼音、标点、生字新词、句子段落、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知识和技能。这些属于教材的言语形式,而内容与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语文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学习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必须经历一个来回。即通过阅读文本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并在进一步充分理解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通过课文里的典型语例,学习领会言语形式,因为离开了具体的语境,所谓的言语形式是不存在的。再说,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抽象讲解语文知识得到的只是模糊的概念,对发展学生实际的语用能力并无多大用处。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语文知识要经历以下两个环节。
1.以掌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为基础
在课文教学中,掌握文本的思想感情是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必须通过阅读课文,在与课文的语言材料的直接接触中,得到最初的最真实的感受,获得审美体验,受到情感熏陶。在处理此环节教学时,教师有意识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自学课文,自主理解教材文本的意义。因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阅读理解是一项学生能够自发形成的技能,是一种不需要刻意培养的技能。只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学生就能自发形成阅读理解的技能。在教学中,这个环节一般让学生通过预习初读课文,教师只需花少量的时间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和初读课文的感受。如前所述《鲸》一文的教学,学生通过自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特点(大),鲸的进化过程,鲸一般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以及鲸怎样进食、用肺呼吸、如何睡觉、鲸的生长特点等生活习性。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有关鲸的科学知识,唤起他们探索自然和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受到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2.在课文的思想情感背景中掌握语文知识
上述在预习或初读课文环节中的做法,只是让学生作为阅读的客体,获得一般读者所获取的信息。在课文教学中,要在学生获得信息后,重点引导学生学会领悟文本语言信息的处理,这也是语文智能的本质内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学习和领悟课文言语形式及表达效果,掌握文本特有的语文知识,具体安排如下。
(1)典型示范,领悟语文知识。首先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说明鲸“大”的特点?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品味并分析说明鲸“大”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接着出示“我国发现过一头很重的、很长的鲸”与文中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作比较,通过比较在具体的语境里感悟作者运用“近四万公斤”“约十七米”等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2)实践运用,内化语文知识。让学生找出课文第2至7自然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句,读读议议,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在实践运用中,内化了本文特有的语文知识。
这样,学生在感受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感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体会语言形式的表达作用。通过比较、评析等,领悟作者的言语智慧,在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中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积淀内化学生的语文知识,不断丰富学生个体的言语形式,为迁移运用打下基础。
三、通过变式训练迁移运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领悟语文知识,获得的只是陈述性知识,理解的是知识的表征,这时理解的只是一种抽象概念,这类知识最大的特点是易学易忘。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学生获得的陈述性知识必须通过实践,通过必要的变式训练实践操作,在新的语境中运用,在运用中上升为程序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同时,要在不同的语境中不断运用,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鲸》一文的教学,在学生学习领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后,让学生补充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资料,也可以为学生展示白鲸、虎鲸、蓝鲸、座头鲸等不同种类的鲸的图片及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注意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及准确用词、形象表达的方法。这样,在实践中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文知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理解所学的语文知识,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在其他语境中迁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积累经验,增强语文运用的意识。
总之,我们应该根据课文特点选择确定语文知识,结合具体语境帮助学生学习领悟语文知识,通过实践运用,将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实现语文知识教学的有效增值。
(作者单位:莆田市秀屿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莆田,35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