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入则是艺术中的艺术。本文就学生年龄段和教学文体这两方面来研究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入方式,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笔者自身教学案例来进一步说明导入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导入; 小学语文;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100-00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入则是艺术中的艺术。“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1]。所以说,精彩合宜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的高涨,有助于整堂课教学的成功。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一、学段不同,导入不同
笔者将小学生按照年级来划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并结合案例分别说明不同学段可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1.低段教学多采用故事、游戏导入
一二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称之为低段学生。这一阶段的孩子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用技巧和花一些时间来调动孩子更多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一般来说,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喜爱听故事、乐于玩游戏的这个特点来设计故事导入和游戏活动导入。这两种导入方式都比较倾向于趣味性,正符合小孩子爱玩的天性,更能让学生在故事氛围和游戏活动中逐渐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故事,就如同一块神奇的磁铁,吸引着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又不断激发一种想要去了解的兴趣。在课堂导入设计时,应结合故事的趣味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执教《狼和小羊》一文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师:同学们,都看过《喜洋洋和灰太狼》吗?(能简单说下故事片段更好。)
师: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关于狼和小羊的故事,看看他们之间到底会发生些什么,会不会和动画片里的一样呢?你们愿意一同去看一看吗?(愿意。)
这样的导入由于联系了孩子们喜爱的动画片,对于他们而言具有吸引力,也能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讨论,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鲁迅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环节的设置能在一定时间内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有利于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因而,我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课堂上常采用的各式游戏活动有:开火车、找朋友、猜猜看、摘苹果、小组对抗赛等。例如,检查复习上节课的拼音可用开火车读;课前游戏预热可用猜猜看;识字教学时形旁和声旁的组合可用转转盘……
游戏可谓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习动机和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2.中段教学多采用情境、悬念导入
三四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称之为中段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可采用情境导入或悬念导入。在进入文本学习前,先让学生聆听一段音乐,或是欣赏图片、录像,这就是所谓的情境导入。而悬念导入,即教师巧妙设计与所学课文相关的问题,设置悬念,吸引学生去阅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一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出文本有声有色的意境来;一方面也可以凭借教师自身的语言魅力来以情动人,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课文中的意境。
如教授《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课前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顺势谈话:“你们喜欢这首歌曲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借助于多媒体音乐的播放来导入新课,学生能够在欣赏美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以愉悦的心情进入到学习新课的情境中。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好奇心,是小学生最显著的心理品质之一。教师应当在课前就紧紧扣住教学内容来设置悬念,提出疑问。如果再讲究些语调、语音和语势,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启迪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下面的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生活中,你见到过的老师比你的年龄大还是比你的年龄小?”(学生基本上都会回答“大”。)接着,面带微笑,说:“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位老师,她呢,年纪跟大家差不多,不过她可是一位世界著名大作家的老师。你们愿意去认识她吗?”
由于悬念的设置,给学生造成了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能激起探索的浓厚兴趣,驱使学生主动认真地去读书、去思考。
3.高段教学多采用复习、练习导入
五六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称之为高段学生。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教师在导入中应更加注重温习他们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即“温故而知新”。同时,高段的学生也具备了一些自学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温故的导入方式,让学生自己对将要学习的课文提出疑问,然后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另外,高段的学生更应多做有效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所以教师在导入时也可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引导学习新课。
叶圣陶先生说:“既要温故,又要知新,把以前读过的温理一下,回味那已有的了解和体会,效益绝不比上一篇来得少。”[2]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设置来看,单元与单元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在提问学生“温故”的同时揭示新课,巧妙自然地激起学生对新知探索的好奇心,引入到新课的学习。如有的单元是人物传记的;有的单元是世界风光名胜的;有的是古诗词的。 具体而言,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文,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在进行古诗教学前,我选择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会问:“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四步法’吗?”继而,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一、知背景;二、读诗文;三、明诗意;四、悟诗情。从而明确学法,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也能够自主地学习古诗。
新旧知识相关的练习训练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引起思维的兴奋,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例如我教授的《绿》一文,是这样设计的:
1.师生对句。
师:碧玉妆成一树高(生: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2.师:大家的对句中,发现都有一个什么字?(绿)
3.师:一个“绿”字展现出了江南春天的生机勃勃。贺知章、白居易都喜欢“绿”,朱自清更喜欢“绿”,他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去梅雨潭和先生一起“惊诧”绿的风韵!
二、文体不同,导入不同
在课堂上到底应该采用何种导入方式,并不仅仅依据学生的年龄段特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依据是所学课文的特点,即课文属于哪一类文体。接下来,笔者就记叙文、说明文和诗歌这三种文体谈一谈比较适合的导入方式。
1.记叙文多采用悬念导入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3]。这样的课文一般都有着故事情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理清文章的脉络。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可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如前文所述《大作家的小老师》的导入语设计就是如此。
“特别是第一课时,许多教师都会利用文章题目来做导入”[4]。上课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题,让学生自己从题目入手,读了课题之后有什么问题或是读题之后想从文章中了解到什么。提问之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学生读课文有了一定的目的,对课文的理解也能够更加深刻透彻。这类课文的导语设计有很多,题目往往具有直观性,如《狼和鹿》《少年王勃》《哪吒闹海》《公仪休拒收礼物》等。这样的导入与教学方法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学生更多地融入到课堂中去。
2.说明文多采用直观导入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5]。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教师在教学说明文时,最常用的应是直观导入。
例如,我在教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说明文单元时,就借助了网上搜集得来的相关图片。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受家庭情况的限制,对于兵马俑、埃及金字塔和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些风光名胜都缺乏相应的了解。但一系列生动优美图片的出示,立刻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3.诗歌可采用情境导入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6]。在诗歌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为所学的诗歌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有感情诵读,而且也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七律·长征》这首诗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艰险、壮观的场面,全诗总体的感情基调是激越、昂扬的,因此我在教学前播放了雄壮奔放的音乐来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在配乐中感同身受,体会红军战士一往无前、乐观豁达的大无畏精神。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中导入艺术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上所述是笔者认为较常用的。作为教师,我们应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来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只有选对了方法,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就会绽放出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1]王洪录.《教学技能微格训练教程》[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15-16
[2]蒋仲仁,杜草甬主编.《叶圣陶教育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周一贯.《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经典设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67-70
[4]白金声.《小学语文教学关键问题精解》[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32
[5]窦桂梅.《小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教实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8
[6]崔增亮.《小学古诗教学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关键词:导入; 小学语文;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100-00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入则是艺术中的艺术。“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1]。所以说,精彩合宜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的高涨,有助于整堂课教学的成功。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一、学段不同,导入不同
笔者将小学生按照年级来划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并结合案例分别说明不同学段可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1.低段教学多采用故事、游戏导入
一二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称之为低段学生。这一阶段的孩子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用技巧和花一些时间来调动孩子更多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一般来说,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喜爱听故事、乐于玩游戏的这个特点来设计故事导入和游戏活动导入。这两种导入方式都比较倾向于趣味性,正符合小孩子爱玩的天性,更能让学生在故事氛围和游戏活动中逐渐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故事,就如同一块神奇的磁铁,吸引着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又不断激发一种想要去了解的兴趣。在课堂导入设计时,应结合故事的趣味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执教《狼和小羊》一文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师:同学们,都看过《喜洋洋和灰太狼》吗?(能简单说下故事片段更好。)
师: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关于狼和小羊的故事,看看他们之间到底会发生些什么,会不会和动画片里的一样呢?你们愿意一同去看一看吗?(愿意。)
这样的导入由于联系了孩子们喜爱的动画片,对于他们而言具有吸引力,也能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讨论,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鲁迅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环节的设置能在一定时间内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有利于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因而,我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课堂上常采用的各式游戏活动有:开火车、找朋友、猜猜看、摘苹果、小组对抗赛等。例如,检查复习上节课的拼音可用开火车读;课前游戏预热可用猜猜看;识字教学时形旁和声旁的组合可用转转盘……
游戏可谓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习动机和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2.中段教学多采用情境、悬念导入
三四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称之为中段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可采用情境导入或悬念导入。在进入文本学习前,先让学生聆听一段音乐,或是欣赏图片、录像,这就是所谓的情境导入。而悬念导入,即教师巧妙设计与所学课文相关的问题,设置悬念,吸引学生去阅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一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出文本有声有色的意境来;一方面也可以凭借教师自身的语言魅力来以情动人,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课文中的意境。
如教授《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课前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顺势谈话:“你们喜欢这首歌曲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借助于多媒体音乐的播放来导入新课,学生能够在欣赏美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以愉悦的心情进入到学习新课的情境中。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好奇心,是小学生最显著的心理品质之一。教师应当在课前就紧紧扣住教学内容来设置悬念,提出疑问。如果再讲究些语调、语音和语势,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启迪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下面的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生活中,你见到过的老师比你的年龄大还是比你的年龄小?”(学生基本上都会回答“大”。)接着,面带微笑,说:“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位老师,她呢,年纪跟大家差不多,不过她可是一位世界著名大作家的老师。你们愿意去认识她吗?”
由于悬念的设置,给学生造成了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能激起探索的浓厚兴趣,驱使学生主动认真地去读书、去思考。
3.高段教学多采用复习、练习导入
五六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称之为高段学生。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教师在导入中应更加注重温习他们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即“温故而知新”。同时,高段的学生也具备了一些自学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温故的导入方式,让学生自己对将要学习的课文提出疑问,然后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另外,高段的学生更应多做有效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所以教师在导入时也可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引导学习新课。
叶圣陶先生说:“既要温故,又要知新,把以前读过的温理一下,回味那已有的了解和体会,效益绝不比上一篇来得少。”[2]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设置来看,单元与单元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在提问学生“温故”的同时揭示新课,巧妙自然地激起学生对新知探索的好奇心,引入到新课的学习。如有的单元是人物传记的;有的单元是世界风光名胜的;有的是古诗词的。 具体而言,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文,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在进行古诗教学前,我选择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会问:“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四步法’吗?”继而,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一、知背景;二、读诗文;三、明诗意;四、悟诗情。从而明确学法,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也能够自主地学习古诗。
新旧知识相关的练习训练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引起思维的兴奋,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例如我教授的《绿》一文,是这样设计的:
1.师生对句。
师:碧玉妆成一树高(生: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2.师:大家的对句中,发现都有一个什么字?(绿)
3.师:一个“绿”字展现出了江南春天的生机勃勃。贺知章、白居易都喜欢“绿”,朱自清更喜欢“绿”,他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去梅雨潭和先生一起“惊诧”绿的风韵!
二、文体不同,导入不同
在课堂上到底应该采用何种导入方式,并不仅仅依据学生的年龄段特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依据是所学课文的特点,即课文属于哪一类文体。接下来,笔者就记叙文、说明文和诗歌这三种文体谈一谈比较适合的导入方式。
1.记叙文多采用悬念导入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3]。这样的课文一般都有着故事情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理清文章的脉络。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可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如前文所述《大作家的小老师》的导入语设计就是如此。
“特别是第一课时,许多教师都会利用文章题目来做导入”[4]。上课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题,让学生自己从题目入手,读了课题之后有什么问题或是读题之后想从文章中了解到什么。提问之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学生读课文有了一定的目的,对课文的理解也能够更加深刻透彻。这类课文的导语设计有很多,题目往往具有直观性,如《狼和鹿》《少年王勃》《哪吒闹海》《公仪休拒收礼物》等。这样的导入与教学方法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学生更多地融入到课堂中去。
2.说明文多采用直观导入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5]。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教师在教学说明文时,最常用的应是直观导入。
例如,我在教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说明文单元时,就借助了网上搜集得来的相关图片。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受家庭情况的限制,对于兵马俑、埃及金字塔和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些风光名胜都缺乏相应的了解。但一系列生动优美图片的出示,立刻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3.诗歌可采用情境导入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6]。在诗歌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为所学的诗歌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有感情诵读,而且也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七律·长征》这首诗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艰险、壮观的场面,全诗总体的感情基调是激越、昂扬的,因此我在教学前播放了雄壮奔放的音乐来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在配乐中感同身受,体会红军战士一往无前、乐观豁达的大无畏精神。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中导入艺术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上所述是笔者认为较常用的。作为教师,我们应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来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只有选对了方法,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就会绽放出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1]王洪录.《教学技能微格训练教程》[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15-16
[2]蒋仲仁,杜草甬主编.《叶圣陶教育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周一贯.《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经典设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67-70
[4]白金声.《小学语文教学关键问题精解》[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32
[5]窦桂梅.《小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教实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8
[6]崔增亮.《小学古诗教学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