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隐袭起病的精神分裂症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sembly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下午,诊室里来了一对母子俩。男孩约摸一米七的个头,修长的身材,清秀的面庞上两只大眼睛,算得上一个帅小伙。进了门儿,却不看我一眼,自顾自地在诊室里走来走去,嘴里还念念有词,一会儿忽然就咧嘴笑了。
  陪小伙子来的母亲叹了口气,开始跟我介绍病情。
  面前的这个小伙子叫小满(化名),今年16岁了,从小性格就比较内向,不爱和小伙伴玩,只有一个两个小伙伴时还可以在一起玩玩,人一多,他就不参加了,就喜欢一个人在家里看书。小满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不错,在班上数一数二的,要是哪次没有考好,不用老师家长说,小满肯定会加倍努力地学习,下次肯定不会让人失望。平时,也不像其他男孩子总是在外面打打闹闹惹是生非的,小满非常听老师和家长的话,一直都是好学生和好孩子的典型。
  上初中后,课程一多,小满放在学习上的时间就更多了。在家里,他也很少跟父母说话,每天除了吃饭,小满就在自己的房间里,几乎不出来。开始,父母以为小满是在学习,可接连两次考试,一向成绩优异的小满居然只考了六七十分,父母觉得有点奇怪,但又一想,孩子从小到大都特别懂事,从来没让父母操过心,可能是上初中后学习压力大,考试紧张,偶尔没有考好而已,就安慰小满放轻松些,不要有压力,而小满面对父母的安慰,只是点了点头。
  直到有一天,母亲接到了班主任老师的电话。电话中,班主任说,小满连续几次平时测验成绩都是倒数,并且好几位任课老师都反映小满课上虽然安静地坐着,但好像完全没有听进去老师讲课的内容,总是在走神儿。有几次老师故意让小满回答问题,小满完全不知道老师在问什么。他的作业也总是拖拖拉拉的,常常忘记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对。以前的小满虽然比较内向,但平时也懂礼貌,主动跟老师同学打招呼。可现在,他总是一个人闷闷的,不再主动跟老师同学打招呼,走路总是低着头,下课也坐在座位上不动弹。
  接下来,老师和父母都找小满谈,问他是不是不开心,是不是学习压力大,还是受同学欺负了,等等,小满对于这样的问题,似乎很茫然,总是用无辜的眼神看着老师和家长,然后摇摇头。
  面对这样一个静静的差生,老师和家长也不知该怎么办。考虑到小满每天都低着头不说话,成绩也下降很多,父母和老师觉得小满可能是不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学习压力太大,又因为内向不善于表达,就商量着为小满办了休学半年的手续,在家里休息调整一阵子。
  小满对于休学并没有参与什么意见,似乎不关自己的事情一样。休学后的小满,一天到晚坐在自己的房间里,几乎不出房门,像是关禁闭似的。有时,父母偷偷从门缝看小满,小满都是背对着房门,静静地坐在书桌前。父母想带小满出门散散心,小满一口拒绝,有时还表现得很烦躁,甚至把父母推出自己的房间。父母很着急,觉得小满是不是患上自闭症或抑郁症了,想带他去看看心理咨询师,但因为小满拒绝,又担心硬带他去,让小满心情更不好,只能由着他,期待着他能自己好起来。
  然而,大半年过去了,小满的“自闭”却没有丝毫改善。小满开始不出来与父母一起吃饭,母亲只好把饭送进小满的房间里。以前总是爱干净整洁的小满,逐渐变得不叠被子、不整理房间,甚至换衣服洗澡剃胡须都懒得弄,整个人邋里邋遢的。有些行为让父母匪夷所思,有几次,小满把饭菜倒到了衣柜里,母亲问为什么,小满支支吾吾,讲不出个道理来。有好几次,母亲发现小满嘴巴在动,似乎在与谁讲话,但母亲问他,小满却否认。小满对父母也不像以前那样关心了,有一次,母亲给小满端汤,没有拿好,滚烫的汤洒在母亲的脚背上,一下子烫起了一个大水泡,疼得母亲“哎哟”了几声,小满只是看了母亲一眼,一句话也没有说就继续在桌子前坐着。用母亲的话说,这孩子有点不近人情了。
  再到后来,小满把自己房门关得严严实实的,白天也拉着窗帘,24小时开着灯,父母问他原因,小满称会有射线从窗外照自己,所以要拉着窗帘遮挡射线,用灯光抵消那些射线。没读过多少书的父母对小满的这些说法将信将疑。有时小满深夜在屋里不停地走动,口中念念有词,“我是阿南转世,孙悟空的封条是我亲自贴上去的……”有时忽然又哈哈大笑起来,搞得父母挺害怕的,怀疑小满是不是“撞到”什么了,于是托人请“大仙”帮小满“驱魔”。驱了几次魔,小满半夜倒是不再起床念叨了,可其他时间还是在屋里走来走去,叽里咕噜地说话,有时是很生气的样子,有时又哈哈大笑,父母问他干吗呢,小满也不爱搭理父母,有时还做出让父母安静的手势。房间被小满搞得乱七八糟,却不允许父母帮他收拾。父母进房间,什么时间可以进来,进门后怎么走,走到哪里要按小满的指示,否则会踩到“者行”(只有小满的词汇里才有的一个概念),如果父母走错了,小满就会大发脾气,小满甚至有时还在房间大小便。小满说的话,父母越来越难以理解,小满的行为父母也越来越难以捉摸。不得已,父母只好狠下心,硬拖着小满到当地医院去看病。
  小满被县城的医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父母听到这个消息,难以接受,他们不相信一个从小听话乖巧的儿子竟得上了这个病。父母不甘心,又带小满去了市里的几家精神专科医院,找了好几位专家,但专家们也都给出了同样的诊断。父母还是不大相信,一面给小满吃了医生开的抗精神病药,一面又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省精神专科医院,希望我能给小满一个不一样的诊断,比如抑郁症。然而,小满的诊断几乎是毫无悬念的。
  ● 精神分裂症有一组症状统称为“阴性症状”,与大家所熟悉的“幻觉”“妄想”这些比较容易辨识的“阳性症状”相反,阴性症状主要是正常功能的降低或缺失,如言语减少,谈话内容空洞,自主活动减少,对周围漠不关心,不注意个人卫生,不修边幅,社交活动减少,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头疼,等等。在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像小满一样,是以阴性症状为首发症状而缓慢起病的。起病以后,病情会持续发展。就像小满一样,如果性格本来就偏内向,阴性症状就很容易被忽略,直到患者发展出“胡言乱语”“自哭自笑”等更加明显的“阳性症状”,周围亲人才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才会去就医。追溯病程,可能患者早在一年甚至多年前就有所谓的“不求上进”“亲情冷漠”“难以交流”“情绪不好”等情况,从而贻误了治疗时机。
  ● 陰性症状与抑郁症有时也不容易区分,甚至有人担心抑郁症的患者会转变成精神分裂症。其实两者是两类不同的疾病,可能有一小部分以阴性症状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初期去就医,医生根据患者当时的情况,确实曾被诊断为抑郁症,但随着病程进展,患者表现出更多的症状,无法继续用抑郁症来解释,而是更多的支持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时,回顾患者的病史,前期的“抑郁症”可能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而不是真正的抑郁症。
  一般而言,抑郁症患者存在明显的情绪低落,他们对外界环境和人物中对自己不利的因素选择性地过度关心,而不是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表现出的漠不关心。抑郁症患者的活动减少、回避社交也是在心情不好、精力不足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病程进展,抑郁情绪和其他症状也会出现波动性的变化,而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一般是持续进展的,并且也很有可能发展出其他的幻觉、妄想之类的阳性症状。但有些重度抑郁症患者因大脑处于高度抑制状态,也会出现对外界环境变化没有反应的状态,二者的鉴别除了既往精神病史,还要靠精神专科医生与知情家属详细了解情况,以及对患者的观察和交流沟通方能区分清楚。
  所以,如果发现周围的人可能出现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时,应尽早到专科医院就诊,防止其悄然蔓延。
其他文献
那天坐24路车上班,车行至桂林街时上来一个女孩,她本来是想划卡的,可是一摸包,竟然发现卡忘记带了。于是,她掏出10元钱,问周围的乘客谁能够帮忙换成零钱。但是,现在零钱早就像秃顶上的头发那样稀缺,她最终也没有换到零钱。车又到站了,上车的人在挤,女孩进退不是,司机在催,女孩在急……  这时,只见坐在旁边的男乘客掏出了自己的卡:“用我的吧!”终于从难堪的窘境中脱身的女孩,一路上不知道对那个帮助她的人说了
期刊
2015年冬天,我父亲披了一件轻便的蓝灰色羽绒服来到我家。眼前的这个50多岁的男人还是那么英俊。  “皮袄呢,老爸?”我急不迭地问他。  “你媽给我收起来了。人老了,穿不动了,还是换个轻快点的吧!”  后来,我送父亲回老家,特地去看了看“它”—和我同年的皮袄。“它”还是老样子,挂在大衣橱里,被母亲擦得油亮油亮的,里子上的整张羊毛皮也没有丝毫的脱落,还是那么柔软、那么密致,经年累岁之后,羊毛一簇簇地
期刊
有求必应,在某些场合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慈善情怀。但更多的时候,我觉得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很多时候,面对他人的“有求”,你也未必能做到“必应”。有是就有非,有黑就有白,有必须接受的,肯定也有必须拒绝的。  拒绝,虽说难以避免,但方式却各不相同—有的拒绝似刺,有的拒绝如花。  A不少人喜欢攀龙附凤,爱依附名家以抬高自己的身价。于是,花钱请名家为自己的“新产品”代言成了一种潮流,部分名家也欣然应允
期刊
凯华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诊室。他十八九岁,看上去很不安。详细询问后得知,凯华从小听话,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很好,物理、化学曾获得省级竞赛第一名。他是物理科代表,一次在催促同学交作业时,他突然产生了同学会报复他态度不友好的念头。后来,他还出现了同学会在背后打他,自己变得残忍、伤害同学等念头。他知道这样想毫无根据,想放弃这些念头,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但是却做不到,往往越是努力放弃这些念头,这些念头反而越强
期刊
201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  习主席的讲话犹如一剂“强心针”,给正在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以及有志于从事该领域工作的人们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力量。  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已经考取了心理咨询证书的人数约90万人,但其中只有不到5万人真正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众所周知,心理咨询是一项特殊的“疗心”的工作,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精神医学受益匪浅,得到迅猛发展,尤其与临床相关的药物治疗、诊断分类系统、生物精神病学的某些研究方面与国际进展紧密连接。不过,社会文化及心理因素受到的关注虽也日益增加,但总体上发展得还不够。  基于对我国精神医学发展中“短板”的关切,我认为,与人文社会科学、心理行为科学相关的分支学科及交叉边缘学科亟待加强。这些相关分支学科可以归于与生物精神病学相对应、相辅相成的“人文精神医学”之中
期刊
精神/心理障碍患者  不是“精神病”  精神/心理障碍患者  不是“精神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本世纪初就提出了“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的口号,旨在强调精神健康在21世纪的重要性。事实上,近年来的许多耳闻目睹的事件表面上可能是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深究其潜在背后无不与当事者的心理健康或精神障碍有关系。  根据2007年费立鹏等报道的国内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资料,约有17.5%的中国人患有精神障
期刊
如今是一个快餐时代,不论你是打开网络,还是点开手机,视频播报、微信微博等发出的新闻爆料多半是某某明星劈腿越位、某某大腕儿出轨之类的社会热点新闻。“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古男人多薄幸”,“食色,性也”,这些名句,真是道出了男女出轨的本色。更让人匪夷所思的,在有些人眼里,出轨甚至与地位和成功画上了等号。  我有一位同学,出轨离婚后,我们就问他,好好的娇妻不爱,为何非要出轨?他的回答竟是:“人生太乏
期刊
“断舍离”是一种  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  最近国内刮起一阵简约生活风:断舍离。它主要围绕人与物的关系,将人们从对物的沉迷中解放出来,从以物质为中心回归到以人为本,做到物为人所用而不是人为物所累。断舍离并不是简单的丢弃,而是通过梳理物品让自己睁开眼睛看生活,以此洞悉内心、发现问题。在清除生活废品的同时,清扫内心的垃圾,让自己轻装、轻松、轻快地生活。  断舍离既是生活理念更是动态行为,主要由“断、舍、
期刊
1  “咱们是不是‘兄弟’?”  “是。”  “可是你让我感觉有点累。”  “有吗?我只是对你好,你感觉不到吗?”  “是,但是这种‘好’我承受不了了。要是兄弟,你以后就别这样了好吧!”  “嗯……可你在我眼中不只是‘兄弟’。”  “你又来了,算了……”  这是来访者小张手机里的一段聊天记录。他,一米七的个头,文质彬彬,穿一件粉色的衬衫,略显紧身的西裤,一双时尚感十足的皮鞋,爱笑,说起话来声音有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