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拼盘、耦合到一体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chu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下简称“基础”课)是新生入学后必修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以来,“基础”课在原“98方案”的基础上历经6次修订,教材总体内容框架结构在宏观上步步规整,从起初的二合一教材的简单拼盘、油水分离,到数次修订探索教材内容嫁接耦合,到2018版教材内容的初步一体化的过程。2018版教材在微观内容上按照认知、接受、表达和转化的逻辑要求渐趋成熟,初步实现了教材内容的逻辑规整过程。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拼盘;耦合;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5-0186-03
  Abstract: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Basics of Law"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Basic" Course) is the firs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at must be completed after the freshmen enter their school.  Since the "05 Program", the "Basic" course has been revised 6 times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98 Program". The overall content frame structure of the textbook has been regularly adjusted from the macro, it has experienced the simple combination of the original two-in-one textbook, separation of the two, several revisions explored the grafting coupling of the content of the textbooks, and the preliminary integration process of the textbook content of the 2018 edition.The 2018 version of the textbook gradually become matured in the micro content according to the logic requirements of cognition, acceptance, expre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and initially realized the logical regularization process of the textbook content.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Basics of Law" text books; platter; coupling; two-in-one
  導言
  “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这里的逻辑性研究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对教材内容进行静态的比较的解剖学研究,是学与教的接受与表达的论证逻辑,是信息整合、转化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05方案”以来,随着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转换,教材内容体系也在逻辑结构上不断进行优化整合。其中以“基础”课课程内容体系的演变最为典型,在原“98方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的基础上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逐步转换,经历了2006、2008和2010版教材内容“油水混合”的拼盘时期,到2013、2015版教材内容的探索耦合时期和2018版教材内容的初步一体化时期三个阶段,教材内容在宏观上总体合乎逻辑,即教材总体框架结构上合乎逻辑。同时,在教材微观内容上向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的认知、接受、表达和转化与践行的逻辑上不断演化,充分吸收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成果。
  一、宏观上教材总体内容框架结构逐步实现了逻辑规整的过程
  (一)2006、2008和2010版教材内容的“油水混合”的拼盘时期原“98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为两门课程,而在“05方案”中合二为一,起初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要将原有的“98方案”中8门课程压缩合并减轻教学课程负担过重的考虑,基于此,在2006年实施“05方案”的第一版教材即2006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中,总体上是按照压缩合并的原则进行,总字数为22万字,对于“98方案”中思想道德部分与法律部分基本上是先写思想部分,然后是道德部分,道德部分先总后分,先是道德总论,然后在道德分论中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与家庭美德部分撰写中将与之相关的法律置后编排内容。最后是法律部分,总体也是按先总后分原则进行内容编排,实质上是原“98方案”中“法律基础”课的压缩版。这版教材的编写总体上奠定了以后“05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基调。
  紧接着的200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的修订主要是在2006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基础上做加法,其主要原因是充分反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具体体现在绪论部分增加一节即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第七章第二节增加二目即“自由平等观念”和“公平正义观念”,总字数增加到24万字。所以,200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的修订并没有改变2006版教材内容的“油水混合”的拼盘状态。   2010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内容与2008版在章节目录编排上完全一致,主要的修订体现在对具体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字数上压缩为23万字。
  总体看来,这三版教材内容体系是按照“绪论-大学生思想问题部分-大学生道德问题部分-大学生法律问题部分-结束语”进行编排,重点在于道德问题部分内容体系的编排,三版教材基本是按照“道德总论-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进行内容的撰写。道德知识与相关法律知识的叙述知识在教材目录和内容体系上编排在一起,“油水混合”的拼盘是这一阶段的总体特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编写者的意图和编写的指导思想所决定的,即这门课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这里对这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将道德观、法制观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列,明显存在硬性将道德观与法制观拼合的意图的不妥之处,而实际上价值观也包含对道德行为的价值取舍和法律行为的价值判断,即价值观内在包含了道德观和法制观。
  (二)2013、2015版教材內容的探索耦合时期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容主体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方向另一方作用的现象,概括地说耦合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从2013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开始,在内容编排的指导思想和体系上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013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内容是对原有教材体系的一次突围和尝试。具体体现在,其一,虽然教学目的上还是体现为“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但由以前的“法制观”改为“法律观”。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当前通行的说法为“法治”,即法的治理,强调一种动态的治理状态,这里用“法律观”属于一种中性的提法,即教材内容的传授只是形成学生对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观点,它是形成“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基于此,2013版教材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即“四德”)的内容体系编排中(见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德”)突出相关道德和法律知识的介绍,努力形成学生正确的法律观。其二,在本版内容体系的编排上,大胆吸收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最新发展成就,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先内化后外化的规律和理念先行,行动紧随其后的原则来进行编排。大胆将“四德”的内容调至最后一章即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德”。这样在编排体系上,将德与法部分内容由道德理论及法律精神上等进行侧重理论上的阐述到第七章则落实到行动。这样就实现了对德与法的第一次探索耦合。
  2015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则完成了教材内容编排体系在观念上首次大胆取舍。具体体现在,第一,教学目的上“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道德观和法制(律)观”予以去除,一改以往硬性将道德观与法制观拼合的意图。依此,在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德”中不再涉及社会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和个人生活领域中的法律规范。这样做的依据就是这些个别的法律权利和义务是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中的当然部分,这样就实现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从2006版开始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道德与法律部分的编排与整合问题新的大胆尝试,从而实现了教材内容的探索耦合过程。第二,教材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例如在绪论部分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单列为一节予以突出,在第二章中新增中国精神内容,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列为二节予以突出。在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一章中,增加第三节“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一节内容,在第四节中融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
  (三)2018版教材内容的初步一体化时期
  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是现行教材,它在原有教材编写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突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在教材的编写思维,编排章节目和内容的取舍裁剪上真正实现了一体思维,一体编排和大胆取舍,真正实现了教材内容的一体化。具体表现为:第一,真正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材内容。如在教材绪论部分的二目内容:“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都是中共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第二,教材内容以及章节目的编排上旗帜鲜明亮明立场,有的标题就是观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绪论部分“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第三章“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第五章标题“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第六章标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等。第三,紧密结合新时代大学生实际生活展开内容。如第一章标题由原来的标题“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改为“人生的青春之问”,同时去掉了“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一节,这样在用语上更贴切,也更切合学生实际。又如第五章第四节“向上向善、知行合一”的主要内容“向道德模范学习”“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引领社会风尚”,直接将大学生日常活动作为教材内容加以论述,作为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表现,让大学生能够将日常的道德行为作为具体指引,也能够获得无形有形的褒扬。第四,大刀阔斧裁剪教材内容。将原来的第一章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单独列为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动最大的是第六章,主要改动有四个方面,相较于2015版教材,其一,将原来第六章的一二节合二为一,内容更加紧凑;其二,增加第四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将十九大报告内容融入其中;其三,在第五节“培养法治思维”中将原第七章二节三节内容纳入;其四,将原第八章缩为一节“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总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执行的是“05方案”,它既继承了原“98方案”的基本内容体系架构,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内容的整合。二合一教材由简单的拼盘,油水分离到按逻辑规整,几次修订都是在探索内容的逻辑性耦合的路径,到如今教材的水乳交融,体现了教材内容逻辑的严整性。6次修订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材内容一步步融合一体,自体架构,逻辑融生的自然过程。
  二、微观上教材内容初步实现了认知﹑接受﹑表达和转化的逻辑要求“05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的逻辑性不仅仅体现在宏观上教材内容由“油水混合”的拼盘时期,到教材内容的探索耦合时期和教材内容的一体化。同时在微观上主要体现在每门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章节的内容起承转合与条目结构的合理,叙述的顺畅,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化外化规律。这一规律一般由两个过程组成,第一个过程,即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转化为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认知、情感、意志、能力等内在品质的过程。这是一个由外向内的发展过程,即由社会发展需要向个人精神世界转化的进程。第二个过程,即所谓外化——推动教育对象将新的思想政治品德转化为行为和实践,形成行为习惯,并且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把内在品质体现出来的过程。这是一个由内向外的发展过程,即由思想政治品德转化为行为、实践的发展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内化与外化是辩证统一的,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内化与外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依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以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为例,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章节内容合乎人的认知与接受逻辑。即合乎一般人思维习惯和惯例,包括语言表达,内容的架构,符合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一般规律,阅读的一般习惯。以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的绪论部分为例,教材分为两个部分的内容:“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教材内容上首先向初入大学的新同学提出了大学阶段对人生的思考,而要实现大学生的“步入人生新阶段,确立新目标,开启新征程”的目标,首先需要对新时代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这样既实现了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所提出的“新时代”内容入教材,又自然过渡到将大学新生引入对新时代中国梦是国家的社会的也是个人的梦的思考,紧密联系和切合了初入大学的新生对未来职业发展和个人社会定位的思考与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水到渠成地过渡到第二个内容“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向学生提出如何做时代新人的要求以及为什么和如何学好这门课。这样在认知规律上循循善诱,按照大学生认知规律一步步将大学生情绪调动到教材所设定的目标要求上。
  其二,内容合乎人们的一般的表达逻辑。比如说和写的一般规律。以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的第三章第一节第一目“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部分为例,教材的写作就是一篇典型的演说稿。教材首先在引言中以习总书记关于精神问题的一段论述导入:“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3]紧接着进一步深入,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究其原因就在于有中国精神的存在。中国精神的意义在于推动中华民族一路向前,发展壮大,中国精神成为民族的重要标识。这里实际上完成一段演讲的主体内容的概括论述,在此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详细地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展开,即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的理解,对理想的追求,对道德修养与道德教化的重视及对理想人格的推崇。最后加以归结到现实: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重精神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角度加以论证和作结。这样完全符合演讲的一般规律,引言提出问题,旗帜鲜明亮明观点,条分缕析,依次展开,最后归结落实到现实,点明主题。
  其三,内容合乎信息整合转化的创造性思维逻辑。具体表现在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共鸣,从而在内心生成正确完整的价值观念。一般而言,教材内容呈现给大学生的信息越多,大学生对信息进行整合的问题空间越大,同时整合的难度也越大。当大学生作为一名读者在问题空间进行搜索时,往往是一定的具有启发性的关键信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意向,进而在这一初步意向形成后,再一次经历筛选必要信息,排除冗余信息,整合有用信息的过程,从而使初步意向明晰化,最终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念。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许多地方都呈现了这个特点。比如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节第一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在先期提供给大学生为数众多的参考阅读书目基础上,教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点进行了引用列舉,通过经典名句的诵读来形成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步意向,并在段首对多种传统文化理念进行了筛选性归纳概括,从而得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
  总之,“05方案”以来,伴随着多次的教材修订,“基础”课在宏观内容架构上实现了逻辑规整,在微观上更加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更符合教与学的逻辑。
  参考文献:
  [1]张盛彬.认识逻辑学——关于“转识成智”的逻辑研究[M].前言,人民出版社,2008(9):1.
  [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7-48.
其他文献
摘 要:《高级英语》是本科翻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低年级精读课程的延伸。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高级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知识水平和实践运用能力,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掌握,逐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由于该课程的选材范围较广,内涵深奥,句篇较长,难度较大,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吃力,进而影响了学习的兴趣,挫败了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
期刊
摘 要:目的:分析梧州學院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方式方法,总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方法:分析制药类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制定针对性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多渠道建立高校教学实践平台,探索“厂中校”教学实践平台搭建规划,利用“政校企”合作平台及仿真系统模拟实验等辅助实践教学,加强实践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结果: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实现了“学生素质综合化,培养方案目标化,工程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地方二本院校为例,从“校企合作”视角探讨商务英语写作实践教学模式。文章分析了当前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教學模式单一、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并就如何基于“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编写新形态立体化教材、完善教学考核制度等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为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要建设高水平学校和专业群,要真正达到引领改革、支撑改革、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培养德智体劳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离不开专业和课程思政的推动,重点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和“以课程思政为重点”育人格局。  关键词:课程思政;铸魂育人;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1-0179-03  Abstract:
期刊
摘 要:S高校“新师范”建设调研小组编制了《S高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问卷(在校学生用)》,面向全校四年级(2014级)师范生发放。问卷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学校师范生培养状况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但在专业认同、教师教学、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支持系统、培养质量等六大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提出了相關建议。此次问卷调查摸清了师范生的培养现状,聚焦存在的问题,形成了教师教育改革以上六个方面的具体行动建议。其问卷分
期刊
摘 要:以《识图与制图》课程为例,研究“双高”背景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项目的选取、教学的理念与思路、教学的组织安排以及教材的建设方法与思路。实现专业基础课程理论实践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程;项目;任务;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1-0182-03  Abstract: T
期刊
摘 要: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教育部确认的重庆市首批中英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试点院校。为保证学生第四年能顺利适应英国的教学环境,文章分析了目前《经济学导论》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引入“蓝墨云班课+BOPPPS”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善课堂互动情况,提升教学效果,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双语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快了我国对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这就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制糖方向)专业为例,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对甘蔗制糖行业人才的需求,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等方面入手,探索制定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糖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食品科学与工程(
期刊
摘 要: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本研究旨在收集学生视角的研究生优质课程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问卷调查。通过研究生课程的应然与实然对比,发现:研究生课程应然与实然对比差距悬殊;教师教学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研究生自身课程学习投入不足;有收获、高师资、重前沿是研究生优质课程的三大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助力打造研究生“金课”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优质课程
期刊
摘 要:高校教师承担了“以本为本”的责任,在调研中教师硬实力(即学历和专业知识等方面)一般都能够符合要求,但软实力明显存在问题,经过访谈和调研,归纳出基层教学组织教学软实力存在五个方面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如何提升五种能力。对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方向和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政治力;文化力;内驱力;互信力;跨界力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