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健康人格,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中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人格塑造方面,要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然而,由于多年来强烈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语文教育忽视了人格培养、个性发展,导致了教育的人文价值、人文精神的流失。本文拟就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塑造问题略陈己见,以就教于同仁。
一、语文教学塑造学生人格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怡情养性、塑造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实际就是语言教学,而语言不仅是工具,言也是人性的体现,是生命的解码,由语言组合而成的课文,更是作者灵与肉、气与血和客观事物化合而成的产物。成功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触,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中体悟语言妙处,学会运用语言。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认识语文是人文学科的特点,讲究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使学力形成和人格形成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人格塑造也是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现代教育在重视智能开发的同时,也在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及人格完善。这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课题,也是世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人类在21世纪面临许多挑战与考验,但第一位的却是对人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挑战。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人格的健全,将是未来社会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特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世界教育的共同目标。
二、语文课堂塑造学生人格的途径
1、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课文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有位教师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见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背影》一课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要创设审美情境,陶冶学生情操。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以展示形象、进入意境为手段,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进而形成美育的感情基础和外部环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教材,因文而异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受到美的濡染,培养审美人格。又如有位青年教师在教《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话》时,巧妙设计自身形象,营造情感氛围。他换下了平常爱穿的夹克衫,改穿了一身黑色的西服,打了一条深色的领带,一改平时热情活泼的神色,换上一种庄重严肃的面孔。他在简述了萧红的功绩与影响后,动情地范读课文,悲痛的泪水噙满眼眶。教室里一片肃穆的气氛,学生沉浸在这充满悲情之美的氛围中,领略了萧红同志的伟大形象和人格魅力。有的教师注重以充满激情的诗化语言传达情感体验,创设审美情境,让学生在盎然的诗意中体悟生命,感受庄严、凝重、神圣、崇高。有位教师在教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是这样以诗化的语言创设审美情境的:……啊,总理, 你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 辽阔大地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 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 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在这一情境中,高山、大海、松涛与英雄的形象相映生辉;周总理为民请命、为国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和完美形象彪炳千古、光照后人,学生从中得到了情感的陶冶、升华。
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窗》中临窗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2、分析人物形象,体悟人生要义
“文学即人学”,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通过分析,要让学生从或善或恶、或忠或奸的人物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从人物或喜或悲、或成或败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要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从正面人物身上感受人格之美。如《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机智沉勇、胆识超群的智者形象,《出师表》中刘备尊重人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仁君形象,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光辉榜样。通过对这类人物形象的分析,能让学生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崇高愿望,唤起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②从反面角色中认识生活的假、丑、恶。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欺上媚下的无耻小人,教师要让学生认清其卑劣的行径、丑恶的灵魂,警惕生活中的卑鄙小人。
3、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的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塑造,可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限于篇幅,难以尽述,但愿在中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中,有我们挥洒的汗水,亦留下欣慰的笑意。值得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决不是说可以忽视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认真书写、保持书面整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看似琐屑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性格。
一、语文教学塑造学生人格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怡情养性、塑造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实际就是语言教学,而语言不仅是工具,言也是人性的体现,是生命的解码,由语言组合而成的课文,更是作者灵与肉、气与血和客观事物化合而成的产物。成功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触,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中体悟语言妙处,学会运用语言。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认识语文是人文学科的特点,讲究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使学力形成和人格形成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人格塑造也是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现代教育在重视智能开发的同时,也在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及人格完善。这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课题,也是世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人类在21世纪面临许多挑战与考验,但第一位的却是对人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挑战。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人格的健全,将是未来社会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特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世界教育的共同目标。
二、语文课堂塑造学生人格的途径
1、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课文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有位教师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见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背影》一课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要创设审美情境,陶冶学生情操。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以展示形象、进入意境为手段,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进而形成美育的感情基础和外部环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教材,因文而异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受到美的濡染,培养审美人格。又如有位青年教师在教《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话》时,巧妙设计自身形象,营造情感氛围。他换下了平常爱穿的夹克衫,改穿了一身黑色的西服,打了一条深色的领带,一改平时热情活泼的神色,换上一种庄重严肃的面孔。他在简述了萧红的功绩与影响后,动情地范读课文,悲痛的泪水噙满眼眶。教室里一片肃穆的气氛,学生沉浸在这充满悲情之美的氛围中,领略了萧红同志的伟大形象和人格魅力。有的教师注重以充满激情的诗化语言传达情感体验,创设审美情境,让学生在盎然的诗意中体悟生命,感受庄严、凝重、神圣、崇高。有位教师在教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是这样以诗化的语言创设审美情境的:……啊,总理, 你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 辽阔大地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 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 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在这一情境中,高山、大海、松涛与英雄的形象相映生辉;周总理为民请命、为国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和完美形象彪炳千古、光照后人,学生从中得到了情感的陶冶、升华。
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窗》中临窗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2、分析人物形象,体悟人生要义
“文学即人学”,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通过分析,要让学生从或善或恶、或忠或奸的人物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从人物或喜或悲、或成或败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要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从正面人物身上感受人格之美。如《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机智沉勇、胆识超群的智者形象,《出师表》中刘备尊重人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仁君形象,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光辉榜样。通过对这类人物形象的分析,能让学生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崇高愿望,唤起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②从反面角色中认识生活的假、丑、恶。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欺上媚下的无耻小人,教师要让学生认清其卑劣的行径、丑恶的灵魂,警惕生活中的卑鄙小人。
3、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的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塑造,可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限于篇幅,难以尽述,但愿在中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中,有我们挥洒的汗水,亦留下欣慰的笑意。值得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决不是说可以忽视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认真书写、保持书面整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看似琐屑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