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桃树”四“度”而行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先生青年时期所写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描述一棵小桃树曲折艰难的生长过程,赞颂了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并托物言志,抒写自己的理想:面对生活的困苦和磨难要顽强抗争、不懈追求。
  统编教材着力于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也就是要让学生在教读(精读)课上有所学并沉淀运用。教师借助书旁自读提示、书后阅读提示乃至单元提示,进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的学与教。
  我在备课的时候,关注到自读提示中“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寄托的深意”等内容,教师应将其“咀嚼揉碎”,融进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还要充分预设学情: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对人生的认识体悟尚浅。要深刻体会小桃树的顽强、带来的心灵安慰与精神震撼,以及小桃树与“我”之间特殊的情感,还是需要教师的深入引领。因此,我有这样的设计与思考:
  一、通过了解学生课前自读之“得”,把准最近发展区的“尺度”
  新课开始前几分钟,我提问:“通过对书旁自读提示以及书后阅读提示进行自读,同学们都读懂了什么?”对于自读课文教学来说,这样的设计便于教师根据学生自读的基础,及时调整预设,适当改变教学策略,更准确地把握最近发展区。
  在本堂课伊始,抛出以上问题后,我叫了4名同学作答。他们分别从“我出外打拼时遗忘了小桃树”(对故事情节的了解), “小桃树寄托了奶奶对我的爱”(对文中其他人物的关注),“小桃树在我心中有很高的地位”(小桃树的心理位置),“小桃树带给我前进的力量”(小桃树的作用)等几个方面,给出了自读所得。由此可见,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浅层次的把握还是不错的。但是,对于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挖掘,还有待教师引领。如哪些地方能看出寄托了奶奶的爱,在“我”心中具体是怎样的地位,从文中哪里可以表现出带给“我”前进的力量,小桃树的顽强使“我”受到怎样的心灵触动,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不断调整,把准最近发展区的“尺度”,以求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通过课堂多种方法策略之“读”,把握语言文字的“温度”
  学生课前通过多种方式的自读,初步熟悉情节,感知人物形象,了解作者思路。但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深入品读,学生课前着力颇少。因此,在课堂上,我搭建了一个“读”的舞台,让学生可以登台一展风采。
  在设计了“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的问题之后,我请学生上黑板给出概括性的词语或短语。学生的答案十分丰富:“顽强坚毅、不被重视、可怜、孤单、瘦弱……”如以“顽强”为例的教学片段:
  师:我先请写“顽强”的同学来发表一下观点,你从哪里看出小桃樹顽强了?
  生:我从13段“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看出小桃树的顽强。
  师:老师从你的朗读里感受到了小桃树的顽强。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你是如何做到(读出“顽强”)的?
  生:我的眼前浮现出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的画面。
  师:不错,情境再现法。还有别的建议吗?
  生:我会找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重读。
  师:比如?
  生:两个“千百次”。
  师:为什么挑两个“千百次”?
  生:用反复的手法,让我们感觉到小桃树一次次挣扎的艰难。
  师:好,你还关注了重音的问题。那么在语速方面,你有什么建议?
  生:我想读得慢一点,读出小桃树挣扎时的不容易。
  师:很好,请再为大家范读一遍。(生读)
  师:刚才提到语速慢的时候,有同学露出不认同的表情。这样,我们一起快读一遍,再慢读一遍,然后比较不同的感受。
  (学生分别快读一次,慢读一次)
  师:(把话筒递给不认同的同学询问)现在,你有何感受?
  生(男):我发现读得慢,更能体现小桃树挣扎时的不容易。
  师:我们还可以读出对它的什么情感?
  生(齐):敬佩之情。(生带着情感再次齐读)
  师:上学期我们还学过“停连”。老师建议,还可以在“千百次地”和“挣扎”之间稍停一下,从表面来听声音停顿了,但我们读的这一口气仍然连贯,心底的意味也连贯(教师范读),你们也来试一下。(生齐读)
  师:(多媒体呈现风雨中的小桃树图片)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它的顽强令人动容。
  就这样,我通过询问交流、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读重音(两个“千百次”)、读语速(慢速与快速比较,得出此处慢速更好)、读情感(敬佩感动)、读停连(“千百次地”与“挣扎”之间,表面音断而心中气与意仍相连)、读画面(眼前出现小桃树千百次俯身,千百次站起的画面),在读中品悟。
  同时,第5段中最后一句“它却默默地长上来了”,我通过语调高昂激动而读与压低语调抑读的比较,告诉学生“于无声处听惊雷”。有时候沉下声去读,一样能起到动人的效果。
  总之,正如苏州徐德湖老师评课时所说:“读中品、品中读,读品相连,将诵读、比较、想象、体验等诸多品读语言的方法综合运用,品得深透,品得扎实!”也正因如此,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温度”。
  三、通过课堂顺势之“导”,把握循序渐进的“梯度”
  自读课文以自读为主,但并不忽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自可当好“导游”,引导学生由浅而入,步步而进,直至漫溯至文章深处。
  在了解学生课前自读所得之后,我通过设计继续仔细“读树”,一起去寻找小桃树的生长历程,理清脉络及记叙顺序。接着通过“这是一棵怎样的树”的设计,初步解读小桃树的形象。而逐步深入的则是“来探究”环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反复写‘我的’小桃树”。这是书后阅读提示的问题,也是学生课前不能完全深入理解的问题。“石本无火,相激乃生灵光。”通过各学习小组的积极探究、碰撞交流、互相补充以及教师的总结提升,使得文章的解读逐步向更深层次推进:读出“寄托儿时美好梦想,遥想未来,寄托奶奶的爱,在奶奶心中那就是孙儿”;读到“逆境中给‘我’激励、希望与力量”;读懂“小桃树与‘我’受挫的经历相似,它就是‘我’的化身”;等等。   接下来,通过“读人”,了解贾平凹的坎坷人生;通过“找关联”,进一步明确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托物言志的手法也呼之欲出;再通过“来比较”,思考原题“我的小桃树”和编者改题“一棵小桃树”的原因。我引领学生懂得,小桃树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个人都可以做一棵顽强坚忍的小桃树。
  “人,何尝不是自然的一棵树,每棵小树都能长大,每个梦想都能发芽,只要,把根深扎!”本堂课的结束语蕴含文章主旨,显而不露,无痕而为,自是水到渠成。
  四、通过压缩、提炼、重组之“篇”,设置自读课文的“长度”
  书越教越薄,文越读越精。在执教后半节课时,我与学生一起按照小桃树的生长历程、顽强表现来“浓缩”课文,以求提升学生提炼概括、把握重点的能力。最终筛选出以下一段:
  “我将蓄着梦的桃核,埋在院子角落里,我竟将它忘却了。可它就在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紧抱着身子,委屈地长着;爷爷侍弄花草的时候,从来不看它一眼,但它仍旧默默地长着;我出外打拼忘卻了它,它被猪拱折了,疼痛袭击着它,有人举着斧头想要砍掉它……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枝条;风雨袭来,它哆嗦,它慌乱,它的花一片一片地落了,一片,一片,落了。但,它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它高高的枝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永远指着希望,希望……”
  全班深情齐读压缩文段,再次清晰地看到了小桃树一开始就被“我”忘却时的委屈生长,被爷爷冷落时的沉默不语,被猪拱折时的强忍疼痛,被风侵雨袭时的顽强挣扎……尽管如此,高高的枝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如指示灯一般永远指着希望,在学生心底燃起希望之光。
  对于像《一棵小桃树》这样篇幅较长的自读文章,在课将近结束,学生对小桃树也有了一定了解时,通过这样的“浓缩”训练,精心概括、提炼压缩,使重点更加清晰。教师再带领学生阅读回味,就如同写作中的“总分总”一般,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感悟。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更是帮助学生发掘思维深度。
  尽管有诸多思考,我挖掘文本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正如徐德湖老师评课时所说:课文最后一段是文眼,重视程度可以更高。一堂公开课虽然只有短短45分钟,但带来的思考可以不断绵延,促人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新坝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数学思想、教学起点、创设问题等方面进行转变。  关键词  数学核心素养 同题异构课 思考  一、课例探究  1.立足学情,把握起点。  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这种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  此次上课的两位教师来自不同学校,属于借班上课,因此了解学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
一、引言  语言和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使思维外显的手段。思维需要借助语言,而语言学习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程晓堂,2018)。《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思维品质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的任务。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水平和特点(张惠敏,2018)。
期刊
摘要  “导入”是历史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让历史课堂变得“有意思”,从而吸引学生,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的学情,利用好不同的课程资源,如七年级用文物图片、八年级用统计表、九年级用历史人物的话语,让不同的课程资源发挥它们各自独特的作用,使“导入”发挥其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历史课堂 导入 话语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设疑激趣,把学生从课间闲散的状态中拉回课
期刊
一、随笔写作微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  多年来,中小学作文教学基本以考试夺高分为使命,但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学生怕写,教师怕教,造成了作文教学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是作文教学趋于碎片化,唯考是从,唯分是命,训练目标缺失,写作指导失当……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提出了随笔写作教学微课程建设的实践方案,追求不仅要帮助学生考试夺高分,赢得中考高考,而且要让学生爱上写作,赢得人生。概而言之,随笔写作微课程建设的价值取
期刊
一、教学设计简录  1.整体认知。  活动1:概览章头图,整体认知所学内容。  问题1:章头图一般统领整章内容,是一章的“灵魂”,学好章头图对本章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请同学们结合本章的章头图,谈谈本章将学习哪些知识。  [活动预设]学生根据章头图中文字和图表的提示,回顾收集数据的方法有普查和抽样调查,回顾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统计表,回顾小学时描述数据的方法有条形、折线和扇形统计图。在学生回答
期刊
摘要  构建政治核心素养体系,是从顶层设计解决当下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和最佳路径。政治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的内容。2017年南京市中考政治试卷充分体现了对政治核心素养的考查,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对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 中考 政治  核心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获得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学
期刊
初中物理特别是九年级物理的复习课,教师普遍反映难上。传统的复习课某种意义上变成了新授课的压缩版,即按教材的章节安排顺序,把知识点帮学生重述一遍,列出框架,然后讲解例题、跟进练习、讲评。复习课似乎变成了“压缩饼干”,学生听了也索然无味,因为对学生个体而言,感觉都是学过的内容。甚至有教师认为物理复习课就是刷题再刷题。与此同时,授课教师可能还会感觉帮助学生归纳知识时,学生好像都听懂了,但到了做题时,学生
期刊
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更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变革。于是,以大数据时代翻转课堂为基础的,可以进行动态学习、数据分析的,具有信息化、智能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就是智慧课堂。智慧课堂既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学情景创设、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共性特征,也具有利于构建争辩课堂、疑问课堂、探究课堂、生活课堂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恰好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批判性和辩证思维,提升兴趣。  
期刊
摘要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支架式的辅助,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学重点放在写作过程上,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思维品质。在执教牛津版《英语》8A Unit 3 Task 板块A day out时,巧设过程化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初中英语写作 思维品质 教学设计  Task是每个单元的重要板块,它旨在引导学生整理思路、组织语言,再落笔成文。牛津版《英语》
期刊
摘要  在善思善创的语文课堂中,教师用文学经典之美滋养学生的生命;营造互动开放的氛围,播下思维的种子;善用反思评价之.真,绽开学生思维之花;促成阅读和写作的融合,从而结出创新之果。  关键词  善思 善创 互动 反思  中国著名创新专家郎加明曾说,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努力引领学生在,课堂上善于思考,善于思辨,善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