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艺术美学是世界艺术美学的瑰宝。在文化现代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重新审视中国艺术美学,寻找世界共同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要素,探讨国际审美共识达成之可能,成为当代艺术研究的迫切任务之一。
关键词:中国艺术美学;中国文化
一、重新审视中国艺术美学
中国艺术美学源远流长,自成体系,是世界艺术美学的瑰宝。然而,近代以来的中国艺术美学却丧失了应有的辉煌,被西方文化优越论所裹挟,成为低端和边缘。在文化现代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重新审视中国艺术美学体系,并进而探讨国际审美共识达成之可能,是当代艺术研究的迫切任务。中国艺术美学体系的梳理大体有三种方法,一是哲学美学方法,划分为儒、释(禅宗)、道、骚;二是艺术史方法,从先秦一直到明清或者近现代;三是门类艺术研究方法,从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建筑等角度加以分析。如今,如果中国艺术要成为国际性的艺术,就 需要将中国艺术美学体系转化为国际性的审美共识,同时重建文化。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
二、重建艺术美学文化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首先,“各美其美”就是审美自信,首先要对自己 的美有高度的认识,而不是矮化自我。中国的古典 舞、汉语文学、书法艺术、水墨画、土木建筑等,都有 着深厚历史积淀,然而却与现代的关系愈加疏离,在 西方艺术面前抬不起头来。人们竞相模仿现实主义、 抽象主义、后现代主义,而忘记了中国艺术的诗言 志、一往情深、尽善尽美、形神兼备、目击道存、技近 乎道、道法自然等的美学意义。要重建自 己的文化自信和审美自信,不能坐等别人来发现你。 举例而言,现在韩国将端午、暖炕等作为申遗项目, 反观我们自己,中国传统艺术领域,有很多很多值得 保护和发扬的地方,比如古琴、古筝、书法等。只要是 我们自己特有的,就应该大胆地发扬。随着我们的研 究和宣传,自然会成为世界欣赏的对象。如果我们都 不欣赏,外国人又如何欣赏呢? 第二,欣赏差异,而不一味排斥,这就是“美人之 美”。美人之美就是对他人美的地方基于肯定性的评 价,当然并不意味着全部肯定,可以有自己的立场。 现在的中国人对西方不仅是“美人之美”了,而是将 别人的美单一化、绝对化,从而影响到了对自己美的 判断。更有甚者,以西方的后殖民主义眼光为自己的 眼光,西方欣赏什么,我们就造什么,使中国永远成 为西方现代化的田园风光和异国情调,丧失现代化 的主体性。所以说,仅仅是欣赏差异还是不够的,比 如中国农村,如果你(以西方而言)过分欣赏差异,你 就不自觉地强调农村不要变化,原生态最好,其实这 是一厢情愿的,生态化的新乡村更有吸引力。要知 道,在文化现代化进程中,走向乡村是必然,但是我 们中国既要走向城市,又要走向乡村,而不是一味地 永远不变地待在乡村,拒绝发展。因此,还需要第三 点,“尊重发展”,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他者。 审美共识并不意味着有一个共同的美,而是大 家对美有某种共识和共享。其一,美的可沟通性、可理解性。彼此所认为的美的对象并不一致,但可以通 过沟通而达到理解。中国为什么可以 欣赏西方的电影,难道不是审美训练和改造的结果 吗?那么,反过来问西方为何不欣赏中国艺术(比如泼墨山绘画),显然是西方对中国艺术的审美训练和 改造不夠。在被西方审美训练和改造的进程中,我们 是被西方人训练的,因而不断走进西方的体系,但无法走进其核心。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放弃了我们本民 族的艺术精神,如果我们能主动输出和出击,将传统 美学体系现代化(而非翻译化),用我们最熟悉的强 项(东方美学、华夏美学)来对西方的弱项,类似于田 忌赛马,我们就有可能取胜。 其二,美的多元性与差异性。以阳刚为美,以阴柔为美就是体现,西方有悲剧,但中国也有自 己的戏剧形态,林黛玉美并不意味着朱丽叶不美,或者相反。西方崇尚五彩,中国则将黑白发挥至极致,即便在当代,黑白也是中国艺术独有的精 神气质所在。中国符号美学体系是差异的,但未必差 异就不被欣赏。中国人一直困惑于我们的身份问题, 以为自己和西方一模一样了,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 但是,差异性的资源在中国传统当中俯拾即是,有太 多的文化艺术遗产还沉睡在历史深处中,等待我们 的发现和激活。因此,回归传统、认同传统、创化传统 是当代中国差异美学的必由之路。这也提示西方,不 要以后殖民主义的眼光审视中国,中国从传统中汲 取养料,并非复古主义。背靠传统而面向现代,背靠 中国而面向世界,这是中国艺术美学的必然选择。 其三,文化内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在同一文化 内部也有不同的审美立场,不能说同一文化内部就 是同质化的。在西方,既有美国实用主义美学,也有德国理性主义美学和法国的浪漫主义、后现代主义美学。可谓百舸争流,精彩纷呈。在中国也是如此,从 简单的餐饮地理学而言,就有川菜、粤菜、鲁菜、湘菜 等,共同构成了“美食中国”。同样,在艺术美学领域, 中国美学就有四大分支,即儒家美学(人道)、道家美 学(逍遥)、禅宗美学(形上追索)和屈骚美学(深情)。① 除此之外,还有少数民族创造的美学文化遗产,如藏 族美学、蒙古族美学等。我们既要欣赏中外美学差异 性,也要欣赏中华美学自身的差异性,由此我们才以 立体地面对世界。这也提醒西方,不要把中国同质 化、单一化,而要立体地、整体地审视她。反之亦然。 其四,美的丰富性使自我更加完善。对他人和自 我的不同方面的欣赏将使我们更加理解自我,当我 们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我们就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同样当我们学会欣赏另一种美的时候,我们的心灵 也会日渐丰富。如果说西方是一个新的世界,那么, 传统也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是新的世界,而是我 们的故园、故乡。我们可以义无反顾地投向西方,为 何不能义无反顾地再回到自己的世界中呢?如果我 们既获得西方的差异性的美学,又获得本民族的认 同性的美学,中国当代美学的焦虑就可能得到部分 化解。
总体而言,中国艺术美学体系的重新建立与全球审美共识的获得是相辅相成的。在一片西方化、美 国化的趋势中,中国艺术美学体系应该从本民族中汲取营养。
关键词:中国艺术美学;中国文化
一、重新审视中国艺术美学
中国艺术美学源远流长,自成体系,是世界艺术美学的瑰宝。然而,近代以来的中国艺术美学却丧失了应有的辉煌,被西方文化优越论所裹挟,成为低端和边缘。在文化现代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重新审视中国艺术美学体系,并进而探讨国际审美共识达成之可能,是当代艺术研究的迫切任务。中国艺术美学体系的梳理大体有三种方法,一是哲学美学方法,划分为儒、释(禅宗)、道、骚;二是艺术史方法,从先秦一直到明清或者近现代;三是门类艺术研究方法,从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建筑等角度加以分析。如今,如果中国艺术要成为国际性的艺术,就 需要将中国艺术美学体系转化为国际性的审美共识,同时重建文化。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
二、重建艺术美学文化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首先,“各美其美”就是审美自信,首先要对自己 的美有高度的认识,而不是矮化自我。中国的古典 舞、汉语文学、书法艺术、水墨画、土木建筑等,都有 着深厚历史积淀,然而却与现代的关系愈加疏离,在 西方艺术面前抬不起头来。人们竞相模仿现实主义、 抽象主义、后现代主义,而忘记了中国艺术的诗言 志、一往情深、尽善尽美、形神兼备、目击道存、技近 乎道、道法自然等的美学意义。要重建自 己的文化自信和审美自信,不能坐等别人来发现你。 举例而言,现在韩国将端午、暖炕等作为申遗项目, 反观我们自己,中国传统艺术领域,有很多很多值得 保护和发扬的地方,比如古琴、古筝、书法等。只要是 我们自己特有的,就应该大胆地发扬。随着我们的研 究和宣传,自然会成为世界欣赏的对象。如果我们都 不欣赏,外国人又如何欣赏呢? 第二,欣赏差异,而不一味排斥,这就是“美人之 美”。美人之美就是对他人美的地方基于肯定性的评 价,当然并不意味着全部肯定,可以有自己的立场。 现在的中国人对西方不仅是“美人之美”了,而是将 别人的美单一化、绝对化,从而影响到了对自己美的 判断。更有甚者,以西方的后殖民主义眼光为自己的 眼光,西方欣赏什么,我们就造什么,使中国永远成 为西方现代化的田园风光和异国情调,丧失现代化 的主体性。所以说,仅仅是欣赏差异还是不够的,比 如中国农村,如果你(以西方而言)过分欣赏差异,你 就不自觉地强调农村不要变化,原生态最好,其实这 是一厢情愿的,生态化的新乡村更有吸引力。要知 道,在文化现代化进程中,走向乡村是必然,但是我 们中国既要走向城市,又要走向乡村,而不是一味地 永远不变地待在乡村,拒绝发展。因此,还需要第三 点,“尊重发展”,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他者。 审美共识并不意味着有一个共同的美,而是大 家对美有某种共识和共享。其一,美的可沟通性、可理解性。彼此所认为的美的对象并不一致,但可以通 过沟通而达到理解。中国为什么可以 欣赏西方的电影,难道不是审美训练和改造的结果 吗?那么,反过来问西方为何不欣赏中国艺术(比如泼墨山绘画),显然是西方对中国艺术的审美训练和 改造不夠。在被西方审美训练和改造的进程中,我们 是被西方人训练的,因而不断走进西方的体系,但无法走进其核心。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放弃了我们本民 族的艺术精神,如果我们能主动输出和出击,将传统 美学体系现代化(而非翻译化),用我们最熟悉的强 项(东方美学、华夏美学)来对西方的弱项,类似于田 忌赛马,我们就有可能取胜。 其二,美的多元性与差异性。以阳刚为美,以阴柔为美就是体现,西方有悲剧,但中国也有自 己的戏剧形态,林黛玉美并不意味着朱丽叶不美,或者相反。西方崇尚五彩,中国则将黑白发挥至极致,即便在当代,黑白也是中国艺术独有的精 神气质所在。中国符号美学体系是差异的,但未必差 异就不被欣赏。中国人一直困惑于我们的身份问题, 以为自己和西方一模一样了,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 但是,差异性的资源在中国传统当中俯拾即是,有太 多的文化艺术遗产还沉睡在历史深处中,等待我们 的发现和激活。因此,回归传统、认同传统、创化传统 是当代中国差异美学的必由之路。这也提示西方,不 要以后殖民主义的眼光审视中国,中国从传统中汲 取养料,并非复古主义。背靠传统而面向现代,背靠 中国而面向世界,这是中国艺术美学的必然选择。 其三,文化内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在同一文化 内部也有不同的审美立场,不能说同一文化内部就 是同质化的。在西方,既有美国实用主义美学,也有德国理性主义美学和法国的浪漫主义、后现代主义美学。可谓百舸争流,精彩纷呈。在中国也是如此,从 简单的餐饮地理学而言,就有川菜、粤菜、鲁菜、湘菜 等,共同构成了“美食中国”。同样,在艺术美学领域, 中国美学就有四大分支,即儒家美学(人道)、道家美 学(逍遥)、禅宗美学(形上追索)和屈骚美学(深情)。① 除此之外,还有少数民族创造的美学文化遗产,如藏 族美学、蒙古族美学等。我们既要欣赏中外美学差异 性,也要欣赏中华美学自身的差异性,由此我们才以 立体地面对世界。这也提醒西方,不要把中国同质 化、单一化,而要立体地、整体地审视她。反之亦然。 其四,美的丰富性使自我更加完善。对他人和自 我的不同方面的欣赏将使我们更加理解自我,当我 们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我们就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同样当我们学会欣赏另一种美的时候,我们的心灵 也会日渐丰富。如果说西方是一个新的世界,那么, 传统也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是新的世界,而是我 们的故园、故乡。我们可以义无反顾地投向西方,为 何不能义无反顾地再回到自己的世界中呢?如果我 们既获得西方的差异性的美学,又获得本民族的认 同性的美学,中国当代美学的焦虑就可能得到部分 化解。
总体而言,中国艺术美学体系的重新建立与全球审美共识的获得是相辅相成的。在一片西方化、美 国化的趋势中,中国艺术美学体系应该从本民族中汲取营养。